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斯大林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战胜国,主要是英国、法国和美国建立了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即战后和平制度。"
(1)材料一中所说的"战后和平制度"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国际关系体系,这个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体系的名称是什么?为确立这一"战后和平制度",帝国主义列强召开了哪两次重要的国际会议?这两次重要的国际会议签署的哪两个条约对中国造成了严重危害?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社会主义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欧亚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两极格局,主要是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哪次国际会议确立的?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哪两大国际组织的建立?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美苏对峙和争霸的两极格局崩溃,国际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3)两极格局崩溃、冷战结束以后的世界出现了两大突出变化,这种突出变化在世界经济方面、世界格局(国际关系结构)方面突出地表现为两大趋势,这两大趋势是什么?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1)图一是丝绸之路路线图,请写出它的起点A的名称。其开通与哪一历史人物有直接关系?此后,新疆地区逐渐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汉和清朝分别在这一地区设置了什么行政机构进行有效的管辖?
(2)德国地理学家里希霍芬评价丝绸之路时指出: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丝绸之路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请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举出一例恒河文明、两河文明的标志性历史事物。
(3)敦煌,这一丝绸之路上的明珠,既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大”“盛”之美,也亲历了近代中国的屈辱与苦难,如今正体验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万丈豪情。请举出一例隋唐时期能够体现敦煌“大”“盛”之美的文明成果,并回答:近代史上割占中国西北大片领土的国家是哪个?扭转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屡败局面、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的战争是哪个?
(4)图二是丝绸之路“一带一路”路线图,由图中可以看出,沿线各国被连接成一个整体,有利于推动世界一体化进程。那么,人类自孤立和分散的状态,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是从哪件事开始的?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交往应该遵循的外交基本准则是什么?以开放市场和公平贸易,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为宗旨的一个世界经济组织是什么?
(5)201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建设。你认为这一举措会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来什么积极影响?
历史不容忘记。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各种纪念活动相继展开,警示我们勿忘历史,远离战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资料统计表
战争名称 |
参战国 |
持续时间 |
卷入人口 |
参战人员 |
伤亡人员 |
直接经济损失 |
一战 |
30多个 |
4年多 |
15亿 |
0.7亿 |
0.3亿 |
1805亿美元 |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的巨大灾难。
材料二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
材料三1945年5月8 日,美国驻苏参赞凯南说:“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战争结束了”的“战争”是指哪次战争?哪一组织的建立加快了这场战争的结束?
(12分)科技革命推动着人类历史的进步,使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它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社会的组织结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革命之所以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七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
——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使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的“政治结构”是什么?是通过哪一文件确立的?
材料二电灯亮起来了,电话响起来了;内燃机取代蒸汽机,汽车跑起了,飞机飞起来了。
——选自川教版《世界历史
(2)材料二中提到的科技成果出现在哪次科技革命中?让汽车跑起来的动力机是什么?
材料三一是酝酿已久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在战后勃然兴起,为生产力的革命性突飞猛进提供了动力和方向,把生产力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层次上。这场新技术革命,使资本主义传统的产业部类得到调整从而焕发出生机,使一大批新的工业部门应运而生,从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作用。
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我们有成功的喜悦,也有过失误时的迷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全国掀起了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开始流行列宁装等,“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
(1)据材料一回答,哪个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对我国影响最大?试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材料二在 1956 到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前夕这十年的最初探索中,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对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缺乏足够的思想和理论准备,以及党在指导方针上存在着正确的、比较正确的和错误的两个趋向,社会主义建设一开始就经历着曲折的发展过程。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的《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2)据材料二,归纳社会主义探索经历曲折发展过程的原因。在这一阶段出现的失误有哪些?
材料三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3)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美国是一个特别的国家,它从大英帝国的母体中分离出来后,顺势而动,成为当今世界的超级大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新问题是,由于法国进攻的危险已消除,十三个殖民地的独立精神正在不断增强。另一个新问题是,英国政府在获得巨大的新殖民地以后,决定加紧对帝国组织的控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美国革命》
材料二 马克思说:北方人看不惯南方人,南方人不服北方人。……当前南北之间的矛盾不是别的,而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这个斗争之所以爆发,是因为这两种制度不能再在北美大陆上和平共处了。
——马克思《美国内战》
材料三 “八年前,当这个共和国的生命似乎由命中注定的恐惧而停止时,我们已经证明这不是真的,我们曾处于恐惧之中——但是我们采取了行动,我们迅速、大胆、果断地采取了行动……
——罗斯福总统第三任总统就职演说(1941年1月20日)
材料四1980年,里根上台后实行 “新保守主义”。所谓“保守”是宣扬建国时期,尤其是体现在宪法中的传统的自由主义,主张联邦政府不干预人民、地方和州权限内的社会和经济事务。
——吴于廑、齐世荣的《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当时北美十三个殖民地面临着哪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的激化导致了哪一战争的爆发?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两种制度斗争的焦点是什么?哪一战争的爆发证明两种制度不能“和平共处”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所提到的八年前的“恐惧”是指什么?试说明他采取的行动及其特点。
(4)据材料四归纳出里根的施政措施与罗斯福新政的最大不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