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写叔祖的“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同表现阿长有什么关系?请联系后文简要加以说明。
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阿长买到《山海经》后表现得怎么样?把原句摘录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
“我”听说阿长买到《山海经》后表现得怎么样?(把原句摘录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为什么会这样?(联系前面的文字略加分析)
阅读《知识的责任》,完成问题。
知识的责任
①知识分子应该担负起一种特殊的责任——知识的责任。所谓知识的责任,既指学术责任,更指社会责任。
②担负学术责任,前提是【甲】。这需要搜集大量的事实根据,再经过逻辑的审核,最后形成周密的体系。从这个标准来看,建立负责任的思想是很艰辛的,需要漫长的过程,有时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比如在实验室做实验,受伤的人不知有多少,有的甚至献出生命;再如去荒山沙漠勘探,因为天灾人祸而死伤的人也不知有多少。他们不依赖空想和幻想,他们看重实验。这便是知识的责任。
③担负学术责任,还要【乙】。思想一旦建立之后,就应该去发表,去推进,去扩充。发表以前,当然要斟酌它是不是真理,可不可以发表;发表之后,如果没有新的发现或修正,那就应当以大无畏的精神更有力地推进它,发展它。比如哥白尼最先发表地动学说,说太阳是不动的,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在它的周围运行,他因此受到教会的迫害。后来布鲁诺继续研究,认可了这个思想,并极力传播,结果惹怒了教会,被处以极刑。伽利略继起,凭借物理学的证明,发扬光大了这种学说,却为此锒铛入狱。他们虽受尽困辱,甚至被剥夺生命,但科学思想因他们的负责而熠熠生辉。这便是知识的责任。
④再进一层说,知识分子还应【丙】。他们要用责任的思想照亮时代,用高尚的人格感染世人,否则如何对得起自己的天赋?如何对得起国家民族的赐予?又如何对得起历史先哲的伟大遗留?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被称为“士”。曾子认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身为知识分子,就应该有对天降大任义不容辞的态度,去担当继往开来的责任。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身为知识分子,就应该。这便是知识的责任。
⑤古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知识分子?让我们互相勉励,勇敢地担负起知识的责任来,克服困难,振兴民族。根据文意,将下面三句话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
①建立起负责任的思想
②为社会担负重大责任
③能对这种思想去负责
【甲】处应填:【乙】处应填:【丙】处应填:文章第③段举了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三人的事例,请简要分析这些事例为什么可以证明本段的观点。
答:请在第④段横线处填写一个语句,阐明本段观点与范仲淹的话之间的联系。
答:
阅读《中国适合走向“汽车社会”吗?》,完成问题。
中国适合走向“汽车社会”吗?
①汽车社会是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是随着轿车大规模进入家庭后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国际通用的汽车社会标准是每百户家庭拥有16辆小轿车。根据这一标准,中国有许多城市已进入了汽车社会。
②截至2011年11月,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23亿辆,汽车保有量达1.04亿辆,大中城市中汽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以上的城市数量达14个。其中,以个人名义注册登记的私家汽车保有量达到7849万辆,占汽车总量的79.45%,成为汽车构成的主体。目前全球汽车保有量约为10亿辆,中国占据了其中的10%。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仅低于美国(2010年2.4亿辆)的世界第二大汽车保有国。可以预计,未来5~10年时间内,我国将有更多的城市进入“汽车社会”。
③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今天的中国还没做好进入汽车社会的准备。中国人虽然理应享受汽车文明,但中国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达到那么高的汽车拥有率。
④中国城市不少街道两侧摆满了车,远远看去就如一条长龙;不少住宅区、公共绿化带等都变成了“停车场”。中国占地面积数量相当大的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已突破5万公里,它占用了太多的良田、林地、草原。这对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水平1/3、土地资源十分匮乏的中国来说是很大的制约。
⑤如果中国的汽车普及率达到美国的水平,到2020年中国将有6.9亿辆汽车。若以每辆汽车每年平均耗油2吨来计算,中国的总耗油量将达13.8亿吨,相当于目前全球每年石油贸易量的86%。即使普及电动汽车,也只不过是改变了使用能源的种类。中国超过70%的电能来自化石燃料中最具污染力的煤,这种状况在今后相当长时期也难以改变,电动汽车的普及不可能明显缓解能源的制约。
⑥汽车尾气排放正在成为最大的污染源。如果今后二三十年中国的汽车普及量达到6.9亿辆,就意味着未来废气排放量相当于当前世界所有的汽车排放的总和。
⑦受土地、能源、环境这三大因素的制约,中国是否适合做一个“汽车轮子上的国家”呢?阅读文章,具体分析“中国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达到那么高的汽车拥有率”的原因。
答:根据文章相关知识,阅读分析下面链接材料,结合我国实际,请给政府提出两条能够有效缓解汽车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矛盾的合理化建议。
(1)我国许多城市交通拥堵情况越来越明显,停车位严重不足。开车难、停车难已经成为人们的大烦恼。在堵车情况下,汽车停停开开,排出的废气就会更多,对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就会更大。
(2)1943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有250万辆汽车,这些汽车燃烧汽油后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紫外光线照射下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浅蓝色的光化学烟雾,使该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红、头疼病。1955年和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致使该市大部分市民患病,对家畜、水果及橡胶制品和建筑物也均有损坏。
答:
阅读《例外的惭愧》,完成问题。
例外的惭愧
张晓风
①我有一个特点令我自己十分惭愧,那就是:我经常不惭愧。
②譬如说,我去人家家里吃饭,女主人烧得一手好菜,我一边吃得津津有味,一边诚心诚意地赞道: “真惭愧呀,这么好吃的东西,我怎么就烧不出来呀!”
③可是,等晚上回到家里,夜深人静之际,我仿佛听见极幽微的声音在提醒我:“哎,我说,你这家伙,你说的话好像不太诚实哦!你想想,你真的惭愧吗?你只不过是说说罢了,你干吗要说这种话?这世上说话不实在的人已经太多了,你还要再增加一个吗?”
④我当下嗫嗫嚅嚅:“哎呀,我并不是撒谎,我当时大概一时冲动吧?我其实并不打算惭愧的,更不打算改过,我下回小心不乱说不实之话就是了。”
⑤其他的事依此类推,例如人家的屋子布置得如何雅洁清幽,人家的研究做得如何深沉扎实,人家的菜园打理得如何鲜翠欲滴,我其实都厚着脸皮轻易放过自己——动不动就惭愧,那日子可要怎么过啊?
⑥不过,倒有一桩“外套事件”例外。
⑦大约十年前,我在暑假去新西兰旅游。台湾的暑假其实正逢新西兰的冬天,这一点,我虽然也知道,却仍然心存侥幸,不肯多带厚重的衣服。管他呢,等到了新西兰冷得受不了,再想办法吧!
⑧到了新西兰,我那几件毛衣实在挡不了事,立刻想去买衣服。刚好那天朋友开车带我出游,车子高速开在公路上(新西兰人少车少,路又宽平,几乎每条路都可当高速公路来开),我忽然大叫:
⑨“停车,停车——开回去,我看到一所教堂!”
⑩“教堂怎么了?”
⑪“教堂门口有草坪,草坪上有一块牌子,牌子上写着大义卖。 ”
⑫“奇怪,”朋友半信半疑,“车子开那么快,你也看得到!”
⑬但她还是把车退了回去,果真教堂在举行义卖。义卖多半不卖什么好东西,都是些人家用不着的旧物品,倒是巧克力奶和饼干做得非常好,我们各点了一份。忽然,我看到了一件美丽的羽绒外套。哎呀,那刚好是我想要的,跑去一试,尺码正合适;再看价钱,天哪,差不多合台币两千元。当天的大堂里,每件东西都贱价,就这件外套死贵。怎么回事,我竟看上唯一一件贵货,便忍不住想还价。
⑭“对,我知道,”摊位的主人说,“这是场子里最贵的东西,可是这是我朋友刚从美国寄来送我的,全新呢!”
⑮天气实在冷,我立刻付了钱,并且舍不得脱下。
⑯“这件衣服穿来不错,你为什么不自己留着呢?”
⑰“我不想穿得那么奢华,我穿普通的衣服就好。而且,教堂需要钱!”
⑱我这才仔细看她,她穿一件非常黯淡的土色毛衣,她的人也带几分土色。我忽然惭愧起来,我这样随手就买了东西,而这东西却是原主人口中的奢侈品。
⑲年年冬天,我穿这件衣服的时候,内心都十分惶愧。想起那清瘦的主人,我觉得自己有点过分,但我又不能拿这件衣服去还她,只好小心翼翼爱惜着穿,好来赎我的罪咎。不管我能活多少岁,不管我有多重要的场合须出席,我立志再不去买第二件冬衣。
⑳我惭愧,对那位我不知名的南半球的穿着素朴的女子。平生极少生愧,但一想起那妇人安静的眼神,瘦弱的身体,低抑的语调,我就——惶恐惭愧。(选自《读者》2012年第19期,略有删改。)文章①~⑤段写了四个“惭愧”的例子,请找出让作者“惭愧”的原因,依次填补下列空白(每空不超过9个字)。
(1)人家(2)人家(3)人家(4)人家文章第⑦段有“心存侥幸”一词,请揣摩一下作者当时的心理,并分析该词语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答:_文章题目为“例外的惭愧”,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对“惭愧”的理解和认识。(不超过150个字)
答:_
(三)
住进富阳宾馆,推窗一望,思慕久矣的富春江就在眼前,顿时欣喜泉涌。时当中午,从稀淡云层中射出的阳光不能朗照,江面似蒙上一层轻雾,显出一副慵睡未醒的模样。
富春江古有“第二漓江”之誉,她的特点是山水相映,江宽流缓,在这里望江远眺,正好领略其轻裘绶带之美。入富阳登上鹳山,立在江畔大石崖上静静地注视,则就可以细察她的一颦一笑了。清澈的江水徐徐流淌,水浅处沙滩隐约可见,两岸沙丘小山宛若装饰的屏障,那从容驶行的船只似在徜徉散步,其实它是机动的,惜乎不能再见到富春帆影了。
登鹳山当然还为访“都”。这次是由郁达夫孙女郁嘉玲陪同前往的,她容颜酷似乃祖,性格亦坦率真诚,以仰止之情娓娓讲述祖父在南洋抗敌遇难的经历。我们瞻仰了“双烈亭”,这是为追念郁华、达夫兄弟而筑,叶浅予为这对以血殉国的贤昆仲所制作画像,镌之碑刻,虽寥寥几笔,却神情毕肖,非知己不能如此得其神髓。达夫故居是一栋二层楼房,它所贮藏的英烈业绩,当与富阳山水永存。虽则大节嶙嶙的忠骨并不埋于此间青山,可这富阳的人文之美当是十分绚烂壮丽的。
山水总是寄寓人情。唐人吴融诗云:“水送山迎入富春,一川如画晚晴新”,我从富阳到桐庐,一路览胜,就充分品味到“水送山迎”的情趣了。这条途径,车子几乎是跟富春江的流向平行的,一出富阳,向西偏南行进,它在群山之间时而露面,时而遮颜,觉得富春江始终陪伴在我身边,为我倾诉旅情。这浙西的山也真多,诚如郁达夫所描写的“峰岭并不成重,而包围在汽车周围的一带,却呈露着千层万层的波浪”。富春江古有“第二漓江”之称,富春江位于________________。漓江位于________________。
富春江的自然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文中能体现富阳人文之美的事物是________和________。
景语都是情语。下列描写能体现作者什么心情?
(1)立在江畔大石崖上静静地注视,则就可以细察她的一颦一笑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在群山之间时而露面,时而遮颜,觉得富春江始终陪伴在我身边,为我倾诉旅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西湖漫笔
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①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都是绿的。②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③在冷泉亭上小坐,真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④亭旁溪水琮琤,平稳处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①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然感觉路旁的树莽莽苍苍的,似乎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②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喜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③荷叶,则要表现出茁壮的生命力。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④
从花港乘船而回,雨已停了,波亦如镜;远山青中带紫,如同凝住了一段云霞。⑤本文凝聚笔力,着重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作者对这种绿,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加线的五句话中任选一句,就形象、语言和写法等方面有重点地欣赏评点。
答:第________句,欣赏评点:________________“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这句话是从文中的第一小节中抽出来的,请问它应放归哪一处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