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以下语段,回答问题
初,济阴王思与习俱为西曹令史。思因直曰白事,失太祖指。太祖大怒,教召主者,将加重辟。时思近出,习代往对,已被收执矣,思乃驰还,自陈己罪,罪应受死。太祖叹习之不言,思之职分,曰:“何意吾军中有二义士乎?”后同时擢为刺史,思领豫州。思亦能吏,然苛碎无大体,官至九卿,封列侯。                         (《三国志》)
对此段内容理解全面的一项                                 (      )

A.本段主要赞扬了王思引分自责,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
B.本段主要赞扬了习以身代思,受不测之祸无怨言的那种重情重义的精神。若使思不引分,主不加恕,则习所谓自经子沟读而莫之知也。
C.本段比较全面写了王思这个人物,一方面,引分自责,另一方面,苛碎无大体。
D.本段主要写了太祖心胸开阔,能够原谅下臣之过,不加追究。

以下加黑词都是官职升迁的词汇,按升、降、不升不降归为三类,选出归类正确的一组                                                          (      )
①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③予左迁九江郡司马④后同时擢为刺史⑤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⑥再迁为太史令⑦初辟司徙府,除左著作郎⑧贺卿得高迁⑨徙齐王信楚王⑩满堂虚左待,众目望乔迁

A.①④⑥⑧⑩/③⑨/②⑤⑦
B.①⑥⑧⑩/③⑨/②④⑤⑦
C.①⑥④⑧/③⑩/②⑤⑦⑨
D.①④⑥⑧⑩/③/②⑤⑦⑨

解释划线词的意思
①教召主者,将加重               (        )
②唇吻翕                        (        )
病梅之馆以贮之                (        )
④连公府,不就                   (        )
⑤秦国远                         (        )
⑥境内之民无淫之心              (        )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问说
清•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①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闻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不见其有可耻焉,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选自刘开《孟涂文集》)
【注】①刍荛:割草打柴的人。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广:扩大,增加
B.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穷:极尽
C.询天下之异闻鄙事以快言论鄙:卑鄙
D.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狎:亲近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B.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C.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
D.舍问,其奚决焉其学非古人之学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针对读书人“学而不问”的陋习,围绕“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的中心观点作阐述,倡导“问学相辅”的正确求学态度。
B.作者引用儒家经典中的话“就有道而正”“好问则裕”等,来证明“问”的必要, 从中看出“问”是进德修业的重要一环。
C.在作者看来,今人学而不问有“师心自用”“好学不诚’’等多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今人所学“非古人之学”,而所好“非古人之好”。
D.清代桐城派刘开的《问说》很明显是模仿了韩愈《师说》,语势纵横,说理透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信陵君救赵论    唐顺之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虽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祇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不听,则以其欲死秦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侯生为信陵计,曷若见魏王而说之救赵;不听,则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姬有意于报信陵,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劝之救;不听,则以其欲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此,则信陵君不负魏,亦不负赵;二人不负王,亦不负于信陵君。何为计不出此?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呜呼!自世之衰,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有重相而无威君,有私雠而无义愤。如秦人知有穣侯,不知有秦王;虞卿知有布衣之交,不知有赵王。盖君若赘旒久矣!由此言之,信陵之罪,固不专系乎符之窃不窃也。其为魏也,为六国也,纵窃符犹可;其为赵也,为一亲戚也,纵求符于王,而公然得之,亦罪也。
  虽然,魏王亦不得为无罪也,兵符藏于卧内,信陵亦安得窃之?信陵不忌魏王,而径请之如姬,其素窥魏王之疏也;如姬不忌魏王,而敢于窃符,其素恃魏王之宠也。木朽而蛀生之矣。古者人君持权于上,而内外莫敢不肃。则信陵安得树私交于赵?赵安得私请救于信陵?如姬安得衔信陵之恩?信陵安得卖恩于如姬?履霜之渐,岂一朝一夕也哉?由此言之,不特众人不知有王,王亦自为赘旒①也。
故信陵君可以为人臣植党之戒,魏王可以为人君失权之戒。《春秋》书“葬原仲”、“翚帅师”。嗟乎!圣人之为虑深矣。
注:①赘旒:连缀在旗帜上的饰带。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纾:解除
B.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婚姻:有姻亲关系的亲戚
C.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谢:道歉
D.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殉:牺牲

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赵亡,则魏且为之后不出,火且尽
B.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如此,则信陵君不负魏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通过对天下形势的分析,指出救赵国也就是用以救魏国,救赵国这一个国家也就是用以救六个国家。
B.信陵君盗窃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不是为了六国,追根究底只是为了赵国的国家利益,作者对信陵君这种一心向着赵国的行为予以责备。
C.信陵君盗窃兵符救赵,侯生教魏公子来偷盗兵符,如姬替魏公子盗窃兵符于魏王卧房之内,这三个人都没有把魏王放在眼里。
D.侯生、如姬如果能向魏王以死相谏,就能既不辜负魏王,也不辜负信陵君,作者对他们想不到这条计策感到不解。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完成24-25题。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11.3)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5.5)

孔子的学生各有所长,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孔子针对有人对冉雍的评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他的看法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曹景宗,字子震,新野人也。父欣之,为宋将,位至征虏将军、徐州刺史。景宗幼善骑射,好畋猎。常与少年数十人泽中逐獐鹿,每众骑赴鹿,鹿马相乱,景宗于众中射之,人皆惧中马足,鹿应弦辄毙,以此为乐。未弱冠,欣之于新野遣出州,以匹马将数人,于中路卒逢蛮贼数百围之。景宗带百余箭,乃驰骑四射,每箭杀一蛮,蛮遂散走,因是以胆勇知名。颇爱史书,每读《穰苴传》《乐毅传》,辄放卷叹息曰:“丈夫当如是!”                                         
建武四年太尉陈显达督众军北围马圈景宗从之以甲士二千设伏破魏援拓跋英四万人及克马圈显达论功以景宗为后景宗退无怨言魏主率众大至显达宵奔景宗导入山道故显达父子获全。       
五年,魏拓跋英寇钟离,围徐州刺史昌义之。高祖诏景宗督众军援义之,豫州刺史韦睿亦与焉,而受景宗节度。先是,高祖诏景宗等逆装高舰,使与魏桥等,为火攻计。令景宗与睿各攻一桥,睿攻其南,景宗攻其北。六年三月,因春水生,淮水暴涨六七尺。睿遣所督将冯道根、李文钊、裴邃、韦寂等乘舰登岸,击魏洲上军尽殪。景宗因使众军皆鼓噪乱登诸城,呼声震天地。(魏将)杨大眼于西岸烧营,英自东岸弃城走。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淮水为之不流。景宗令军主将马广蹑大眼至濊水上,四十余里,伏尸相枕。义之出逐英至洛口,英以匹马入梁城,缘淮百余里,尸骸枕藉。生擒五万余人,收其军粮器械,积如山岳,牛马驴骡,不可胜计。景宗乃搜军所得生口万余人,马千匹,遣献捷。       
景宗为人自恃尚胜,每作书,字有不解,不以问人,皆以意造焉。虽公卿无所推,惟韦睿年长,且州里胜流,特相敬重,同宴御筵,亦曲躬谦逊,高祖以此嘉之。高祖数宴见功臣,共道故旧,景宗醉后谬忘,或误称下官,高祖故纵之,以为笑乐。
(《梁书·卷九》,有删节) 

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宗导入山道导:引领
B.击魏洲上军尽殪殪:杀死
C.英自东岸弃城走走:逃跑
D.虽公卿无所推推:推荐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伏尸相枕则噪而相逐
B.乃驰骑四射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因春水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皆以意造焉以勇气闻于诸侯


下列对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宗年少时不仅擅长骑马射箭,而且酷爱读书,有远大的志向,认为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像穰苴、乐毅那样为国家建功立业。
B.在马圈之战中,景宗用两千奇兵击破北魏援军中山王拓跋英的四万人马。战后论功却被陈显达排到了后面,景宗毫无怨言,仍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使显达父子得以保全性命。
C.在增援徐州刺史昌义之的战役中,景宗采用火攻烧毁魏军营垒,俘虏五万多人,收缴的军粮、武器装备堆积如山,牛马驴骡不可胜数。
D.武帝经常设宴接见功臣,共叙故旧。景宗酒后胡言乱语,有时讲错下属官吏的名字。武帝故意任他讲下去,以此取笑娱乐。


用斜线(/)给下列文字断句。
建武四年太尉陈显达督众军北围马圈景宗从之以甲士二千设伏破魏援拓跋英四万人及克马圈显达论功以景宗为后景宗退无怨言魏主率众大至显达宵奔景宗导入山道故显达父子获全

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弱冠,欣之于新野遣出州,以匹马将数人,于中路卒逢蛮贼数百围之。
(2)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淮水为之不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阳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史记•陈丞相世家》)
11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 往:过去
B.久之,汉王患之患:担忧
C.行功爵邑,重之爵:封爵
D.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宰:治理

12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善,陈孺子之为宰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①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①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②戍卒叫,函谷举
D.①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3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陈平的离间奇谋的一组是()
①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②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④宣言……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
⑤阳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⑥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14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少有大志,足智多谋。刘邦荥阳被围,他利用楚军中存在的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B.刘邦能够用贤不疑,不吝重金。他接受了陈平的反间计,让陈平便宜从事;又依计而行,故意降低规格接待楚使,加深了项羽疑心。
C.项羽听信谗言,猜忌多疑。这样的性格弱点,使得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也使他生疑中计,贻误了战机。
D.亚夫颇有谋略、性情刚直。他欲急攻荥阳,体现了正确的战略主张;但他又任气使性,面对项羽的生疑,他忿而离去,最终使敌方的计谋得逞。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