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小题。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探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粘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予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1942年7月3日“灰烬”“血和泥”等意象的含义是什么?
“那辽远的一角”指什么地方?
诗歌从内容上看可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诗人为何将这两行诗用括号标示出来?
【改编】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①
[唐]沈佺期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洛浦②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注]①本诗是沈佺期和杜审言之诗。两人都于公元705年被流放岭南。审言先起程过大庾岭去峰州(今越南境内),佺期随后也过大庾岭去驩州(今广西崇左县)。②洛浦:洛水之滨,这里指唐东都洛阳。本诗颔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围炉诗话》说:“诗乃心声”,本诗中你听到了诗人哪些“心声”?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改编】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度浮桥①至南台(陆游)
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
九轨②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
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
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注】①浮桥:今福州闽江旧大桥,宋时由船只连成的浮桥。②九轨:轨,车子两轮之间距离,意指浮桥桥面宽广。本诗的颔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颔联写出了浮桥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写出浮桥的特点的?
颈联和尾联的感情基调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代赠①
唐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注:①即代拟的赠人之作。【原创】请结合诗句赏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原创】“芭蕉不展丁香结”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赏析。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 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颈联进行赏析。
这首诗情感丰富,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原题】结合诗歌的后两联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