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选自(《曹刿论战》)
【乙】夫是以天下可使为一身,天子之责,士民之贱,可使相爱。优患可使同,缓急可使救。今也不然,天下有不幸,而诉其冤,如诉之于天。有不得已,而谒其所欲,如谒之于鬼神。公卿大臣不能究其详悉,而付之于胥①吏。故凡贿赂先至者,朝请而夕得:徒手而来者,终年而不获。至于故常之事,人之所当得而无疑者,莫不务为留滞,以待请属。举天下一毫之事,非金钱无以行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决雍蔽》)
【注释】①胥(Xū:官府中的衙差小吏。请属:请托,指打通关系。
(1)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又何间焉 |
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
B.肉食者鄙 |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
C.今也不然 |
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
D.非金钱无以行之 |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
(2)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②故凡贿赂先至者,朝请而夕得
(3)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
(4)【甲】【乙】两文中,统治阶级对待百姓诉讼的态度有什么不同?(用原文回答)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①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②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③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④。
(《国语•召公谏厉王止谤》节选)
【注释】①弭(mǐ):消除。②鄣(zhàng):阻塞。③壅:堵塞。④彘(zhì):晋地名,在今山西省霍县。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时时面间进
②期年之后
③厉王虐
④国人谤王
(2)选出下列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A.能谤讥于市朝 |
受任于败军之际 |
B.门庭若市 |
愿为市鞍马 |
C.乃不敢言 |
若无兴德之言 |
D.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
问今是何世 |
(3)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
①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②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4)【甲】文中邹忌以家比国,劝谏齐威王;【乙】文中召公用“ , ”(请用原文语句作答)形象地说明广开言路的重要性。
(5)【乙】文中周厉王的做法,带给你什么启示?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武王至鲔水①,殷使胶鬲候周师,武王见之。胶鬲曰:“西伯②将何之?无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胶鬲曰:“曷③至?”武王曰:“将以甲子至殷郊,子以是报矣!”胶鬲行。天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辍。军师皆谏曰:“卒病④,请休之。”武王曰:“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吾疾行,以救胶鬲之死也。”武王果以甲子至殷郊,殷已先陈⑤矣。至殷,因战,大克之。此武王之义也。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鲔(wěi)水:古水名。②西伯:原指周文王,这里指武王。③盍:何。④病:疲乏。⑤陈:同“阵”,列阵。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使人之所恶莫基于死者 |
使内外异法也(诸葛亮《出师表》) |
B.故不为苟得也 |
或异二者之为(范仲《岳阳棱记》) |
C.子以是报矣 |
以是入多以书假余(宋源《送东阳马生序》) |
D.武王疾行不辍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 |
(2)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
(3)概括【甲】文的主要观点。
(4)【乙】文结尾说“此武王之义也”。对于武王的“义”你是否认同?谈谈看法。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卫鞅①亡魏入秦,孝公②以为相。封之于商③,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④公平无私;罚不讳⑤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⑥.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于商君,辞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注】①卫鞅:即商鞅。 ②孝公:指秦孝公。 ③商:古代地名。④至行:贯彻到底。⑤讳:避忌。⑥黥(qíng)劓(yì)其傅:指卫鞅因太子犯法,对其师傅处以黥劓的刑罚。黥、劓,皆为古代酷刑。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皆以美于徐公 |
咨臣以当世之事 |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C.能谤讥于市朝 |
欲传于商君 |
D.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赏不私亲近 |
(2)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
(3)用“/”为【乙】文中画直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
(4)在甲、乙两文中,君臣同心使国力变强。齐国在国外取得了① 的巨大成效(用甲文原句回答),秦国则很快取得了② 的效果(用乙文原句回答)。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靖郭君将城①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②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③,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④,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城:修筑城墙。②谒者。主管传达通报的小吏。③亡:不。这里指(我)不罪你。④阴:通“荫”,庇护。
(1)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A.皆以美于徐公 |
客有于此 |
B.闻寡人之耳者 |
君不闻大鱼乎 |
C.虽欲言,无可进者 |
虽隆薛之城到于天 |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请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 |
(2)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鄙臣不敢以死为戏。
(3)【甲】文中齐王强国的原因有哪些?
(4)邹忌和齐客分别是针对什么问题劝谏的?他们共同采用了怎样的劝谏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