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一号”第22航次自2010年12月8日从广州启航,历时369天,经历了9个航段,航程64162海里,于2011年11月1一日上午9:30返回青岛,完成我国最大规模环球大洋科考,该图为此次科考的路线示意。据此回答问题。“大洋一号”航行期间
A.途经南海时,逆风逆水 |
B.在开普敦(1月18日靠岸)停留期间,船员面朝西南方向欣赏日落美景一 |
C.在巴西萨尔瓦多港(5月19日靠岸)停留期间,昼越来越长 |
D.北太平洋航段内,表层海水的温度越来越高 |
本次科考发现了16个海底热液区,黑色热液能直立向上形成约3至4层楼高的“黑烟囱”。根据所学知识判断,热液区最可能位于
A.大陆架 | B.大陆坡 | C.海岭 | D.深海平原 |
下表是2009年部分国家和地区稀土储量、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百分比统计。
国家 |
储量(%) |
产量(%) |
消费量(%) |
中国 |
36 |
97 |
41 |
美国 |
13 |
0 |
13 |
日本 |
资料缺失 |
0 |
26 |
其他 |
51 |
3 |
20 |
我国稀土资源储量从20世纪70年代占世界总量的74%,到2009年仅占36%,其主要原因是()
①世界稀土资源的探明储量提高 ②世界稀土资源的开采量增多
③我国稀土资源过度开采④我国稀土资源的消费量下降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④ | D.②③ |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在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①减少初级矿产品的出口②针对稀土资源储量丰富的优势大力开采转变为经济优势
③对稀土资源进行保护性开采 ④进一步扩大稀土资源在世界上的出口份额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③ |
继“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后,我国又制订了“实现东部新跨越”的战略方针,环渤海经济圈作为东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加速崛起。目前,影响环渤海经济圈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是()
A.矿产资源短缺 | B.地质灾害频发 |
C.人口密集 | D.水资源短缺 |
图中阴影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其棉花生长的有利气候条件是()
A.地势平坦广阔 | B.土壤深厚肥沃 |
C.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 | D.人口密集 |
天津、青岛、大连吸引外资企业纷纷落户,其共同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①水陆交通便利②劳动力价廉质优③接近原料和零部件产地
④市场前景广阔⑤水源、动力充足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⑤ |
下图为欧洲某河流入海口附近河道示意图,图中虚、实线分别表示夏、冬季节的水面宽度。下列关于该河流的描述,正确的是()
A.有冬汛和凌汛现象 | B.夏季输沙量较冬季大 |
C.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大 | D.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
关于图中区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区域乳畜业发达 |
B.四地中受流水侵蚀作用最显著的是乙处 |
C.图示区域植被类型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
D.居民点适宜布局在丙处 |
读世界某地区水平衡分布图(水平衡:年降水量减去年蒸发量)。从图中可以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降水越少,水平衡数值就越小 |
B.气温越高,水平衡数值就越小 |
C.赤道穿过的东部数值低,主要原因是海拔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
D.热带草原气候地区的水平衡数值都为正值 |
近年来,图中某区域土地沙化出现了南扩速度加快的现象,“南扩”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沙漠南侧的农业生产方式要比北侧 |
B.草原上的野生食草动物数量增加 |
C.位于东北信风带,沙丘容易向西南移动 |
D.气温升高,暴雨增多,水土流失严重 |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甲地出现的环境问题影响了当地农业的发展,这一环境问题是( )
A.海水倒灌造成土地盐碱化 |
B.开采石油导致土壤污染 |
C.草原退化、土地沙化严重 |
D.尼罗河水被过度引灌,水源不足 |
湿地被破坏后,表示东北三江平原湿地气温年变化曲线、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的分别是( )
A.甲和丙 | B.乙和丁 |
C.甲和丁 | D.乙和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