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 )
夜归人
(美)爱伦·坡
(1)窗外下着大雪,这是今年冬季的第一场雪,大雪覆盖了窗外那荒寂的大草原。年轻的妇人静静地站在窗台前面,痴痴地向外望去,但她什么也看不见,她像是盼望着什么似的。屋子里只有她一个人。
(2)此时,她比任何时候都感到孤寂和害怕。她丈夫常常出远门,一去就是好几天,只留下她一个人守在家里。但是,这次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现在她已确知自己怀孕了。她恨自己为什么不把这件喜事早点告诉丈夫。
(3)他已经对工作产生厌烦的情绪了,如果知道她已有了身孕,一定不会再出远门的。然而她却不愿意让他为自己而焦灼。她回想起几小时前的一个插曲:他告诉她关于那一包钱的时候,正是站在这个窗台前,双手轻轻地搭在她的肩膀上。她丈夫是一个边区的税务员,把一大包税款拿回了家,放到一个饼干箱里,藏到厨房的地板底下。
(4)“为什么呢?”唉,倒大霉了!小俩口自己的那一点存款,存在老远的一家农村银行里了,现在银行就要倒闭了,他只好赶快去取回他们的钱。然而他不敢随身带着公款跑这么远,所以把它藏在家里了。
(5)“你得答应我,我不在家你千万别离开屋子,”他说,“不许让任何人进房子,无论说什么都不能让人进来。”“好的,我答应。”她说。
(6)现在,他已经走了好几个小时了,天色已昏沉下来,夜幕降临了。大雪和黑暗笼罩着孤寂的木屋。她听到了声音。这不是风声,风吹门窗的声音虽然像有人想偷偷地进来,可是她能分辨得出,她听到的是一阵敲门声。声音很低,但很急促。妇人把脸紧贴在窗户边,只见有一个人靠在门前。
(7)她连忙走开,从壁炉边取下了丈夫的手枪,真倒霉,这是一支没有用的手枪,好的那一支和火药筒都让丈夫给带走了。她只好拿着空枪,快步走到紧紧地锁着的大门边。
(8)“是谁在外边?”她喝道。
(9)“我是伤兵,大雪天迷了路,走不动了,请你做件好事,让我进来。”
(10)“丈夫吩咐我,他不在家,谁也不让进来。”年轻的妇人实实在在地告诉他。
(11)“那么,我就只好死在你们家门口了。”
(12)再过了一会儿,他又恳求说:“你打开门看看我,就知道我不会伤害你的。”
(13)“我丈夫是不会饶恕我的……”她哭诉着,开门让他进来了。这伤兵的确已筋疲力尽,似乎就要垮了。他高个子,步履踉跄;苍白粗糙的脸,手臂上包扎着绷带,浑身是雪花。妇人让他到火炉边,坐在她丈夫的椅子上,替他清洗伤口,换绷带;又把准备自己吃的晚餐给他吃。等他吃完,她已经在后房里用地毯为他铺了一张床,他往床上一倒,似乎马上就睡了。
(14)真睡着了还是假的?妇人在自己卧室里走来走去,心里忐忑不安,像是要出什么乱子。深夜里,万籁俱寂,只有炉火劈劈啪啪地低声作响。忽然传来一阵非常低的声音,很轻,显然是有人在干什么,鬼鬼祟祟地,比老鼠偷啃东西的声音还要轻。这到底是哪儿来的声音呢?难道是隔壁房里的那个男人?想到这,她拿起灯,轻轻地走到狭窄的通道,站着静听。伤兵的呼吸声音不会那样响,准是故意装的。她把门推开,走进后房,俯身去看伤兵,只见他睡得很甜。她走出房间,立刻又听到了那个声音。这次她知道了:有人在撬前门的锁。妇人立刻从工具箱里拿出丈夫的一把折叠式洋刀,然后轻轻摸到那伤兵床边,推醒他。他哼了一声,睁开了眼睛。
(15)“你快听!”她低声地说,“有人要偷进屋里来,你来帮我一下忙!”
(16)“谁要偷进来吗?”他困倦不堪地说,“这又没有什么东西可偷的。”
(17)“有的,有很多钱,藏在那厨房地板底下。”这件事怎么可以告诉他呢?她恨不得咬断自己的舌头。
(18)“那么,你拿我的手枪,我右手伤了,拿不了枪,你把刀给我。”他说。妇人迟疑了片刻。这时,又听到前门被撬的声音。她立刻把刀递给伤兵。自己拿了他的手枪。
(19)“你来对付头一个进来的人,”他说,“靠近门边站着,门一开就开枪,枪里有六发子弹,一定要打到他倒下来动不了为止。我拿着刀,在你后边,应付第二个进来的人。我们一站好位置就把灯吹灭。”
(20)顿时,屋子里一片漆黑。撬锁的声音停止了,传来了扳扭东西的声音,门锁被打掉了,门开了,溜进了一个人来。刹那间,白雪衬托着那人的身影,她看清楚了,立刻一枪打去,那人倒下了,但马上又踉踉跄跄地站起来,妇人再开了一枪,他这才慢慢地倒下。脸碰着墙脚,再也不能动弹了。伤兵俯着身子,咒骂了一声,然后叫道:“原来只有一个人!好枪法呵,太太!”接着,他把尸体翻过身来仰天躺着,这才看到这强盗还蒙着一个面罩。伤兵把面罩揭开,妇人凑近去看。“认识这个人吗?”伤兵问。
(21)“从没见过!”她说。这时妇人比任何时候都有勇气,盯着死者的脸,看着这个回来抢劫自己的人——她的丈夫!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经典·美洲卷》有删改)
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赏析第(6)段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品味文中加点的词语,概括它们分别表现了妇人怎样的心理。
哭诉:                                                                          
迟疑:                                                                           
结合小说,分析“年轻的妇人”的人物形象。(5分)
“丈夫”深夜回家抢劫的结局既让人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任何物种的分布都有其固有的疆域,然而人类的活动却可以轻易地将物种带离其亿万年囿禁的家园。人们用凤眼莲(水葫芦)饲喂牲畜,用互花米草保滩改土……正当人们自以为得计的时候,大自然的报复也开始了:凤眼莲霸占并糟蹋了美丽的八百里滇池,互花米草像疯了似地吞噬着海滩堤岸以及其间的一切生物。于是,人们开始警醒:我们遭遇到了生物入侵!
造成以上生物入侵的原因是人们“引狼入室”。因为这些入侵的物种,是人们出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保护等目的有意引进的,到最后却无法控制,以致泛滥成灾。伴随人类活动而进行的生物“偷渡”也是造成生物入侵的重要原因。世界不同地区之间越来越频繁的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全球“旅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许多生物伴随着人类活动漂洋过海,到其他地方落地生根,其中一些物种泛滥成灾,成为“入侵者”。此外,生物靠自身的扩散传播力或借助于自然力量也可能进入异地,成为“入侵者”。
生物入侵所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大部分外来物种成功入侵后,生长难以控制,造成严重的生物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原产于南美洲曾作为花卉引入我国并一度作为猪饲料推广的凤眼莲现已遍布八百里滇池,严重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已导致大量水生动植物死亡。有的外来入侵物种通过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形成单优势种群,危及本地物种的生存,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原产中美洲的微甘菊入侵深圳内伶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致使岛上4000多亩乔灌木丛林被微甘菊所覆盖,大量树木枯死,猕猴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另外,生物入侵还会导致生态灾害频繁爆发,严重危害农林业生产。近年来,松材线虫、美国白蛾等森林入侵害虫严重发生与危害的面积逐年增加;飞机草、紫茎泽兰、空心莲子草等肆意蔓延,已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据专家估算,我国每年因入侵生物所造成的灾害给农业带来的损失占粮食产量的10%—15%,棉花产量的15%—20%,水果蔬菜的20%—30%。外来入侵物种有时还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作为马草料由侵华日军从日本带入我国的豚草,现已分布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其花粉是引起人类花粉过敏症的主要病原物,可导致“枯草热”症。
外来生物一旦入侵成功,很难彻底根除,而用于控制其危害、扩散蔓延的防治代价又极为巨大。如何狙击生物入侵,已成为当前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1.下列有关生物入侵危害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生物入侵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生物污染。
B.生物入侵会危及本地物种的生存,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C.生物入侵会导致生态灾害频繁爆发,严重危害农林业生产。
D.生物入侵会导致“枯草热”症等疾病的蔓延,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
2.依据文意,下列属于人们“引狼入室”的行为所造成的恶果的一项是
①“植物杀手” 豚草疯狂侵袭南昌;
②水葫芦淤塞河道,挤占黄浦江;
③松材线虫侵吞江苏松属植物;
④互花米草肆虐,崇明岛不再是鸟类天堂;
⑤美国白蛾威胁天津大树。
A.①③ B.②④ C.③⑤ D.④⑤
3.综观全文,下列对“生物入侵”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生物入侵是指生物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由原生存地进入其他地区并对当地造成生态灾难或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
B.生物入侵是指生物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从自然分布区进入其他地区并对当地造成生态灾难或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
C.生物入侵是指生物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由原生存地进入新生态环境并对新生态环境中的其他物种造成严重威胁的现象。
D.生物入侵是指生物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从自然分布区进入新生态环境并导致新生态环境生态灾害频繁爆发的现象。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来生物既能丰富我们的生物物种,也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危害。
B.世界不同地区之间越来越频繁的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大大增加了生物入侵的机率。
C.防治外来入侵物种的威胁和危害,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根本问题。D.人类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彻底狙击生物入侵。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我是一个喜欢在人家门前徘徊的孩子,无意间看见小花猫或蓝风铃什么的,都会引逗得我在人家门口默默望上半天。我的一双眼睛以外永远是一扇门,把自己内心世界与外面的大世界隔绝开来,于是心中就总是酝酿着孩提时代的那种清纯,于是眼睛就总是贪婪地向门外张望。
②从前一直认为那扇门很大,大得连风雨都推不动。那时门里只有爸爸妈妈、姐姐和玩具熊,一本旧旧的连环画早就翻烂了;一首催人人梦的童谣早就唱厌了;一段关于公主与巫婆的故事早就听腻了……可门却关的那么严,我出不去。只好经常站在窗前,夏天看窗外的白鹭在云里钻来钻去,心里便也插上了翅膀飞出大门;冬天用手在窗花上模仿各种野兽在雪地中的脚印,每一串脚印都跳到了门外……懂事的时候,我就试图接近那扇门,有时间就与它培养感情,跟它说话,给它唱歌,向它做鬼脸儿……可是不论我怎样讨好,它都不理我,它离我好远呵!
③后来,我可能是长大了,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那扇门竟訇然向我洞开了。我一下子仿佛置身于另一个清新的世界。跑啊跳啊,朋友也多起来,调皮的鸟,溢香的花,青翠的山,幽蓝的湖,还有伙伴的友情,对知识的求索,对异性那种神秘而清纯的爱慕……排山倒海地向我堆来。穿越过一段时间的隧道,我终于跨过了这扇既陌生又熟悉的大门。
④由小男孩迅速长成个小伙子,这不能不算是大自然对自己的慷慨。那扇绚丽芬芳的五彩门已经被丢在身后了,喜欢在门前徘徊的我,突然像失去了什么,周围是一片空蒙寂寥,于是便发现了自己的孤独。总想把甜蜜和痛苦都揉进梦里,让一个清丽修长的身影夜夜光着脚熨干我潮湿的情绪;总想把静谧和骚动都捏进指缝,让一个绵软的笑时时眯着眼流进我荒凉的田野。
⑤这就是我所踏上的青春的阶梯吗?这样的年龄悄悄地来了,这样的季节悄悄地来了,谁也无法回避。青春的门应该是属于诗的,它不仅流着执着的血浆,还燃烧着热情的生命。清晨,我在它的呼唤中醒来,夜晚,我在它的抚慰中睡去;仅仅是在短暂的瞬间,我便迎来了青春之门,我便告别了青春之门,向人生的又一新领域奋力攀登。仅仅是在短短的路途中,便留下了一生中最多最多的回忆……
⑥想停下来深情地沉湎一番,怎奈行驶的船却没有铁锚;想回过头去重温旧梦,怎奈身后早已没有了归途。因为时间的钟摆一刻也不曾停顿过,所以使命赋予我们将在汹涌的大潮之中不停地颠簸。
⑦生命不是一张永远旋转的唱片;青春也不是一张永远不老的容颜。爱情是一个永恒的故事,从冬说到夏,又从绿说到黄;步履是一个载着命运的轻舟,由南驶向北,又由近驶向远……你看到那阳光明媚,金色羽毛升起的地方,矗立在歌吟里、掩映在诗词中的不分明是一扇神奇玄妙的青春之门么?
⑧人生就像是小姑娘跳方格格一样,无论愿不愿意,都必须跨过这一扇庄严的大门。
1、作者紧扣“迎来”和“告别”两个阶段抒发自己对青春的体悟,在这两个阶段中,作者的主要感受是什么?(4分)
“迎来”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告别”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⑦段中,作者说:“生命不是一张永远旋转的唱片;青春也不是一张永远不老的容颜”,在本文中,抒情的重点在哪个比喻上?结合文章,说说这个比喻的用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文意,用一句话来概括下面这段话的意思。(2分)
想停下来深情地沉湎一番,怎奈行驶的船却没有铁锚;想回过头去重温旧梦,怎奈身后早已没有归途。
答:□□□□□□□□□□。
4、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三项是()(6分)

A.在第②自然段,作者说“可是不论我怎样讨好,它都不理我,它离我好远呵”,写出了未长大时的自己对青春的向往和迷惘。
B.在第③自然段中,作者说“我一下子仿佛置身于另一个清新的世界”,在这“另一个”世界中,“我”幻想青春岁月能给人带来莫大的精神享受。
C.作者说青春之门曾经“既陌生而又熟悉”,后来又说那是一扇“绚丽芬芳的五彩门”,写出了自己从在“门前徘徊”到“跨过”这扇门后的微妙的心境变化。
D.在第⑤自然段中,作者说“青春的门应该是属于诗的”,这是因为对于青春岁月,人们有无穷的语汇来形容它。

E、在本文的结尾处,作者有一个精彩的比喻,“人生就像是小姑娘跳方格格一样”,表达了要以乐观积极的态度走过整个人生的愿望。
F、本文以“青春之门”为话题,却从孩提生活入手,是因为写孩提时对青春的向往和迷惘,能引发读者对“青春之门”的认知愿望。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如今靠真本事吃饭的人太少了!”
②这句话并非一般的牢骚,而是切中时弊的痛心之语。那些不学无术之辈和招摇撞骗之徒大都修成“正果”,做了风光无限的阔老、名士。许多具有才智的人却因为不懂或不屑使用旁门左道的手段去求取超升发达,就一直沉沦下潦,埋没于陋巷之中,受穷受苦。本事派不上用途,自然被人看轻。“功夫在诗外”。推此理以及其它,就必须使一些先觉者洗心革面,不再死守某个固定的窠臼。
③面对一些出土文物,我常常啧喷多于哓哓。如青铜鼎和金缕玉衣之类,两三千年前就已经那样巧夺天工,我不禁要对古人的智慧一赞而三叹。
④养由基学射于后羿,最终不仅可以百步穿杨,一箭双雕,而且苍蝇也别想从他的神矢下逃脱。这是真本事。
……
⑤荆轲刺秦王的行动虽然是失败了,但荆轲的侠胆豪气固然是当世绝无仅有,这可以同行者号称“死士”的秦舞阳当场失色而荆轲临危不惧证之,这也是真本事。陶源明《咏荆轲》诗曰:“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岂止是有余情;还有余恨余憾。
⑥有真本事者最难的是韬光养晦,屈己从人。所谓“天忌多才”,其实,天忌是假,人忌是真,况且,怀才之士多半恃才傲物,不能与时俯仰,若证得庸人无地自容了,就必然惹恼他的,处于群起而攻、众怒而弃的窘困境地。
⑦兰含香而遭焚,蚌怀珠而致剖,岂不哀哉!庄子的“无用乃为大用”的理论,我先前一知半解,如今以事一一验之,皆丝毫不爽。有时,我们说:“某人内外无才,却出入三界(政界、商界、文界)如鱼得水,真是不可思议。”细想来,这种事何足讶怪。他的无用之中并非真的空空如也,另有许多心机,不易被人拆穿和识破,这倒反而成了他的灵符,有才无才的人都不会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都不会对他布阵设防,这样一来,他就有足够的时间去转心思,就有足够的空间去措手足。那些有真本事的人太出众,往往会成为众矢之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样浅显的道理,不知为何聪明人却常常悟不透。
⑧当我们说某些人滥竽充数和尸位素餐时,还得细细地想一下,他们能在某把“虎皮交椅”上长期坐大,能在某处“皇家仓廪”中长期食肥,绝非只靠运气,实际上也是他们的“本事”挣来的。
⑨知识分子常有一种错误的想法,以为只有学问、技能、才智之类才算真本事,对于那些手段、权谋、伎俩则不屑一顾。世间凭前三者干出一番功业的确实不乏其人,但拥有现世荣华的还是后三者居多。世间的价值标准混乱不堪,评价起来殊非易事。但无论用冷眼还是用热心肠看世界,有学问、技能、才智的人大多是笑在最后的人,而且他们往往活得更踏实一些,更无愧无怍一些。
⑩人类若将自己的本事只用于创造而不用于毁灭,那该有多好。可惜这种儿童时代的心愿是永远无法单方面达成的。
1、本文作者认为有真本事者身陷窘境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是一篇随笔样式的散文,主要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
B.文中作者引用不少名言佳句,使文章增添了文艺色彩,具有较大感染力。
C.文章从境遇、根源、结局等多侧面将不学无术之辈和真有才智之人作了对比。
D.文中作者认为要干出一番功业,就应该学会手段、权谋、伎俩的运用。

3、“那些不学无术之辈和招摇撞骗之徒大都修成‘正果’”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__之情。(2分)
4、文中③—⑤段列举了古代身怀绝技之人如何为中华民族铸造辉煌;请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仿造第④段的写法,在④至⑤段之间另举一则体现古人真本事的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瑕之美
徜徉于芳林之中,采红撷绿,每见枯枝败叶,却无触目萧索之感,反觉新陈代谢,生机盎然。文艺创作中也有类似情形。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因作家恰到好处地写出其外形和内心的某种“缺陷”,而别具魅力。
《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憨直忠勇,却又鲁莽得可爱;拼命三郎石秀是一个精细人,狠劲上来,其尖利歹毒,叫人刻骨铭心。《红楼梦》中,聪明、活泼的史湘云偏是个“咬舌子”,把“二”说成“爱”;还有林黛玉的“小心眼”,晴雯的“使性子”……一个个人物无不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古往今来,大凡成功的艺术形象,恰恰由于若隐若现的微瑕,而显出璞玉浑金的天然光彩。这就是美学家所称的“缺陷美”。
我想,“缺陷”之所以为美,在于它的真实。谚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水浒传》《红楼梦》的例子,正是作家基于真实的艺术的生命这一着眼点,才在“完美”的面庞上点出“缺陷”的痦子。即使作家主观上有某种“神化”的理念,只要他尚能依据生活进行创作,最终仍不得不归于“人化”的描写。鲁迅批评《三国演义》作者“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笔者认为,欲显长厚,是作家或可揣摩的意愿,似伪则是“七实三虚”的描写所以产生的客观效果,至今民间仍流传着“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的歇后语,可见似伪的一面却是刘备这一形象深入人心的缘由之一。即使作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作家在绝对化的描写中,也还有着被姜维识破计谋的千虑一失以及在先帝托孤时刻的惶恐心理等笔墨。“缺陷”愈真实可信,就愈有生命力,于是就愈美,“美是生活!”
“缺陷”之成为美,还在于它的独特和恰如其分。外形的“缺陷”是千人千般,万人万种的。美人长有痦子,或者浮现在嘴角,或者隐匿于颈后,绝不相同;内心的“缺陷”更有千差万别,任何分类精密的批评家也无法归纳出几条几款,让人按图索骥,抑或对号入座。这是“缺陷”的独特。所谓“恰如其分”,指的是“缺陷”不过是缺陷而已,既非外形的丑态,也非内心的恶德。这样,“缺陷”便在真实的基础上产生了特殊的韵致,使人物又各具风采,艺术魅力由此而生。正如捧心西施独特的却又风情十足的“缺陷”竟使东施起而“效颦”一样,憨湘云醉眠芍药茵,呆香菱情解石榴裙,都是她们各自独特的“不检点”的行为,相信《红楼梦》的读者不会据此认为这样的艺术形象是丑陋的。
或问,难道只要“缺陷”都是美,无缺陷的“完好”不是美吗?无缺陷的“美好”当然是美,我们能说镜中花、水中月不美吗?然而这种美却难以捉摸得到。从文艺创作来说,塑造美的人物形象,并不排斥对其“缺陷”的描写。这里,还须再次说明,笔者所称的“缺陷”是有条件的,即:“缺陷”只是局部,而非整体。整体的美不但可以容纳而且必须包容局部的“缺陷”,不是有“爱屋及乌”的成语和“情人眼里出西施”的俗语吗?艺术的逻辑和生活的逻辑相一致。至于身心俱丑的人物,已经不是什么“缺陷”了,鞭挞这样的人物,也不是在表现“缺陷”。
一言以蔽之,瑕不掩瑜,瑕之美,在于真实与韵致。
作者阐述了自己对“缺陷美”的深刻见解,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缺陷美”的定义。(不多于40字)(4分)
答:缺陷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全文看,“缺陷美”别具魅力的原因是什么?并从本文之外举例说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要阐述你对“‘缺陷’不过是缺陷而已,既非外形的丑态,也非内心的恶德”的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第1自然段借用芳林之中的“枯枝败叶”来指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外形或内心的某种“缺陷”。
B.很多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都有“缺陷”,正是这种“缺陷”,使人物形象变得真实可信,所以作者说这是“缺陷美”。
C.作者认为,《三国演义》的作者对刘备这一人物的处理恰到好处,正是“似伪”这一“缺陷”使得刘备的人物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D.作者认为,塑造美的形象不但可以而且必须表现局部的“缺陷”,否则,就完美得如镜中花、水中月,难以捉摸得到。

E.作者借用“东施效颦”的典故说明整体而非局部的缺陷是称不上缺陷美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泰山之恩蔡家园
关于泰山的来历,《述异记》中有这样一段记栽:“昔,盘古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闻俗说:盘古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也就是说,泰山乃是盘古氏头部化成,因而也就成为五岳之首。
自泰始皇于公元前219年登上泰山封禅以后,到了清朝的乾隆皇帝,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祈求山神
赐福,以保江山永固。江武帝刘彻还留下一连串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臭。”历代的文人墨客对于泰山更是充满了景仰。李白的“凭崖揽八极,目尽长空闲”,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小”,都是极言泰山之雄伟高大。
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更是一个亘古而来的震撼。
今年六月的一天,我登上了泰山。也许是一种因缘,在登山的过程中,漫天大雾笼罩不散,就像那化不开
的思睹,一直缠绕着我。
从红门到中天门一段,薄雾在风中婷婷袅袅,若轻纱缠绕于古松脖际,如轻烟出岫于山谷岩隙,为山色平
添许多妖娆。更有鹧鸪唱和,湿风润面,真是无比清爽。过了中天门,雾气突然变得沉重了,简易雨披上的积
水愈来愈多。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幢幢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古朴的石刻。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像它们的风采了。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得恰到好处,虚实变幻,顿生雅韵。而泰山的雾太粘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那险峻无比的十八盘,在我而言只是喘气更重、流汗更多而已。记得照片上的十八盘如蛇一般蜿蜒在峭壁上,在蓝天苍山下让人望之凛然。可是现在,无论是抬头仰视还是回首来路,我看到的最多也不过十来级台阶,丝毫感觉不到它的气势。原来,失去了烘托,巨人和矮子其实也没有分别。如障的浓雾掩盖了这一切,让我只能在想像中获得慰藉。上到天街,天空下起了小雨,雾更是浓得黏手,四五步开外就看不见人影了。摸到瞻鲁台边,睁大了眼睛,自然仍然什么也看不见。
徜徉在天街上,看不见四周的景物,我的思绪却如雾一般弥散开来。
数千年来,泰山已经不仅仅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地理学意义上的名山了。它更是成了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之一。从一路上的对联和石刻可见一斑:“人间灵应无双境,天下巍峨第一山”、“天下第一名山”、“五岳独宗”、“五岳独尊”。其实,泰山海拔不过1545来,在中国的名山大川中并不显高。它的风景确有独到之处。但也未必比得上“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黄山。但是,那种目空一切、惟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的气质却深深侵入了山中每一棵树和每一片岩石,让你无时无刻不感觉到几丝压抑、几缕轻狂。这种洋洋自夸,正暴露出一种锁闭心态。圣人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与其说夸赞的是一种阔大胸怀,不如说它是坐井观天;俗话说“有眼不识泰山”,与其说推崇的是权威,不如说它流露的是一种卑怯意识。正如那浓雾封锁了眼睛,泰山文化中积淀的太多东西也锁闭了它的灵性与心智。泰山之所以最初赢得“群山之祖.五岳之宗”的尊崇,根本原因可以归结到古人求天地正中而居的地理观念;而其后人们对泰山的崇拜,则与民族的思堆模式有着根本的联系。一座泰山,象征看一个民族的文化,也象征着一个民族的命运!
站在无字碑前,我请人拍了一张照片。尽管迷雾重重,画面十分模糊,但我愿意留下一个纪念。泰山上有
数以千计的名碑名刻,或记封禅盛况.或抒豪情壮志,或咏奇瑰风光,惟有此碑不着一字,却给人无穷遐思。无字其实就是有字,这些字是活的精灵,镌刻在历史前行的每一个瞬间。它是深沉的,也是博大的;它是开放的,更是无边的……
站在雾中的泰山上,四顾茫然,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
(本文略有删改)
从本文看,泰山文化反映了怎样的“锁闭心态”,请从两个方面加以概括。(各不超过2个字)(2分)
(1)口口 (2)口口
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请从文中找出“早已成为”的依据。(4分)
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5分)
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7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