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
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
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
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
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
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
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履至尊而制六合最尊贵的位置,此处指帝位。 |
B.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言论,这里指著作 |
C.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 |
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水池,池塘 |
下列句中划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振长策而御宇内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B.以为桂林、象郡作《师说》以贻之 |
C.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邻国之民不加少 |
D.天下已定学不可以已 |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 |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这就意味着秦从此转入攻势。 |
C.秦始皇愚民、弱民、防民的目的是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来确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
D.这段文字义正词严,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本文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 |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2)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李德裕,字文饶。少力于学,既冠,卓荦有大节。不喜与诸生试有司,以荫补校书郎。河东张弘靖辟为掌书记。府罢,召拜监察御史。时亳州浮屠诡言水可愈疾,号曰“圣水”,转相流闻,南方之人,率十户僦一人使往汲。而水斗三十千,取者益它汲,转鬻于道,互相欺訹,往者日数十百人。德裕严勒津逻捕绝之。逾年,徙剑南西川。蜀人多鬻女为人妾,德裕为著科约:凡十三而上,执三年劳;下者,五岁;及期则归之父母。毁属下浮屠私庐数千,以地予农。蜀先主祠旁有猱村,其民剔发若浮屠者,畜妻子自如,德裕下令禁止。蜀风大变。帝尝疑杨嗣复、李珏顾望不忠,遣使杀之。德裕知帝性刚而果于断,即率三宰相见延英,呜咽流涕曰:“昔太宗德宗诛大臣未尝不悔臣欲陛下全活之无异时恨使二人罪恶暴著天下共疾之。”帝不许,德裕伏不起。帝曰:“为公等赦之。”德裕降拜升坐。帝曰:“如令谏官论争,虽千疏,我不赦。”德裕重拜。因追还使者,嗣复等乃免。寻册拜司空。又尝谓:“省事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吏,能简冗官,诚治本也。”乃请罢郡县吏凡二千余员,衣冠去者皆怨。时天下已平,数上疏乞骸骨,皆不许。当国凡六年,方用兵时,决策制胜,它相无与,故威名独重于时。德裕性孤峭,明辩有风采,善为文章。虽至大位,犹不去书。其谋议援古为质,常以经纶天下自为,武宗知而能任之,言从计行,是时王室几中兴。
(节选自《新唐书·李德裕传》)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取者益它汲益:添加 |
B.德裕严勒津逻捕绝之勒:逼迫 |
C.德裕为著科约著:明确规定 |
D.执三年劳执:从事,做 |
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太宗德宗诛大臣/未尝不悔/臣欲陛下全活/之无异时恨/使二人罪恶暴著天下/共疾之 |
B.昔太宗德宗诛/大臣未尝不悔/臣欲陛下全活/之无异时恨/使二人罪恶暴著天下/共疾之 |
C.昔太宗德宗诛大臣/未尝不悔/臣欲陛下全活之/无异时恨/使二人罪恶暴著/天下共疾之 |
D.昔太宗德宗诛/大臣未尝不悔/臣欲陛下全活之/无异时/恨使二人罪恶暴著/天下共疾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德裕有个性,为官不为谣言所惑。他成年后,不参加科举考试,凭借祖先的功勋循例补官;在对待“圣水”可以治病一事上,他予以严禁。 |
B.李德裕为官注重改变不良习俗。蜀地人大多卖女儿给人家做妾,他制定法令加以改变;佛寺大量占有土地,他将占有的土地归还给农民。 |
C.李德裕敢于直言劝谏,得到了皇上的认可。皇上怀疑杨嗣复、李珏对自己不忠,在李德裕的含泪劝谏下,皇上答应了他的请求并赦免了二人。 |
D.李德裕为国力的恢复做出了贡献。他为了“省吏”,请求罢免了很多郡县的官吏;他任宰相共六年,用兵之时做出决策,其他宰相都没有参与。 |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民剔发若浮屠者,畜妻子自如,德裕下令禁止。
(2)其谋议援古为质,常以经纶天下自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寓山注》序
祁彪佳
予家固山阴道上【注】也。家旁小山,若有夙缘者,其名曰“寓”。往予童稚时,季超、止祥两兄以斗粟易之。剔石栽松,躬荷畚锸,手足为之胼胝。予时亦捧土作婴儿戏。迨后余二十年,松渐高,石亦渐古,季超兄辄弃去,余则委置于丛篁灌莽中。子自引疾南归,偶一过之,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于是卜筑之兴,遂勃不可遏,此开园之始末也。
卜筑之初,仅欲三五楹而止。客有指点之者,某可亭,某可榭,予听之漠然,以为意不及此。及于徘徊数回,不觉问客之言,耿耿胸次。某亭、某榭,果有不可无者。前役未罢,辄于胸怀所及,不觉领异拔新,迫之而出。每至路穷径险,则极虑穷思,形诸梦寐,便有别辟之境地,若为天开。以故兴愈鼓,趣亦愈浓。朝而出,暮而归。祁寒盛暑,体粟汗浃,不以为苦。两年以来,橐中如洗。予亦病而愈,愈而复病,此开园之痴癖也。
园尽有山之三面,其下平田十余亩,水石半之,室庐与花木半之。其他轩与斋类,而幽敞各极其致。室与山房类,而高下分标共胜。与夫为桥、为榭、为径、为峰,参差点缀。大抵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聚者散之,散者聚之,险者夷之,夷者险之。如良医之治病,攻补互投;如良将之治兵,奇正并用;如名手作画,不使一笔不灵;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此开园之营构也。
园开于乙亥之仲冬,至丙子孟春,草堂告成,斋与轩亦已就绪。迨于中夏,经营复始。凡一百余日,曲池穿牖,飞沼拂几,绿映朱栏,丹流翠壑,乃可以称园矣。此开园之岁月也。
至于园以外山川之丽,古称万壑千岩,园以内花木之繁,不止七松五柳。四时之景,都堪泛月迎风;三径之中,自可呼云醉雪。予亦不暇缕述之矣。 (有删改)
【注】 山阴道上:指绍兴城西南一带。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兄以斗粟易之 易:换取 |
B.于是卜筑之兴,遂勃不可遏 勃:兴起的样子 |
C.险者夷之,夷者险之 夷:使……平坦 |
D.四时之景,都堪泛月迎风 堪:堪称 |
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作者“卜筑之兴”的一组是()
①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
②辄于胸怀所及,不觉领异拔新,迫之而出
③每至路穷径险,则极虑穷思,形诸梦寐
④朝而出,暮而归
⑤虚者实之,实者虚之
⑥曲池穿牖,飞沼拂几,绿映朱栏,丹流翠壑
A.①③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④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和家旁的寓山好像有夙缘,儿时哥哥在山中劳作,他也在旁边嬉戏,经历变故因病南归后,偶过而有所感,便一步步将它建成了景色优美的园林。 |
B.山园兴建之初,作者仅想造三五间房子,对客人的建议也很漠然,但万壑千岩的丽景和哥哥未罢的工程使其兴趣愈发浓厚,不惧奇寒酷暑,建园成痴。 |
C.园中水石、花木互相映衬,桥、榭、径、峰参差点缀,轩斋深幽宽敞极尽情趣,各类房屋各显其妙;园内外的景色,赏心悦目,令人陶醉。 |
D.文章从“始末”、“痴癖”、“营构”、“岁月”等方面介绍开园的过程,虽然每节各述一个方面,但“兴”、“趣”贯穿始终,各节叙事互为补充,似断实连。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剔石栽松,躬荷畚锸,手足为之胼胝。
(2)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此开园之营构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①,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县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戚去。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明穆宗隆庆)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视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下令飚发凌厉②,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舒化论瑞,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③,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上再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取材自《明史·海瑞传》)
【注】 ①脱粟:糙米饭。②飚发凌厉:气势猛然。③纠擿(zhí):举发纠正。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署南平教谕 署:委任 |
B.墨者多自免去 墨:古代刑法之一,在脸上刺字后涂上墨 |
C.执政阴沮之 阴:暗中,秘密 |
D.素疾大户兼并 疾:憎恶、痛恨 |
下列句子全部直接表现海瑞正直刚毅、敢作敢为的一组是()
①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
②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
③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④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
⑤力摧豪强,抚穷弱
⑥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
A.③⑤⑥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瑞迁淳安知县时,为政清廉,洁身自爱,平时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自足。听说他为老母亲祝寿,才买了二斤肉。 |
B.明世宗在位久了,不理政务而斋戒修道。无人敢言,海瑞独自上疏。皇帝读了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下令左右把他逮起来。 |
C.海瑞推行政令气势过于猛烈,有些奸民乘机告状,世家大姓有被诬受冤的。朝中多名官员上书陈述他的罪状,皇上迫于压力让他解职而去。 |
D.海瑞再次上任后,仍然刚正果敢,提学御史房寰害怕被检举揭发,恶人先告状,上疏诽谤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休,但皇帝没有同意。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2)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先君序略
戴名世
先君讳硕,字孔万,号霜岩,一号茶道人。家世孝弟力田,以赀雄乡里。里中皆称戴氏忠厚长者,县大夫辄尝馈问,以风示县人。
先君为人醇谨,忠厚退让,从不言人过矣。与人交,无畛城①;与人语,辄以为善相劝勉,津津不休,一见之此语,再见之亦此语,有兴起者,辄喜不寐。无老幼贤愚,皆服其长者,不敢犯;犯之亦不校,生平未尝有与人失色失言者。第其艰难险阻,备尝人间苦,不能以告人也。岁甲午,年二十一,补博士弟子。家贫,以授经为业。岁辛丑、壬寅间,始担囊授徒庐江,岁一再归,博奉金以活家口。顷授徒里中,然性不喜家居,辄复客于外。今竟死于外。呜呼,悲哉!
其为文不属草,步阶前数回,即落笔就之,不改窜一字。尤喜诗。诗辞大抵多悲思凄楚之音,凡百馀卷,皆可传诵也。自以荏苒半生,坎坷无一遇,米盐常缺,家人儿女依依啼号,尝曰:“读书积善欲获报,如捕风捉影。如吾等者,岂宜至此!”时形诸感叹。家人唯吾母事之谨,儿子辈妄意他时富贵以娱亲,朝夕定省、甘旨皆缺。
先君卒于陈家洲。洲去县一百四十里,以去岁十月初一日往。先是,先君客舒城山中,夏秋之间治装归矣。忽疮起于足,痛几危,越月始稍稍愈,愈而归。归不复去,以山多峻岭,不可骑,难以徒步也。居无何,足大愈。适吴氏来请,遂去。名世送之郭外,岂知其永诀而遂不复见乎!到洲五十日而卒。先是,十日前有书来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已而诸生知不可起,始使人来报,比至,则已不及待矣。先君居洲未两月,而洲之人皆感动。其死也,皆呱呱而泣曰:“天无眼矣!”呜呼!人莫不有死,而先君客死,早死,穷死,忧患死,此不肖名世所以为终天之恨,没世而不能已者也。
(节选自《戴名世文集》)
[注]①畛城:范围,界限。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世孝弟力田,以赀雄乡里赀: 资财 |
B.不敢犯;犯之亦不校校:计较 |
C.自以荏苒半生,坎坷无一遇遇:待遇 |
D.此不肖名世所以为终天之恨 恨:遗憾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与人交,无畛城生平未尝有与人失色失言者 |
B.岂知其永诀而遂不复见乎人莫不有死,而先君客死 |
C.以去岁十月初一日往以山多峻岭,不可骑。 |
D.诗辞大抵多悲思凄楚之音家人唯吾母事之谨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十日前/有书来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 |
B.十日前有书来/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 |
C.十日前有书来/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 |
D.十日前/有书来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氏家族世代讲究孝悌之义,勤勉劳作,在乡里被人称道。县里的官员常去戴家赠送财物表达问候,借以教诲县邑里的百姓。 |
B.戴氏家族至戴硕一辈,家道中落,戴硕只能以授徒授经为业,经常在异乡谋生,可是家境依然贫困。 |
C.戴硕文思敏捷,诗文非常出色,但是科举考试历尽坎坷,所以,常常感到忧伤愤懑,诗文中充满一种凄苦悲凉的情调。 |
D.先君戴硕在担任私塾教师时因病亡故,死时穷困忧患,又客死他乡。作者借洲人哭“天无眼”,抒发自己对父亲的崇敬、愧悔和悲痛之情。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第其艰难险阻,备尝人间苦,不能以告人也。
②顷授徒里中,然性不喜家居,辄复客于外。
(2)在文章中找出两个表现先君忠厚的例子。(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后面小题。
于中丞
于中丞成龙,按部至高邮。适巨绅家将嫁女,装奁甚富,夜被穿窬席卷而去。刺史无术。公令诸门尽闭,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严搜装载。又出示,谕阖城户口各归第宅,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属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
过午得二人,一身之外,并无行装。公曰:“此真盗也。”二人诡辩不已。公令解衣搜之,见袍服内着女衣二袭,皆奁中物也。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又公为宰时,至邻邑。早旦,经郭外,见二人以床舁病人,覆大被;枕上露发,发上簪凤钗一股,侧眠床上。有三四健男夹随之,时更番以手拥被,令压身底,似恐风入。少顷,息肩于路侧,又使二人更相为荷。
于公过,遣隶回问之,云是妹子垂危,将送归夫家。公行二三里,又遣隶回,视其所入口村。隶尾之,至一村舍,两男子迎之而入。还以之白公。公谓其邑宰:“城中得无有劫否?”宰曰:“无之。”时功令严,上下讳盗,故即被盗贼劫杀,亦隐忍而不敢言。
公就馆舍,使家人细访之,果有富室被强寇入室,炮烙而死。公唤口子来,诘其状。子固不承。公曰:“我已代捕大盗在此,非有他也。”子乃顿首哀泣,求为死者雪恨。公叩关往见邑宰,差健役四鼓出城,直至村舍,捕得八人,一鞫而伏。诘其病妇何人,盗供:“是夜同在勾栏,故与妓女合谋,置金床上,令其抱卧至窝处始瓜分耳。”共服于公之神。
或问所以能知之故,公曰:“此甚易解,但人不关心耳。岂有少妇在床,而容入手衾底者?且易肩而行,其势甚重;交手护之,口知其中必有物矣。若病妇昏愦而至,必有妇人倚门而迎;止见男子,并不惊问一言,是以确知其为盗也。”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适巨绅家将嫁女适:恰逢 |
B.又使二人更相为荷荷:抬 |
C.还以之白公白:告诉 |
D.且易肩而行易:改变 |
将下列文言省略句中省略的词语补充出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公行二三里,又遣隶回,视其所入口村。
②公唤口子来,诘其状。子固不承。
③交手护之,口知其中必有物矣。
A.①何 ②其 ③则 | B.①何 ②其 ③若 |
C.①焉 ②之 ③则 | D.①焉 ②之 ③若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属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 |
B.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属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 |
C.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属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 |
D.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属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邮某士绅嫁女的嫁妆被盗贼偷走,于成龙发公文命令除一扇城门开放外,其他城门全部关闭,好搜查赃物。 |
B.邑宰谎称城里并没有发生劫案,因为当时朝廷考核官员的条例很严格,所以上下都忌讳说有盗贼,以致即使被盗贼劫杀的,也隐瞒忍耐着不敢说出来。 |
C.于中丞查访到有强盗抢劫大富之家并烧死主人。于是唤来主人之子询问,主人之子立刻磕头哭泣,请求为父亲报仇。 |
D.强盗在妓院跟妓女一起商量,让妓女假扮病人,实际上是掩人耳目,偷运赃物回巢穴才分赃。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②早旦,经郭外,见二人以床舁病人,覆大被。
(2)于中丞路遇抬着病人的一行人,很快就发现了哪几个可疑之处?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