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的是 ( )
A.生物的性状是遗传因子决定的 |
B.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
C.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 |
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基因型个体比接近1∶2∶1 |
关于人和高等动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激素和抗体的化学本质完全一样
B.激素都在核糖体上合成
C.激素都含有元素C、H、O
D.激素可参与细胞的构成
下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对其说法不正确的有
A.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
B.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
C.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选择透过性 |
D.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外表面分布着负电荷 |
神经冲动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以下生理活动不会发生的是
A.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 |
B.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 |
C.ATP的合成和水解 |
D.信号分子与突触前膜上受体的识别和结合 |
将电位计的两个微型电极a、d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外(ab=bd),同时在b处给予一个强刺激,电位计的指针会()
A.不会发生偏转子 | B.发生一次偏转 |
C.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 | D.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
止痛药(如“杜冷丁”)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在阻断神经冲动传导过程中,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推测止痛药的作用机制是
A.与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结合 | B.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
C.抑制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 D.抑制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