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
①雪满山野,总令我想起国画里的留白。王摩诘画山而不见云,齐白石画虾而不见水,那留出的空白,便是云,是水。与西画比起来,国画手法最简洁,而意韵却最丰厚。每当雪至,五色杂陈的世界只剩下黑白两色,山川大地便成了落笔简约的国画,环境纯粹了许多,心灵也就跟着纯粹了许多。
②所以,雪来的时候,我的心中总是充盈着几许淡淡的欢愉。倘在山中,那感觉就更好。黎明于客舍醒来,心中纳罕天缘何亮得这般早,披衣行至院中,发现大雪早巳没膝。呼啸了一夜的北风不知何时戛然而止,空气清爽如琼浆,天气温静如睡熟的少女,崖上翠柯、溪上板桥、无一不穿上白袍,只有檐上麻雀,傻兮兮地挺立着,黑得可爱。
③于是,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便禁不住于口中滑脱而出,那种深透的意境遂将自己浑身浸透。这时的内心纯净得就像白纸,随时等待着思想的浓墨,滴染出幽美的图影。
④大雪封山,路是走不得了,喝罢老板娘亲熬的热汤,便于窗下慵读一卷《聊斋》这或许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罢。读得倦了,便再去访雪。周遭静无声息,而脚底踏出的咯吱声,好似雪地轻柔的言语,令我感到亲切和愉悦。
⑤我之看雪,是看它的银白空蒙,于无色中想像有色,于无形中揣测有形,于无生命中体味凛然的生命力,任思维的雪橇恰然划向岁月深处,去领略世界的无涯与多姿。有人写道:“能欣赏荒寒幽寂的人,必定具有一种特殊的素质,那是一种顽强的生命活力,那是一种桀骜不驯的人格力量。”古人常从孤寒寂寞之中酝酿出一种生命的诗情。北宋书院中,不乏以空山荒寺,寂寞无人之境为主题的画作。我曾在一家博物馆的《寒江独钓图》前伫立良久:沃雪千里,地老天荒,只有一只孤影,一叶篷舟,境界何其寂寥,然而我看到的不是生命的渺小与哀苦,相反,却是挺拔的灵魂与不屈的意志。一如明人胡应鳞所说:“独钓寒江雪,五字极闹”,这个“闹”字很刁,一下子就点化出了柳公《江雪》一诗中昂扬的活力。所谓的枯寂,不过是一种表象。君不见恍若轻绸的溪泉正在冰雪下面漾动,诱人的芭蕉正在雪天里挺立,而渚上小舟,亦正在无声中悠然地划行。或许,只有雪天的凄冷,方能反衬人心的温热;只有雪野的空旷,方能凸显生命的充实。那片苍茫空阔,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如国画中的留白,意味深远。我钦佩胡应鳞,他分明是将柳宗元心底的境界,玩味透彻了。
⑥记忆深处的大雪无边无际,静好如诗。我就站立在雪地里,默默地伫望着。我在一片寂寞中感受生命的怡静与温馨,逝去的梦境再度重现,凋谢的热情开始复苏,而那一瓣六角雪花,自天空落下来,咝的一声,就在我滚热的心窝里融化了。
(选自《名家散文》 祝勇文)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与西画比起来,国画手法简洁,而意韵最丰厚”?
请从修辞的角度品味第③中“这时的内心纯净得就像白纸,随时等待着思想的浓墨,滴染出幽美的图影”一句的妙处。
第④段中有“这或许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罢”一句,其中“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认为?
第⑤段中作者说“古人常从孤寒寂寞之中酝酿出一种生命的诗情”,请你从文外举出一例加以印证。
第⑤段末“我钦佩胡应麟,他分明是将柳宗元心底的境界玩味透彻了”一句中“柳宗元心底的境界”指的是什么?
走一步,再走一步
(1)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2)“嗨!”内德说,“我们很久没有爬悬崖了。”
(3)“我们现在就去爬吧!”有个孩子叫道。他们就朝一座悬崖飞跑而去。
(4)我一时拿不定主意。虽然我很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
(5)“来呀!”我最要好的朋友杰利对我叫喊,“别做胆小鬼。”
(6)“我来了!”我一面应着,一面跟着他们跑。
(7)我们最后来到一处空地。那座悬崖就耸立在空地的另一边。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面有许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
(8)其他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向上爬,朝着一块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程的狭小岩石架进发。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
(9)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
(10)接着,他们又开始向崖顶攀爬。他们打算从崖顶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下山回家。
(11)“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棗”
(12)“再见!”其中一个孩子说。其他孩子跟着也都哈哈大笑起来。
(13)他们左折右转地爬上了崖顶,向下凝视着我。“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有个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气。”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14)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请用简单的语言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这段文字中的哪些语句表现了我胆小怯懦的特点?请列举出来 .
第9段中的“蹲”字可否改成“站”、“靠”或其他的词?为什么?
第13自然段写“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请展开想象,用两三个句子描写他当时的心情。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
人们只会记住你成功的那一次
程浩
⑴我的家乡,曾经流行过一种游戏。那时,吃一包干脆面,里面会赠送一张圆形硬卡。卡片上印着花花绿绿的图案,有葫芦娃、孙悟空、奥特曼、圣斗士、黑猫警长、还有成龙,反正是电视上流行什么,上面就印什么。这些卡片可以用来相互斗卡,用自己的卡把对方的卡敲翻就算赢,获胜者就可以拥有对方的那张卡。这游戏的成功之处在于,充分地调动起每个人的收藏欲望和竞争意识。我们一帮臭小子拼命地吃,吃得满嘴长泡,就是为了能存一摞卡片,然后一较高低。
⑵当时,我们每个人都有好几套卡。我的卡片最多,大概有十几套,要用塑料桶才能装下。但是,住在我隔壁的一个小男孩,他叫小冰,跟我一样大,家庭条件很差。他只有一套卡,是一套灌篮高手。你要知道,灌篮高手算上赤木晴子,也最多只有九张而已。所以,我们没有一个人不嘲笑他,甚至带他一块玩。
⑶我想,他当时的心情一定是自卑的。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自卑的人不该是他,而是我们。小冰就是拿着那九张灌篮高手,几乎赢走了我们所有人的卡。他敲卡的技巧极其迅猛,完全是一次一个。我们当时全都惊呆了……
⑷后来我才知道,小冰的爸爸是一个木匠,他用薄木片做了九张卡给小冰。上面的图案是小冰照着小商店的海报,自己拿水粉笔画的。呵呵,你想想,我们的卡片是纸质的,小冰的卡片是木质的,无论是分量还是材质,我们都是没有胜算的。
⑸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的人生都是黑暗的。因为我没有一个当木匠的爸爸。后来,老妈出差,从北京给我带回来很多画着肌肉男的卡片。我当时觉得这人物真的丑,身材不如奥特曼有型,眼神不如黑猫警长有神,甚至连胳膊上的肱二头肌,都不如成龙的大鼻子看起来顺眼。直到几个月以后,看过表哥从录像厅借来的几盘录像带,我才知道原来这两个肌肉男都是有名字的,他们一个叫史泰龙,一个叫施瓦辛格。
⑹不过丑归丑,当我把卡片握在手里时,心脏还是猛然一跳。我知道自己这回终于可以战胜小冰了,因为那些卡片,是金属的。事情的结果和我预想的完全一样。我不光用这两个肌肉男翻了本,还替自己的狐朋狗友赢回了属于他们东西,还有那九张木质的灌篮高手,也倒在了施瓦辛格那副终结者的金属面孔之下。
⑺当时的我很仗义,有恩慢慢还,有仇立刻报。为了给大家出一口气,也为了展示自己的优越感,我当着所有人的面儿,把那九张灌篮高手扔进了火堆里。我们几个人围坐在火堆旁,看着樱木化道火红的头发在同样火红的火光里慢慢变黑、发焦,最后变成灰烬被风吹走。
⑻那一刻,我看见小冰用袖子抹着不想被人发现的眼泪。后来,小冰再也没跟我们一起玩过斗卡。时间一长,我们也就把这事儿给忘了。直到有一天,小冰骑着一辆漂亮的山地车从我们身边疾驰而过。他扭头看向我们这群手里拿着一堆破纸片的土鳖,脸上露出某种得意的笑。我们不知道他到底在笑什么,但是我们都一致觉得——这小子真是帅呆了!
⑼几天以后,我们都听说小冰的水粉画获得了市里举办的美术大赛儿童组的第一名,将来可以当做特长生进市重点中学。他爸高兴,给他买了一辆山地车当作奖励。
⑽几米说过:“每个人都有一双翅膀;有的人长在脚上,有的人长在手上,有的人长在头上,有的人长在心上。翅膀长在哪里,你的天赋就在哪里。”
⑾每个人都有自己难以启齿的一面。但是说真的,没有人会在乎你。人们不会对你的缺陷念念不忘,人们只会在你最春风得意的时候,突然想起来:“哦?那家伙不是少两根手指吗?这也能办到,好厉害……”
⑿我的日记本上写着一句话,我想把它送给大家:你失败一千次也不会有人记得你,因为人们只会记住你成功的一次。全文围绕了这件事,写出了我经历了从得意 →→ 沮丧 →得意→→ 领悟的一波三折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⑻段中“土鳖”的指的是,这样写的好处是。
第⑼段主要写了,其作用是。
下列选项中,对第⑾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不会记得你失败过多少次,记得的是你成功的那一次。 |
B.不要在乎你的不足,人们只会在你成功时赞赏你。 |
C.每个人都有不足,要能认清自己的不足并能扬长避短。 |
D.人要成功就必须忘记自己的不足,要善于汲取失败的经验。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
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
⑴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是在一号坑原址的基础上修建的,总面积16300平方米。它有钢架结构的现代化的展览大厅,长230米,高22米,跨度70米。它始建于1975年,并于1979年国庆节开放。展览大厅两侧是文物陈列室及外宾接待室。
⑵当我走进博物馆大厅东端的参观台时,二千余年前的赫赫军容,历历在目。这许许多多“擐甲执戈,顿蹄开辔”的从葬兵马俑,重现着秦始皇陵的守陵部队。真是“陈列六千兵马俑,伍整行严显神奕”。
⑶一号兵马俑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0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原来是一座地下坑道的土木结构建筑。可能是项羽火烧秦宫的同时,这木构建筑也被烧tā 陷了,致使大部分兵马俑破残,彩绘也大多脱落。
⑷我参观时,一号兵马俑坑的东端已经揭开,清理出身高1.8米左右的陶武士俑近千件,和真马大小相同的陶马32匹。陶马四匹一组,拖着木质战车。初步推算一号坑可出土陶俑陶马近6000件,排列得有条不紊。其数量之多,形体之大,造型逼真,为我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也是世界考古史上的奇迹。
⑸一号坑的陶俑陶马排列成一个向东的长方形军阵,东端有三列面向东的武士俑,每列70件,共210件,这些只是军阵的前锋。后面紧接着步兵与战车相间的38路纵队,每路长约180米,这是军阵的主体。左右两侧和西端各有一列面向南、北、西的武士俑,似为侧翼卫队。武士俑有的穿战袍,有的身披铠甲,手里拿的青铜兵器,都是实物。整个军队组织严密,队伍整齐,处于整装待发之势,战马昂首嘶鸣,攒蹄欲行,好像在等待一声令下,就可立即驰聘疆场。
⑹第二号兵马俑坑,在一号坑的东面约20米处,面积为一号坑的一半,平面呈曲尺形。东西长124米,南北宽98米,深5米,总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结构与一号坑相同。从试掘中发现里面的陶马陶俑更为丰富多彩,已清理出身高l.8~1.9米武士俑190多件,木质战车11乘,陶马60多匹,各种兵器190多件,估计全坑可出土各类武士俑千多件,战车80多乘,拉车陶马800多匹,骑兵鞍马100多匹。证明这个军阵是由步兵、骑兵、车兵混合组成。所以,它的排列情况也和一号坑不同。前边是由立式和蹲跪式弩兵组成的方阵;右侧是由战车组成的方阵;左侧是骑兵。这种组编方法,在中国兵书上叫作大阵套小阵,大营包小营,阵中有阵,营中有营,互相勾连,有机地结合。组成一个大型军阵。各兵种分开可以独立作战,集合在一起又是一个战斗集体。
⑺第三号兵马俑坑在一号坑西面北侧约25米处,面积较小,约520平方米,呈四字形,门前仅有战车一乘,武士俑68件。武士俑沿周围的墙壁面向内环立,不成作战队形,在通道处又是夹道排列,说明他们的身份是卫士。袁仲一先生分析:根据三号坑所处的位置看,它是统率一、二号兵马俑的指挥机关,即中国古代的所谓“军幕”。如此判断,一、二、三号兵马坑紧密相连有机地结合,构成一个庞大的军阵体系。它位于皇陵东侧,象征着秦始皇生前驻扎在京城外用以保卫京师的宿卫军。它恰好是兵强马壮,内灭六国,北却匈奴,南平百越的强秦的缩影。
⑻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及配备的青铜兵器,不但是中国古代军事历史的宝贵实物资料,还是一个雕塑艺术的宝库。一号坑的武士俑,有的肃然挺立,有的凝神沉思,有的神态自若,有的横眉怒目……无数生动形象,反映了远古的秦代的艺术匠师,是有多么深邃的生活知识和高超的艺术修养!这些兵马俑现已成为中国雕塑艺术的精品,也给世界艺术史增补了光辉的一页。去年有极少数的陶俑陶马运到北欧和联邦德国等国公开展出达一年多之久,受到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⑵段画线句中引号的作用是引用。 | B.第⑶段中“tā”的汉字是“榻”。 |
C.从全文看,本文是按空间顺序来介绍的。 | D.第⑸段画线句中的错别字是“聘”。 |
第⑶段中“可能”不宜删去的理由是。
第⑹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和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第⑻段画线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
请依据文意缩写成一篇80字以内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简介。
乡土的篱笆
钱国宏
①几十年的城市生活,让我早已习惯了喧嚣与浮躁。前几日回老家,看到村南有一段篱笆,拱着身后的家园,悠闲恬静。于是,关于篱笆的记忆便倏地返青了……
②小时候,走在村里,随处可见簇新晶亮、泛着金光的篱笆……农家为了阻挡春日的大风、夏日的飞沙、秋日的寒霜和冬日的冰雪,以及村中闲游的畜禽,便用秫秆沿着院子四周夹成一圈“障子”。在乡下,篱笆通常被称作“障子”。
③夹“障子”大都就地取材。高粱收割后,选出粗壮、笔挺的高粱秆,晒干,搡去叶子,再用柔软的柳条缀上“腰”,秫秆们就连成一片篱笆了。沿院落四周刨一溜半尺深的沟,将秫秆下坑埋好、踩实,篱笆就算是夹成了。篱笆虽比不上土墙、砖墙结实,但也有它的好处:透光、通风。有了阳光,小院便有了生气,有了清风,小院便添了人气。早晨,刚出窝的芦花鸡们任凭主人呵斥追撵,就是不肯离院,一个个悠闲地在篱笆边踱着方步。中午,火辣辣的太阳早把大门外疯长的青麻绿草晒卷了叶,而篱笆上的倭瓜花、芸豆花和葫芦花,却在阴影里开得正盛,吸引着一批又一批蜂蝶纷至沓来———它们把灼热的日子剪成一行行五彩斑斓的诗!大人孩子将饭桌摆在倭瓜架下,沐浴着障间吹进的一丝丝凉风,嘴里再嚼些黄瓜蘸鸡蛋酱,耳畔再听着脍炙人口的评书,那真叫一个“爽”,真叫一个“静”,有声胜无声,心静胜境静!农家人醉心的就是这种安谧祥和的田园情境!晚上,四面蛙声鼎沸,习习微风中飘来了障边花草的幽香,如一曲莫扎特的小夜曲,又像情人在柳丝下喁喁絮语,轻轻的、柔柔的、甜甜的,醉了篱笆边静坐吸烟的汉子……
④篱笆不挑地不挑人,在哪儿安家,就在哪儿站成长城。篱笆邀来阳光和清风,也邀来了各种青葱的植物。因为有了可攀援之处,牵牛花、露水豆都早早地赶了来,在夏日里将稚嫩的枝蔓偷偷地攀上篱笆;家庭主妇们喜欢在篱笆边种些季季草、细粉莲、芍药、美人蕉等花卉。花开时节,篱笆内外花香如浪,潮起潮涌,姹紫嫣红,缤纷绚丽,令人留连忘返。各种鲜艳欲滴的喇叭花,朝着四面八方吹着欢快的民乐,像娶亲的队伍一样浩浩荡荡,沿着乡间的小路绵延不绝地蜂拥而来……一户人家、一方篱笆、一畦菜地、一缕炊烟、一片红白蓝相间的芸豆花,构成了丹青妙手灵性的水彩,把庄户人的日子渲染成一首清香四溢的田园诗。目睹那一片千红万紫,油然让人觉得大自然中充满了蓬勃而旺盛的生命,那洋溢着缤纷色彩的生命简直天下无敌、无可阻挡!人们徜徉于这风景秀丽的田园里,沉醉的乡心,浓酽的乡思,融化在这枝疏叶柔的婵娟风姿里。
⑤“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尘草木春。”乡村篱笆朴素而高雅,她似一位闲适的遁世者,旷达拙朴,晨迎朝霞,暮送斜阳,应验了郑板桥“一片绿荫如洗,护竹何劳荆棘,仍将竹作笆篱,求人不如求己”的浑然忘我情怀和傲骨。乡村篱笆没有高山大川之雄奇,却有馥郁淳厚、醉人心脾的温暖和亲切,她以诗意的笔调和散文的形式,凸现了农人的本真淳厚、平淡超然,极富人生智慧和审美智慧的生命存在。我有这样的感觉:每次欣赏篱笆上植物们的绿芽萌动,都会有一种纯净的欢欣和原始的激动在胸襟里脉动、奔涌、狂舞;每次走近篱笆,都是对心灵的一次慰藉,更是一次精神上的立体按摩……阅读全文,概括“乡土的篱笆”的特点。
简析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本文语言生动,按照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①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晚上,四面蛙声鼎沸,习习微风中飘来了障边花草的幽香,如一曲莫扎特的小夜曲,又像情人在柳丝下喁喁絮语,轻轻的、柔柔的、甜甜的,醉了篱笆边静坐吸烟的汉子……
② 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人们徜徉于这风景秀丽的田园里,沉醉的乡心,浓酽的乡思,融化在这枝疏叶柔的婵娟风姿里。联系实际,谈谈对结尾画线句子的理解。
“舌尖”上的争议
常江
①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最终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所谓树大招风,与第一季几乎是一边倒的赞美相比,第二季争议颇多。最大的争议有两个。一是食物与故事之间的关联性。不少观众批评该片在一味用痕迹明显的故事大肆煽情的同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主题:食物。一些食物被指做法错误,一些食物匆匆登场又匆匆离场,令人直呼“看都没看饱”。第二个较为隐晦,不少观察者和评论者认为该片一味追求对各种菜系的“全面”、“公正”呈现,其实已演变成了一种国家主义的教育,背离了其作为美食节目的初衷。其实无论哪种争议,最终都可归结为一个命题:在“好看”的前提下,电视节目应当在多大程度上发挥教化的功能。
②这个命题并不新鲜,它几乎伴随着中国电视发展的全部历史。早在第一季中,“舌尖”便已流露出与上世纪80年代的“文人电视”十分相似的气质:唯美的画面、华丽的解说词、借物咏志的手法,并最终落脚于知识分子的家国意识。在多数人将看电视首要地视为娱乐的背景下,这种气质显得有点不合时宜,甚至矫情。当解说词把“去买菜”这么一个简单明了的动作,说成是“去市场上挑选新鲜时令食材”时,很多观众就崩溃了。而这种表达方式,在上世纪80年代被认为是改造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美学化的重要手段。虽然有些浮夸,但对快节奏的、粗鄙的现代生活,未尝不是一种矫正。
③很多人说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因为它变“复杂”了,创作者要表达的东西太多,这话说得对。任何事情都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一个节目从默默无闻到名满天下,也需要面对很多随之而来的东西:权力的介入、资本的力量、观众的干预,以及创作者微妙的心态。就像一个无人问津的穷小子突然中了巨奖,身边一定会冒出许多莫名其妙的亲戚朋友簇拥着他一样。因此,渴望“舌尖”在中国的电视经济与电视文化领域保持纯粹几乎是一个悖论。
④尽管第二季还没有播完,且已经播出的几集水准并不完全一致,但我本人总体上还是对这一类型的纪录片持欢迎的态度。“舌尖”的成功,意味着在电视文化领域,几乎消失殆尽的文人气质的强势回归,尽管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商业、娱乐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博弈。毕竟,它在梳理一项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建设性的力量。如果你是家长,你更希望自己的孩子看美轮美奂的益智片,还是那个名叫“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卡通片呢?答案不言自明。
⑤在时下浓重的商业主义氛围中,“舌尖”透露出的十分稀薄的文人气质,我们应当珍惜。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第③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得出了怎样的结论?请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