游客
题文

阅读《项羽之死》片段,完成小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①檥(yǐ倚):整船靠岸。②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项王军垓下壁:设营驻扎
B.持短接战兵:兵器
C.项王身亦十余创被:受
D.吾闻汉我头千金购:购买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

A.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绝江河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
B.①汉军至,无以渡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C.①骓不逝兮可奈何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D.①令骑皆下马步行②自刎而死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B.项羽之所以乌江拒渡,是因为觉得没有脸面见江东父老。
C.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都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D.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3)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喜雨亭记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是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歌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治:建造
B.以属客而告之属:“嘱”,叮嘱
C.而吾亭适成适:恰好
D.岁且荐饥荐:连续,一再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为亭于堂之北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B.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句读之不知
C.忧者以乐,病者以愈洎牧以谗诛
D.越三月,乙卯乃雨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A.予至扶风之明年 B.以为休息之所
C.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 D.于是举酒于亭上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百姓因久旱逢甘雨而欣喜,作者的心情也很高兴,故以“喜雨”名其亭,这与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样,表现作者在意的不是个人的悲欢离合,而是天下苍生的幸福安宁。
B.全文结构谨严,脉络清晰,如剥茧抽丝。语言轻快活泼,文笔淋漓酣畅,充分表现作者的喜悦心情,极富感染力。
C.第三段把议论寓于对话之中,句末一个反问句,强化了“文眼”之意。第四段以歌作结,引出给命名的缘由,照应首段。全文以一“志”贯穿,首尾呼应,结构谨严。
D.开篇点明用“雨”命名的缘由,接着援引古人以喜为名的三个例子,这三件事不仅有趣,而且都与国家政治有关。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作者看重的是国计民生,而非亭名。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刘平字公子,楚郡彭城人也。王莽时为郡吏,政教①大行。其后每属县有剧贼,辄令平守之,所至皆理,由是一郡称其能。
更始时,天下乱,平弟仲为贼所杀。其后贼复忽然而至,平扶侍其母,奔走逃难。仲遗腹女始一岁,平抱仲女而弃其子。母欲还取之,平不听,曰:“力不能两活,仲不可以绝类。”遂去不顾,与母俱匿野泽中。平朝出求食逢饿贼将烹②之平叩头曰今旦为老母求菜老母待旷为命愿得先归食母毕还就死因涕泣。贼见其至诚,哀而遣之。平还,既食母讫,因白曰:“属③与贼期,义不可欺。”遂还诣贼。众皆大惊,相谓曰:“常闻烈士,今乃见之。子去矣,吾不忍食子。”于是得全。
建武初,平狄将军庞萌反于彭城,攻败郡守孙萌。平时复为郡吏,冒白刃伏萌身上,被七创,困顿不知所为,号泣请曰:“愿以身代府君。”贼乃敛兵止,曰:“此义士也,勿杀。”遂解去。萌伤甚气绝,有顷苏,渴求饮,平倾其创血以饮之。后数日萌竟死,平乃裹创,扶送萌丧,至其本县。
后举孝廉,拜济阴郡丞,太守刘育甚重之。会平遭父丧去官。服阕⑤,拜全椒长。政有恩惠,百姓怀感。刺史,太守行部,狱无系囚,人自以得所。不知所问,唯班诏书而去。后以病免。
显宗初,尚书仆射钟离意上书荐平及琅邪王望,东莱王扶。至皆拜议郎,并数引见。平再迁侍中。在位八年,以老病上疏乞骸骨,卒于家。
(《后汉书•刘平传》)
【注】①政教:政令规章等。②享:通“烹”,煮。③属:刚才。④烈士:此指忠勇正直,坚忍不屈的人。⑤服阕:指服丧完毕,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汉代任官者遭父母亡必须离职。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属与贼期期:一定的时间期限
B.贼乃敛兵止敛:收起
C.冒白刃伏萌身上 冒:顶着,冒着
D.狱无系囚系:关钾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仲为贼所杀秋以为期
B.平狄将军庞萌反于彭城亦自缢于庭树
C.常闻烈士,乃今见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D.平倾其创血以饮之以尔来车,以我贿迁

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具体表明刘平“重诚信”“尽忠义”的一组是( )

A.平抱仲女而弃其子 平扶待其母,奔走逃难
B.遂去不顾,与母俱匿野泽中 贼见其至诚,哀而遣之
C.常闻烈士,乃今见之 号泣请曰:“愿以身代府君”
D.“属与贼期,义不可欺。”遂还诣贼 扶清萌丧,至其本县。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文中可以看出,刘平是封建时代典型的儒家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推至诚,明信义,奉孝养,行德政 。
B.本文主要记载了刘平的三件事情:战乱逃亡,养弟女,弃己子;荒野遇贼,俟母食毕,如约诣贼;太守遭难,舍己为人,送丧到家。
C.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刘平善于治理,政绩突出的一面:他任郡吏,属县有贼,所至皆平;任全椒长,以德役民,政治清明,百姓感恩,皇帝颁布诏书,他才离职而去。
D.全文从德、信、能、绩等不同的方面折射出了刘平的一生,特别突出了他居难而操守不改,处变而笃行节义的精神,而这正是儒家思想所提倡的。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秦且灭六国,兵已临易水。恐其祸至,燕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也。”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却行为道。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
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田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死,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使于秦,窥以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撤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三》,有删改)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寒心:胆战心惊。
B.光不敢以乏国事也乏:荒废。
C.窥以重利窥:探看,引诱。
D.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让:责备。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丹命固卒之时也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丹终不迫于强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C.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于是相以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D.欲以成大事之谋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下列各句,全都直接表现太子丹“仁而下士”的一组是()
①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又况樊将军之在乎?
②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③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
④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⑤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
⑥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⑤⑥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教鞠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解决秦灭燕国之患。
B.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鞠武以为大患,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
C.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谈话内容勿泄;为此,田光自刭而死。
D.太子重用荆轲,是想让他胁迫秦王返还诸侯土地;或者刺杀秦王使秦大乱,六国趁机合纵破秦。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神宗在颖邸,(韩)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及为太子庶子,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腾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
二年二月,拜参加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御史中丞吕诲论安石过失十事,帝为出诲,安石荐吕公著代之。韩琦谏疏至,帝感悟,欲从之,安石求去。司马光答诏,有“士夫沸腾,黎马骚动”之语,安石怒,抗章自辩,帝为巽辞谢,因为上言中外大臣、从官、台谏、朝士朋比之情,且曰:“陛下欲以先王之正道胜天下流俗;故与天下流俗相为重轻;流俗权重,则天下之人归流俗;陛下权重,则天下之人归陛下,权者与物相为重轻,虽千钧之物,所加损不过铢两而移。今奸人欲败先王之正道,以沮陛下之所为,于是陛下与流俗之权适争轻重之时,加铢两之力,则用力至微,而天下之权,已归于流俗矣,此所以纷纷也。”上以为然。安石乃视事,琦说不得行。
(选自《宋史•王安石》)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安石乃视事 B.已归于流俗
C.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
D.因为上言中外大臣、从官、台谏、朝士朋比之情

下面四个句子都有主语和宾语省略,其中省略的内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又荐自代 B.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
C.命知江宁府 D.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

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评说有误的一项是

A.王安石主张治理国家应该以尧舜为榜样,认为尧舜的治国之道非常简略而不繁杂,精要而不迂阔,容易而不烦难,并不是高不可攀的。
B.王安石认为研究经书是为了处理世间的事务;改变风俗,确立法度是最急迫的事,于是说服宋神宗制定并推行新法。
C.王安石以称锤和重物相为轻重的关系作比,论述了皇权与天下流俗相为重轻的道理,劝说宋神宗要加强自己的权力,不要放权流俗。
D.王安石推行变法,遭到吕海、韩琦、司马光等官僚和士大夫的反对,而并非真正使“黎民骚动”;王安石寄变法成功于宋神宗是极不稳妥的。

翻译下列句子。
1)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张特立字文举,东明人。中泰和进士,为偃师主簿。改宣德州司侯。州我金国戚,号难治。特立至官,俱往谒之。有五将军率家奴劫民群羊,特立命大索闾里,遂过将军家,温言诱之曰:“将军宅宁有盗羊者邪,聊视之以杜众口。”潜使人索其后庭,得羊数十。遂缚其奴系狱,其子匿他舍,捕得之,以近族得减死论。豪贵由是遵法,民赖以全。
正大初,迁洛阳令。时军旅数起,郡县窘迫,东帅纥石烈牙兀諠又侮慢儒士。会移镇陕石,道经洛阳,见特立淳古,不礼之,遽责令治糗县,期三日足,后期如军法。县民素贤特立,争输于庭,帅大奇之。既而拜监察御史,首言世宗诸孙不宜幽囚;尚书右丞颜盏石鲁与佃民争田,参知政事徒单兀典谄事近习,皆当罢黜。执政者忌之。会平章政事白撒犒军陕西,特立又劾其掾不法。白撒诉于世宗,言特立所言事失实。世宗宥之,遂归田里。
特立通程氏易,晚教授诸生,东平严实每加礼焉。岁丙午,世祖在潜邸受王印,首传旨谕特立曰:“前监察御史张特立,养素丘园,易代如一,今年几七十,研究圣经,宜锡嘉名,以光潜德,可特赐号曰中庸先生。”壬子岁,复降玺书谕特立曰:
“白首穷经,诲人不倦,无过不及,学者宗之,昔已锡嘉名,今复谕意。”癸丑,特立卒,年七十五。特立所著书有《易集说》、《历年系事记》。
(节选自《元史•张特立传》)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过将军家过:拜访
B.以近族得减死论论:定罪
C.后期如军法如:按照
D.宜锡嘉名锡:赏赐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张特立敢于直言、不畏权贵的一组是
①其子匿他舍,捕得之②县民素贤特立,争输于庭③首言世宗诸孙不宜幽囚④参知政事徒单兀谄事近习,皆当罢黜⑤世宗宥之,遂归田里⑥可特赐号曰中庸先生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①③④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特立做事很讲究策略,先稳住五将军,再命人暗中搜查,于是,将将军绑起来关进监狱。
B.东帅纥石烈牙兀諠向来对读书人不尊敬,故意刁难张特立,令他在三日之内备足军粮器械。
C.由于张特立直言进谏,得罪了权贵,致使白撒到金世宗那里告状,他因此解官回到了家乡。
D.晚年,张特立隐居田园,朝代变换也始终如一,被元世祖封为“中庸先生”。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军宅宁有盗羊者邪,聊视之以杜众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首穷经,诲人不倦,无过不及,学者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