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了MnO2对过氧化氢分解有催化作用的知识后。某同学想:CuO能否起到类似MnO2的催化作用呢?于是进行了以下探究。
[猜想]Ⅰ CuO不是催化剂,也不参与反应,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Ⅱ CuO参与反应产生O2,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Ⅲ CuO是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前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用天平称量0.2gCuO,取5ml5%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进行实验:
(1)填表:
步骤③现象 |
步骤⑥结果 |
步骤⑦现象 |
结论 |
____________; 带火星木条复燃 |
_____________ |
溶液中有气泡产生; _________________ |
猜想Ⅰ、Ⅱ不成立 猜想Ⅲ成立 |
(2)步骤①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④需用到仪器有:铁架台(铁圈)、漏斗、烧杯、___________
(4) 步骤④得到的固体是CuO,说明CuO_______(“难”或“易”)溶于水。
以下是某研究小组探究影响反应速率部分因素的相关实验数据。
实验序号 |
过氧化氢溶液浓度% |
过氧化氢溶液体积/mL |
温度℃ |
MnO2的用量/g |
收集氧气的体积/mL |
反应所需 的时间/s |
① |
5 |
1 |
20 |
0.1 |
4 |
16.75 |
② |
15 |
1 |
20 |
0.1 |
4 |
6.04 |
③ |
30 |
5 |
35 |
![]() |
2 |
49.21 |
④ |
30 |
5 |
55 |
![]() |
2 |
10.76 |
(1)通过实验①和②对比可知,化学反应速率与有关;从实验和对比可知,化学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是:;
(2)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微观粒子相互接触、碰撞的结果,化学反应速率与微观粒子的概率有关。试从微观角度解释“反应物浓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的原因是:
。
(3)用一定量15%的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为了减小反应速率,可加适量的水稀释,产生氧气的总重量(选填“减小”或“不变”或“增大”)。
某同学为了研究竹子里面气体的成分,做了一个实验。
(1)他先将竹子浸在水里,钻个小孔,看到一串串气泡冒出。然后采用法(填实验室常用的一种集气方法)收集到了甲乙两瓶气体。
(2)将放有足量红磷的燃烧匙伸入甲瓶中(如图)。
用放大镜聚焦,使红磷燃烧,瓶内充满了白烟。然后,将甲瓶倒放水中,松开夹子,结果流入的水约占瓶子容积的1/10。这说明竹子里的气体中肯定含有。
(3)再往乙瓶中倒入一些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马上变浑浊。这说明竹子里的气体中肯定含有。
(4)那么竹子里的气体含量与空气有什么区别呢?于是,他又用空气重复了上述实验。相比较后得出的结论是:。
从事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是进行科学实验设计。科学实验的正确步骤应为:①明确实验目的;②收集有关资料;③设计合理方案;④进行科学实验。请你按照以上四个步骤,完成以下实验设计,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在实验室中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 明确实验目的]:用过氧化氢在实验室里制取氧气。
[ 收集有关资料] 过氧化氢是一种无色液体,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迅速分解出氧气,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反应类型是。
[设计合理方案]:发生装置选用(填序号,下同),收集装置选用。
[进行科学实验]
(2)在实验室中,可以用加热氯酸钾(KClO3)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制取氧气。
①[明确实验目的]:。
②[收集有关资料]:氯酸钾是白色的固体,二氧化锰是黑色的固体。且二氧化锰在反应中的作用是。
③设计合理方案:发生装置选用,若选用D收集装置收集氧气,你验证集气瓶中是否已收集满的方法是。
已知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⑴红磷在集气瓶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该实验中红磷稍过量,目的是。
⑵待燃烧停止,白烟消失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瓶内水量约是集气瓶体积的,由本实验还可以推知氮气的哪一性质?试写出其中一种。
注意:第(3)题将奖励4分,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60分。
⑶若将红磷换成硫粉,该实验能否获得成功?,理由是
。
实验室常用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小芳发现,氯酸钾与氧化铜混合加热,也能较快产生氧气,于是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除二氧化锰、氧化铜外,氧化铁也可以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
[完成实验]按下表进行实验,并测定分解温度(分解温度越低,催化效果越好)。
实验编号 |
实验药品 |
分解温度(℃) |
① |
氯酸钾 |
580 |
② |
氯酸钾、二氧化锰(质量比1:1) |
350 |
③ |
氯酸钾、氧化铜(质量比1:1) |
370 |
④ |
氯酸钾、氧化铁(质量比1:1) |
390 |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1)由实验与实验④对比,证明猜想合理;
(2)实验所用的三种物质,催化效果最好的是。
[反思](3)若要证明氧化铁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要验证它在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和
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