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树
张三带着斧头在树林里走过,一棵小树拦住他,对他说道:
“把这些树木砍个干净吧,好心肠的朋友,我希望你砍掉它们!它们不让我自由发展,太阳光照不到我的身上;伸展我的根子吧,我又根本找不到地方;我的四周没有一点儿风的声音,这些树木在我头顶上结成了一个地道的罗网。我告诉你吧,要不是它们挡着我,要是我能自由生长,一年之内你就可以看到我成为这地方的光荣和骄傲,我的友爱的树阴将要一直遮庇到山谷的左右两边。然而,现在的情况却是如此,你瞧!我是灌木——就这么点儿高。”
于是张三挥动着他的斧头,为朋友帮忙。他的好心肠没半点儿犹豫,他在小树的四周,开辟出了整整齐齐的一块地方。
可怜的小树!它的胜利并没有存在多久,起初是炎热晒干了它的汁液,接着是挨到了大雨和冰雹的打击,最后,一场可怕的风暴,把它的枝叶吹折打落了。
“愚蠢的东西,”小树听见附近有一条蛇说道,“你的毁灭是你自己招来的。如果你在树林的慈爱的荫庇下多栽培些日子,那么,无论炎热也好,那些树木因为寿命已经结束,统统消失了的时候,这就轮到你一年年地成长,长到它们那样的高大,那时候你已经日积月累地锻炼得健壮有力,就不会有今日种种的祸害发生了。即使是再厉害点儿的风暴,你也经得住,也可以安然无恙。”
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划线的字注音。
①荫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安然无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加“△”号的“这样”,具体指代什么内容?
联系全文,用“虽然……但……”为关联词写一句话,说明其他树木对小树是既有弊也有利的。
蛇为什么说小树是愚蠢的东西?
由这个故事总结出的教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小题。
月 光 手 帕
鲍尔吉·原野
很多年以前,我在医院为父亲陪床。病人睡熟之后,陪床的人并没有床可睡。时间已在后半夜,我散步在一楼和三楼的楼梯间。这时的医院没什么走动了,几个乡下人披着棉袄蹲在楼梯口吸烟。偶尔,有系着口罩的护士手执葡萄糖瓶轻盈往来。
我下到一楼,又拾阶上楼,走在我前面的一个小姑娘,约摸是个中学生,行走间蹲下,拣一样东西,旋又走开了,回头瞅我一眼。她走开后,地上一个薄白之物仍放着,像一个手帕。
我走近看,这不是手帕,而是一小片月光摊在楼梯上。为什么是一小片呢?原来是从被钉死的落地长窗斜照进来的,只有一方手帕大的小窗未钉死。子夜之时,下弦月已踱到西天。这一片月光射入,在昏黄的楼道灯光下,弥足珍贵。
小姑娘误以为这是奶白色的手帕,她弯腰时,手指触到冰凉的水泥地上便缩回了。她瞅了我一眼,也许是怕笑话。
我不会笑她,这一举动里充满生机。小姑娘也是一个病人的家属,我不知她的病人在床上忍受怎样的煎熬。但她是这么敏感,心里盛着美,不然不会把月光误作手帕。
在她发现这块“月光手帕”前,我已将楼梯走了几遍,对周遭懵然无动于衷。正是因为她弯腰,才诱使我把这一小片月色看成是手帕,或者像手帕。但我感伤于自己没有她那样的空灵,走过来也不会弯下腰去。因为一双磨炼得很俗的眼睛极易发现月光的破绽,也就失去了一次美的愉悦。
许多年过去了,我对此事有了新的想法。多么喜欢她把这块“手帕”拣起来,抖一下。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我替月光遗憾,它辜负了小姑娘轻巧的半蹲拣手帕的样子。
(选自《掌心化雪》,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我不会嘲笑她,这一举一动里充满生机。”为什么说这一举一动里充满了生机?
品析下列句子:
约摸是个中学生,行走间蹲下,拣一样东西,旋又走开了,回头瞅我一眼。如何理解“因为一双磨炼得很俗的眼睛极易发现月光的破绽,也就失去了一次美的愉悦。”这句话的含义?
文章结尾说:“许多年过去了,我对此事有了新的想法。”新的想法指什么?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炊 烟
赵丰
①许久,没有见过乡下的炊烟了,不免有些思念。
②乡下不会没有炊烟,少了炊烟的乡村就缺乏生气。清晨,东方显出鱼肚白,鸟儿从窝里飞出,露珠在庄稼的叶子或草尖滚动,炊烟散淡在一座座老屋的上空,拥抱那乳白色的晨雾。农人们扛着锄、牵着牛走出村庄,伴着鸡鸣、狗吠、虫啼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正午的阳光下,炊烟似有似无,农人顶着阳光回村庄,一缕缕淡淡的炊烟牵动着他们的饥肠。“老婆晌午给咱做啥好吃的?干面?搅团?有没有油波辣子?”这时,炊烟就成为他们生活的渴望。黄昏,在玫瑰色晚霞的映衬下,炊烟有了色彩,牧歌晚唱,牛羊欢叫,鸟儿归梁,农人们荷锄而归。
③土墙、木门、青瓦、杨树、炊烟。那时如果在村子里,我的目光里就呈现出这么几样东西。把这些东西拼接在一起,就形成了记忆中乡村的影像。如果远离村子,就只剩下炊烟了。我在孤坐,仰躺,眺望炊烟和风的游戏。炊烟离开烟囱后,就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炊烟在哪儿落脚,这是我所挂念的。我不知道诗人、画家、音乐家之类的艺术家的灵感从何而来,我一直疑心陶渊明没有享受过真正的乡村生活,不然《桃花源记》为何没有描写炊烟的诗句?缺失了炊烟的桃花源,该是何等的落寞。
④炊烟在城市是一种污染,在乡下却成为一种风景。城市的风景虽然对于现代人类有着巨大的诱惑,但城市给人类以现代生活享受的同时又有着诸多的弊端,噪音、污染、交通拥挤、人情淡漠… … 让城里人厌烦和无奈。无怪乎在乡村生活得久了的人过不惯城里的生活,他们嗅惯了鸡鸭畜禽的屎尿味,听惯了牛羊虫鸟的鸣叫声,看惯了村舍炊烟的缭绕,两只脚板走在泥土上才觉得踏实和舒适。
⑤炊烟标志着平民意识。起码,它带给我是淡泊的心境,还有远古的想像。原始人发明了火,从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这“文明”却滞留在了乡下。城里人早已开始用电取暖,做饭。液化气和煤气虽然也产生火,只是没有炊烟。乡野庄稼收获之后的秸秆、枯柴取之不尽,用之不完,成为生活在乡野之人烧火的原料。这种情况可能还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此炊烟在乡村仍然继续充当着风景的角色。既然这样,乡下人对炊烟的感情还会旷日持久。
⑥留恋着乡野炊烟的人,自然无法摆脱禁锢在身上的平民意识。如今,我生活在小城,眼中迷失了炊烟的影子,偶尔会感到失魂落魄。到了假日,我会兴致勃勃地去乡下欣赏炊烟的景致,清洗被玷污了的灵魂。这种感情,既有对曾经被炊烟弥漫过的少儿时代的怀恋,更有一种对返璞归真的人生态度的守望。
⑦我知道,留恋着乡下的炊烟,就是在坚守着一种精神。文章第①段起什么作用?(3分)
作者在第③段中为什么提到陶渊明的《 桃花源记》?( 2分)
本文主要是写乡下的炊烟,为什么在第④段中还要写城里人的生活?( 3分)
怎么理解文章结尾所说的“留恋着乡下的炊烟,就是在坚守着一种精神”? ( 4分)
元青花之谜
①元代青花瓷从诞生之日起,就给后世留下了众多的谜团。
②第一个谜就是它的纹饰为什么是蓝色的。蒙古人尚白尚蓝,是受波斯文化的影响。13世纪初,成吉思汗异军突起,他和他的继承者多次征服西亚、中亚,打通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和突厥人涌入中国,其中包括工匠、天文学家、医学家等,他们带来了西域的文化。蓝色是西域波斯文化的主色调,今天去中东我们依然可以看见到处都是以蓝色为主色调的建筑。
③第二个谜就是它的发展没有初创期,没有萌芽期,它是突然成熟的。你看见它的时候,它就不是襁褓中的婴儿,而是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这有多种解释:有的说元青花不是元代早期出现的,而是元代中晚期出现的,那个时候,波斯人带来了现成的原材料和成熟的工艺,元青花直接受波斯文化的影响。另外一种说法是元代以后有大量北方工匠南迁,他们的绘画能力都比较强,他们来到南方的景德镇驻扎下来,在景德镇漂亮的瓷胎上重新开始作画,就跟一个画家到另外一个地方画画似的,只不过是换了纸,换了颜料而已,技艺上没有什么区别。元青花的这种突然成熟,从学术角度讲,至今还有很多问题尚待研究。
④第三个谜是元青花纹饰为什么题材众多。元青花跟其他瓷器的题材表现不一样,它的题材尤其多。其实元青花早期的题材大都是花卉、鸟兽、龙凤,后期才出现了人物题材。后期画人物的第一个原因是元青花受元曲和小说的影响,注意展现情节。第二个原因是在元朝后期,朱元璋没有拿下江山之前,曾长时间驻扎在景德镇。他对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应该有过影响,由于他对战争故事的关注,以人物为纹饰题材的作品开始逐渐增多。
⑤第四个谜是元青花造型硕大,大件瓷器特别多,如大盘、大罐、大瓶。元青花大器特别多有一个原因,就是跟蒙古人的性格有关。蒙古人性格粗犷,不拘小节。比如江西高安出土的元青花当中有一个“把杯”,所谓“把杯”,就是高足杯,下面的足可以用手攥着。为什么做成这样的呢?因为元人是马上民族,他骑在马上,一只手腾出来就可以攥住这个杯子。“欲饮琵琶马上催”就是这个感觉。高安出土的这个“把杯”,上面写着两句诗,非常有意思:“人生百年常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
⑤元青花自其诞生之日起,就迅速繁荣起来。后来的明清两代,瓷器都以青花为主。元青花是汉族文化、西域波斯文化、蒙古文化的结晶。本文作者从色调、发展、 、 四个方面介绍了元代青花瓷的四大谜团。
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他对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应该有过影响,由于他对战争故事的关注,以人物为纹饰题材的作品开始逐渐增多。
不因卑微小看自己
程 刚
高中毕业后,我没有考上大学。因为复读费比较高,我便放弃了继续求学的想法,辗转到了南方去打工。一没学历二没技术的我,在一家小公司里当保安,主要工作就是上下班做个登记,晚上住公司。公司也就二十几个人,除了我以外,个个都是大学毕业,我的工资只有他们的三分之一,但我很满足,也十分珍惜这份工作,勤勤恳恳地干着,和大家相处也很融洽。因为我的年龄小,工作也最清闲,所以,好多时候其他人都会让我干一些帮他们买饭、跑腿之类的活,我也正好没什么事,愿意为他们服务。
元旦的时候,公司搞联欢,经理说大家都要去,公司出一部分钱,每个人再掏100元。经理说我工资最低,年龄也最小,特意强调我不用掏钱,但我没有同意,既然我是公司的一员,那就要和大家一样,我主动交给了主管100元。联欢那天,经理宣布了好消息,今年业绩好,给大家涨工资,大家都很开心,好多人都喝多了。散场的时候,清醒的搀着喝醉的,相互扶持回家,可最后还剩下6个人躺在歌厅包厢里。我没有喝多很清醒,不能把他们丢下不管,便打车一个一个地把他们都送回了住的地方,光打车钱就花了100多元。虽然我很在乎这100多元钱,但还是比较欣慰,毕竟我们都在一个公司,况且平时大家也都没有因为我是保安而瞧不起我。
又过了一年,公司为了生存发展,依附在了一家大公司旗下。可这样一来,就要接受这家大公司的管理模式,而我们面临的第一件事,就是裁员。被裁掉的人一共是12个,我是其中一个。其他人走的时候很奇怪,连声招呼都没有打,可能是心里很失落,毕竟丢了月薪五六千元的工作。我的工作虽然也丢了,但毕竟在这里待了两年多了,总觉得不声不响地走了有些不合适,便去和大家告别。我还特意去了经理的办公室,向经理辞行。虽然和经理没有多少接触,也不是公司主要员工,但我还是对经理说了“祝福公司越办越好,感谢经理这两年来对我的照顾,有机会我请经理喝茶……”之类的话。看得出来经理有些感激,毕竟刚走的那些人没一个和他打招呼的,甚至有人还和他吵了起来……
第二天,正当我准备去找工作的时候,接到了经理的电话。他问我什么时候请他喝茶,我正好没事,便约定晚上请他。晚上,当我到了约定地点时,经理已带着一个人坐在了那里,我认得他是上面公司派下来的主管。主管对我说:“小程,我来聘你去总部当保安。”我当时兴奋得有些手足无措。“小程,知道我为什么聘你吗?”我笑着摇头。“你们经理说聚会时,你和其他人掏一样的钱,最后还自己掏钱把几个人送回了家。况且我昨天亲眼看到了你到经理那儿辞行。小子,你没有因为卑微小看自己,我喜欢你这样的人。”主管说。
那一刻,我犹如躺在幸福的花海里。从此我懂得,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何时,不要因为你卑微而小看自己。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年第2期)小说标题是“不因卑微小看自己”,从全文看,“卑微”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用相应词语把这篇小小说的故事情节展示出来。
答:公司保安→ →_______→公司裁员→_______→____经理不让“我”掏钱而“我”却主动掏钱参加公司元旦联欢,6位同事喝醉了酒“我”又掏钱把他们一一送回住地。这两件事说明“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由一个一无学历二无技术的小公司保安被裁员后又奇迹般地受聘为公司总部保安,“我”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中国石拱桥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咪,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去,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选出正确答案,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A.说明赵州桥非常雄伟。 |
B.说明赵州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
C.说明赵州桥结构的特点:结构巧,用料省,强度高,形式美。 |
D.说明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
下边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要准确地说明对象,必须用语准确,讲究分寸,下边句子中划线词语能不能删除?为什么?
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文中“这个创造性的设计”指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