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思想乃国之利器
大国之间的竞争与角力,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为战略智慧的博弈和比拼,“思想才是国家最微风里的武器”。
解放军在新一轮的改革中,对军事智库的建设如此用心用力,也正是更加看重“外脑”发挥决策咨询作用的重要体现。
其实,“科技强军的同时,必须加快思想强军”的警示,时时被中国专家提起,尤其是近年中国外部安全环境有恶化趋势下,中国军事战略决策的难度和风险都在加大。而紧迫的现实是,中国目前缺少世界一流的军事战略智库,中国在安全和军事领域的思想力、决策力以及军事战略管理能力还都在亟待加强。
尽管中国自古就有智囊参与决策的案例,但目前中国智库阵营的建设与西方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仍处于发展阶段,远未成熟。
有外国学者曾评论说,中国在很多时候是一个信奉领袖魅力与领袖智慧的国度,这种文化基因使中国的决策者在很长时间内并没有真正重视智库的作用。在很多时候,中国的智库担任的是对官方决策进行跟进式研究或解释阐述的功能,而非事先建议或先导式预研。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央就曾在总参谋部作战部设立了“战略委员会”。上世纪80年代还曾经在总参谋部名下成立“国际形势研究小组”。这些都体现着中央对于军事智库建设的一种尝试,只不过并没有进一步地跟进。
近年来,智库的巨大作用与中国智库水平的不对称越来越为国家领导层所重视。解放军在新一轮的改革中如此突出军事智库的地位和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循了国家重视智库建设的思路。
目前,军事智库已经成为了中国智库集团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两家核心军事智库外,还有中国国际战略学会、战略与管理学会、中国防务产业研究中心等相对松散的智库机构。
以此次军事改革为契机,中国的军事智库很可能迎来发展的跃升期。
未来,中国军事智库在人员构成上可能会更加多元合理,很可能会出现类似美国高级军官与智库之间的“旋转门”机制。一些在军内担任过高级领导职务,参与过重大军事决策的官员可能更多地加入到智库队伍中来,以一种实践、理论相结合
的方式生产思想。目前,国防大学在引进教员和科研人员时就非常重视部队任职经历,唯学位至上的时代已经过去。下列关于中国军事智库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中国目前缺少世界一流的军事战略智库,智库阵营的建设还处在发展阶段。 |
B.在新一轮的军事改革中,军事智库已成为了中国智库集团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C.中国领导层历来重视智库的作用,远在古代,就有智者参与过重大军事决策。 |
D.早在上个世纪我国就曾对军事智库建设作出过一些尝试,只是不具备延续性。 |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大国竞争,胜负取决于战略智慧的高下,思想乃国之利器。 |
B.中国外部安全环境恶化,加强军事智库的建设已迫在眉睫。 |
C.中国在安全和军事领域的思想力和决策力确实还有待提高。 |
D.中国目前的核心军事智库有军事科学院和国防大学两家。 |
从全文来看,以下概括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国家安全和军事战略为主的智库建设,已被中国提上了重要的战略议程。 |
B.目前,中国军事智库已涵盖大学、民间几个层面,兼具决策咨询与执行功能。 |
C.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将是中国军事智库队伍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原则。 |
D.军队的强大需要高科技武器装备的“硬实力”,更需要发达智库的“软力量”。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心蜀韵
元代人张翥《谒文昌阁》:“天地有大文,吾蜀擅宗匠。”吾蜀曩有“文宗在蜀”的传统。这个传统由文翁倡其教,赋圣司马相如开其端,“乡党慕循其迹”,严君平、相如、王褒、扬雄成为“以文辞显于世”、“文章冠天下”的汉代四大家,他们都是蜀人。
汉代儒圣扬雄还被他的朋友桓谭誉为“西道孔子”,也是“东道孔子”,具有汉代儒圣的地位。文学革新前驱陈子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宋代文宗苏轼与陆游、明代文坛著述第一人杨升庵、清代涵海大家李调元、性灵诗宗张问陶,直到现代文化巨人郭沫若和巴金,这些“天下第一秀才’均出生于蜀,或虽不是蜀人,却是因巴蜀文化熏陶而成就为文化巨人的。他们不仅是文坛宗主,而且是百科全书型大家。尤其是司马相如是文韬武略的通儒,他开启了巴蜀文宗重文学、重今经学的传统,成为后代文宗从扬雄到郭沫若师法的榜样。这正是蜀人“发散式”思维方式的生动体现,它在文学上形成浪漫主义倾向,富于文采和想象力,这对后世富于激情、奇幻的文化心理有相当的启示作用。
与前述古蜀仙道与巴蜀道教相联系,文心蜀韵也浸润于巴蜀文人思维,成为巴蜀文人以仙游为特征的浪漫型发散性思维定势。司马相如倡导的仙游文化是其开端。他写的《大人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羽化登仙、凌霄步虚的仙游四方的气概。汉武帝读了这篇赋,竟然感觉“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以仙化浪漫为特征的蜀文学就是由这篇赋开端,形成为巴蜀的“文心”。
司马相如的赋论最独到之处是分为“赋家之心”与“赋家之迹”。“赋家之心”指的是“文心”,是性灵,是赋家的本性、心灵与眼界、境界。赋家之心“包括宇宙,总搅人物”,“控引天地,错综古今”,这是何等开阔的世界眼光。这种“文心”是“斯乃得于内,不可得而传”,可意会不可言传,可捉摸而难于形诸文字,犹如佛祖拈花迦叶含笑一样,靠内在心灵的开悟与精神的流动。这就是巴蜀人的“文心”,巴蜀人的文化性格。
至于“赋家之迹”则是指有善于“列锦绣而为质”写作锦绣文章的路径和方法。赋家之心与赋家之迹,构成相如浪漫主义文学的根基,开巴蜀文学好梦幻迷离好想象的浪漫主义先河,从相如到苏轼到郭沫若,直到今天蜀中的朦胧派诗群,始终传承着,流淌着,形成了神奇梦幻的巴蜀文学的历史长河。
1.对“吾蜀曩有‘文宗在蜀’的传统”的理由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代人张翥在《谒文昌阁》中有“天地有大文,吾蜀擅宗匠”的语句。
B.文翁在蜀地大力兴办教育,为“文宗在蜀”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蜀人严君平、相如、王褒,扬雄等以“文辞显于世”、“文章冠于天下”。
D.相如开创了好奇幻、想像的文学传统,苏轼、郭沫若等继承了这个传统。
2.对作者所介绍的巴蜀文化巨人的特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们具有儒圣的地位,是各个时代的天下第一秀才。
B.他们都受了巴蜀文化的熏陶,是百科全书型的大家。
C.他们有文韬武略,具有重文宗、重今经学的传统。
D.他们受道教影响,其文学作品都与仙游文化有关。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相如开启了巴蜀文化的传统,成为后来巴蜀文人们效仿的榜样。
B.由于巴蜀道教的影响,巴蜀文人有以仙游为特征的浪漫型思维定势。
C.相如《大人赋》表现的仙游气概,让汉武帝产生了修炼成仙的想法。
D.相如倡导的“赋家之心”具有开阔的世界眼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许多古建筑,何以能千年不遭雷击?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当今的科学界。相反,将古建筑装上避雷针,反而更易招来雷击。其实古建筑避雷,是风水理论和阴阳学说的巧妙结合,即自然消雷与绝缘避雷的有机结合。
由建筑物周围环境和建筑物本身形成的自然消雷,使建筑物周围大地与云层间雷电大量消失,雷电被吸引到周围的凸尖物体上;而绝缘避雷,则使建筑物本身具有较高的耐雷水平。自然消雷与绝缘避雷,是通过雷击选择性,即将雷电吸引到建筑物周围的凸尖物体上来实现消雷的,因此可以说雷击选择性是自然消雷与绝缘避雷二者的一个推论。绝缘避雷的绝缘是相对的,如果没有自然消雷(雷击选择性),任何古建筑都可能被雷电击毁。自然消雷与雷击选择性,都是由于地面凸起物在雷电场中产生的电晕电流而存在。一般而言,自然消雷能力强,雷击选择也明显,但在保护古建筑不遭雷击上,都必须借助于古建筑良好的绝缘性。
基于雷电现象和摩擦起电的认识和探索,中国古代很早就能在一定范围内区分导体和绝缘体。也就是说,从对雷电现象的认识水平来看,中国古代实现绝缘避雷是可能的。
五台山古建筑,从使用材料看,主要有纯金属、木材和砖石三类。纯金属建筑,如铜殿、铜塔等,与自然融为一体,其防雷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至于木构和砖石建筑,从结构上讲,主要包括台基(地基部分)、墙体和顶三部分。台基是基础部分,所用材料有砖石、灰浆(成分为白灰、糯米、白矾等)、木材和小夯土灰等。从导电性能上说,这些材料都是绝缘和近似绝缘的。从构造上说,这种选料与制作十分讲究的基础工程都具有防潮、防腐、防震等功能,水更不易侵入。因此,整个地基部分就是一个良好的绝缘体。墙体的主要材料为木材、砖石、灰浆、油灰(成分为面粉、白灰、烟子、桐油等)、砖灰、麻、油漆等,都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从工艺和构造上讲,做工极为讲究,比例适当,不易渗水,并能经得起暴风雨的袭击。顶部的材料为木材、瓦、油漆、金属等,除金属外都是绝缘性能较好的材料。另外,比较讲究的建筑物表面部分基本上都进行过绝缘处理,如木结构和金属部分都用油漆和桐油漆过,而砖石部分则用桐油和砖灰等混合物涂抹过。
从整体上看,五台山古建筑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若不遭破坏,是不易着雷的。同时,五台山古建筑群有着良好的通风透气环境,使得古建筑本身保持清洁干燥,绝缘性能不遭破坏。本身良好的绝缘性能,与所处环境较强的自然消雷能力的相辅相成,使得五台山古建筑群不仅处于弱电场中,而且本身电阻较高近似于绝缘体或相对于周围环境来说是绝缘体,使得雷击的主放电过程不会在建筑物上产生,从而保证了建筑物很高的避雷水平。
不过,绝缘避雷最典型的例证,当属太原双塔。太原双塔落成于万历四十年(1612),是明代砖构建筑的优秀之作。底平面八用形,内部空心式,各13层,高均在54.7米以上。塔身为全砖石结构,仅在各层角檐装有一根桃木。太原双塔地处太原高地,周围环境的自然消雷能力有限,本身也仅有高耸的尖顶及各层出檐具有一定的但又远不足以避雷的自然消雷能力,其之所以能自明代建成至今从未遭受雷击,主要是因为其本身良好的绝缘性能。双塔地处高地,地质干燥,塔身不着雨淋,又兼全砖石结构,与五台山类似建筑一样或更甚,在雷雨天近似于绝缘体,耐雷水平很高,实际上就像今天输电线路中的大悬垂串一样。
-----选自《中国科技十二讲》
1、对五台山古建筑群能绝缘避雷解说准确的一项是()
A.五台山古建筑的通风透气环境良好,使古建筑群本身保持清洁干燥,绝缘性能没有遭破坏,保证了建筑物很高的避雷水平。
B.五台山古建筑群做工极为讲究,比例适当,不易渗水,经得起暴风雨的袭击;其顶部使用的材料都是绝缘性能较好的材料。
C.五台山古建筑使用的材料有纯金属、木构和砖石三类,这些材料都是绝缘或近似绝缘的,具有很好的导电性能。
D.五台山古建筑群建筑物的表面部分都进行过绝缘处理,如木结构和金属部分都用油漆和桐油漆过,而砖石部分则用桐油或砖灰等混合物涂抹过。
2.下列理解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自然消雷,是由建筑物的周围环境和建筑物本身形成的,它是通过雷击选择性,即将雷电吸引到建筑物周围的凸尖物体上,从而来实现避雷的。
B.绝缘避雷,强调建筑物本身应具有较高的耐雷水平。不过绝缘避雷的绝缘是相对的,如果没有自然消雷(雷击选择性),任何古建筑都可能被雷击毁。
C.太原双塔之所以能自明代建成至今从未遭受雷击,主要是因为其本身良好的绝缘性能。D.自然消雷与绝缘避雷,是通过雷击选择性来实现避雷的,因此可以说雷击选择性是自然消雷与绝缘避雷二者的共同点。
3.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建筑避雷原理,暗合现代避雷原理,充分反映了我国先民伟大的创造才能。
B.由五台山古建筑群和太原双塔可看出,中国古代很早就对雷电现象和摩擦起电有着一定的认识和探索,并能在一定范围内区分导体和绝缘体,将其运用于建筑实践中。
C.太原双塔地势高,地质干燥,塔身不着雨淋,又兼全砖石结构,即使在雷雨天也近似于绝缘体,加上它有着与五台山建筑类似的自然环境,所以耐雷水平很高。
D.五台山古建筑群本身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而所处环境又有着较强的自然消雷能力,使得五台山古建筑群处于弱电场中,或者说相对于周围环境来说是绝缘体,没有了避雷击的可能性。
阅读下文,完成第1—3题。
情志心理治疗
人在患病时常有恐惧、紧张、苦闷、悲哀等不良情绪,迫切需要家人和医护人员关心和照顾。为此,医护人员可采取情志心理治疗的方法来减除患者在患病期间的不良情志变化,使病人能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和护理,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医护人员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了解病人的心理需要,以其语言和行为,影响和改变病人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提升病人认知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能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增强病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疾病的康复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情志心理治疗。
通常,医护人员一般采取支持性心理治疗、暗示疗法和开导法对患者进行情志心理治疗。
病人常常对自己的疾病缺乏认识了解,容易滋生不安全感,同时也不清楚如何主动配合治疗,因此,帮助他们消除顾虑,树立信心,配合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医护人员一定要以诚恳热情的态度去关心、体贴、安慰病人,并应及时以充分的科学和事实为依据,向病人作出保证,甚至承担责任。这种具有支持和加强病人防御功能和特点,以解释、鼓励、保证和安慰为主的支持性心理治疗,能使病人增强安全感,减少焦虑和不安。
在疾病治疗过程中,不管是医护人员的权威性、学识和治疗能力,还是仪器的先进和环境的适宜性,对于患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暗示意义。暗示疗法就是通过患者直觉地接受护理人员灌输给他的观念和积极暗示而消除或减轻疾病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暗示疗法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具体实施涉及多方面因素,其疗效也与病人的人格特点、情绪状态及接受暗示和程度密切相关。
医护人员的语言对病人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的。通过正面说理使病人了解自己病情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护理情况,使其引起注意和重视就是所谓的“开导法”。古语云:“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所谓“告之以其败”是指向病人指出疾病危害,使病人认真对待疾病;“语之以其善”,是指要求病人与医者很好配合,告诉其疾病的可愈性;“导之以其所便”,是指告诉病人如何进行治疗、调护以及自我调养;而“开之以其所苦”,则是指解除病人消极的情绪,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开导法的成功运用,可解除病人的不良情绪,使病人怒气消散、精神愉快、心情舒畅、豁达乐观、心境坦然,从而促使其早日康复。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在疾病防治中,情志心理治疗正越来越显现出了重要的作用的意义。
1.有关“情志心理治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情志心理治疗是针对引起病人的各种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疾病而采取相应措施减轻病人心理压力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B.情志心理治疗是医护人员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利用心理学的原理及技巧,改善病人的精神疾患的心理治疗过程。
C.情志心理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有针对性地通过语言和行为,满足病人心理需要,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能力。
D.情志心理治疗的目的在于消减病人所面临的心理困惑,减轻病人的痛苦,增强病人的适应能力,帮助病人早日康复。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的意思的一项是
A.医护人员在与病人的整个交往过程中,对病人施加积极的心理影响,会对病人的疾病治疗起到一定辅助作用。
B.在情志心理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以诚恳热情的态度,在了解病人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疗措施。
C.支持性心理治疗以解释、鼓励、保证和安慰等主要手段帮助病人提高认识、增强安全感、承担责任、配合治疗。
D.开导治疗法可以教会病人制怒、排忧、摆脱悲伤,从而振作病人的精神,消除病人的焦虑,唤起病人的信心。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病人对治疗缺乏信心,就可以应用支持心理治疗的方法,安排他与性格开朗、对治疗充满信心的或疗效理想的病员住在一起。
B.如果病人信任自己的医护人员,便容易接受积极的暗示,因此暗示疗法能不能成功施行取决于医护人员的权威性、学识和治疗能力。
C.由于危重病人、慢性病病人和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痛苦大、压力大,因而需要医护人员给予更多的诚恳热情、耐心细致的心理治疗。
D.实事求是地讲解疾病治疗情况,请疗效好的病人现身说法,尽可能请家人多来探视,开展健康的娱乐活动都是情志心理治疗的有效办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为什么非要让宇航员登上另一个星球呢?别的理由先不说,有人坚信,机器人比人类更能适应太空的极端环境,而使用各种自动探测器也比派宇航员要便宜得多,而且更安全。美国航天局(NASA)研制的火星漫游者和“惠更斯”号探测器就是成功的范例。它们给人类认知太空工作做出的贡献补偿了它们不菲的价格。
可是另一方面,人类探测外太空的支持者们却搬出了人类要发现新星球等等美好愿望作为依据。然而,派真人上太空的最为可信的理由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生存的需要。
在地球上,人类迟早有一天会走向灭亡,这是确凿无疑的事情,有可能在太阳把地球烤焦之前,人类就已经灭绝了。面对各种导致其它物种灭亡的灾害,人类更加脆弱。人类的祖先直立人生存了大约160万年,而穴居人仅存在了30万年。被人类所占据的地球不过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小岛,而被放逐在一个岛屿上的物种往往都会发现自己成为了受威胁的对象。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向太空迁徙呢?
主要问题是我们要为耗费巨额成本的大迁徙找到合适的理由,何况我们也不知道人类到底什么时候会遭到灭顶之灾。
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在大约50亿年之内。太阳将形成一个巨大的红色球体,到那时,整个地球面临被烤焦的危险。虽然说那时最大的可能应该是人类已经灭绝,因为小行星或彗星的坠落,抑或气候变化都有可能是导致人类灭亡的因素。除此之外,人类还将被禽流感、艾滋病、埃博拉、霍乱、结核病、天花以及一种新病毒所团团包围,在我们还不知道如何对抗它们之前,就已经被这些病毒所杀死。
任何人都不会怀疑,人类向来都是自己的克星。核战争、生物恐怖主义乃至遭到滥用的纳米技术也都有可能导致我们自身的灭绝。
但是,如果能在火星上建立一个完全自给自足的殖民地的话,人类就将变成双星球物种。抛开其它优势不言,垦殖者们可以利用火星原有资源实现自给自足,繁衍后代。并在其它地方重新开辟殖民地。
46年来,我们在不断尝试着向太空运送人类,而且有可能我们还需要另外46年。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的首要计划应该是在火星建立一个“殖民地”。
“红色行星”是一个绝佳的安置地球移民的地方,可以实现自给自足,因为它有重力、太阳能和生命所需的化学物质,包括水。如果把据点安置在火星表面10米以下,我们就可以躲过宇宙射线和太阳辐射风暴。
按照最初为8个移民计算,利用冷冻的精子和卵子,每对夫妇平均生4个子女。那么每30年人口就要增加一倍。那么600年内,火星上就将拥有800万人口。
美国火星协会主席罗伯特·朱布林预计,搭载着人类飞向火星的飞船每运送1吨重物,就需要一个大约4.9吨的摆渡船,原因是飞船必须要花大力气才能克服地球引力,到达近地轨道(LEO),从而在那里向火星发射更加轻便的飞船。
美国普林斯顿太空研究所创办人,物理学家杰勒德·奥尼尔估算,为了在一个封闭的、使用循环空气和水的生命圈中建造一个“太空殖民地”,每个人至少需要50吨的储备物质。朱布林认为,运送人、各种储备物和返回地球用的紧急飞船的最少重量为2450吨。
过去46年来,各种太空计划和NASA的“阿波罗”宇宙飞船已经向近地轨道运送了大约1.06万吨的东西。为了在火星建立自给自足的“移民点”,未来46年仍需要运送重量大体相当的其它各种东西。NASA设计了“大力神V”运载火箭,一次可向近地轨道运送大约130吨货物。
人类如果失去移民火星的机会,那将是悲剧性的错误。1970年,著名科幻小说作家亚瑟·克拉克在书中写道,1984年5月11日,一名宇航员在火星观察到地球凌日。如此说来,克拉克认为1984年的时候人类就应该已经登陆火星了。从火星上观察到的下一次地球凌日将出现在2084年11月10日,到那时,人类是否已经成功移民“红色行星”,我们是否有幸在火星上欣赏到那奇妙的天体变化呢?
(《参与消息》2007年12月16日7版)
5.依据原文,不属于有可能导致人类“有一天会走向灭亡”的因素的一项是
A.核战争、生物恐怖主义乃至遭到滥用的纳米技术。
B.小行星或彗星的坠落,抑或气候变化。
C.禽流感、艾滋病、霍乱、天花以及一种新病毒。
D.太阳形成一个巨大的红色球体,将地球烤焦。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不向太空迁徙,主要原因是人类不能适应太空的极端环境,太空生存受到宇宙射线等因素威胁。
B.让宇航员登上另一个星球,目的是人类要实现发现新星球的美好愿望,并欣赏那里奇妙的天体变化。
C.飞向火星的载人飞船,需要通过摆渡船送到近地轨道,在那里再发射更轻便的飞船到达火星;这样,如果“太空殖民地”建成,人类将成为双星球物种。
D.未来46年.人类在火星建“殖民地”,应该是人类定居火星的首要计划,为此,人类必须向“移民点”运送1.06万吨东西,为殖民者提供生存必需品。
7.依据文意,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登上火星的地球人,必须把住房建在火星表面10米以下,才能生活和工作,否则会受到有些太空物质的伤害。
B.人类至今没有找到向太空大移民的合适理由并解决技术难题,因而,人类会失去2084年定居火星的机会,犯下悲剧性错误。
C.搭载着人类飞向火星的飞船每运送1吨重物,就需要一个大约4.9吨的摆渡船,那么,现有摆渡船的载重量是5.9吨。
D.火星有重力、太阳能和生命所需的化学物质,还有地球所没有的更适合人类生存的优势,是一个生存环境在某些方面优于地球的“红色行星”。
阅读文本,完成文后各题。
在继承和吸纳的基础上创新
李默然
处于民族动荡变革历史时期的话剧人,是寻找救国拯民的先行者行列中的一个群体。当年留日学生想用话剧宣传救国救民进步思想,成立了春柳社,改编了《汤姆叔叔的小木屋》,名《黑奴吁天录》。在上海又出现了“春阳社”,演出了同一剧目。由此,中国的戏剧舞台上,出现了一个外来的剧种——新剧。经过一段时间,洪深先生以“话剧”为之命名。进而,伴随时代的发展,人民的需求,在一个泱泱戏剧大国,形成了一个不分地域、独具特色的全国性大剧种。
有人发问:“中国话剧,有什么值得继承的?”我以为有三点尤为重要的经验值得重视,这就是“与民族同心”、“与时代同步”和“与观众共同创作”。走过的历史证明,话剧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就是“与民族同心”。话剧的强项,是反映现实生活迅速。历史证明,在抵御外患、反帝反封建、创立新中国、建设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话剧皆是在人民的意愿和要求中创作、演出的。为此,它贴近了人民,在神州大地上得到了人民的认同。田汉同志说过:“我们的话剧,跟中国人表达自己民族民主要求紧密相关……它的一般的特点是追求思想性的倾向较强,它的情绪常常是健康的,战斗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话剧人要时刻倾听民族呼声,才能创造出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优秀作品。
胡锦涛同志在八次文代会、七次作代会的重要讲话中,要求“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要踏准时代的鼓点。这就是说,我们要时刻倾听时代的呼唤。我们正处在中华民族真正挺起胸、昂起头的伟大时代;我们正在党的领导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过话剧特有的艺术魅力,讴歌时代的英雄业绩,颂扬民族奋发图强的精神,鞭挞一切丑恶的现象,批评一切不良习俗,这是话剧人责无旁贷的使命和社会责任。而以“搞笑”为宗旨,挖空心思在人民群众中找“笑料”“说事儿”是不可取的。未来的百年,是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键时期,生动的人与事会层出不穷,我们必须遵照党和人民的希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作出优秀的话剧精品,回应时代的召唤。
大家都知道,话剧艺术始终是在与广大观众互动中完善自己的创造工作的。千百场的演出,有千百次的新鲜感,恰是来自于广大观众的反馈。观众的喜怒哀乐是鉴定我们演出的试金石。如果我们愿意尊重这个话剧艺术的优势,我们就应该从“小我”的自我欣赏和陶醉中走出来,从创作演出的出发点到归宿,始终把广大观众放在心上。特别是对两亿工人、九亿农民以及其他各阶层群体,切不可冷漠,更不能不屑一顾,关起门来搞什么试验探索。
话剧百年,值得人们向其致敬,正是因为它始终把广大人民的审美要求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基础。我们应该认真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来统领我们未来话剧的创作和发展。我们有能力使一个外来剧种在神州大地上生根,而又经过话剧人的努力使其具有了我们自己的民族特色:一部《茶馆》演遍许多国家,得到世人的认同和赞赏,这充分证明我们既不“数典忘祖”,也不“拒绝先进”。
我们始终继承着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吸纳全世界先进演剧理念。我相信,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选自《光明日报》2007年4月21日)
5.下列关于中国话剧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话剧曾经承当了宣传救国救民思想的使命。
B.中国话剧始终是在人民的意愿和要求中创作、演出的,所以得到了人民的认同。
C.中国话剧只能讴歌时代的英雄业绩,颂扬民族奋发图强的精神,鞭挞一切丑恶的现象,批评一切不良习俗。
D.中国话剧在经历一个世纪的发展后,已经具有了我们自己的民族特色。
6.下列各项叙述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话剧在我国是不同于地方戏剧的一个不分地域、独具特色的全国性大剧种。
B.话剧追求思想性的倾向较强,情绪常常是健康的,战斗的。
C.话剧的演出过程常常是完善自己的的过程。
D.话剧并非中国本土产物,而是从外国引进的戏剧形式。
7.下列对原文的推断和想象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新的时代,话剧人有着新的历史的使命和社会责任。
B.以“搞笑”为宗旨的话剧必将遭到所有人的鄙弃。
C.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话剧就是话剧精品。
D.一部戏剧创作应当把各个阶层的观众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