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小题
百灵(有删改)
王世襄
我喜欢百灵。儿时在北京,接近了一些养百灵的人。从这些行家口中得知,养百灵有“北派”“南派”之别。
北派专养“净口百灵”。所谓“净口”就是规定百灵只许叫十三个片段,通称“十三套”。十三套有一定的次序,不得中间偷懒遗漏或胡乱重复。
十三套的内容可惜我已不能全部记清了,只记得从“家雀闹林’’开始,听起来仿佛是隆冬高卧,窗纸初泛鱼肚色,一只麻雀从檐下椽孔跃上枝头,首先发难。继而是两三声同伴的呼应,随后成群飞落庭柯,叽叽喳喳,乱成一片。首套初毕,转入“胡伯喇搅尾儿”。胡伯喇就是伯劳,清脆的关关声中,间以柔婉的呢喃,但比燕子的呢喃嘹亮而多起伏,真是百啭不穷。猛地戛然一声是山喜鹊,主音之后,紧促而颤动的余音作为一句的结尾。下去是学猫叫和鹰叫。学猫叫则高低紧慢,苍老娇媚,听得出有大小雌雄之分。学鹰叫则声声清唳,冷峭非凡,似见其霜翎劲翮,缓缓盘空。复次是“水车子轧狗子”。北京在有自来水之前,都用独轮车给家家户户送水。每日拂晓,大街小巷,一片吱吱扭扭的水车声。狗卧道中,最容易被水车子轧着。故不时有一只狗几声号叫,一瘸一拐地跑了。净口百灵最好能学到水车声自远而近,轧狗之后,又由近而远。如果学不到这个程度,也必须车声、狗声俱备,二者缺一,便是“脏口”,百灵就一文也不值了。十三套连串起来,要求不快不慢、稳稳当当、顺顺溜溜、一气呵成,真可谓洋洋洒洒,斐然成章!
当年我也曾想养一笼净口百灵,无奈下不起这个苦工夫。天不亮,万籁俱寂、百鸟皆喑的时候便提出笼来遛,黎明之前必须回家。白天则将笼子放在专用的空水缸内,盖上盖,使百灵与外界隔绝,每天只有一定的时间让它放声鸣叫。雏鸟初学十三套时,要拜一笼老百灵为师,天天跟它学,两年才能套子基本稳定,三年方可出师。鸟拜了师,人也得向鸟师傅的主人执弟子礼,三节两寿不可怠慢失仪。鸟事加人事,繁不胜繁,所以我只能望笼兴叹了。
中年以后,有机会来到南方的几个大城市,看到北派行家口中所谓的南派养法。高笼中设高台,百灵耸身登上,鼓翅而鸣,继以盘旋飞翔,有如蹁跹起舞。至于歌唱,则适性任情,爱叫什么叫什么。我认为去掉那些人为的清规戒律,多给百灵一点自由,也未可厚非。当年我曾抑南崇北,自然受了北派的影响,未免有门户之见。
不意垂老之年,来到长江以南的濒湖地区——湖北咸宁。我被安排住在围湖造田的工棚里,放了两年牛。劳动之余,躺在堤坡上小憩,听到大自然中的百灵,妙音来自天际。极目层云,只见遥星一点,飘忽闪烁,运行无碍,鸣声却清晰而不间歇,总是一句重复上百十次,然后换一句又重复上百次。如此半晌时刻,蓦地一抿翅,像流星一般下坠千百仞,直落草丛中。这时我好像从九天韶乐中醒来,回到了人间,发现自己还是躺在草坡上,不禁嗒然若失。这片刻可以说是当时最高享受,把抓某某等大字报上的乌七八糟语言忘个一干二净,真是快哉快哉!
听到了大自然中的百灵,我才恍然有悟,北派的十三套和南派的绕笼飞鸣,都不过是各就百灵重复歌唱的习性,使它在不同的场合有所表现而已。
北派十三套,可以把活鸟变成录音带,一切服从人的意志。老北京玩得如此考究、到家,说出来可以震惊世界。不过想穿了,养鸟简直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没罪找罪受,说句北京老话就是“不冤不乐”。南派的绕笼飞鸣,也终不及让鸟儿在晴空自由翱翔,自由歌唱。对百灵的欣赏由抑南崇北到认识南北各有所长,未容轩轾,直至最后觉得可爱好听还是自由自在的天籁之音,这也算是我的思想感情的一点变化吧。
①百灵,也叫云雀,鸣声悦耳动听,而且善于模仿各种声音,是中国四大名鸟之一。
②王世襄,北京人,祖籍福州,著名文物鉴赏家、收藏家。著作有《明式家具珍赏》《明代鸽经清宫鸽谱》《锦灰堆》等几十部学术专著。“文革’’期间,以“右派”罪名,下放到湖北咸宁接受“监督改造”。
③大字报在“文革”期间被广泛使用,主要用来“揭发”和“批判”,大字报语言大多蛮横粗暴,如“抓某某”等。
根据北派“十三套”的整体内容,说说“十三套”以模拟“家雀闹林”开始,以“水车子轧狗子”收尾在听觉艺术上具有哪些作用?
在百灵的养法上,南派与北派有哪些不同?
从全文看,哪些原因使作者对百灵的欣赏几度发生变化?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苏通大桥建造的初衷是,拉近苏北、苏南的距离,进一步推动江苏省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B.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无论幅度大小,都为减缓地球温度的不断上升和海平面的持续上涨提供了可能。
C.一代代艺术家通过对中华民族优秀艺术传统的继承、提高、升华,才有了艺术新形式、审美新形态的诞生和发展。
D.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国内专利申请的持续快速增长,表明我国公众的专利意识和研究开发水平不断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山村弦歌①宋利萍
(1)家有一盆文竹,要长到窗外了,教师节得的,学生特意全体起立唱《感恩》,一百零八支花朵一百单八杯红酒,我那天臭美得四处得瑟。
(2)窗外秋玫瑰开得正好,我的记忆跨山跨水一直通到故乡,村庄小学课堂上。那时我们也给老师送花,五月初山丹丹开成焰火,我们都是采花大盗,家里,老师的办公室桌上,教室里的水桶也栽满了,香气汩汩穿流,我们就是一株株快乐的植物,老师俨然是护佑的“树头”,还必带一束花回家,给他病瘫的老婆看。
(3)他疼爱那个病怏怏的女人,尽力让她活得舒服,每晚为她擦洗躺下,才去批作业。女人不想拖累他和孩子,偷喝了农药,恰好他有事赶回家救了命。他严肃地哄她:“为啥你得稳稳地坐着动不了,你是树根,树头的主心骨,你没了我们活不好。”女人便高兴得做起了树根。
(4)贫困,劳累,睡眠不足,他的脸像松树那样常青着,又永远地穿草绿的衣裤,背草绿的挎包。早起去田间劳动,奔回家做饭侍弄老婆孩子,拿了饽饽路上啃,小跑三五里到学校,用现在的话叫深圳速度。校长吹口哨了,他衣衫整齐,及时站在了课堂上,看他的虾兵蟹将闯进来,细长的眼睛荡起得意的笑。
(5)树头脾气好,但对男生犯错误不客气,脑绷子弹得铮铮响,一脚踹屁股从讲台踹到门外去。乡间的孩子太野,课间也跑到树林里转一圈打一两只麻雀,拔光毛用纸包起来,就地挖坑烧烤,吃得嘴边黑漆漆。要么截水抓鱼,顺便拎几只青蛙水线虫回来捉弄说话咬舌的女生。
(6)树头对女生就宽容多了。课间休息时间长,我和女伴也上山了。男生摘杏女生坐在树下吃。吃完把水泡泡的嫩瓤冷不丁地挤到别人的脸上玩闹,牙酸倒了,方想起还上课中,妈呀一声跑回去。
(7)树头的眼光似立秋的剑,穿透几个女生冷而不滴血,“下次注意!”转到男生处立刻霜降了,全部面壁,一屁股一脚,写三篇深刻检查。一篇班上念,一篇拿回家,一篇留底,敬待期末表现。
(8)树头作文课上格外活泼,声音敲大缸似的,震得土墙都掉渣,总算换了白背心,讲出汗了便撩开去挠挠肚皮。小学老师很累,两个年级同上复式班,要变幻多种角色教所有的课程,我是觉得好的,早早做完作业听高年级课文,趣味得紧。
(9)蛤蟆骨朵儿在黑板上游来游去,音乐课上,他摆弄五线谱,想给榆木脑袋们开开仙窍。我们这些笨拙的牻牛儿苗‚针,没一个走得准,干脆画小人描张飞赵云去了。老师看情形不对,立刻又张开大嗓门:“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声震林樾,一群亢奋的鸟呼拉拉扑过来。他的青黄的脸也变红了,像年轻的没有任何压力的男孩,在田野小径上自由地奔跑。忽而眼睛湿了,他转身出门。我们仍扯着吼“你把美丽带给人间”
(10)黄昏,我们值日锁门,听到幽怨的二泉映月,树头老师坐在台阶上拉二胡,专注,颓废,忧郁,满目悲伤的水汽。地雷花静静开着落着。空旷的校园,后面萧条的秋草坡。是整个小学时光最寂寥的一瞬。
(11)我们不懂他的忧伤。
(12)不久小学撤了,给钱少又拖欠,没有老师来,几岁的娃就得过山过梁找学上。封山育林了,拖拉机种地,牛群也没了。孩子老早不念书,打工嫁人去,山丹丹花开了,艳也无人采。树头老师和他的老婆孩子怎样了,我不知道。
(13)有时路过他们村庄,白墙红顶都是新房子,他大概早脱贫了。也老了。还能拉得动二胡不?(选自2012年10月《美文》上半月刊,有删改)
注:①弦歌:用琴瑟等伴奏歌唱。古代传授《诗》学,均配以弦乐歌咏,故称“弦歌”。后指礼乐教化、学习诵读为“弦歌”。②牻(máng)牛儿苗:别名太阳花。
文章开头写学生“唱《感恩》”有什么作用?
文章第⑽段波浪线句子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1)我们就是一株株快乐的植物,老师俨然是护佑的“树头”。
(2) 我们仍扯着吼“你把美丽带给人间”。
概括树头老师的形象。
这篇散文以“山村弦歌”为题,联系全文和注解,谈谈其中的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问题给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打下了时代的烙印,使得中国近现代哲学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发展状态。
从内容上看,中国近现代哲学思想与社会现实的关系非常密切,没有充分地体现出哲学理论的抽象性和纯理论性特征。如果说西方近现代哲学发展更多地体现了哲学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因而其理论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那么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由于是以“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为中心而展开的,则更多体现了哲学观念与历史文化之间的联系,因而其理论的现实性特征相当明显。
中国哲学近代转型的历史极短,最多只有不足80年的时间,并且其内容主要局限在历史观和文化观,并初步涉及到政治哲学领域。这就使得近代形态的中国哲学极不发达,中国哲学以西化的形式进入了现代形态的发展阶段,造成了现代形态中国哲学与传统形态中国哲学之间的某种断裂:中国现代哲学不再“接着”中国传统哲学讲。之所以产生这种状况,就是因为中国近现代哲学转型是以“中国向何去”的时代问题为中心展开的,它并不是哲学反思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不是直接来自于传统哲学的困境,而是中国哲学家对中国现实的社会危机的反映。“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的紧迫性不允许中国哲学有足够的时间来展开其近代形态。
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是在古今中西文化大碰撞的背景下进行的,社会生活的根本性变革、西方理论的引入和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彻底性批判,使中国现代哲学家具有一种自由的活跃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思想资源,使他们比同时代的西方哲学家和以前的中国哲学家更能深入地研究哲学问题,特别是中国哲学的问题。对于同一哲学问题,中国现代哲学家有着不同的回答,因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哲学思潮,对哲学问题的研究就以各种哲学思潮相争论的形式展开的。无论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还是西方哲学发展史上,从来没有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出现这么多的思潮相互争论、交流和发展。可以说,众多现代哲学思潮的兴起和展开就是中国近现代哲学转型的表现形式。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促使了中国现代哲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面反复思考这一时代的问题。不仅如此,能否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还是中国人接受或支持某一哲学思潮的主要理由。在“科玄”论战中,科学之所以取得了胜利,获得了更多人的支持,并不是因为“科学”派从理论上驳倒了“玄学”派,而是人们普遍相信科学比玄学更有助于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可以说,“中国向何去”的时代问题实际上决定了中国现代哲学思潮的兴衰成败。
(选自《中国哲学近现代转型的基本特征》,作者都兰军,有删改)
与“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它的背景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大变革和古今中西文化大碰撞。
B.它的目的是为了从哲学上回答“中国向何处”的时代问题。
C.它的产生是中国哲学家对中国现实的社会危机的一种反映。
D.它的作用是使得中国近现代历史呈现一种独特的发展状态。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开宗明义,鲜明地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指出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与“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时代性问题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B.第二段运用对比,将西方近现代哲学的特点与中国近现代哲学的特点加以细致比较,用意在于突出西方哲学发展比中国哲学发展更具合理性。
C.第三段指出现代形态的中国哲学与传统形态的哲学之所以形成某种断裂,并非全然由于西方哲学的影响,而更多是因为中国现实社会的危机。
D.第四段意在说明中国近现代哲学转型的表现形式就是众多现代思潮的兴起和展开,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解答“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问题。

根据文意,分别概括出中国近代哲学、中国现代哲学存在的不足。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后面题。
孩子,请你搬走
孩子,今天你又装作若无其事地,暗示妈妈,说市中区的房价,又在飙升,如果再不行动,或许以后你和女友,连一间栖身的小屋都没有。
我淡淡地看你一眼,终于没有像你希望的那样,说出“妈妈给你们买”的话来。
而你,也在这样尴尬的沉默里,即刻气嘟嘟地放下碗筷,摔门出去。
我从窗户里看着你远去的背影,瘦削,懒散,有些玩世不恭和任性,你还是赖在父母怀里,始终不肯独立。
可是,亲爱的孩子,你已经25岁,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需要呵护的女友,日益老去的父母,难道这些,还不足以让你成熟,承担一个成人该担负的责任?
从很小的时候,你就习惯有事来找妈妈。5岁的时候,你要妈妈帮你整理扔得到处都是的玩具;10岁的时候,看见同学脚上气派的皮鞋,就哭闹着让我也去买来给你;15岁的时候,你写情书给班里的女孩子,说,我妈妈认识很多的人,谁要是欺负你,尽管告诉我;20岁的时候,你读大学,每次打电话来都是抱怨,说食堂的饭菜如此糟糕,为什么不多寄些营养品?今年25岁的你,在一次与同学的闲聊里,很骄傲地说,我爸妈早已给我备好了买房的钱,我即便不怎么奋斗,也一样可以过得很好。每一次我都宽容地笑笑,就淡忘掉了。
我习惯了听你的盼咐,只以为,对你的每一滴好,你自会记得,且在将来我们老去你已壮年的时候,可以得到你的细心照料。可是而今,你日日回家蹭饭,又时常将女友带回家来久住,让依然工作的我,还要为你们的一日三餐奔波劳累。这样的景况,终于让我连一丝的微笑,都无法挤出。我发现,这样苦掉自己全力为你的方式,只是使你心底的自私和懒惰,愈是潜滋暗长,无沿无边。
我终于承认,25年来对你无节制的宠爱,是一个多么大的错误。
有一次开玩笑,我说妈妈或许活不到你娶妻生子呢,你一下子便急了,说,那怎么行,将来谁给我们洗衣做饭,谁给我们照料孩子?当时的我,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忧伤。原来当我们老掉,依然要为你继续操劳,直到生命的终点.我们不是养育了一只日渐丰满有力的雄鹰,而是养了一只寄居的虫子,它要将滋养了它的鲜嫩的骨头,一直啃到干枯腐朽,再无营养。
亲爱的孩子,我不得不残忍地告诉你,你的前半生,与我息息相关.而你以后的道路,我将不再过问。妈妈已经将兼职的工作辞掉,我不能为了你的幸福,而将自己退休后的悠闲时光,交给继续为你挣钱买房的苦痛。也请你,从父母的身边搬走,用自己的薪水租房去住。孩子,妈妈抱歉,不该这样爱你。而你,也应对那些将父母啃到疲惫的往昔感到愧疚。且让我们,彼此原谅,彼此放手。
(佚名/文,选自《小品·美文》2010年第9期,有改动)
你怎样理解 “亲爱的孩子,我不得不残忍地告诉你,你的前半生,与我息息相关.而你以后的道路,我将不再过问。”一句中加点的“残忍“一词?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画横线的句子的理解。
文中的儿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你是文中的儿子,面对妈妈请你搬走的决定,你会怎么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每题3分)
外科手术中的“微创”与“无创”
“微创”外科一词顾名思义,要比“腔镜”“小切口”“小径路”“内镜”外科更为广泛,它是要达到造成最小的创伤(局部及全身)的外科,而不是限于哪一种方式或哪一种工具。可以说,微创外科是指在任何外科创伤应急情况下,达到最佳的内环境稳定(局部及全身)。
外科学的发展总是离不开当时的科技背景。20世纪后期,基于微电子学、光学、现代先进技术和工艺的发展,出现了内镜、腔镜技术,这为实现微创外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内镜技术的发展,终于使外科能够有一“绿色通道”来实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是走向综合化、社会化,并且速度在加快,这是不可抗拒的。事实上,腹腔镜技术在妇产科中已出现多年,但由于器械上的原因迟迟未用,直到1986年计算机集成电路微型摄像机的出现,使腹腔镜显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1987年法国的普通外科及妇产科医生莫丽特,首次在腹腔镜下完成了首例胆囊切除术,奠定了腹腔镜外科的基础。此后,腹腔镜外科便有力地推动了微创外科的发展。技术的实施是服务于概念的运用,而新技术亦将引发新的概念。“外科微创化”作为贯彻于外科各领域的概念,将促使微创外科技术的全面发展。“微创”一直是外科学追求的境界,但以往无法克服小切口与显露不充分的矛盾。内镜技术引出新概念:小入路,有限制的充分显露。完善的外科需要手术视野的完善显露,并不是需要大切口。内镜解决了手术入路并不改变外科实质。
广义的微创外科应是缩小外科所带来的局部和全身的伤害性效应,不管是采用何种方法。所以微创外科概念应该并非只是限于内镜术和腹腔镜术,而有更广阔的视野。21世纪的微创外科,前景是非常激动人心的。在这个信息时代,传统的外科操作可能被微创的.准确的器械操作所代替。其趋向将是从微创到无创的发展,外科医生可能从用手操作过渡到用计算机操作,可以完全不接触病人,实现从当前的腔镜手术,到机器人辅助的手术,再到远距离操纵的手术。当前发展很快的如虚拟技术、三维立体可视技术和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手术,可以比外科医生的手更为准确并确保无误。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由生物学.信息学和物理学互相融合的生物智能时代,但随之又会出现新问题,就是在21世纪外科医生该怎么办?看来这是不可避免的,外科医生只能抱着开放的心情,学习和融合到新的科技发展的潮流中去!
对“微创外科”技术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不限于哪一种方式或工具的达到造成最小创伤的外科。
B.任何外科创伤应急情况下,达到最佳的内环境稳定。
C.仅限于内镜外科和腹腔镜外科。
D.缩小外科所带来的局部和全身的伤害性效应,而不管采用什么方法。

对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内镜技术为实现微创外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内镜技术解决了外科手术的入路问题,从而改变了外科实质。
C.内镜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找到了微创外科由于器械影响而发展缓慢的症结所在。
D.内镜技术的发展找到了解决微创外科研究中小切口与显露不充分的矛盾的方法。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

A.“微创外科”是在腔镜、小切口、小路径、内镜外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才是外科学发展的基础。
B.微创外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21世纪的微创外科,前景是非常激动人心的”,即是针对广义的微创外科而言的。
C.“外科微创化”作为贯彻于外科各领域的概念,促使微创外科技术全面发展,并成为外科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D.由于虚拟技术、三维立体可视技术和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发展很快,因此,它们比外科医生的手术更为准确。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