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回想铁生
陈村
2010年的最后一天,早上八点半,我被手机短信闹醒,去看,才知道史铁生去世的消息。接着的几天有几十家媒体要求采访,我一一谢绝。我自己写文章比记者写真实。
他在送我的华夏社出版的《礼拜日》一书上写道,陈村:这家出版社,这本书的装帧,这本书的作者和这本书的存有者,都与残疾有关。看来,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铁生八九年十月。
他跟我投缘,也许因为我们有相似的经历,都曾当过知青,都是病退回城,都曾在里弄加工组“午餐半小时”,都属残疾人,都写作。但他站不起来了,我还能弯曲地站立和难看地短程行走,我曾跟他说,我在走向他。他的困厄比我多十倍,他的思想也深入十倍。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望望史铁生。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他们夫妇邀我住他们家,我总推辞了。我来去匆匆,住下本可以多说话,可是他的身体禁不住客人的打扰。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维。
除了他的体力精力,除了同情他不能多抽烟,我和他的谈话与常人无异。谈得很快乐。残疾其实并不缺少什么,只是不能实现罢了。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他是小说家,我喜欢读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他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作状,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他把自己看轻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
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题下诸多奥义。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常常纠缠在那些排遣不开的命题,时间长了,成为习惯和乐趣。他的想法都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有明晰的线索可寻。可是,听他说话的人,因为自己的好腿好肾,常常哼哼哈哈的,懒得跟从他的思维。他更多被阅读的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读时候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读史铁生的文章,和他谈话,都不会越读越狭隘。他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我常是站到自己之外,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他不是,他完整地保存自己,依然快乐。经过那道窄缝之后,快乐肯定不再张扬,应该称为喜悦了。他是用喜悦平衡困苦的人,不容易破灭。许多游戏和他无缘,他不再迷失,可以观赏自己,观赏上帝的手艺。史铁生坦然写他自己,他的一生透明坦荡,读过他作品的人知道他许多往事,也看见他的许多思索。那些困苦,经受血的洗礼后成了他的资源,以此走向内心,走通命定之路,去看他人和世界。他追问,但不控诉,不失态。
这几天重新翻看《病隙碎笔》和他送我的其他书。他将自己拆开,思索许多有关精神的命题。关于上帝和神,关于心魂,关于爱情,关于有无,关于自卑,关于生死。他给世界找到的本质是残疾和爱情:残疾是事物的障碍,爱情是心魂的追求。他将上帝视为同行,窥探上帝作为编剧的手艺。1998年1月,我带女儿去看铁生。铁生打开电脑教她玩著名的吃豆子游戏。他说自己有时也玩两盘。这也是他的生存状态,在死神的追逐下,他飞快行走,一路跳跳蹦蹦地吃下许多豆子。这个轮椅上的人是最勇敢的人,面向真实的人生,不退缩到无知和曲解,不麻痹麻醉自己。他对许多事情兴致盎然,关心新旧科学和新旧哲学,关心今天。他的叙述强调逻辑,推理严密,用论据论证那些看似荒谬的人生命题。他一直在思索: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从身体的不能去想精神,想灵魂。他的神不是星相或星座,而在自己心中。他是无法站立的人,也是最挺拔正直的人。
2011年1月6日,复旦大学的“史铁生追思会”,屏幕上打出他的肖像。照片上的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如同他的作品一样真诚温暖厚重,这样的作家是不会死的。
(文章有删改)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陈村得知史铁生去世的消息之后,谢绝了几十家媒体的采访要求,决定自己写文章来纪念史铁生,是因为他觉得只接受媒体采访,让记者写文章不能够真实的反映出史铁生的伟大。
B.史铁生的身体状况很差,除了截瘫不能行走外他还患上了肾脏萎缩,但是史铁生的喜悦和乐趣却正来自于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和探寻,他追问,但不控诉命运的不公。
C.作者在文中用了较多的笔墨来写自己对史铁生作品的理解和思索,是为了突出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D.陈村在阅读史铁生的作品时,经常能够感受到史铁生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的豁然开朗的喜悦。他也对比了自己和史铁生的差距,感到自己的写作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但并不快乐也并不坦然。

E.史铁生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照片上的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如同他的作品一样真诚温暖厚重,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史铁生超越了生命的苦难,是最挺拔正直的人。
根据作者陈村的回想,史铁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文中特别写到了史铁生打开电脑教作者的女儿玩吃豆子的游戏,史铁生自己有时也玩两盘的细节。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史铁生说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他将自己拆开,思索许多有关精神的命题。请你就对“残疾”、“生命”、“有无”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读中国古典
张炜
①一个人去山里封闭读书的情景,我们只能在古书里看到,带一些书到山里,欣赏大自然,采一些草药,采一点茶来喝,是何等快意。那是一种遥远的情怀、一种生活状态,再没有一种生活比它更迷人了。有书,有大自然,有安静,再采摘和制作些对生命有滋补的食物,当然是太美好、太理想化了。可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这是不可抵达的仙境。
②《楚辞笔记》是我在深山独居的一段日子读屈原的心得。读古书特别需要安静,因为屈原的作品不好懂,即便带着很多注释读起来也比较困难。要感悟屈原当年的处境、心态,把自己化进作者的情境语境里面,会有助于理解他的作品。而我们一般的阅读,把字和词的意义搞清楚就可以了,这还是浅阅读。最深入的阅读是从字里行间还原个人,这个人就是作者——当我们把一本书读懂了,不是读懂了情节和所谓的主题思想,而是读懂了这个人。比如说他站在面前,你闭眼睛,这个人的音容笑貌都活生生的;随便的一个事情,我们都知道他会怎样处理,想见他眉眼里的神采。
③那时我在山里面找了个地方,在那儿住了很久,带着基本的食物和书。那个时候万籁俱静,周边只有一点鸟声,或偶尔来几只兔子和獾。到了夜间,星星特别明亮。现在的城里已经很难看到星星,就算看到也是稀疏黯淡的几颗。但是山里的星星不仅又大又密,离得很近,而且似乎觉得它们在旋转,数不清的混沌生命散在远近,就像一些精魂的眼睛。在这种环境下读着屈原,突然觉得跟古代那种没有污染的人与自然的距离相似。这种感受显然是不一样的。当然这个太奢侈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也不是每个人随时都能找到这种环境。
④但如果有了这样的条件,必得好好地利用,没有这种条件,也可以尽其所能地接近。这是一种心态。在我们的课堂、车间和办公室,也同样可以去寻找自己心中的屈原,毕竟环境不是最大的问题,形式也不是最大的问题。最主要的还是让心静下来。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很快,人人匆促。但是我们要使它慢下来,再慢下来——如果不能够慢下来,我们的创造力,包括人生的享受,都会大打折扣,大大受挫。设法慢下来的最好途径,还是归结到刚才说的两个字:阅读。
⑤一个最可靠的办法,就是读中国的古典名著。诸子散文要不停地读,百读不厌。对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这些古代作家,是一生都不应放弃的,每一次阅读都给人全新的东西。比如把苏东坡的所有文字全部仔细地看遍,再读一下他的传记,会觉得那个传记只可打七十分。我们通过作品所理解的苏东坡比别人写的还要丰富、多趣和怪异。要了解这个极其复杂的人,惟有读他的作品。如果从他创造的全部文字去接近他的灵魂,就会觉得这个人简直是太有趣了,太迷人了——我们现代人比起苏东坡的丰富,实在是太贫瘠、太单薄无趣,也太枯燥了。我们是那么狭隘,那么不堪一击。
⑥现代人与人的关系是种利益的需求,而古代人也会面临当时的人际关系,也有他的社会性。比如说苏东坡,在权力斗争中不停地被流放,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做个小官,南北奔波。他的人生起伏跌宕到了极处。我们很多时候不停地抱怨自己命运的曲折艰难,那就看看苏东坡,原来他比今天大多数的抱怨者要苦上十倍。但是苏东坡多么达观,就在这种苦境下仍写了那么多意气风发的有趣文字。他还研究怎样长生,开出很多药方,过得非常有滋味。
⑦对中国的古典,许多人的体会是,只要读进去,就会享受无限,收获无限。每一个古典作家都值得我们一生相伴。
(选自《张炜文集》,有改动)
古书阅读的“浅阅读”和“深阅读”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
简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特色和作用。
答:
简要分析心境与阅读古书的关系。
答:
文章最后说“每一个古典作家都值得我们一生相伴”,结合全文,探究这句话的意蕴。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周朴园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起来吧。
鲁侍萍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你结了婚,就搬了家,我以为这一辈子也见不着你了;谁知道我自己的孩子偏偏命定要跑到周家来,又做我从前在你们家里做过的事。
周朴园怪不得四凤这样像你。
鲁侍萍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
周朴园你静一静。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
鲁侍萍(低头)哦。
周朴园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
鲁侍萍(叹一口气)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傻话请你也不必说了。
周朴园那更好了。那么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
鲁侍萍不过我觉得没有什么可谈的。
周朴园话很多。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鲁侍萍你不要怕。他永远不会知道的。
周朴园那双方面都好。再有,我要问你的,你自己带走的儿子在哪儿?
鲁侍萍他在你的矿上做工。
周朴园我问,他现在在哪儿?
鲁侍萍就在门房等着见你呢。
周朴园什么?鲁大海?他!我的儿子?
鲁侍萍他的脚趾头因为你的不小心,现在还是少一个的。
周朴园(冷笑)这么说,我自己的骨肉在矿上鼓动罢工,反对我!
鲁侍萍他跟你现在完完全全是两样的人。
周朴园(沉静)他还是我的儿子。
鲁侍萍你不要以为他还会认你做父亲。
周朴园(忽然)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
鲁侍萍什么?
(选自《雷雨》,有改动)
选段中,周朴园主导了剧情发展,请简要概括周鲁之间的三次主要交锋。
答:
请简要分析下面台词中的人物心理。
(1) 周朴园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答:
(2)鲁侍萍什么?
答:
有同学认为周朴园亲情冷漠,也有同学认为周朴园内心深处还残留着一丝亲情。请结合选段,谈谈你的理解。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神的惩罚
钱是一种奇怪的东西。没钱的时候,你总认为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过去我也常常这样认为,但现在我再也不这样看了,我从惨痛的教训中明白了这一点。
上学的时候,有一位英语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经常给我们引述著名作家的话语。我对这些话语不是很感兴趣,现在也忘得差不多了。但有一句话不时在我耳边响起,这是那位英语老师最常说的一句话,他说:“当诸神想惩罚我们时,他们就让我们的祈祷实现。”听起来有些愚蠢,对吗?当时我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现在我可以告诉你了。它的意思是,如果你十分想得到某样东西,你就有可能得到,但将以一种你不希望的方式得到。我的意思是,你可能不得不付出你意想不到的代价。
事情发生在 2005年11月22日,星期二,我下班回家的途中。我是个汽修工,我喜欢在汽修厂工作,我一直梦想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不用很大,只要是我自己创建的就行。如果是为自己工作,我不介意有多辛苦。所以我离开父母,去了伦敦。我想,只有那样我才能赚到更多的钱。
父亲为此和我吵了一架。他怎么也不明白,当我衣食丰足时为什么要离开家。
丰足?什么叫丰足?我常问他。像他那样活着——终生住在一套单位的福利房里,没有一点儿期盼,只守着一只金表和养老金度日?我爱他,但看到他如此容易满足,我很窝火。他在那个嘈杂的工厂工作了那么多年,一点儿成就也没有。
那天晚上我回家时,这些想法一股脑儿都涌了上来。还记得我当时在想,要是我能摆脱这一成不变的生活就好了,要是我能得到1万英镑就好了。然后,我在地铁外停下来买了一份刚出版的晚报。我想这份报纸可以让我在回家的路上暂时不想自己的事情,我可以读读别人的麻烦事或者新影片的介绍。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报纸有些不对劲,好像头版有什么地方搞错了。于是我仔细看报纸的头版,发现上面印的日期是2005年11月23日,星期三,而不是2005年11月22日,星期二。
“上帝!”我在心里惊呼,“这是明天的报纸!”
刚开始我不相信这是真的,但上面的新闻与今天电视里播的都不一样。这只有一种解释:我买到了明天的报纸。
就在那一刻,我意识到了什么——我的祈祷应验了。我的手剧烈地颤抖着,几乎无法翻动报纸。但它们就在那里——明天的赛马结果。我盯着获胜的马匹的名单,仔细地从中选择号码。我挑了一匹不被看好的赛马,下注的回报率是50倍。那是一匹我永远也想不到要下注的马。
第二天一早,我从银行里取出了我的全部积蓄——300英镑,然后我在午饭的时候去下注。我分别去了几家投注站,我不想引起任何人的怀疑。
下午赛马的结果与那份报纸所刊登的一模一样。我需要做的就是前去领奖。 1.5万英镑,太爽了!
就等着告诉爸爸妈妈了!他们肯定无法相信这是真的。我打开电视,但仍在不停地想如何去使用这笔钱,几乎没听进一个字。突然电视上开始插播新闻,播音员提到了塞尔比——我的家乡。我开始盯着荧屏。那天下午父亲工作的工厂发生了爆炸,爆炸引发严重火灾,22人死亡,许多伤员被送进医院。接下来播音员说了什么,我不知道。我一动不动地坐在椅子上,心中充满了恐惧。
昨晚买的报纸摔到了地上。我突然想起了什么。我捡起报纸,疯狂地翻阅。在“最新消息”中,我看到了这则消息:今日下午,塞尔比的工厂发生爆炸,多人悲惨死亡。我一直在忙于挑选我要投注的获胜马匹的号码,没注意到这则消息。我双手颤抖着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母亲证实了我的猜想:父亲死了。而我本来可以救父亲一命的!我把报纸撕得粉碎,号啕大哭起来。
最终,我得到了自己的事业,做得也很好。妈妈获得了保险赔款,她的生活比以前更富裕。唯一的问题是,自从父亲走后,她再也不关心自己是活着还是死去了。
当诸神要惩罚我们时,他们干得真他妈漂亮!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我”曾经对父亲始终住在福利房里,守着一只金表和养老金度日的生活态度嗤之以鼻,所以跟他吵了一架后愤然离家去了伦敦,以求眼不见心不烦。
B.上学时,一位英语老师因为经常引述著名作家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对那些话不是很感兴趣,现在“我”记忆犹新的寥寥无几,但是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却不时萦绕在“我”的耳畔。
C.赛马的结果与那份报纸上的毫厘不爽,“我”沉浸在准备领奖的喜悦之中,就等着跟父母共同分享这一快乐。虽然电视开着,但是最初“我”梦想着如何使用这笔巨款,并不关注电视内容。
D.刚一拿到报纸,“我”就确信买到的是一份明天的报纸。在短暂的内心震颤之后,“我”就冷静地选好了要下注的马。第二天一早,“我”就从容镇定地到一家银行取钱,到投注站下注。

E.“我”没有注意到昨晚买的报纸上写着爸爸工作的工厂发生爆炸,并对自己没及时救父亲懊悔不已,由此可以看出“我”平时做事不能顾到多个方面。
(2)小说中的“我”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写“我”在地铁外买报纸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4)结合全文,请你谈一谈对“神的惩罚”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皮影戏诞生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它发祥于中国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顾名思义,皮影是以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在中国,不少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如今,中国皮影被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争相收藏,同时也是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领导人往来时的馈赠佳品。由此可见,皮影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但是,皮影戏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当年的制作和表演艺人如今都已年逾百岁,这门精湛的技艺眼看着就要失传。当今越来越多的娱乐方式使得皮影戏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皮影戏在中国的继续发展?我们怎样才能拯救这门璀璨的艺术,赋予它全新的生命力呢?
无疑,传统的皮影戏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也是它适应如今快节奏社会的最大障碍。皮影精雕细琢,巧夺天工的色彩造型倾倒了无数的艺术家,却给它的制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一个影人的制作包括制皮、描样、雕镂和上色等十余道工序,这些复杂的工艺足以花去一个手工艺人数星期的时间,还不包括这期间因任何一个小错误而导致无法修改、前功尽弃的可能性。同时,成品的保存也是一个难题,长时间的日晒会使颜料褪色,湿热的变化也会造成皮影的变形。这对强调批量生产的工业化社会来说,无疑都是致命的弱点。
皮影戏对表演者的技艺也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个影人的动作,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腔。要练就过硬的皮影表演功底,除了需要师傅言传身教,还需要勤学苦练,积累大量的实际表演经验。由此可见,要培养表演人才,甚至最终能组成一个皮影剧团,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也正因为这样,全中国目前仅存的皮影剧团屈指可数,而且都集中在文化生活较为贫乏的山区及农村。这样的表演方式及传播渠道显然无法让皮影戏走入城市,乃至走向世界。
相比之下,数字化的皮影动画却能克服上述种种局限性。它不仅真实地再现了皮影戏的原理,而且制作相当方便,可以根据观众的需要随意进行修改。我们可以打破皮影戏作为传统艺术的沉重,而给它赋予大量现代的流行元素。我们可以在动画中应用电影中各种长镜、短镜以及蒙太奇手法,可以用皮影戏的方法来演绎现代的故事。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现代网络技术,让皮影戏(而不仅仅是皮影本身)在世界各地流传,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这一切都不需要制作者有多少雕刻、表演手艺,只需要他们有足够的热情、足够的创意即可。这正是我们今天要把皮影戏制作成数字动画的初衷,我们也相信这样的表现手法能够赋予传统皮影戏新的生命及活力。
下列关于“皮影戏”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皮影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因此皮影成为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领导人往来时的馈赠佳品。
B.受皮影戏表演形式和传播途径的限制,加之当年制作和表演的艺人如今都已年逾百岁,所以传统意义上的皮影戏已经失传。
C.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D.皮影戏历史悠久,它发源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陕西,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派生出中国的地方戏曲剧种。

下列对阻碍“皮影戏”在中国继续发展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皮影剧团数量少,且都集中在文化生活较为贫乏的地区,不利于皮影戏的传播。
B.皮影复杂的制作工艺及其保存的困难使“皮影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C.现代社会电影、电视、网络等众多娱乐方式使“皮影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D.皮影戏对表演的技艺要求很高,培养出一个优秀的皮影戏表演人才很不容易。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皮影的制作有很高的难度,任何微小的错误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的结果。
B.只要有足够的热情和足够的创意,皮影动画不需要技艺就可以制作完成。
C.皮影戏的表演手段可以为电影所借鉴,皮影戏也可以借鉴电影的某些表现手法。
D.和传统皮影戏相比,数字化的皮影动画的最大优点在于它利于传播。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
大巧若拙
朱良志
①拙道,即天道,大巧若拙,体现了崇尚自然的中国哲学思想。“大巧若拙”由老子提出。人的一生必然会追求巧,巧,即技巧、技能。老子所说的巧,却不是一般的巧,一般的巧是凭借人工可以达到的,而大巧作为最高的巧,是对一般巧的超越,它是绝对的巧、完美的巧。大巧就是不巧,故老子以“拙”来表达。
②老子为什么将笨拙的状态作为最高、最完美的巧?这涉及到老子关于天工和人为关系的思想。老子认为,最高的巧,就是不巧,不巧之巧,可以称之为“天巧”,自然而然,不劳人为。从人的技术性角度看,它是笨拙的,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从天的角度看,它又蕴涵着不可逾越的美感,它是道之巧,有纯全之美。在老子看来,一般意义上的技术之巧,其实是真正的拙劣,是小巧,是出自人机心的巧。机心即伪饰,伪饰即不能自然而然。如果说它有什么巧的话,也是局部的巧、矫情的巧。这样的巧是对自然状态的破坏,也是对人和谐生命的破坏。
③大巧若拙,强调的是素朴纯全的美,自然天成,不强为,无机心,不造作,朴素而不追求浮华。如《二十四诗品·冲淡》中所说的:“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那就是:不刻意求取,一刻意即落有为,一有为就破坏物我之间玲珑微妙的契会,破坏冲和淡雅的意致。放弃目的、理智、欲望的追求,也即放弃对“巧”的追求。诗人是以心去“遇”——无意乎相求,不期然相遇,而不是去“即”——孜孜以追求。拙,在老子看来,就是素朴。道家认为,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④大巧若拙,突出了中国哲学以天为徒(徒:同类)的思想。在老子的宇宙论思想中,赋予天——自然作为创造性本体的特性,老子哲学中的天取代了原始宗教中的至上神地位,成为人的文化创造永恒的范本。老子大巧若拙的思想,就是要回到天的角度来讨论问题,从天的角度寻找智慧的根源、生生的根源。
⑤大巧若拙,突出了道家哲学在其源头就存在的“反智主义”倾向。老子说:“慧智出,有大伪。”在老子看来,人企图运用知识改变世界,是一种愚蠢的文化冲动。老子强调拙,是因机心流行、文明发展所带来的虚伪性而提出的。老子看透了五色、五味、五声等对人的真性破坏。“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他倡导一种自然而然的哲学。老子时代的繁缛虚华当然和现今无法相比,但相对而言,那个时代也有了很高的文明。文明所带来的虚荣奢华席卷着这个时期,声色犬马之乐,虚与委蛇之势,乃至繁缛的礼节,巧言令色的风行,等等。其实,这也可以说是‘欲望的时代”,重视人的欲望享受,将世界客体化、对象化、异己化。老子反思这样的“流行文化”,这样的所谓文明,是不是符合人的真性?老子提倡的“为腹”,如王弼说:“为腹者以物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就是融于世界中,与世界悠游,不是靠机心去破坏这个世界,而是与世界同在,以“大是懵懂”的智慧滋养生命。
⑥守拙的哲学,是一种存在之道,它促进了中国人关于人的存在状况的思考。“拙”是人的本性,是人的本来面目,一切技巧都是为了某种欲望而启动的破坏本性的行为。人的本性是生活在“拙”的状态中,而不是在巧中展示的,不是在绚烂的色相世界中展示的。
⑦守拙更是一种人生境界。比如,陶渊明不仅以其诗垂范后世,而且也以他的人格风标衣被百世,这并不在于他选择了退隐,不为官,而在于他树立了一种本然素朴的精神风范。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归去的是他生命的园田。并不是农耕牧歌更适合他,而是自然率真的境界更适合他的生命栖居。
⑧大巧若拙,明道若昧,见小若明,糊涂中有聪明,痴心中有智慧。
为什么老子会认为“慧智(聪慧机智)出,有大伪(虚伪欺诈)”?请根据上下文作答。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本文阐述了“大巧若拙”的哲学思想,请分点概述这种哲学思想的基本主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