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道路选择意义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调要“走自己的路”。但在20世纪20年代,对于没有任何现代革命经验的中国共产党人而言,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是不得已的选择;在从对“走俄国人的路”的反思中开创出“走自己的路”,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探索中的经验总结。
——王增智《“走俄国人的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材料二  1924—1927年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划破了浓重的黑暗,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北伐胜利进军,革命浪潮席卷全国,这一切,都始于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建立,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握手,第一次国共合作虽然以破裂告终,但……它展示出了革命的政党联合起来产生的巨大力量,十年之后,……国共两党终于又一次握手。                                                                                               
——摘自《第一次握手》
材料三  我们应运用这一组织起下列主要作用:
第一,协助我们组织和推动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及部分人民团体参加人民政治活动与国家建设工作,进行政治学习,使他们逐步得到改造,并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第二,把我们对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及部分人民团体有关的政策、号召和要求,经过与各方面代表人物协商,取得一致,要他们向其所联系的群众进行宣传解释,负责协助推行。
第三,反映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及部分人民团体的思想、意见和要求,以便于我们及时解和处理。
──《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统一战线组织问题的意见》
材料四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人的路”发展到“走自己的路”,分别说明“走俄国人的路”和“走自己的路”各指什么?
阅读材料二和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国共两党前两次握手的作用。
材料三中“这一组织”指什么?“这一组织”的职能在建国后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依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在台湾问题的立场。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困难
知识点: 联合国的成立 抗日战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作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部分):

年份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平均每年设厂数/家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1869~1894
50多
500多
1.42
1.41
1895~1900
100
4 500
16.7
750

材料二 我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此时民族企业发展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10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有哪些?(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赔款总额为1 320亿金马克,限42年付清。其中法国获得赔款总额的52%。

材料二 法国:赶快按期支付,不然的话走着瞧。德国:我没钱,要求延期。英国:还是同意德的要求吧。
材料三 

材料四 《相互保证公约》:保持德国与比利时、法国的边界现状,遵守《凡尔赛和约》中关于莱茵区非军事区的规定,如有一方发动侵略,英、意就立即援助受到侵略的一方。
《仲裁条约》:它们之间的争端,如不能通过外交方式协调解决,应提交仲裁法庭或国际常设法庭裁决。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在德国赔款问题上英、法、美之间的关系。(4分)
(2)材料三反映了当时发生的什么事件?对法国有何影响?(3分)
(3)这两个条约的签订对德国有何好处?(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洛迦诺公约》草签后,欧洲一片欢腾,白里安说:“和平终于到来了。”斯特莱斯曼称,公约将成为国家之间和人民之间关系史上的“里程碑”。奥·张伯伦则誉之为“战争和和平年代的分水岭”和“欧洲历史的转折点”,他们三人先后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请回答:
(1)你认为他们三人的言论是否正确?他们三人犯了什么共同的错误?(3分)
(2)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应怎样正确认识《洛迦诺公约》的影响?(8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年半以来,世界的一大部分正在遭受着历史上最可怕的战争的破坏。……在这场斗争中,德国和它的盟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土耳其帝国赢得了战争的许多胜利,显示了它们的不可摧毁的力量。……盟国是为了捍卫它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而被迫作战的。……但是,同时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它们建议甚至现在就立即开始和平谈判。它们确信它们所提出的以保证它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的建议,是可以作为恢复持久和平的基础的。
如果尽管有了这个和平与和解的建议,而斗争竟仍要继续下去,四盟国决心将斗争进行到胜利为止。而同时在人类和历史面前声明不负任何责任。
——1916年12月12日德国政府的和平建议
材料二 协约国不得不在它们的答复中首先提出强烈抗议敌国照会中两点主要论断,这个照会企图将战争责任推到协约国身上,并且宣扬中欧国家的胜利。……倡议还企图加强德国和它的盟国的公共舆论。这些盟国已经由于它们的损失而发生严重的动摇,由于经济上被包围而疲惫不堪,并且由于强迫它们人民作出极大的努力而分崩离析。
——1916年12月29日协约国政府的答复文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德国是怎样自我标榜其和平建议的出发点和目的的?(3分)
(2)材料一、二,双方对当时大战局势的评价有何不同?哪一方的观点比较符合实际?(3分)
(3)对战争的责任问题,双方是如何看待的?你是如何评价的?(5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欧洲战争刚开始时,美国仍采取超脱的态度,奥匈皇储的被刺事件,在美国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应。美国庆幸自己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一家芝加哥报纸评论说:“真应该好好感谢哥伦布发现了美洲。”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914年8月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该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
材料二 1915年1月和1916年初,威尔逊曾两度派遣他的顾问豪斯前往欧洲调查。但是,豪斯在与英国和德国两方面接触以后,得出了“在付出了这么多生命财产的代价后,没有人肯轻易地接受无结果的和平”的印象。
材料三 到1917年4月美国正式参战时,由华尔街的银行给予协约国方面的现金贷款已达20亿美元,而给德国的贷款只有2 700万美元。
——以上材料均摘自《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美国对欧洲战争的政策是什么。从材料中找出美国采取这种政策的优越条件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豪斯的“印象”是否正确?为什么?(3分)
(3)材料三与材料一有何矛盾之处?这种矛盾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结果如何?(4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