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思想文化的内涵及其传播手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你们不能只追求荣誉和享乐,要知道,知识才是美德。……你们不要老想着他们的人身和财产,而首先要改善你们的心灵。”……“天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可能有所成就的人,如果经过教育而学会了他们应当怎样做人的话,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
——苏格拉底
材料二 
        
材料三 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人物
思想主张
伏尔泰
抨击教会和专制,倡导君主立宪;提倡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鸠
提出三权分立学说;认为法律就是理性的体现
卢梭
提倡“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

据材料一,指出苏格拉底对古典人文主义内涵的拓展,并说明其拓展的主要目的。
根据材料二图中美术作品的特征,判断它们产生的历史时期及其反映的主流思想。指出它们的作者和康有为宣传思想文化手段的相似之处,分析产生这种相似之处的共同主观因素 。
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法国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的相同点,他们的思想主张体现了怎样的时代潮流?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文艺复兴 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时间
欧洲
时间
中国
10—15世纪
远洋航海技术


明前期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
远洋航海技术
16世纪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明中期
李时珍《本草纲目》
17世纪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
哈维血液循环学说
波义耳近代化学
笛卡尔解析几何
牛顿力学体系
明后期

徐光启《农政全书》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天工开物》
18至19世纪中叶
瓦特蒸汽机
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
细胞学说
分子—原子结构学说
进化论


材料二恩格斯指出,工业的巨大工作为力学、化学、物理学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试验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试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
——《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还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致瓦·博尔吉乌斯》
材料三 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之际,正是国内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正酣之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前者以道德文明为核心,后者以科学精神为核心。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年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孔子、老子、墨子)和许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来加佑你哩。”
——摘编自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等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的根本性差异。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

如何用“法”来协调社会关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为此作出了各自的贡献,给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
——《管仲·任法》
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心度》
故善为主者,明赏设利以劝之,使民以功赏而不以仁义赐;严刑重罚以禁之,使民以罪诛而不以爱惠免。……操法术之数,行重罚严诛,则可以致霸王之功。
——《韩非子·奸劫弑臣》
材料二 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末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使先王之法而在,莫不有法外之意存乎其间。其人是也,则可以无不行之意;其人非也,亦不至深刻罗网,反害天下。故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法律就是人类的理性……法就是这个根本理性和各种存在物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存在物彼此之间的关系。……有一条基本规律,就是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每个国家的政治法规和民事法规应该只是把这种人类理性适用于个别的情况。……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非子关于“法”的思想的实质及其历史地位。
(2)比较材料一、材料二,指出黄宗羲在“法”的来源、目的等方面的进步主张,并扼要分析其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孟德斯鸠的法律思想。

探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班级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展开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主题一东西方政治文明的并存
……
探究主题二东西方经济文明的交流
……
探究主题三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冲突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
——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请回答:针对材料中对待中西文化“两种极端的倾向”,请选择其中一个,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并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7世纪中国、欧洲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表


姓名
生卒年代
著作
中国
李时珍
1518~1593
《本草纲目》
徐光启
1562~1633
《农政全书》
宋应星
1587~1666
《天工开物》
欧洲
哥白尼
1473~1543
提出“太阳中心说”
布鲁诺
1548~1600
提出宇宙无限论
培根
1561~1628
初创近代实验科学
伽利略
1564~1642
用望远镜观察天体,证实太阳中心说
牛顿
1643~1717
提出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恩格斯说:“自然研究用来宣布其独立……的一个革命行动,便是哥白尼那本不朽著作的出版,他用这本书来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地前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6-17世纪中国与欧洲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差异。并结合近代物理学和生物学领域的主要表现说明“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地前进”这一评论。
材料二 中国的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2012年9月25日正式列入中国海军。“辽宁号”的启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十个拥有现役航母的国家,也是最后一个拥有航母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2)材料二中,中国拥有航空母舰的事实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不可想象的,为什么?“辽宁号”列入中国海军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梁惠王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
(1)两则材料反映了孟子什么思想?其出发点是什么?与当今思想有何本质区别?
材料二 “孔子拨乱升平,托文王以行君主之仁政,尤注意太平,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孔教与共和绝对势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故其提倡孔教必备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盖以孔子之道治国家,非立君不足以言治。”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2)材料二中康有为与陈独秀对待“孔教”的态度有何不同二者的实质目的是否一致?请说明理由。
材料三 下表是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一些历史人物的主要思想


中国
西方




黄宗羲(1610—1695年),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和“工商皆本”的思想。
顾炎武(1613—1682年),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民治”主张。
王夫之(1619—1692年),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
伏尔泰(1694—1778年)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神权,认为自然赋予了人类以思想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鸠(1689—1755年)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天赋人权,认为政权属于全体人民,提出“三权分立”的原则。
卢梭(1712—1778年)反对封建王权,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论述了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3)17世纪的中国和(3)18世纪的西方都产生了启蒙思想,概括中西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主张,并分析其产生的共同原因从阶级属性和历史作用两方面支出中西启蒙思想的不同之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