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与友行(       )     (2)后乃至(       )
(3)相而去(       )     (4)下车之(       )
仿照例句,补出下列句子中缺省的部分。
例句:(陈太丘与友)期日中,(友)过中不至。
①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
②(       )待君久不至,(       )已去。
③(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能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两篇古文,回答小题
【甲】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乙】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遽其舟(2)不亦
(3)其耒(4)复得兔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用法和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使冲烟飞鸣/因释耒而守株
B.是吾剑所从坠/至
C.舟已行矣,剑不行/兔走触株,折颈
D.楚人有涉江/宋人有耕

翻译句子
(1)是吾剑之所从坠。
【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答】
甲乙两文后来分别演化成了什么成语?这两则寓言都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病死,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问于公曰:“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公矍然曰:“从寡人始。”遂不支解。公曰:“以属狱。”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属之狱。”公曰:“可。”晏子数之曰:“尔罪有三:公使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爱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今以属狱。”公喟然叹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
【注释】①圉(yǔ)人:养马的人。②解:肢解,分解肢体。③矍(jué)然:惊惶四顾的样子。④属(zhǔ):交给,后作“嘱”。⑤喟(kuì)然:长声叹息。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⑴吏二缚一人诣王 ()⑵齐人固善盗乎()
⑶兵弱于邻国()⑷必轻吾国()
下列每组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晏子止,而问于公曰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兵弱于邻国生于淮北则为枳
C.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公使汝养马而杀之
D.为其来也臣为君数之

翻译下列句子
⑴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⑵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⑶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

结合文段内容,说说晏子和景公各是怎样的人?

阅读《三峡》,完成小题。(19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嘲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解释加点的字词。
(1)略无处_______(2王命急宣_______(3)沿阻绝_____________
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春冬时/而忘操 B.不疾也/徐喷
C.间千二百里/虫旧曾有之 D.渔者歌曰/而两狼之并驱如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诗人李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写下的《早发白帝城》。请说说其中后两句诗与文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⑧,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干:岸边。②圮(pǐ):倒塌。③阅:经历。④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⑤杮(fèi)
木片。⑥颠:颠倒、荒唐。⑦河兵:治河的士兵。⑧啮:本意是“咬”,
这里是冲刷、冲击。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一寺河干(2)非木杮
(3)石性坚重(4)其言
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一老河兵闻
B.求下流,固傎
C.水不能冲石,其反激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而去(《小石潭记》)

翻译句子。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2)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治水必躬亲》)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说出这则故事揭示了一个怎样的人生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钱氏两浙时()(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
(3)但逐层布板()(4)人皆其精练()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请用文中原话分别回答“匠师以为塔动的原因”和“喻皓指点的定塔方法”。

文中哪个词写出喻皓的心理活动,流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本文的最大特点是详略得当,记叙喻皓的语言和塔身稳固的原因较详,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略写,你能说说这样处理详略的好处吗? (2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