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这样评价道:“直到清代,中国社会
从未能有垄断性的大资本家出现,即是此项政制之绩效”。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此项政制是
指
| A.中央集权 | B.盐铁官营 |
| C.“贱商令” | D.“海禁”政策 |
抗战胜利后,重庆政协制定的宪法提到:“中华民国人民,无分男女、宗教、种族、阶级、党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依据省县自治通则,制定省自治法……全国陆海空军,须超出于个人、地域及党派关系以外,效忠国家,爱护人民……任何党派及个人,不得以武装力量为政争之工具。”这体现的原则是()
| A.民主共和、地方自治、党政分离 |
| B.民主共和、分权制衡、党政军分离 |
| C.人人平等、分权制衡、党政分离 |
| D.人人平等、地方自治、党政军分离 |
以下对图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增加了企业和国家的负担 |
| B.范围仅限于社会低收入群体 |
| C.实施的前提是全面实行国有化政策 |
| D.消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
2013年10月,印尼巴厘岛“习萧会”表明两岸关系进入“深水区”,如何“对国家尚未统一前两岸政治关系做出合情合理安排”,已经是两岸无法回避,必须慎重解决,但是积极面对的课题。“习萧会”信息与下图信息一致的是()
| A.两岸应结束敌对和敌视,共同推动两岸和平发展与统一 |
| B.经济合作渐行渐远,武装斗争是最后的手段 |
| C.两岸都意识到既要发展经济合作,又要做好斗争准备 |
| D.和平发展是两岸关系的主流,中共承诺对台放弃使用武力 |
【改编】由于历史传统以及社会现实等诸多具体国情的不同,在总体上,近代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与西欧国家的近代化进程相比,呈现出“截然不同”。以下关于题干“截然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解读不准确的是()
| A.中国从经济领域开启,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领域 |
| B.西欧国家从思想文化领域开启,到制度,再到经济 |
| C.西欧国家的近代化早于中国的近代化,而且较全面 |
| D.“截然不同”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 |
【原题】在面对西方文明时,中国大体上都是坚持克拉克(Edward A.kracke)所说的,“在传统中变”,可是,1895年以后,在这种追求富强的心情中,一切却似乎在向着西方式的“现代”转化,出现了“在传统外变”的取向。以下各项中,属于“在传统外变”的代表性主张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
D.“三纲五常”乃“奴隶之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