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沁园春 长沙》上片,回答后面问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从这片词中选出四个动词,标出这片词写景抒情的思路走向:。
对上片的第一个整句(即“独立……头”)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立寒秋”是一个倒装性的句子。 |
B.从语意来看,第二和第三个句子的先后关系应该倒过来。 |
C.这开头的三个分句点明了时令、地点、人物,点明了特定的环境。 |
D.描写了湘江壮美的景色。 |
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三句诗的意思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端;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
B.面对高而深邃的天空、辽阔无边的大地,诗人焦躁地思虑着:中国的革命由谁来掌舵呢! |
C.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达出诗人愤恨不平的心情。 |
D.通过对湘江深秋景象的描绘,即景生情,提出了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
诗词的朗读,对于理解诗词的内容十分重要。下面几个诗句的停顿(“‖”表示较长停顿,“∣”表示较短停顿)和重音都对的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
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
C.万类∣霜天‖竞∣自由 |
D.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
摘出这片词中的对偶句。
词比诗更讲求押韵,试摘出本片词中押韵的字,并指出押的什么韵。
仔细品读本词的下片,谈谈它主要表现了什么。
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咏风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户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风声。
(1)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两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写“风”,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3)历代咏风的诗很多,如梁无帝、唐太宗的《咏风》诗,无非是飘香、舞袖、绕梁而已。①请简述你对这首诗的立意的理解。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海棠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古人对于后两句诗曾有“造语之奇,构思之巧”的评价,请结合三、四两句诗来赏析一下。
阅读下面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人归东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见日,尊酒慰离颜。
[注]首联“戍”字,名词,堡楼。颔联“汉阳渡”系长江渡口(旧址属今武汉市),由此向西北千里,南岸有“郢门山”。
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的理解和评价。
阅读下边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征铎(duò):装在车马上的铃。檞(jiě),又读(iè),树名。枳:树名,又称臭橘、枸橘,开白花。杜陵:古县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回塘:回环曲折的池塘。
(1)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2)“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