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9日,绵阳市义务教育阶段的"为生活而设计"成果展示活动在南河体育中心举行。这次活动提出了"生活催生创意,创意改善生活"的理念。古往今来,人们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探索。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说"凡事皆需务本。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唐太宗统治的时期被称为什么?
材料二 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1932年美国有3400万人没有任何收入,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8%。千百万人只是因为像牲畜一样的生活,才免于死亡。
1933年,;罗斯福总统就职演说中指出"我们最首要的任务是使人民有就业机会。假如我们明智有勇敢地去做,这不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政府本身直接募工,任务就可以部份地完成。"
(2)、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1932年美国困难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指出为解决这一问题罗斯福总统提出了什么解决办法?
材料三 上世纪60、70年代,大柳树村人只有很少的生活必需品,日常消费水平很低。80年代以来,90%以上的村民住进了新房;村民娶亲用的"彩礼"也由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旧四大件",变成了彩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等"新四大件"。
(3)、根据材料三、指出大柳树村村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 希腊建立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保障不仅高而且钟繁多。法律允许公务员在过了40岁之后就退休和领取退休金,甚至已去世公务员的未婚或离婚女儿,也可继续领取其父母的退休金。2009年希腊的GDP不过2500多亿欧元,国家债务则高达3000亿欧元,希腊债务问题在欧元区具有普遍性。2010年6月,匈牙利也爆发了债务危机。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国可能步其后尘。
(4)、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也在进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建设,结合欧洲实行福利制度的历史,你认为我国是否应该实行高福利保障制度?说明你的理由。
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经济重心形成的标志,史学界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所谓经济重心,其农业生产条件、运输设施以及提供的谷物,应比其他地区优越得多,哪一个集团占领了它,就有可能征服和统一全国。
另一种意见认为,判断一个地区是否成为经济重心,应着眼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水平以及该地区赋税收入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1)你认为材料中两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的观点采用的是哪种意见?
(2)请依据提示把相关的事例填在下列横线上。
①宋代南方农业发展超过北方:南方的_______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
②宋代南方的手工业兴旺:_______居当时世界首位。
③宋代南方的商业繁荣:集市发展,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______”。
④南宋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⑤宋代重视海外贸易:设置_____机构管理海外贸易,贸易范围广泛。
(3)从南北方经济发展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链接】2011年阳春三月“两会”在北京开幕。《人民日报》的头版发表文章《用“民生经济”提升幸福质量》,直接指出在两会上,民生和经济的话题备受关注。《两会特刊》也用大量的版面来关注两会上的民生问题,《两会进行时》、《我们的“十二五”》、《有话直说》、《落地有声》、《心系民生》等栏目都不同程度地对民生问题进行讨论。
材料一:隋炀帝即位后滥用民力,大兴土木,营造东都洛阳,并多次巡游江南,三次征伐高丽,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各地农民起义不断,隋朝分崩离析。618年他在江都被部将溢死,隋朝灭亡。
材料二:贞观十一年七月一日,……洛水暴涨,漂六百余家。……十三日,诏曰:“暴雨为灾,……诸司供进(进奉财物),悉令减省。凡所力役(徭役),量事停废。遭水之家,赐帛有差。”……九月黄河泛滥,……太宗幸白马坂以观之。
——《旧唐书》
材料三:武则天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鼓励发展农桑。她把开垦耕地和生产粮食多少作为对地方官进行赏罚的重要依据。她下令减轻徭役,把免除徭役的年龄由60岁降到50岁。
材料四:元世祖重视农业生产,禁止把农田改作牧场,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把新增田地和人口的多少作为考核官吏的重要条件。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概括材料二唐太宗赈灾的主要措施。联系材料一,简析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概括材料三、材料四武则天和元世祖“重农”政策的共同点。
(3)唐太宗、武则天、元世祖“重农”政策与举措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此你有何认识?
纵观世界历史,古国文明源远者未必流长;中国文明源远而流长,成就辉煌,这是极为难得的。中国文明所以没有中断,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密切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说出该措施的影响。
(2)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铸造了什么货币?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的特点。列举一项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具体措施。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实现“天下为一”时间。
(5)为了实现材料五的目标,清圣祖(康熙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6)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识。
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古代中国的一抹亮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过自东吴以来至南朝刘宋时期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江南经济区。
材料二《姑苏晚报》载:作为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里程最长的一条人工河流——京杭运河将在“十二五”期间迎来新生。京杭运河苏州段穿越我市相城区、高新区、金阊区、沧浪区,吴中区、吴江市……
材料三南宋时期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江南经济区”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回答,请指出隋炀帝统治时期开凿的大运河最北是哪里?请指出京杭运河苏州段位于哪一段?大运河开凿有何重要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五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请回答:
(1)这是谁的诗句?
(2)文中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
(3)这种全盛局面是在何时,因什么事件而被打破的?
(4)人们尊称这首诗的作者是什么?
(5)该诗作者的诗因为深刻地反映了那个复杂动荡的时代,而被后世称为什么?
(6)隋唐时期还有哪些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