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相州昼锦堂记
(北宋)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盖士方穷时,困厄间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目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馀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裳,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注:①魏国公:韩琦(1008-1075),相州(今河南安阳)人。字雅圭,先经略西夏,后治相州,仁宗时封魏国公,后罢相,出镇长安,辞而请守相。当时,魏公为相,欧阳公在翰林,二人至交。荣君之恩,魏公在后园建“昼锦堂”,欧阳公为之作记。宋治平二年(1065年),北宋大书法家蔡襄用楷书为其书丹,邵宓篆额,刻于石上。楷书18行,满行39字。原石在河南安阳魏公祠,后遗失。现存于该祠的《昼锦堂记》石刻为元朝至元年间(1264-1294年)重刻。②高牙大纛:dào 古代军队里的大旗,指军中的旗帜。比喻声势显赫。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穷:贫穷,缺少钱粮 |
B.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易:轻视 |
C.世有令德,为时名卿令:美好的 |
D.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道:叙述,宣讲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B.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余船以欢俱进 |
C.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D.而其志岂易量哉/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将“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改为“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是因为读起来语气由急促变为舒缓,音节和谐,增加了语言抑扬顿挫之美。 |
B.开篇四句,即揭示了全文大意。《史记》记载:“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昼锦”之说就来源于此。“富贵而归故乡”正如同当昼衣锦。 |
C.文章第一、二段写世人追求富贵,以衣锦还乡为荣,为下文写魏国公做陪衬;第三段写魏国公的身世和经历,然后第四、五两段写魏国公的志向和抱负。 |
D.全文既有精当的议论,也不乏鲜明的形象;说理生动透辟,行文舒展酣畅,无怪乎古人盛赞:“天下文章,莫大于斯。”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投语。
(1)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
(2)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
心胃痛一症,《内经》条目甚多,先辈名公,分为九等,极为详尽。《金鉴》遵之,编为歌诀而莫不有虚实之分,可谓无遗蕴矣。
曾忆邻村有医士姓王名维藩者,余同谱弟丹文茂才之族叔也,故业医.货药饵。邻有妇人病胃痛者请王治之,王用《海上方》中失笑散,服之立效。后凡有患心胃痛者。王辄以失笑散治之,效否各参半。王素食洋烟,一日自觉胃痛,亦自取失笑散服之,痛转甚,至夜半痛欲裂,捣枕椎床,天未明寂然逝矣。
因思失笑散为逐瘀之药,王之邻妇必因瘀血凝滞,故用之立效。其余风寒暑热、饮食气郁,皆能致之。若概以失笑散施治,又不求其虚实。几何不误人性命乎。
王用失笑散不知曾杀几人,故己亦以失笑死,殆冥冥中之报也。业医者,可不多读群书,以求其是乎。 ——《醉花窗医案》
17.解释文中加黑的字词(4分)
(1)《金鉴》遵之( ) (2)邻有妇人病胃痛者( )
(3)王辄以失笑散治之( ) (4)殆冥冥中之报也( )
18.“其余风寒暑热、饮食气郁,皆能致之”一句中的“之”指代的是___(2分)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故业医,货药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不求其虚实,几何不误人性命乎。____________________
20.医士王维藩服用失笑散丧命,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
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赵孟頫,字子昂,宋太祖子秦王德芳之后也。孟頫幼聪敏,读书过目辄成诵,为文操笔立就。至元二十三年,侍御史奉诏访遗逸于江南,得孟頫,以之入见。孟頫才气英迈,世祖顾之喜,使坐右丞叶李上。或言孟頫宋宗室子,不宜使近左右,帝不听。时方立尚书省,命孟頫草诏颁天下,帝览之,喜曰:“得朕心之所欲言者矣。”
二十四年,授兵部郎中。有王虎臣者,言平江路总管赵全不法,即命虎臣往按之。孟頫进曰:“赵全固当问,然虎臣前守此郡,多强买人田,纵宾客为奸利,全数与争,虎臣怨之。虎臣往,必将陷全,事纵得实,人亦不能无疑。”帝悟,乃遣他使。
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其父求得他人尸,遂诬告同役者杀掀儿,既诬服。孟頫疑其冤,留弗决。逾月,掀儿自归,郡中称为神明。
大三年,拜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帝眷之甚厚,以字呼之而不名。帝尝与侍臣论文学之士,以孟頫比唐李白、宋苏子瞻。又尝称孟頫操履纯正,博学多闻,书画绝伦,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有不悦者间之,帝若不闻者。
孟頫诗文清邃奇逸,读之使人有飘飘出尘之想。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前史官杨载称孟頫之才颇为书画所掩,知其书画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经济之学。人以为知言云。
(节选自《元史·列传五十八》)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孟頫幼聪敏,读书过目辄成诵
B.役于盐场,不胜艰苦
C.博学多闻,书画绝伦
D.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经济之学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言平江路总管赵全不法,即命虎臣往按之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B.逾月,掀儿自归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 C.役于盐场,不胜艰苦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D.以字呼之而不名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赵孟頫才气出众的一组是()
①读书过目辄成诵,为文操笔立就②又尝称孟頫操履纯正③书画绝伦,旁通佛、老之旨④有不悦者间之,帝若不闻者⑤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⑥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经济之学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②④⑥
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孟頫是宋皇室后代,他曾隐居江南,因才华横溢而受到元世祖的器重,尽管朝中对此有异议,但元世祖仍委以重任,尚书省刚设立便让他起草诏书。
B.赵孟頫才智出众。他分析赵全案件复杂的背景,认为王虎臣必会公报私仇,不宜派去查
案;他看出元掀儿的同役者是被冤枉的,特意拖延判案的时间。
C.赵孟頫文学、绘画、书法的造诣很高,且兼通佛、道学说的要义,故深得元世祖的喜爱与赞赏,元世祖称他诗文能与李白、苏轼齐名,书画则名冠天下。
D.赵孟頫的书法闻名天下。他的书法作品也被天竺国尊为瑰宝。然而,他书画的才能与名声却限制了他在其他方面的发展,致使人们无法真正地了解他。
15.把下面两段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孔子曰:“夫富而能富人者,欲贫而不可得也。贵而能贵人者,欲贱而不可得也。达而能达人者,欲穷而不可得也。”(《说苑·杂言》)
孔子曰:“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无思也。有而不施,穷无与也。是故君子少思长则学,老思死则教,有思穷则施。(《荀子·法行》)
(1)达而能达人者,欲穷而不可得也。
译文:
(2)有而不施,穷无与也。
译文:
(3) 是故君子少思长则学,老思死则教,有思穷则施。
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2——67题。
陈寔字仲弓,颖川许人也。出于卑微。时有杀人者,同县杨吏以疑寔,县遂逮系,考掠无实,而后得出。及为督邮,乃密托许令,礼召杨吏。远近闻者,咸叹服之。复再迁除太丘长。修德清静,百姓以安。邻县人户归附者,寔辄训导譬解,发遣各令还本司官行部。吏虑有讼者,白欲禁之。寔曰:“讼以求直,禁之理将何申?其勿有所拘。”司官闻而叹息曰:“陈君所言若是,岂有怨于人乎?”亦竟无讼者。以沛相赋敛违法,乃解印绶去,吏人追思之。及后逮捕党人,事亦连寔。余人多逃避求免,寔曰:“吾不就狱,众无所恃。”乃请囚焉。遇赦得出。灵帝初,大将军窦武辟以为掾属。时中常侍张让①权倾天下。让父死,归葬颖川,虽一郡毕至,而名士无往者,让甚耻之,寔乃独吊焉。及后复诛党人,让感寔,故多所全宥。在乡闾,平心率物。其中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至乃叹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②归罪。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已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注:①张让:东汉颖川人,贪婪残暴。②颡:额。
62.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密托许令托:委托 B.白欲禁之禁:拘押
C.讼以求直直:正直 D.寔乃独吊吊:慰问丧家
63.下列各组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同县杨吏以疑寔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B.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此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C.乃为督邮,乃密托许令,礼召杨吏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D.其勿有所拘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6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陈寔“宽容大度”的一组是
①乃密托许令,礼召杨吏②讼以求直,禁之理将何申
③以沛相赋敛违法,乃解印绶去④乃请囚焉
⑤寔乃独吊焉⑥令遗绢二匹
A.①②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
6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同乡杨吏怀疑陈寔杀人,陈寔因而遭到官府的拷打,最终查无实据而获出狱。等到陈寔做了督邮,反让县令召请杨吏。
B.邻县的大量流民涌入太丘,陈寔派各县的县令处理此事,有的官员担心有人告状,陈寔讲清道理后,官员们很信服,结果也没有人告状。
C.当时中常侍张让权力极大,张让的父亲死后,葬在家乡颖川,虽然颖川郡的官员都参加了葬礼,但除了陈寔,颖川名士没有谁前往吊唁。
D.陈寔发现了盗贼躲在屋梁之上,他召集子孙,严肃地教育子孙,有意让盗贼听到,盗贼听后,跳到地上叩头认罪,陈寔又耐心开导他,并送绢给他。
66.下列对陈寔的评价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寔对杨吏可谓以德报怨,施恩又不图人知,这种容人之雅量,令人佩服。
B.陈寔对流民没有采取拘押的方法,而是开导他们并遣送他们回原籍,这表明了他仁厚爱民。
C.陈寔受党锢之祸的牵连,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逃跑躲避,而是主动入狱,这表明了他的耿介。
D.陈寔参加张让父亲的葬礼后得到张让保护,这件事说明陈寔在不违背大原则的情况下灵活变通,也说明他富有预见性且善于保护自己。
6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不就狱,众无所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讼以求直,禁之理将何申?其勿有所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26—30题
自太祖之迎天子也,袁绍内怀不服。绍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强。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绣败太祖军于宛。绍益骄,与太祖书,其辞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动静变于常,众皆谓以失利于张绣故也。钟繇以问彧,彧曰:“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则见太祖问之,太祖乃以绍书示彧,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已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太祖悦。彧曰:“不先取吕布,河北亦未易图也。”太祖曰:“然。吾所惑者,又恐绍侵扰关中,乱羌、胡,南诱蜀汉,是我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为将奈何?”彧曰:“关中将帅以十数,莫能相一,唯韩遂、马超最强。彼见山东方争,必各拥众自保。今若抚以恩德,遣使连和,相持虽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东,足以不动。钟繇可属以西事。则公无忧矣。”三年,太祖既破张绣,东禽吕布,定徐州,遂与袁绍相拒。……绍退走。
2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出入动静变于常动静:动作或说话的声音
B.其辞悖慢悖慢:无理而傲慢
C.从容饰智从容:不慌不忙;镇静
D.相持虽不能久安相持:两方坚持对立,互不相让
27.对下列各句中“其”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太祖书,其辞悖慢称代前文的“书”
B.诚有其才,虽弱必强称代前文的“成功者”的
C.苟非其人,虽强易弱称代前文的“失败者”
D.士卒虽众,其实难用称代前文“士卒众“的情况
2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荀彧远见超群、料事如神的一组是()
①殆有他虑。②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其非人,虽强易弱。③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④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⑤彼见山东方争,必各拥众自保。⑥抚以恩德,遣使连和,相持虽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东,足以不动。
A.①②④B.①④⑤C.②③⑥D.③⑤⑥
2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多侧面描写的笔法,绘出了荀彧这个卓识非凡、远见超群的智者形象。
B.荀彧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了曹操在器量上、谋略上、武装力量上、品德上都胜过袁绍,使曹操增添了抗袁信心,因此他非常高兴。
C.荀彧在分析曹操的德行时,指出曹操能以大仁待人,推诚心不虚美,自身行为谨慎节俭,而对有功的人却不吝啬,所以天下品德忠正,讲求实效的人才全都愿为曹操效力。
D.曹操还为袁绍侵扰关中地区,以那里的少数民族作乱,引诱南方的蜀郡与汉中郡与之联合,自己寡不敌众,荀彧又为其分析了韩遂,马超等必各拥众自保的形势。
3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2)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盖勋字元固,敦煌广至人也。初举孝廉,为汉阳长史。时武威太守倚恃权势,恣行贪横,从事苏正和案致其罪。凉州刺史梁鹄畏惧贵戚,欲杀正和以免其负,乃访之于勋。勋素与正和有仇,或劝勋可因此报隙。勋曰:“不可。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乃谏鹄曰:“夫绁食鹰鸢欲其鸷,鸷而烹之,将何用哉?”鹄从其言。正和喜于得免,而诣勋求谢。勋不见,曰:“吾为梁使君谋,不为苏正和也。”怨之如初。
中平元年,北地羌胡寇乱陇右,使勋别屯阿阳以拒贼锋。时叛羌围护羌校尉夏育,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勋被三创,坚不动,乃指木表曰:“必尸我于此。”句就种羌滇吾素为勋所厚,乃以兵捍众曰:“盖长史贤人,汝曹杀之者为负天。”勋仰骂曰:“死反虏,汝何知?促来杀我!”众相视而惊。滇吾下马与勋,勋不肯上,遂为贼所执。羌戎服其义勇,不敢加害,送还汉阳。后刺史杨雍即表勋领汉阳太守。时人饥,相渔食,勋调谷廪之,先出家粮以率众,存活者千余人。
拜京兆尹。时长安令杨党,父为中常侍,恃势贪放,勋案得其赃千余万。贵戚咸为之请,勋不听,具以事闻,并连党父,有诏穷案,威震京师。时小黄门高望为尚药监,幸于皇太子,太子因蹇硕属望子进为孝廉,勋不肯用。或曰:“皇太子副主,望其所爱,硕帝之爱臣,而子违之,所谓三怨成府者也。”勋曰:“选贤所以报国也。非贤不举,死亦何悔!”(节选自《后汉书•列传第四十八•盖勋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事苏正和案致其罪致:取得
B.欲杀正和以免其负负:牵累
C.勋被三创被:遭受
D.有诏穷案穷:穷尽
2.下列各组句子中,[ ]中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欲杀正和[以]免其负
敛赀财[以]送其行
B.[乃]指木表曰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幸[于]皇太子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D.或劝勋可[因]此报隙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3.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盖勋忠于自己职守的一组是()
①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
②北地羌胡寇乱陇右,使勋别屯阿阳以拒贼锋。
③勋被三创,坚不动,……
④勋调谷廪之,先出家粮以率众,存活者千余人。
⑤贵戚成为之请,勋不听,具以事闻,……
⑥太子因蹇硕属望子进为孝廉,勋不肯用。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④⑥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正和敢于审查仗势横行的武威太守的罪行,盖勋虽然与苏正和有私仇,但他能设身处地地为苏正和着想,劝告梁鹄不要杀苏正和,梁鹄听从了他的劝告。
B.北地羌胡侵扰陇右,盖勋受命带兵抗击,后因救助被包围的夏育,被强行打败,困境中仍坚持作战,危难时宁死不屈。
C.盖勋任京兆尹时,能审查恃势贪赃的杨党,并拒绝贵戚求情,把案情上报给朝廷,震动了整个京城。
D.小黄门高望受皇太子宠幸,太子通过皇帝宠臣蹇硕嘱托盖勋让高望的儿子做孝廉,但盖勋不怕得罪三个有权势的人,坚持“非贤不举”的原则,绝不答应他们的非分要求。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现代汉语。
(1)勋素与正和有仇,或劝勋可因此报隙。
译文:
(2)死反虏,汝何知?促来杀我!
译文:
(3)时人饥,相渔食,勋调谷廪之……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