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图示为该实验的装置图.
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cm处,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焦距约是__________cm.
评估实验的方案
方案甲:分别把点燃的蜡烛放在一倍焦距f和二倍焦距2f处,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观察并记录在屏上能否成像以及所成像的特点,分析总结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方案乙:除甲中的做法外,还应该把蜡烛放在大于2f的某一位置,大于f小于2f的某一位置,观察并记录对应的成像情况,才能总结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方案丙:把点燃的蜡烛从距凸透镜较远的位置逐渐移近,通过不断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观察并记录在屏上能否成像,以及所成像的特点,包括观察所成像随蜡烛位置变化而变化的趋势,尤其是在f和2f处所成像的情况,从而总结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方案丁:与丙不同的是,将蜡烛从靠近凸透镜的位置逐渐远离,其它步骤相同.
以上四种方案中,哪些是科学合理的:_____________(甲/乙/丙/丁)
解决实验中问题
(1)小莉同学做实验时,发现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偏高,如图所示,若要使烛焰成像在光屏中心,只调节光屏,应将光屏向____________(上/下)调节.
(2)小丽同学做实验时,发现无论怎样调节光屏的位置,都不能在不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请你写出两种可能的原因: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小强按正确方法操作,下图是他实验中的情景,下表是他记录的一组数据。
| 钩码总重G(N) |
钩码上升高度h(m) |
测力计拉力F(N) |
测力计移动距离s(m) |
| 2 |
0.05 |
0.4 |
0.15 |
(1)如果按表中数据计算,滑轮组对钩码做的有用功为J,人做的总功为J;
(2)对以上两个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其不合理之处是, 结合测力计放大图, 可知小强的错误是:
(3)在该次实验中,所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
(3分)小明准备用天平、量筒、小烧杯测量一瓶食用油的密度,他设计了以下步骤:
A.将烧杯中的部分食用油倒入量筒中,读出体积v
B.用天平测出小烧杯和剩余食用油的质量m1
C.用天平测出装有适量食用油的烧杯的质量m2
该实验的原理是 ,为了减小误差,合理的顺序是食用油密度的表达式是p=。
如图甲所示是某实验小组在“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实验中设计的电路图,所用小灯泡标有“2.5V”字样。
(1)该实验的原理是。
(2)该组同学连接好电路的最后一根导线时,小灯泡立刻发出微弱的光亮。导致上述现象的不规范操作是。
(3)若某次测量时电压表的示数为2V,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电流表的示数为
A,此时灯泡的电阻为Ω。接着用这个电路测小灯泡正常工作(小灯泡两端电压为2.5伏)时的电阻,滑片应向(选填“左”或“右”)移动。
(4)该组同学分别记录三组电压和电流值,通过计算发现灯丝电阻是不同的,他们还了解到其他组同学也得到类似的结果。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 是。
(4分)如下表所示,小芳同学在探究“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时,做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①:在温度不变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材料有关;
猜想②:在温度不变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有关;
猜想③:在温度不变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横被面积有关.请完成下列填空(只填序号):
(1)要验证猜想①,小芳同学应选择的两段导体是;(2)要验证猜想②,小芳同学应选择的两段导体是;(3)要验证猜想③,小芳同学应选择的两段导体是;(4)这个实验用到的物理方法是。
在“探究液体的密度”实验中:
(1)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游码移至称量标尺左端的刻度线上;若指针偏向分度标尺的左边,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调节直到横梁平衡(选填“左”或“右”);
(2)用调好的天平测量液体的质量,一位同学的测量情况如图所示,则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是g;若烧杯的质量是20g,则液体的质量是g。
(3)甲、乙、丙、丁四组同学分别量取了不同体积的同种液体,并测量出液体的质量,老师将他们的测量结果列在黑板上,如下表所示。经分析,发现四组同学的测量数据中,有一组同学的测量数据存在错误,你认为错误的是组,你的判断方法是:。
| 组别 |
甲 |
乙 |
丙 |
丁 |
| 液体的质量m / g |
8.0 |
16.2 |
19.8 |
31.8 |
| 液体的体积V / cm3 |
10.0 |
20.0 |
30.0 |
4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