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2011年初,随着“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和《角度篇》在一些国家的热播,“中国形象”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文化是国家形象的灵魂:文化在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推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蕴涵着团圆、和谐理念的中国春节,日益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也带来了新的商机;孔子学院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科技创新成就赢得了世界赞誉----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提升了国家形象,增强了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
问题:请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谈谈你对材料的理解。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2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词典的正文收录了NBA,BBS,GDP,UFO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此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支持。
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的人认为:“拉丁字母出现在方块汉字中,很是惹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异类,是对汉语的污染。”“我想会不会过几十年,汉语成了汉英混杂的语言。”“文化有安全的问题,在国际化,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字搞乱”……
支持《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字母词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应善待字母词的使用,而非简单的拒斥。”“选录字母词只是对当下语言现实的承认,体现了语言使用的从简趋势,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
(1)《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引起的争论深化了人们的认识。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
(2)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假如你是争论的一方,在争论中应该怎样坚持这一原则?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3年第10天起,浓浓雾霾遮蔽中国中东部地区,中央气象台将大雾蓝色预警升级到黄色。环保部门的数据则显示,跟随大雾笼罩的范围,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严重污染。这几年,每到秋冬特别是入冬以后,我国中东部地区不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其中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地位。美丽中国,任重道远。
材料二治理雾霾,公众期待政府更有作为。华北地区频发的“雾霾”引发政府高度重视,以《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为代表的政策密集出台,显示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战略高度提升。治理以“雾霾”为重点的大气污染,不仅关系到环境与民生,更关系到政府的行政能力。通过自上而下的压力及其自下而上的舆论压力,环保对地方政府不作为的“一票否决”制度有望在全国得到推广和落实。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国家应采取哪些措施避免今后出现“十面‘霾’伏”的状况。(8分)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应如何治理大气环境污染。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大气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持续的雾霾天让城市大气细颗粒物即PM2.5走进公众视野,环保部门发布的评价结果与群众主观感受存在差异,民众将PM2.5纳入国标的呼声高涨,推动了环保部门态度的巨大转变:从“监测时机不成熟”的推诿、到删除南京气象公布数据的慌乱、再到如今直面问题采取行动:将PM2.5纳入空气环境质量新国标提前实施,公布监测PM2.5时间表和PM2.5监测数据,把PM2.5防治提上“十二五”规划日程。这种巨大转变背后是社会公众的积极行动,是公民意识逐步觉醒后人们对自身健康权和知情权的主动维护。从淘宝网日销数万口罩,到价值2.5万便携式测量仪热销的“我为祖国测空气行动”和“空气质量指数”三次公开征集意见时社会各方的积极参与建言献策,公众的环保意识已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介入”。从民间呼声到国家发力,民众和政府的互动,有效推进了“民主环保”的制度建设。
(1)结合上述材料,从公民角度说明“民意”是怎样促进我国“民主环保”制度建设的。
(2)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应用经济生活第十课的知识回答: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科学发展观有何关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有哪些?

某校高三(1)班同学为迎接第31个“民族团结月”召开主题班会,盼盼同学认为“维护民族团结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维护民族团结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1)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评析盼盼同学的观点。
(2)班上要出一期“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的板报,请你就如何促进民族团结写出宣传稿提纲。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1—2012年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拉动(%)

注:2008年以来,受债务危机与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主要发达经济体增长乏力。据世界银行统计,目前全球的投资贡献率平均约23%,消费贡献率约75%。
材料二: 除了扩大内需,有专家预测“城镇化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经济学家估算,我国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能带动居民消费总额增加1200亿元。但城镇化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突出的是在城市打工生活的农民工不能实现市民化,享受不到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生活水平较低,消费能力较弱。因此必须要创新社会管理,增加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关系社会公平正义。
(1)请概括表一所包含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说明我国应如何解决城镇化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