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小芳发现,氯酸钾与氧化铜混合加热,也能较快产生氧气,于是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除二氧化锰、氧化铜外,氧化铁也可以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
【完成实验】按下表进行分析:测定分解温度(分解温度越低,催化效果越好)。

实验编号
   实验药品
分解温度(℃)
 ①
 氯酸钾
    580
 ②
 氯酸钾、二氧化锰(质量比1:1)
    350
 ③
 氯酸钾、氧化铜(质量比l:1)
    370
 ④
 氯酸钾、氧化铁(质量比1:1)
    390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由实验__________与实验④对比,证明猜想合理。
(2)实验所用的三种物质,催化效果最好的是_________________。
【反思】
(1)若要证明氧化铁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要验证它在化学反应前后              不变;
(2)同种催化剂,颗粒大小可能影响催化效果,请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                 
(3)同种催化剂,还有            因素可能影响催化效果。

科目 化学   题型 探究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参观制碱厂后,获得以下信息并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查阅资料】
①该厂采用“侯氏制碱法”生产的化工产品为纯碱和氯化铵。
②生产原料粗盐中含有少量可溶性杂质(MgCl2和CaCl2)及不溶性杂质。
③生产原理:NaCl+ NH3 + CO2 + H2O= NaHCO3↓+ NH4Cl,分离得晶体A,并使其充分受热,即可分解制得纯碱及两种常见的氧化物,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④氯化铵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NH4ClNH3↑+HCl↑。
⑤部分生产流程如下图所示:

【问题讨论】
(1)溶液A中的溶质有NaCl和,操作Ⅱ的名称为
(2)上述流程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除去粗盐中的
(3)写出加入Na2CO3溶液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上述生产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是(填序号)。

A.CO2 B.NH3 C.HCl D.NaOH

(5)根据上述信息,请你设计实验区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组成确定】
称取一定质量的纯碱样品,经多次充分加热后,再称重,质量无变化;另取少量纯碱样品加入适量水,样品完全溶解,向该溶液中加入过量稀HNO3,再滴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
(6)由上述实验可确定纯碱样品含有杂质(写化学式)。
【含量测定】
同学们为了测定该纯碱样品的纯度(假定只有(6)中的杂质),设计了如下实验:
(7)甲组实验:取10.0 g纯碱样品,向其中加入过量的盐酸,直至样品中无气泡冒出。充分加热蒸发所得物质并干燥、冷却至室温后称量,所得固体质量为10.9 g。计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8)乙组实验:取10.0 g纯碱样品,利用右图所示装置,测出反应后装置C增重了3.5g(所加试剂均足量)。实验结束后,发现乙组测定的碳酸钠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是

X混合气体由H2、CO、CH4的成分组成,为检验气体的成分设计了如下的实验装置(注:夹持装置未画出;无水硫酸铜遇水由白色变成蓝色,可用于检验水的存在):

【查阅资料】
(1)CO和二氯化钯(PdCl2)溶液反应产生黑色钯(Pd):CO+PdCl2+H2O=CO2+Pd↓+2X,该反应中X的化学式是
(2)在高温条件下,H2可还原氧化铁,产生铁和水。在高温条件下,CH4也可与Fe2O3反应:4Fe2O3+nCH4 8Fe +nCO2+2nH2O,其中n的值为(填数字)。
【提出假设】关于X混合气体的组成,同学们提出下列假设:
①H2和CO②H2和CH4③CO和CH4④H2、CO和CH4
【实验现象】A中出现黑色固体;C中固体逐渐变为黑色;D固体变为蓝色;E中溶液变浑浊。
【问题讨论】
(3)根据以上实验现象,甲同学和老师一致认为:可排除假设(填假设序号)。
(4)根据以上实验现象,乙认为可排除“假设①”。你认为乙的结论是否正确?
(5)丙同学认为:要验证剩余的假设是否成立,需要在A、B之间增加装置H,但该装置未画完整,请在答题卡中将装置画完整。
(6)丁同学利用改进后的装置进行实验,测得实验中装置D质量增加m1g,装置E和F质量增加的总和为m2g,若m1∶m2= (填写比值),则“假设③”成立。

26下图为实验室常用的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2)若用A、C装置组合制取氧气,收集氧气完毕时,应先(填“熄灭酒精灯”或“从水中取出导气管”),写出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写出用B、E装置组合制取某气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4)硫化氢(H2S)是有毒气体,能溶于水形成氢硫酸(氢硫酸是硫化氢的水溶液,其化学性质与盐酸相似)。实验室通常用块状固体硫化亚铁(FeS)和稀硫酸混合,在常温下发生反应制得H2S。某同学用右图F、G、H装置组合来收集H2S气体。

①F用于收集H2S,说明其密度比空气(填“大”或“小”)。
②G装置的作用是,H装置的作用是

某学习小组在探究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实验中,先用铝制易拉罐收集满一罐CO2气体,然后迅速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NaOH浓溶液,立即将易拉罐口封闭(不漏气),轻轻摇动易拉罐,发现易拉罐很快变瘪,但过一段时间后,易拉罐又重新鼓起来,(反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忽略不计)。
【提出问题】易拉罐为什么先瘪后鼓?
【分析猜想】易拉罐开始时变瘪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易拉罐重新鼓起的原因是易拉罐中又生成了气体A,其成分极有可能是CO2或H2
【查阅资料】①Na2CO3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只有在高温条件下才会分解:②铝单质比较容易被酸、碱腐蚀。
【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为了检验铝制易拉罐中重新生成的气体成分,小组又进行如下实验,并记录了相应的实验现象: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打开,迅速用燃着的木条伸入罐口
发出“噗”的一声,产生淡蓝色火焰,片刻后熄灭。
说明罐中重新生成的气体A是
 ⑵  
②取少量铝片于试管中,先加入适量的水,片刻后再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先加水,没有明显变化,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说明铝是否与水直接反应: ⑶(填“是”或“否”)铝能够与
 ⑷ 溶液反应。 
③取少量易拉罐中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
产生了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说明原CO2气体被NaOH溶液吸收

【实验结论】①铝制易拉罐变瘪的原因是CO2被NaOH溶液吸收,②铝制易拉罐重新鼓起的原因是铝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了气体。
【反思评价】小组根据实验探究获得一条对金属铝化学性质的新认识:铝既能与盐酸反应也 ⑸ 

通过一年的化学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规律。请结合下图回答:

(1)实验室若用A装置作为制取O2的发生装置,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该反应是反应;若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反应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_____,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2)已知甲烷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实验室可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来制取甲烷。请问:实验室制取甲烷的装置组合是____和____。
(3)用B装置通过复分解反应制取某种常见气体,应选用的液体药品是;检验该气体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