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与汉朝、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相比较,其进步作用除了更有利于“唯才是用”之外,对于当时社会的意义还在于
A.有利于农民通过考试而入仕 | B.有利于豪强地主巩固统治地位 |
C.有利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 | D.有利于限制军事集团操纵政权 |
罗马帝国皇帝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许多法学家纷纷前来献策。下列主张不可能被采纳的是()
A.甲建议政府保护一切自由民的财产不受侵犯 |
B.乙倡导自由民平等、法律公正 |
C.丙主张废除原法中基于身份等级的不平等 |
D.丁提出增加处理经济纠纷的条款 |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弱 | B.内阁取代六部 |
C.首辅权力失控 | D.君主集权加强 |
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反映了统治者逐渐重视廉政建设 |
B.反映了我国古代高层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加深 |
C.古代重视对基层官吏的提拔任用 |
D.选官制度的变化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 |
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时期 |
两宋 |
明清 |
比例 |
51%以上的进士 |
43%的进士 |
任官前出身 |
平民 |
贫寒家庭 |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拨和公平、公正
赵翼《廿二史札记》写道:“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材料的“变”最早出现于( )
A.商周时期 | B.春秋战国时期 |
C.秦汉时期 | D.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