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快乐的木珠
魏振强
①下午带女儿去大院门口的街道上买西瓜。一溜子装瓜的车子排在那儿,女儿东瞅西瞅,最后在一个妇女的瓜摊前停了下来。她相中这个瓜摊,肯定是与妇女身边的小孩有关。那是个小男孩,3岁左右,头剃得光溜溜的,坐在那儿眯着眼似乎随时都会睡着。
②女儿蹲下来挑瓜时,男孩眯着的眼睛忽然打开了,他双手在地上一撑,弹起来,跑到女儿身边,伸出一双胖乎乎的小手,摩挲着她手腕上的木珠子。她的妈妈在边上吆喝他“别调皮”,可他没听进。女儿见他好玩,伸出另一只手,摸摸他葫芦一样的光头,他大概有点痒,咯咯咯地笑,笑出的一串涎水滴到了女儿的胳膊上。
③女儿把涎水在裤子上擦去,然后褪下了手腕上的珠子,递给小男孩,小家伙拿过珠子,往手上一套,舔了一口,笑着跑开了。他妈妈呵斥他回来,他仍然没听见,笑着在地上兜圈子,跑着跑着,被旁边的西瓜绊了一跤,嘴巴正好磕在另一只瓜上。女儿准备伸手去拉,他当是要抢回珠子,迅捷地爬了起来,煞有介事跑得远远的。
④女儿把瓜放在秤盘上,女人称好后,接过我付的钱,就去追小男孩,可这小子还在往前跑。女儿和我都在笑,一溜子卖瓜的人也在笑。女人终于追上他了,褪下珠子,往回跑,小男孩不干了,咧着嘴,跟在后面伤心欲绝地哭。
⑤女人笑着把珠子递给我女儿,但女儿没接。“送给他吧”,女儿说。女人一副慌张的样子,“不能要不能要。”边说边往我女儿手上塞。女儿红着脸,把双手背在身后,“不值钱的,给他吧。”小男孩此时已跑到跟前,见他妈妈正把珠子给别人,哭声更嘹亮了。女儿看着,不停地笑,然后从女人手里接过珠子,往小男孩手上套,他的哭声立马打往,脸上立刻堆满了笑容,鼻涕也笑成了小泡泡。
⑥我们离开时,女人执意要塞给我们另一个瓜,我们当然没要。傍晚时,我们去散步,那妇女正弯腰收摊子,小男孩一看到我们就跑开了。跑到远处,高举着套着珠子的手臂,立在那儿,笑着向我们炫耀,那样子就像一个骄傲的小王子。
⑦过了好几天,我和女儿说起那个小男孩举着木珠向我们炫耀的样子时,仍止不住发笑。女儿笑着,笑着,又说了一句:“那个小光头说不定现在又在‘烧包’,向别人炫耀他手上的珠子呢。”我说“有可能”,我笑了,女儿也笑了。
本文题为“快乐的木珠”,你是怎样理解它的含义和作用的?
“我们离开时,女人执意要塞给我们另一个瓜。”这句话中加点的“执意”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作用?
本文主要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试举出一例来加以分析。
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他(她)呢?
读了本文后,你有什么体会? (5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各题。
让人,乃众妙之门
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叉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⑥让人,乃众妙之门。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不信,你试试!
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
答:
选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答: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一个“让”字?
答: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牵牛花:最美的花
林少华
①我最喜欢的花是什么呢?说出来你有可能不信:牵牛花。我尤其喜欢晚秋山坡上野生的牵牛花和故乡木篱笆上的牵牛花。
②时下正是晚秋。十一月都过去了三分之一。十多天前还满树葱茏神气活现的刺槐,现已形销骨立只剩几枚叶片了,犹如举着降旗的残兵败将。就连一味疯长的野草也已乖乖缩回自己固有的领地,蔫了,黄了,枯萎了。惟独牵牛花不同。深紫的,浅蓝的,粉红的,条纹的,仍开得生机蓬勃顾盼生辉。有的“唰”一下子在荒草地绽开无数多情的笑靥,有的“忽”一下子蹿上枯枝擎起高傲的喇叭,有的在路旁沙地上绣出斑斓的图案。后来,我的目光久久停留在山坡中间由石块和青砖砌成的半堵残墙上面。墙上的爬山虎没了叶片,只剩几条细蔓紧紧攀附不动,如老人手背上的几根细筋。墙根的芒草也已无精打采。却见四五朵红蓝两色的牵牛花在残墙上开得正艳,薄薄的花朵在清冷的秋阳下抖出妩媚的光彩。枯黄与娇艳,残缺与圆满,寂灭与生机,刚与柔,厚与薄,重与轻——世上难道还有比这更美妙更和谐的对比与反差吗?我一时忘了移步,默默凝视良久。谁都知道牵牛花是生命力脆弱的花。盛夏时节,太阳出来两三个小时一支支小喇叭就合拢起来。而就整个植株来说,生命力却又那么顽强。正如故乡的母亲说的:“这花可能开了,能开到老秋”(老秋是土话,晚秋)——开不到中午的牵牛花却能开到晚秋。
③是的,我所以喜欢牵牛花,也和故乡有关。
④小时候好几年是在乡下的爷爷奶奶家度过的。奶奶特别喜欢牵牛花。每到入夏时节,茅屋小院的木篱笆就爬满五颜六色的牵牛花。牵牛花比人醒得早,人还没睁眼没张嘴,牵牛花就悄悄张开嘴巴,张成一个个玲珑剔透的小喇叭。薄薄的,颤颤的,嫩嫩的,艳艳的,真想上去吻一口,用舌尖把上面晶莹的露珠舔进嘴里。那是真正的花篱。花篱外面跑着叫着七八只芦花鸡和三五只白鸭,花篱里面有一排金灿灿的向日葵,有好多架黄瓜和两三垄西红柿。奶奶屋梁上悬一个不大的柳条篮,奶奶每每从篮里摸出小红灯笼似的西红柿给我。记得最好吃的是一种叫毛柿子的西红柿,桃形,不大,顶部有尖,毛茸茸的,咬一口能甜得人发抖。奶奶自己却不舍得吃,笑眯眯看着我狼吞虎咽。对了,篱笆西端有一棵不高的杏树,牵牛花在篱笆上爬不开了,就爬到杏树上去。杏熟的时候,嫩黄色的杏有的贴着牵牛花,有的在牵牛花下捉迷藏。它们当然逃不过奶奶的眼睛。奶奶拎个小筐摘下来,等我放学回来吃或第二天塞进书包让我在上学路上受用。那时不比现在,艰苦岁月,贫穷乡间,有杏吃已经美上天了。
⑤这么着,看见牵牛花,眼前有时就浮现出已经去世三十多年的奶奶慈祥的面影,甚至嗅出嫩黄瓜的清香,舌底生出毛柿子和黄杏那甜甜黏黏的汁液,心头泛起悠悠忽忽的乡愁……
⑥或许你认为权倾一时是幸福,金榜题名是幸福,富甲一方是幸福,扬名海外是幸福。但对于我,最幸福的,莫过于夏日清晨从爬满牵牛花的山坡或木篱间走过。
(选自《中国海洋大学报》,有删改)
细读第②段,找出“枯黄与娇艳,残缺与圆满,寂灭与生机”中的“残缺”具体指代的内容,仿照例句,填在下面的空格上。(要求:每一点不超过15字
槐,形销骨立只剩几枚叶片;⑵
;⑷
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第②段画线句“正如故乡的母亲说的:‘这花可能开了,能开到老秋’”的作用。

本文语言生动而富有表现力,请结合文意,对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品析。
有的“唰”一下子在荒草地绽开无数多情的笑靥,有的“忽”一下子蹿上枯枝擎起高傲的喇叭,有的在路旁沙地上绣出斑斓的图案。

联系全文,说说文章第①段中“我”为什么“尤其喜欢晚秋山坡上野生的牵牛花和故乡木篱笆上的牵牛花。”

结合文章第⑥段,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幸福观。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学问和智慧
罗家伦
①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世界上有不少学问渊博的人,可是食古不化,食今亦不化,不知融会贯通,举一不能反三,终身都跳不出书本的圈子,实在说不上智慧二字。这种人西洋便叫做“有学问的笨伯”,在中国便可称为“两脚书橱”或“冬烘先生”。反过来说,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有一种人,读书虽然不多,但他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这样的人,你能说他没有智慧吗?
②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有许多人从事研究工作,搜集了很多材料,但往往穷年,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纵有结果,亦复无关宏旨——这便是由于没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则不然,他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其问题虽小,而其映射的范围,却往往甚大。譬如孟德尔研究豆子的交配,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奠下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就是一个例子。再说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在达尔文以前,何曾没有富于学问的生物学家,看见过海边的蚌壳、山中的化石、类人的猩猿、初民的种族?何以不能发现物竞天择、最适者存的天演公例?等达尔文发现以后,赫胥黎慨然叹曰:“这个道理,傻子都应该知道,为什么我以前不知道?”当代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人称他为牛顿后第一人,他的相对论是科学上一个稀有的创获,但是他自己却对人说:“我的发明其实很简单,只是你们看不见罢了!”他能看见别人所看不见的,便是他的智慧过人之处。
③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有学问的人,虽然不一定就有智慧,正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学问一样,但是智慧却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他好像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即破。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而是探照灯,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到青空的境地。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也惟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为精澈,最可宝贵。
④若把学问譬做建筑材料,那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有木、有石,甚至有水泥钢筋,决不能成为房子;就是懂得材料力学、结构原理,也只可以造成普通的房子,而决不能造成庄严壮丽的罗马圣彼得或巴黎圣母教堂。这种绝代的美术作品,是要靠艺术家的匠心的。但是材料愈能应手,匠心愈能发挥;构造的原理愈进步,艺术家愈能推陈出新。材料与技术对于作风的影响,整个美术史,尤其建筑史,都可以证明。所以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原文有删改)
文中第①段“有学问的笨伯”具体指哪一类人?

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联系本段内容简要说明其作用。

第③段中加点的词语“肥皂泡”、“探照灯”在文中表达的含义是什么?

结合本文观点,联系以下材料,谈谈我们该如何对待“学问和智慧”。
只有勤奋一项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还是先举韩文公。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节选自季羡林《成功》)

每人都来传递“正能量” (陈鲁民)(15分)
①英国心理学大师理查德·怀斯曼的《正能量》出版后,“正能量”成为最受大家欢迎的流行语。所谓“正能量”,即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鼓舞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正能量”给人向上的信心和希望,鼓舞人不断追求幸福生活,人人需要,多多益善,但却需要全社会共同创造,相互传递。
②印度前国会著名议员梅农,出身贫寒,当年他初到新德里时,刚下火车,便遭贼窃,被洗劫一空。绝望中,他求救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锡克教徒,请求暂时借他 15个卢比,他问地址,以便日后还钱。老教徒摆摆手说,在你的有生之年,你可以把这笔钱还给任何一个有求于你的陌生人。梅农始终记着老教徒信任的嘱托,直至逝世,他对有求于他的陌生人,都会提供15卢比的资助。有意思的是,他的一个助手也仿效他的做法,而助手的儿子也学着父亲去帮助别人。其中一个被助者把此事写成文章发表在报纸上,这个传递正能量的故事,便流传更广更远。这个故事,可以给我们许多启发和教益。
A我们都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每个人都在传递正能量活动中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一个角色。比如那位锡克老教徒,是传递正能量的发起人,精神最为可敬,梅农议员和他的助手以及助手的儿子,则是正能量的忠实传递者,也颇难能可贵。然而,还有一种人,是“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杨朱之徒,对别人的帮助和支持一概来者不拒,却不肯为别人送去一点正能量,正能量的传递到他那里就戛然而止。我们若能做一位正能量的发起人,那自然是最为光荣的,退而求其次,也应做一个正能量的忠实传递者,无论如何,不要让正能量的传递中断在你的手里。
B正能量的传递,就投入和产出之比,可以说是世界上社会效益最好的一项活动。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其影响之大自不必说,就是平时生活中一个亲切的微笑,一句和颜悦色的问候,一次热情周到的服务,或给老人让个座,帮盲人过马路,扶起摔倒的孩子,举手之劳,片刻之功,也同样可以使人感到正能量无比,并影响到他也去把正能量传递给别人。比如,坐过劳模李素丽公交车的乘客,接受了她热情周到的服务,一天都会暖洋洋的,也可能会用同样好的心情和态度去服务他人,传递正能量。而被人民好公仆吴天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感动的居民们,也会很自然地把对吴天祥的感激之情用于自己的工作上,去奉献正能量给别人……他们都在积极地发起或传递正能量,在他们周围,就形成了一个个充满温馨友爱的小环境,而这样的小环境多了,社会的大环境也会越来越好。
C我们正在建设和谐社会、美丽中国,需要源源不断的正能量作为动力支持,以使人们心态更加积极、阳光,风气更加淳朴、和善。那么,每个人都应力争做一个正能量的发起人或传递者。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做到“力到处,常行好事;力欠处,常有好心”,就值得称道嘉许,就是一个合格的正能量传递者。那么,坐而论道,不如身体力行,让我们大家都投入传递正能量的队伍,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传递正能量,就从每天早晨开始,从每件小事开始。(选自2013年《长沙晚报》)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什么是“正能量”?为什么要传递正能量?通读全文,试归纳。

第③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根据文章内容,将“著名学者巴锡尔说过:‘一件善行永不会枉费——播撒殷勤,将收割友谊;传播温暖,将收获爱心。’”这句话放在原文中的_____________处(从A、B、C中选择一个)。
理解“力到处,常行好事;力欠处,常有好心”这句话的含义。

陌上花开缓缓归 (13分)
①阳春三月,风和日暖;信步城外,看陌上之杨柳依依,野花绚烂,身心不由得轻爽而浪漫。
②漫步陌上,只因陌上花开;花朴素而恬淡,不落尘俗。“三月风情陌上花”,是花在其中生命得以璀璨,人在其中心情得以畅然的一种意境。这意境,枝繁叶茂,从古代长到现代,不枯不衰;又如水,岁岁年年,流淌在阡陌之上。不知迷醉过古今多少王公贵族、粉黛佳丽、骚人墨客、凡男俗女。三月陌上花,让人爱,让人痴,恍惚人的骨子里头都沉淀了花的影子,花的风韵。
③陌上花开,如果没有从俗累的生活中走出来,悄然伫立阡陌并为陌上风情陶醉的人,那么花开也寂寞,风情也苍白。于是,一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不知被多少人吟诵了多少遍。人归缓缓,那花便有灵性,便开得执著,陌上风情也被撩拨得浓郁而热烈。
④那是春天里一幅最美妙的图画:在后宫粉黛的簇拥下,一位美若天仙、仪态雍容的贵夫人,款摆腰肢,走在一千多年前江南临安的阡陌上,这时一骑快马飘然而至,驿者把一封信递给贵夫人。原来是吴越王嘱爱妃只管消受春色,不必急着回宫,“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缓缓归,缓缓归,多么柔情的一句话!
⑤只是再柔情、再体贴的话,也难使国家逃脱倾覆的恶运,怜美惜春的柔情敌不了剑戟弓弩的无情。吴越王烟逝,爱妃云去,留下一个美丽的故事游荡在临安陌上,供人凭吊。在吴越国“国除”百十来年后的一个秋天,诗人东坡来到了临安,历史似乎特意安排东坡在秋天踏上临安的土地,陌上春天花开,秋天花亦开,只是春天的骨子里透出的是柔情,而秋天的骨子里透出的却是萧瑟。东坡怅对古人,一番凭吊,三首《陌上花》在胸中郁结,一吐为快。“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诗人一唱三叹之中,浸染着人事盛衰的感慨。陌上花,就这样开在历史的车辙中,栉风沐雨,浸透艳丽与沧桑,令人唏嘘不已。
⑥漫步陌上,我把“缓缓归”当作人类面对大自然所共有的心境去感怀,当然,东坡透过陌上花开而生发的历史感悟,更以一种强劲的力量震撼着我的心灵。
⑦我几乎要拜倒在陌上花的面前了。我突然觉得这一束束、一丛丛开了又落、落了又开的陌上花,简直就是为了人类的历史与文化而开而落。我不敢说我可以触摸历史与文化,但我可以深情地抚摸陌上这些娇嫩而又顽强的花朵。陌上花开缓缓归,这不仅意味着悠闲、诗意,而更大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的心灵在恬静的陌上花开中恬静如花,回归自然,回归人类的历史与文化。
⑧缓缓归,缓缓归。披一袭“三月风情”,再采一束“陌上花”,缓缓归。
⑨缓缓归矣,我心已是陌上花开。
“人归缓缓,那花便有灵性,便开得执著,陌上风情也被撩拨得浓郁而热烈”,对这句话应如何理解?(3分)

陌上花,明明开在陌上,为什么说它“就这样开在历史的车辙中,栉风沐雨,浸透艳丽与沧桑,令人唏嘘不已”? (3分)

请分别解释以下两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1)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
(2)缓缓归矣,我心已是陌上花开。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以陌上花开为线索,将景物描写、历史故事和心情感悟融为一体。
B.作者借陌生花开的春日景色,来抒发其对自然、历史和文化的感悟。
C.文中引用吴越王与爱妃的故事,说明统治者追求享乐是导致国破家亡的重要原因。
D.作者在结尾部分呼唤回归自然,意在表明自己早已厌倦了喧嚣的城市生活。

E.本文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本文穿插一些古诗名句,增加了文章的内涵和文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