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欧阳修集 居士集卷二十七》)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高其议论,或其材能多:赞美。 B.处达,临祸福穷:困窘。
C.累迁官至起居舍人,龙图阁。直:一直 D.至南阳求医舁:抬着。

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表现师鲁“博学”和“敢为”的一组是(  )

A.①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②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B.①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②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C.①通知今古,长于《春秋》②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
D.①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②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可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
B.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许多年,仕途不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还不得已辞去官职,其原因有他仗义执言,敢作敢为,也有“遭父丧”。
C.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师鲁军事方面的才能,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可惜都未能施行。
D.师鲁在潞州任职,处理政务有仁爱之心,敢于秉公执法,因而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但是那里的百姓一直都思念他。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
(2)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江秉谦,字兆豫,歙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除鄞县知县。用廉能征,拟授御史。久不得命,以葬亲归。光宗立,命始下,入台,侃侃言事。
天启元年,秉谦首陈君臣虚己奉公之道,规切甚至。户部尚书李汝华建议兴屯,请专遣御史,三年绩,所垦足抵年例饷银,即擢京卿。秉谦力驳谬,因言汝华尸素,宜亟罢。汝华疏辨,秉谦再劾之。
沈阳既失,朝士多思熊廷弼,给事中郭巩独论廷弼丧师误国。秉谦愤,力颂廷弼保守危疆之功。且曰:“今廷弼勘覆已明,议者犹一人私情没天下公论,宁坏朝廷封疆,不忘胸中畛域。”章下廷议。会辽阳复失,廷弼旋起经略。巩妄议夺官,遂与秉谦为仇。廷弼既镇山海,议遣使宣谕朝鲜发兵牵制。副使梁之垣请行,廷弼喜,请付二十万金为军赀。兵部尚书张鹤鸣不予,秉谦抗疏争。鹤鸣怒,力诋秉谦朋党。秉谦疏辨,帝不罪
鹤鸣既抑廷弼,专庇巡抚王化贞,朝士多附会之。帝以经、抚不和,诏廷臣议。秉谦言:“陛下既命廷弼节制三方,则三方之进战退守当一一听其指挥。乃化贞欲进,则使廷弼从之进;欲退,则使廷弼随之退;化贞倏进倏退,则使廷弼进不知所以战,退不知所以守。是化贞有节制廷弼之权,而廷弼未尝有节制三方之权也。故今日之事,非经抚不和,好恶经抚者不和。请专责延弼,实图战守。”
后朝议方撤廷弼,而化贞已弃广宁遁。秉谦益愤,帝以鹤鸣方行边,夺秉谦俸半岁。秉谦复上疏言:“鹤鸣一入中枢,初不过卤莽无远识,既乃至凶狠而动杀机。明知西部间谍俱虚,战守参差难合,乃顾自欺以欺朝廷。”当是时,大学士沈纮假劾鹤鸣疏,出秉谦于外。无何,郭巩召还,交通魏忠贤,力沮秉谦。是冬,皇子生,言官被谪者悉召还,独秉谦不与。家居四年,闻忠贤益乱政,忧愤卒。
(《明史·江秉谦传》,有删节)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三年绩,所垦足抵年例饷银课:按一定的标准考核。
B.因言汝华尸素尸素:占着职位,不干事情。
C.巩妄议夺官坐:坐着。
D.郭巩召还,交通魏忠贤,力沮秉谦交通:暗中结交

下列每组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秉谦力驳谬②尔无忘乃父之志
B.①给事中郭巩独论廷弼丧师误国②吾年未四十,视苍苍
C.①议者犹一人私情没天下公论②天子生人付公理。
D.①好恶经抚者不和②能衔诚致哀

下面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表现江秉谦顾全大局、一心为朝廷的一组是
①秉谦首陈君臣虚己奉公之道,规切甚至。②秉谦力驳其谬,因言汝华尸素,宜亟罢。
③议遣使宣谕朝鲜发兵牵制。④秉谦愤,力颂廷弼保守危疆之功。
⑤帝以鹤鸣方行边,夺秉谦俸半岁。⑥家居四年,闻忠贤益乱政,忧愤卒。

A.①②④ 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①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秉谦是明代万历年间进士,先后被任命为鄞县知县、监察御史等职,他仗义执言,一再向朝廷上疏进言,一生忧国愤时,最后含恨而终。
B.江秉谦恳切陈奏君臣无私为国奉献的道理,极力反对户部尚书李汝华大兴屯田的建议,并多次弹劾李汝华,终于使得他的建议不被采纳。
C.沈阳失陷之后,给事中郭巩不顾大局,说熊廷弼的坏话,江秉谦愤慨,坚决地驳斥了他,因而两人结怨,后来江秉谦遭到郭巩的陷害。
D.兵部尚书张鹤鸣为官弄权,压制熊廷弼庇护巡抚王化贞,江秉谦上疏弹劾,大学士沈纮等人假借上疏弹劾张鹤鸣,将江秉谦逐出京城。

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选修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用廉能征,拟授御史。 (3分)

(2)鹤鸣怒,力诋秉谦朋党。秉谦疏辨,帝不罪。(4分)

(3)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而不克蒙其泽矣。(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共19分)
田单①将攻狄,往见鲁仲子。仲子曰:“将军攻狄,不能下也。”田单曰:“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破亡余卒,破万乘之燕,复齐墟。攻狄而不下,何也?”上车弗谢而去,遂攻狄。三月而不克之也。田单乃惧,问鲁仲子曰:“先生谓单不能下狄,请闻其说。”鲁仲子曰:“将军之在即墨,坐而织蒉②,立则丈插③,为士卒倡曰:‘可往矣!宗庙亡矣,魂魄丧矣,归于何党矣!’当此之时,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此所以破燕也。当今将军东有夜邑④之奉,西有淄上⑤之娱,黄金横带,而驰乎淄、渑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田单曰:“单有心,先生志之矣。”明日乃厉气循城,立于矢石之所,乃援桴鼓之,狄人乃下。
注:①田单:战国时齐人,以功封安平君。 ②蒉(kuì):草编的筐子。 ③丈插:即“杖锸”,拄着铁锹。 ④夜邑:地名。 ⑤淄上:地名。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车弗而去道歉
B.先生之矣通“识”,知道
C.三月而不之也。攻下
D.明日乃厉气城沿------巡视。

以下例句中的“所以”,和“此所以破燕也”中的“所以”意义、用法不同的一组是(3)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C.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D.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鲁仲子在战前预言:“将军攻狄,不能下也。”从原文本意来看,他这样说的主要依据是

A.先前田单织蒉杖锸,贫困窘迫;而今黄金横带,四处游乐,已经丧失斗志。
B.过去田单城廓狭小,背水一战;如今东有夜邑,西有淄上,因而尾大不掉。
C.眼下情况已和破燕时不同。现在情况是田单享有厚俸,溺于欢娱,只有士卒奋臂欲战,当时情况完全相反。
D.目前情况已和破燕时不同。当时情况是田单有死之心,因而士卒无生之气,现在情况完全相反。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破亡余卒,破万乘之燕,复齐墟
(2) 先生谓单不能下狄,请闻其说。
(3)明日乃厉气循城,立于矢石之所,乃援桴鼓之,狄人乃下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后面题。(共19分)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⑤,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A.秦之遇将军,可谓矣。深,刻毒;
B.辞决矣请:请允许我
C.今日往不者反:反复
D.厚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给

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是()
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千金之资币物 B.太子迟之
C.行李之往来 D.顷之未发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封之 B 又而为歌曰
C 乃朝服,设九宾之礼。 D 皆白衣冠以送之
翻译下列句子。(共10分)
(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3)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对下面各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以供养无主——我因供养祖母没有主意。
B.诏书切峻,责臣逋慢——诏书急切严厉,责备臣有意回避,怠慢上命。
C.则刘病日笃——可是祖母的病一天天沉重。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正是因为这些我的内心实在是不忍离开祖母而远行。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滕王阁序(节选)
王勃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下列各组加点词语含义和用法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时维九月,序三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若皆且为所虏
B.潦水而寒潭清/萍水相逢,是他乡之客/满城带黄金甲
C.娱游于暇日/地势而南溟深/物必反
D.岛屿之萦回/ 且益坚/觉宇宙之无

下列对文章中有关语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在色彩上,上句淡雅,下句浓重,浓淡对比,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
B.“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写滕王阁周围景物,是近景。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彩霞自上而下,写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写出了秋天暮色之美。
D.“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所写为眼前所见之实景,登高远眺,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集于笔端。

下面对文章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对滕王阁景色正面描写中,将秋日特有的清寒景色以非常感性的方式精确地描绘出来。在这样的田光水色中,滕王阁静静面对高入云霄的翠峰,四周是架空的阁道丹漆,鲜艳欲滴,恍如画中。
B.第三节开首远近结合,先是说身处滕王阁之高,点出了滕王阁的高度,因为站在滕王阁上,可以轻易的俯视别人的屋背,也为以后的极目远望留下了伏笔。
C.“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写出了作者那种既存希望却又失望的无奈心态。至此刻,王勃当时的迷惘心态可谓是一览无余。
D.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以腾挪跌宕的笔势,由逸游的豪兴,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笑对人生的执著态度。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⑵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