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以下语段,回答小题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 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 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下边各句中划线的词有的现代汉语已经不用,有的意义古今有别,请分别予以解释: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 )
②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 ( )
③或凭几学书 ( )
④后五年,吾妻来归 ( )
⑤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 )
⑥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下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余既为此志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
B.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县官且顺群臣言 |
C.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
D.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翻译以下句子:
①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②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③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④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见《论语·先进》)
【材料二】
孔子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见《左传·哀公十一年》)
【材料三】
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见《礼记·大学》)“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其语重矣。请结合材料二、材料三的内容简要分析孔子为何要生那么大的气。
你如何评价材料一中反映出来的孔子的思想倾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郅都者,杨人也。以郎事孝文帝。孝景时,都为中郎将,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尝从入上林,贾姬如厕,野彘卒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去。太后闻之,赐都金百斤,由此重郅都。
济南瞷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于是景帝乃拜都为济南太守。至则族灭瞷氏首恶,余皆股栗。居岁余,郡中不拾遗。旁十余郡守畏都如大府。
都为人勇,有气力,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常自称曰:“已倍亲而仕,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郅都迁为中尉,丞相条侯至贵倨也,而都揖丞相。是时民朴,畏罪自重,而都独先严酷,致行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临江王征诣中尉府对簿,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而都禁吏不予。魏其侯使人以间与临江王。临江王既为书谢上,因自杀。窦太后闻之怒以危法中都都免归家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匈奴素闻郅都节,居边,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匈奴至为偶人象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见惮如此。匈奴患之。窦太后乃竟中都以汉法。景帝曰:“都忠臣。”欲释之。窦太后曰:“临江王独非忠臣邪?”于是遂斩郅都。
(选自《史记·酷吏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姬如厕,野彘卒入厕卒:通“猝”,突然。 |
B.豪猾,二千石莫能制二千石:太守。 |
C.问遗无所受问:问候。 |
D.临江王独非忠臣邪独:难道。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1)以郎事孝文帝(2)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
B.(1)至则族灭瞷氏首恶(2)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 |
C.(1)是时民朴,畏罪自重,而都独先严酷(2)林木茂而斧斤至焉 |
D.(1)临江王既为书谢上,因自杀(2)因击沛公于坐 |
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郅都直言敢谏,正气凛然,甚至在朝堂上敢打当权奸臣的耳光。 |
B.郅都虽然是个文弱书生,但执法严酷,不避贵戚,列侯宗室都对他很有看法。 |
C.郅都执法不避权贵,最后被以太后为首的当权者处死,临江王之死只是他们向郅都发难的一个导火线而已。 |
D.匈奴人对郅都很敬重,听说他做雁门太守,就主动撤兵而走,在郅都死之前都不敢侵扰雁门。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窦太后闻之怒以危法中都都免归家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倍亲而仕,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2)临江王征诣中尉府对簿,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而都禁吏不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16分,选择题每题3分)
沧浪亭记
(明)归有光
浮图①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迨淮南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鏐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②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
①浮图:即浮屠,梵语音译,指佛。这里是指信奉佛事的僧人,也叫和尚。
②释子:佛教徒的通称。因出家修行的人,都舍弃了俗姓,以佛释迦为姓,又取其弟子之意,故称为释子。下列句中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急忙) |
B.治园于子城之西南(修建) |
C.迨淮南纳土(到、等到) |
D.乘时奢僭(超越本分)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锲而舍之 |
B.亦治园于其偏徘徊于斗牛之间 |
C.而子美之亭则施施而行 |
D.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故为之文以志 |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沧浪亭,原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的花园,五代末被广陵王的外甥吴军节度使孙承佑建成别墅,北宋时为诗人苏子美购得,在园内建沧浪亭,后来僧人住在这里,沧浪亭就成了大云庵。 |
B.本文语言朴素简洁,而又明畅自然,并于议论中见出深意,这也是此文很重要的特点。 |
C.文章用了反衬的手法,以自太伯、虞仲以来的遗迹荡然无存,钱镠等以权势购筑的宫馆苑囿也成陈迹来衬托苏子美的沧浪亭长留天地间,由此感叹了读书人垂名于千载的特有原因。 |
D.本文从沧浪亭的变迁和古迹的兴衰中,得出一个结论:使人永垂不朽的东西不是经不起时代风雨的纪念物,而是人的品德文章。 |
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
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②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二)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出人也远矣出:超过 |
B.苏子愀然愀然:忧愁凄凉的样子 |
C.托遗响于悲风遗响:余音 |
D.士大夫之族族:家族 |
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寄蜉蝣于天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B.相与枕藉乎舟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C.哀吾生之须臾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D.其声呜呜然其皆出于此乎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相同的一项是()
例: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A.顺流而东也 |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
C.舞幽壑之潜蛟 |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对文段(二)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
C.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
D.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 |
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回答后面题目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同“缭”,连结,盘绕。 |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下:下面。 |
C.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酾:滤、斟。 |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是:此,这。 |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B.举匏樽以相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C.哀吾生之须臾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D.虽一毫而莫取蟹六跪而二螯 |
对这两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作者力求排遣苦闷、顺应自然的情怀。 |
B.清风明月可随意拾取,表现作者与大自然合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
C.第一段通过物和人的对比,突出人的渺小,为第二段写人的超脱埋下了伏笔。 |
D.这两段,写历史事件,写眼前之景,写主客问答,联想丰富,转换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