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小河殇
舒 婷
(1)我们兄弟这一家,只有嫂嫂因长女照顾留城,其余五人都是知青。而除了我丈夫在另一个县插队外,我们四个均落户在上杭县一个绿色盆地里。我家小妹和准妹夫隔河相望。
(2)河嘛,冬季里可以穿鞋踩在卵石上跃纵而来。偶尔见一尾贪图淘米水的肥鱼,卡在石缝里,妹夫一鞠身顺手牵鱼。知青点里偌大的铁锅,许久不见油星,年轮似的锈了一圈又一圈,煎不成鱼。况且,僧多鱼少。小妹便脸上很光彩地给我们氽鱼汤。
(3)春水泛滥,河恣意爬上两指宽的桥板,嬉闹着把它当跷跷板压垮。小妹一天好几次跑到窗前看河。我未来妹夫惘惘然的口哨声,在水一方。
(4)门前下几级石板,顺着碎石拼凑的小堤走两步,就到了河心。早晨,我们在这里盥洗,淘米洗菜。下午收工以后团一把稻草刷锄板,颠晃着簸箕。簸箕里的番薯红艳艳,萝卜白生生,芥菜生动活泼。吃过晚饭冲过凉,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又下到河心,洗汗酸的衣服。领队知青在桥头拨吉他,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唱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河中有我们的望乡台哩。
(5)河是我们的避难所。
(6)中秋那天,队里杀了猪,我们分到了两斤肉。分头去豆腐房割一板豆腐,向房东家买了几个青皮鸭蛋,讨一小把葱。大家团团围坐喝着家酿糯米酒过节。忽然发现不知何时我们中间少了一个人。
(7)拉开咿呀小木门,踱到晒坪上,听到河边苇丛有一支不成调的口琴。那个来河边寻求安慰的同伴刚刚失去了父亲,除了感情的重创之外,他还面临着经济来源的断绝,从此,他连八分钱邮票的家信都要小心斟酌了。
(8)悄悄坐在河边上,我们无言盯着河面。那时,我比他小,不懂如何安慰人。秋天的河流异常清澈,似乎要壁立起来,与山区剔透的空气融为一体。河风经苇叶淌到我额上,溅出浪花如碎钻般晶莹。同伴的心情一点一点开朗起来,他眼里萤火虫一闪一曳。
(9)这才知道什么是夜凉如水,月色如洗。多少年过去,我们错将月饼当中秋,而把明月遗弃在哪一座高楼的屋顶了?
(10)深山砍柴火出墟,农民总是告诫我们:若是迷路了,只要侧身听到水声,找到山溪或小河,顺着水流的方向,就能找到人家。当我孤身翻山越岭去邻县找同学,一二十里路鲜有人烟。只听见汩汩溅溅的水声,有时在足下,有时在肩旁,有时在涧草葳蕤的谷底。老朋友左右逢源,给我壮胆又解我途中辛苦和寂寞。
(11)伟大的河流是伟大民族文化的发源地,那么小河小溪也是一方风水。我们去插队,其实是接受河的教育。在河两岸生养的人们展示给我们的善良、淳朴、乐天和无拘无束,正是沿袭了这一自然法则。
(12)口噙水龙头,我们无形中萎缩,逐渐丧失活力。因为水不仅仅是水。
(13)很多年以后我回到河边。老房东烧的是蜂窝煤,村民都到新掘的井挑水吃。河已不复当年“眼似秋波横,眉如青山黛”了。枯瘦如斯,污秽如斯,像负伤的动物苟延残喘。
(14)祈求河的宽恕现在会不会太迟?
(选自《新华文摘》)
注:知青,我国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下乡务农的城市知识青年。第(3)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8字以内)
第(11)自然段画线句子“其实是接受河的教育”,请结合原文说一说具体指什么教育。(25字以内)
按照“河是我们的避难所”的形式,总结一下全文的内容,再列出三个方面。
文章最后一句“祈求河的宽恕”指什么?(25字以内)
下列对文章内容判断不当的三项是
A.小河清澈、晶莹,能安慰人,能使人心情开朗,过去现在都如此。 |
B.在桥头一遍又一遍地唱歌,反映了知青们的思乡之情。 |
C.“眼似秋波横”的比喻,也暗含了小妹与妹夫的隔河相望。 |
D.“老朋友左右逢源”指的是老同学照顾周到,细致体贴。 |
E.“因为水不仅仅是水”,他还指河水、海水、井水。
F.“枯瘦如斯,污秽如斯”与上文形成对比,发人深省,令人深思。
阅读下面的小说,回答后面题
叫你一声娘
快过年了,山下的东家大户们都派人上山送了年礼。他们谁也不想大过年的招惹这群占山为王的土匪。许多兄弟拿着分到手的年货下山去了,黑七就想起娘。一想起娘,黑七的心就像被一只大手紧紧地握住。他托付二当家看好山寨,决定独自下山去给娘磕个头。
二当家不放心地对他说:“带上几个兄弟吧。”
“怕什么?”他说,“不少兄弟已先下山了,我走在路上,身前身后都有兄弟们的眼珠子。”
走到黑风口的那棵大杨树,就算出了山界,黑七下意识地按了按腰里的短枪。走过大杨树黑七又转回来,来到大杨树旁的一个坟堆前。
“兄弟,生前你是我的死敌,现在做鬼了也就不分好鬼坏鬼了,送你点钱好好过日子吧。你是吃官饷的,几次三番率你的兵勇攻我的山寨也是各为其主,我不恨你;可你不该抓我娘当人质,我不灭你对不住我娘。唉!”黑七长叹一声还是从包袱里掏出一叠纸钱点燃。
黑七走在山谷里的石径上,这是出山唯一的路。
一个老太婆蹲在山溪边喝水,破旧的衣服上挂满了山蒺藜。黑七看了她一眼,从包袱里摸出几个馒头放到她面前,转身离去。
“老七,你的头发胡子都比官府画像上的长了呀!”老太婆的声音从背后传过来。
黑七一愣,“你是谁?”说着话手就伸进腰里。
“一个穷叫花子。”老太婆说,“你一个人下山不害怕吗?”
“我怕什么。”黑七看着老太婆说,“富人怕我穷人想我。”
“老话说,有钱没钱剪个光头好过年。”老太婆又说,“老七,我给你剪剪头吧!”
黑七心里一动。以前只有娘叫自己老七,一到年娘都要给自己剪剪头。娘的手摸着儿子的头也会说,有钱没钱剪个光头好过年。黑七想着眼里就有些潮湿。
黑七摸着乱蓬蓬的头发,眼睛仔细地巡视了一遍空荡荡的山谷,然后对老太婆说:“好吧。”
老太婆的剪子很锋利,咔嚓咔嚓地在黑七的头上游动着。黑七感觉着剪子贴在头皮上冰凉冰凉的。
“以前我娘也是这样给我剪的,您的手和我娘的一样轻。”黑七说着又想起娘。
“以前我也是这样给儿子剪。”老太婆改了话题,“你这是下山看老娘?”
“嗯。”黑七看着远远的山谷,心里沉甸甸的。
“好啊,过年了,该看看亲人了。”老太婆说,“你自己在山上吃得饱穿得暖,就忍心把老娘扔在山下?”
黑七叹一口说:“以前想接娘上山,可娘不愿意和当土匪的儿子一起住。”
“你娘的身子骨还好吧?”老太婆问。
黑七咬着牙,好长时间才说:“娘没了。”
老太婆一怔,剪子停下来问:“没了?”
“半年前让进山的官兵抓去当人质给害了。”黑七说着,就有泪水滑下,落在抖动的嘴唇上。
老太婆长长叹了一口气不再说话。
黑七的头剪好了,老太婆帮他拍掉肩上的碎头发,然后把剪子仔细地包好放进怀里。黑七解下身上的包袱,放到老太婆面前说:“算了,不回去了。本想到娘的坟前烧点纸钱磕个头,细想想娘都让我害死了,还有什么脸面回去呀!”
黑七突然转过身来给老太婆跪下来,“我给您磕个头吧,就当给我娘磕了。娘啊,儿子对不起您啊!”
磕头的声音震得老太婆的眼睛里溢出了泪水。
黑七站起身掏出短枪对着天空呯呯两声,大声地喊着:“娘啊,儿子给你过年放鞭炮了!”沙哑的喊声在山谷中荡来漾去传向山外。
黑七转过身向山上走去,身影渐渐地隐入山林。
老太婆跌跌撞撞地走着,终于走到大杨树旁的一个坟堆前。“孩子,过年了,娘来看看你!”老太婆的泪水在织满皱纹的脸上流下,落在坟前的枯草中。老太婆突然一愣,坟前竟有一堆纸钱灰。“可怜的孩子,还会有谁想着你呀!孩子,娘的剪子天天磨,磨得很锋利,可害你的仇人在眼前咋就下不了手了呢?”
老太婆又拿出剪子,仔细地剪掉坟堆上的枯草喃喃地说:“孩子,有钱没钱剪个光头好过年;孩子啊,娘不明白,你率领官兵进山剿土匪为什么要抓他的娘还害了她呀!”
“高高的山上是我家,穷人想我富人怕;饮风沐雨卧山林,冬去春来青草发。”
远处的山林里,一曲沙哑的山歌随着山风打着旋飘来。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中没有对自然环境的集中描写,这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展示受到了限制,并削弱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
B.黑七和老太婆在“出山唯一的路”旁“巧遇”,这既是小说情节富于戏剧性变化的开始,也最为集中体现了情节安排上的巧妙。 |
C.从直呼“老七”起,到后来“不再说话”,老太婆心机步步深入,话锋却藏而不露,语言具有生动、简洁、含蓄和个性的特点。 |
D.许多细节的交代或描写看似随意,实则暗含玄机:或触动读者思考,或形成内容照应等,使小说情节脉络相连,结构严谨。 |
E、小说结尾一支山歌,唱出了黑七的追求、艰辛和自豪。直接表达了作者对“这群占山为王的土匪”的同情,强化了主旨。小说中的“黑七”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想给儿子报仇的“老太婆”为什么最终“下不了手”?请简要概括原因。
这篇小说的情节发展中有“主线”和“副线“两条线索,请结合小说的内容作具体探究。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春节民俗艺术对年味的强化
吕品田
感人的艺术氛围和铭心的审美经验,强化着国人对春节这一“文化空间”的审美期待。这种普遍而持久的社会心理,使“春节”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构成。在春节这个狂欢时节,民俗艺术的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春节习俗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而各具地域特色的节俗艺术也在生活中发挥着比审美欣赏更为广泛的社会作用。比如南方许多地区都有耍“板凳龙”的习俗,其每一节“龙身”由每家每户来制作,当龙灯耍到家门前时,这家人便将自己制作的一节“龙身”接上,龙灯如此越接越长,越耍越威风。这种全民参与的“行为艺术”既调动了人们过春节的积极性,也增进了村社邻里间的和睦与团结。
民间艺术特别能反映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其创作构思充满想象,极富浪漫色彩。比如人们会以谐音方式把“鲇鱼”与富裕之意联系在一起,以之寄托“年年有余”的美好理想。民间艺术的造型无意模仿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而强调物象所承载的人文观念,以至其表现形式自由而奔放,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将中国“写意”艺术精神作了极致的发挥。民间艺术的整体格调清新质朴、刚健明朗,凸显着乐观主义的精神品格和美学气质,不像现在一些极端个人主义的艺术创作,极力表现焦虑、寂郁或惆怅等消极情绪。
有人说现在“年味淡了”。的确是这样。以前过年,人们会自己写春联、剪剪纸、扎灯彩、塑面花,自发而热情地参与节俗艺术创作。如今,这种审美兴趣和相关的习俗观念已越来越淡化,年节的文化空间已为批量化生产的“民艺商品”所充斥。现在的春节不如以前热闹了,真正的民间创作也随节俗的淡化而日益缺乏,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已越来越不屑于民间艺术。现在的生活节奏加快了,社会格局、经济格局、家庭格局以及价值观、审美观也和以往大有不同,许多有特色的节俗活动和相关的艺术形式要在城市里展开确有一定的难度。可谁又能阻止生活的流变,让年节艺术一成不变地恪守老套路呢?
其实,随生活潮流而与时俱进地加以调整和改变,本来就是民间艺术的精神和发展状态。面对春节联欢晚会、电话拜年、手机短信和电子贺卡一类的“新年俗”或“新年节艺术”,我们与其在怀旧中抱怨现实,不如在“俗而礼,礼而俗”的互动中建设与时俱进、魅力依旧的当代年节艺术,以至让大家真的想过年、过好年。
因为交通受阻,时下网上有人提出“今年过年不回家”的倡导。这当然是想为政府排忧解难,也是为了避免同时出行所造成的种种麻烦。不过,面对民族文化历史所造就的普遍社会心理,面对民族文化记忆所产生的巨大精神感召,这种倡导显然是无力的,也不契合国情。
其实,文化保护问题和民生问题是紧密关联的。今天,要想有力地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充分地发挥春节及其民俗艺术的积极作用,就需要切实地解决作为文化传承主体的广大民众的生计问题。安民于本土,就可使得乡村的老百姓都能够在自己的土地上生产和发展,传统民俗文化就有可能得到更好的延续,其积极的社会功能也会得到更好的发挥。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春节才会越过越红火,春节的民俗艺术才会越来越繁荣。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下列关于“现在年味淡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每当过年时,人们都会自己写春联、剪剪纸、扎灯彩以及塑面花等,自发而热情地参与节俗艺术的创作活动。 |
B.当前,审美兴趣和相关的习俗观念越来越淡化,年节的文化空间已经被批量化生产的“民艺商品”所充斥。 |
C.现在春节不如以前热闹,真正的民间创作随节俗的淡化日益缺乏,尤其是年轻一代越来越不屑于民间艺术。 |
D.春节联欢晚会、电话拜年、手机短信和电子贺卡一类的“新年俗”或“新年节艺术”活动缺乏真正的民间创作。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在有些人认为年味变淡了,想加强对春节这一“文化空间”的审美期待,其主要原因在于以前“春节”那感人的艺术氛围和铭心的审美经验。 |
B.一些极端个人主义的艺术创作与民间艺术相比,前者不如后者,前者想要表达的情绪是不积极乐观的,而后者则凸显乐观主义精神品格和美学气质。 |
C.有人在网上提出“今年过年不回家”,是因为交通受阻;但这种倡导其实是无力的,因为“春节”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几乎人人都想回家过年。 |
D.作者认为,文化保护问题和民生问题是紧密关联的,老百姓在自己的土地上生产和发展,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就能有力地让传统民俗文化得到更好的延续。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普遍对“春节”有着期待的心理,这也体现在它既可以促进民间艺术的发展,又可以具有审美欣赏的作用,还有广泛的社会作用。 |
B.在国人的审美意识中,民间艺术无疑是极具有表现力的,它不刻意模仿客观事物特征,而强调物象所承载的人文观念,具有强烈主观色彩。 |
C.虽然现在的春节不如以前热闹,但“春节回家过年”在民族文化记忆中仍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这也是民族文化历史中所造就的普遍社会心理。 |
D.若要充分发挥春节及其民俗艺术的积极作用,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那就要解决作为广大民众的生计问题,但政府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后面题。
天职
许行
海尔曼博士的诊所远近闻名,在布拉沙市没有不知道他和他的诊所的。这个倔老头子,像他那把用最好的钢材做成的手术刀一样坚硬、锋利。
一天夜里,一个小偷撬开他的诊所,将一点现金和几样珍贵的药物,放在提兜里准备带走。不巧,他在慌忙中撞倒了吊瓶支架,又被氧气罐绊倒,摔折了大腿,要跑也爬不起来了。这时,海尔曼和助手从楼上下来,助手说:“打电话让警察把他带走吧!”
“不,在我诊所的病人不能这样出去。”
把小偷抬上手术台,海尔曼连夜给他做了接肢的手术,并打上了石膏,直到在诊所里把他彻底治好才交给了警察。
助手说:“他偷了您的财物,你怎么还如此给他治疗呢?”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这件事一时传为佳话。
又一天,一个女人护送一位在车祸里受重伤的人来到诊所。
海尔曼一愣:“呵,是她!她早已徐娘半老,怎么还这般漂亮?”这是他被人夺去的爱妻。直到今天她在他的眼里,仍然具有不可代替的魁力。
女人泪流满面地说:“海尔曼,亲爱的海尔曼,你还恨我吗?……为了拯救他的生命,我不得不来求你,你是全市惟一能给他做手术的人。”
受重伤的人是他原来爱妻的后夫,就是这个人把她夺去了,当时就差未同他进行古老的决斗。
海尔曼曾经受过他们的侮辱。现在这种场合的重逢,使他不由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他始终一言未发,只冷冷地反问一句:“列夫斯基夫人,你忘记我常对你说的话了吗?”
“噢,你是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一个修补头颅骨的手术,让海尔曼站了十个多小时,最后晕倒在手术台旁。
列夫斯基在伤愈后,夫妻俩在海尔曼面前忏悔地说:“如您不嫌弃,我们愿意为服侍您而献出余生。”
“这是上帝的安排。医生的手术室里记住的只是他的天职,忘记的是个人的恩怨。”
这件事更赢得了人们的敬重。
这年,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占领了布拉沙。一个盖世太保头目,被波兰地下战士一枪打中了胸部。随军医生没人能给他做开胸这样的大手术,便把他化了装送到海尔曼的诊所。海尔曼一搭眼就认出了这个最凶残的德国刑警队警官,在这个城市里不知有多少波兰人丧生在他的枪口下。他心中猛然一震,暗自喟叹,这也是上帝的旨意呵!
海尔曼支走了所有助手和医护人员,他洗手,刮脸,重新穿好上教堂才穿的那套西服,罩上一件最新的白外套。然后拿起他最大的那把手术刀,一下子剖开了他的胸膛。他没有去找子弹,而是把手术刀插在他的心上……
审判海尔曼时,德国人说:“你玷污了你的手术刀。”
“没有,它用得其所。”
“你忘记了医生的天职。”
“没有,此时此刻反法西斯就是最高的天职!”他一字一顿,字字千钧,全市人都听到啦。
海尔曼牺牲了。可城市到处都张贴着“天职”两个大字,不用再加其他文字,它就成了一条具有巨大号召力的反法西斯标语。时至今日,布拉沙还在最高的楼宇上,挺举着“天职”两个大字,谁都明白人们赋予了它更深远的含义。
(略有删改)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首段中用“手术刀”作喻体来形容海尔曼的性格,既生动形象,又切合人物身份,显得浑然天成。 |
B.小说中两次提到“上帝的安排”“上帝的旨意”,这里的“上帝”就是海尔曼心中最高的信念---反法西斯 |
C.“他一字一顿,字字千钧,全市人都听到啦。”这句话使用夸张和比拟的手法,突出了海尔曼声音的宏亮高亢和他精神的感召力。 |
D.小说末段可视为故事的尾声,与许多小说的结尾一样,它使故事情节更完整,人物形象更鲜明,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
E.这篇小说立意深刻,构思精巧,人物形象鲜明,在这么短的篇幅里达到了这么好的艺术效果,实属难能可贵。在这篇小说中“天职”一词被赋予了两重含义。请对这两重含义分别加以阐释。
简要分析小说中“海尔曼”这个人物形象。
在写主人公除掉法西斯头目这一中心事件前,小说先写了他救助“小偷”和“情敌”这两件事。这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一提主权,人们就想到外交、政治、经济;一提领土,就想到领陆、领水和领空。而隐性的主权和领土——知识主权和文化领土却往往被忽视。知识主权即知识产权,又叫智慧成果权,是一种无形的财产权,是从事智力创造性活动取得成果后依法享有的权利。知识产权涉及人类一切智力创造的成果。
自从17世纪在欧洲产生了近代专利制度,自从18世纪专利、商标等词语进入了法院判决书之后,知识产权就成为了实际的资产和文化,就已经从制度上直接具备了地域、所有权和经济属性,进一步间接拥有了政治和社会属性。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知识产权非常重视,都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等级。他们不仅在其国内保护其本国原创、原生和母语的各类知识产权,还在世界各地抢占其他国家的原创、原生和各国本土语言的知识产权。几十年来被国外企业占有、抢注和低价收购的原先国内的知名商标、著作权等简直是数不胜数。
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在2011年7月27日向我国商标局突击提交了39个商标申请,其中不仅有通用性英语“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和其缩写“PMBOK”,而且也包括“项目管理知识体系”、“项目管理专业人士”、“助理项目管理专业人士”、“项目管理协会”等20个中文通用词语组合。其目的、力度、速度和技巧性可见一斑。虽然根据国民待遇原则,不管是不是文化侵略、隐性领土侵占,任何一个WTO成员国的机构都有权提交这些申请,但是令人费解的则是这20个中文申请居然都被国家商标局接受,进入了评审阶段。一些国内机构已经发现这个问题,他们计划向商标局提出异议和意见,保护和捍卫这20个母语通用词语的文化归属和非商业化,避免知识主权和文化领土的流失和被侵占。
前些年,我国的许多著名商标如茅台、五粮液、红塔山、长虹、同仁堂、六必居、王致和等被外国人抢注,使这些商品无法打开当地的市场,教训是深刻的,这也反过来说明充分使用好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性。因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们只有掌握国际上通行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并充分利用好这些游戏规则,才能畅行国际大市场,并且获得最大的知识产权收益。再次,大力保护好知识产权也是维护国家、公民形象的需要。我国各地的市场上,时常会出现盗版书籍、盗版音像制品、假冒的名牌服装,甚至出现我国游客身穿假冒外国名牌服装,在国外海关被扣事件,这些都严重地影响我国的国家形象和公民形象。这也从反面说明建立知识产权制度,提高知识产权意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摘编白如冰《维护知识产权 保卫文化领土》)下列关于知识产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产权是隐性的主权,是取得智慧成果后依法享有的权利。它涉及人类一切智力创造的成果。 |
B.自从17世纪在欧洲产生了近代专利制度,知识产权就成为了实际的资产和文化。 |
C.知识产权不同于外交、政治、经济方面的主权,作为一种无形的财产权,它往往被忽视。 |
D.西方发达国家不仅在其国内保护其本国原创、原生和母语的各类知识产权,而且抢占其他国家的原创、原生和各国本土语言的知识产权。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在2011年7月27日违法向我国商标局突击提交了39个商标申请,其中不仅有通用性英语及其缩写,还有20个中文通用词语组合。 |
B.美国的20个中文申请全被我国商标局接受,并且进入了评审阶段。一些国内机构计划向商标局提出异议和意见。 |
C.前些年,我国的许多著名商标如茅台、五粮液、红塔山、长虹、同仁堂、六必居、王致和等被外国人抢注,从而使这些商品无法打开当地的市场。 |
D.我国各地的市场上,时常出现盗版书籍、盗版音像制品、假冒的名牌服装,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国家形象和公民形象。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知识产权十分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等级。 |
B.我国商标局根据WTO成员国的国民待遇原则,接受美国项目管理协会提交的20个中文申请,并且进入了评审阶段,让人忧虑。 |
C.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们只要掌握国际上通行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并充分利用好这些游戏规则,就能畅行国际大市场,并且获得最大的的知识产权收益。 |
D.我国的许多著名商标被外国人抢注,我国各地市场上盗版假冒现象的出现,这些都说明建立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性。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数字图书革命影响深远
书籍进入数字世界不是用像素代替油墨这么简单的一回事。我们阅读、写作和出售书籍的方式可能由此发生深远变化。但最终的结局很可能是,500多年来一直与读书联系在一起的一些重要特性将受到削弱。
数字图书革命有着远大前途和巨大机遇。能够即时搜索数以百万计的书籍,将使找到所需信息变得更加容易。观点将由此扩散,创新将由此激增。用不了多久,你就能建立起一个包括自己所有藏书在内的虚拟图书馆,这个图书馆中的每一个字都可以方便地被搜索到。这将对学术研究产生无法估量的重大影响。
亚马逊网站的数据显示,在使用了电子阅览器“kindle”后,人们购买的书籍比以前多得多。对图书销售而言,容量无限的随身书店是个好消息。对知识的传播而言,也许也是个好消息。但对注意力这一21世纪最有限的资源来说,却未必是个好消息。
实体书依然是集中注意力的逐行阅读这一“濒危物种”的保护区。在线阅读时,你一会儿看看博客,一会儿收发电子邮件,一会儿又浏览电子版的《纽约客》杂志,自然而然就分散了注意力。因此我担心读书的最大乐趣之一(完全沉浸于另一个世界)将受到削弱。我们可能会像读杂志和报纸那样读书:这儿看看,那儿翻翻。
将书籍放在网上还会改变我们寻找书籍和讨论书籍的方式。你知道,在你读书时,随时都可以与他人就你所阅读的段落甚至句子进行对话。
从经济角度而言,电子书也可能改变阅读和写作的惯例。销售电子书意味着,向潜在购买者提供“免费样品”以吸引他们购买整本书成了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例如,“kindle”阅览器允许读者免费下载很多书籍的第一章内容。
不难想像,在这种新的情况下,书籍的序言将发生何种变化。目前,写序言时的假设是,人们已经买下了这本书。将来,当序言是“免费赠送”时,情况就不同了。序言要用来吸引读者购买整本书。
至于非小说类书籍和短篇小说集,将出现“点菜式”的定价,读者可以花99美分购买某一章节,就像现在可以购买一首单曲一样。 下列不属于“数字图书革命”所带来的影响的一项是()
A.以往与读书联系在一起的一些重要特性将会被削弱。 |
B.能够即时搜索大量的书籍并迅速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
C.人们发明并开始使用电子阅览器“kindle”进行阅读。 |
D.读书时可以随时就某些段落或句子与他人进行对话。 |
作者说“对注意力这一21世纪有限的资源来说,却未必是个好消息”的原因是()
A.逐行阅读的实体书将成为“濒危物种”。 |
B.在线阅读的方式很容易分散读者的注意力。 |
C.人们会完全沉浸于内容丰富的网络世界。 |
D.读书会变得像读杂志和报纸那样没有目的性。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数字图书革命造成的影响远比像素代替油墨要广泛而深远得多。 |
B.数字图书革命会更有利于观点的传播和阅读方式的创新。 |
C.将来可以先向潜在购买者提供电子版“免费样品”以吸引他们购买实体书。 |
D.销售电子书籍时都可以采用“点菜式”的定价并能像现在卖一首单曲一样销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