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幸福恰如蝴蝶
査一路
⑴赵泰来先生做梦也没有想到,某一天,突如其来的幸福像烈酒带来的眩晕,将他的生活变得如梦似幻。
⑵赵泰来出生于1954年,作为晚清著名外交官武廷芳的曾外甥,虽有着显赫的家世,然而,以绘画作为终身职业的他,面对世外的奢华与喧嚣,有着超然物外的宁静和淡然。不过,这一切,在未来的命运中都将有所改变。
⑶1979年,赵泰来的大姨妈找到了他,这位神秘而富有的女人,终身未嫁。她让赵泰来去香港接受千万的房屋和产业,巨大的财富让赵泰来目瞪口呆。可是,大姨妈轻描淡写:“孩子,这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在欧洲的一个地窖里,会让你更加大开眼界。”
⑷1981年的春天,当赵泰来打开了伦敦郊区一处庄园的地窖时,他仿佛看到了只在童话中听说过的阿里巴巴的宝库。古玩字画,青铜玉器……共有十万余件,都是赵泰来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奇珍异宝。坐在地窖门口,赵泰来找到了姨妈一生未嫁的原因:为了这些未曾见面的宝贝,姨妈赔上了一生的美丽和幸福。
⑸时年,赵泰来27岁,出售其中任何一件宝物,都可让赵泰来富比王侯。
⑹幸福,看来似乎像一只蝴蝶,翩然而至。
⑺然而,命运又似乎跟赵泰来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⑻非洲人有一种幸福观,在他们看来,幸福就像一只蝴蝶,它经常会在你聚精会神关注其他事情的时候,悄悄地落到你身上;假如你回过身来把幸福当成你的目标,奋不顾身地去追逐,恐怕你永远也追不上这只蝴蝶。
⑼当赵泰来一心一意梳理属于自己的幸福时,他发现自己成了这个世界上最苦的苦差。整整十年时间,在阴暗潮湿的密室里,他对他的宝贝进行归类、清洁、考证、包装、登记和搬运,他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憋闷和疲惫。
⑽黑暗幽深的地窖,常常危机四伏。他被一只巨大的木箱一角磕掉了好几颗牙;青铜器从肩膀落下了,砸断了他的五个脚趾;老鼠、毒蛇,不时骚扰着他,若不是躲闪及时,一次差点被眼镜蛇夺去生命。
⑾更大的折磨来自对生命安全的担忧,一有风吹草动,他往往吓得浑身发抖,因为走漏风声,随时会招来杀身之祸。因此,这十年,他与所有的朋友断交,瞒过了所有家人,甚至包括他深爱的妻子……幽暗的地窖是他的栖身之所,他必须每天来这里孤独地劳作,一件件把宝藏搬出地库,他起早贪黑,累的骨头散架。有些佛像有几人高,数百斤重,时常考验他的毅力、耐力和体力。
⑿赵泰来感到苦不堪言。本来幸福像蝴蝶,似乎停在了他的右肩,可是,当他一转身,想去捕捉,蝴蝶却翩然飞走。
⒀直到有一天,赵泰来做出了一个决定——把财宝运回大陆,捐献给国家,赵泰来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那些深藏的财宝终于重见天日,把它的古风与神韵,充分展示给那些追寻美的眼睛。财宝找到了恰当的位置,人的心灵同样找到了恰当的位置——赵泰来的心境复归平静,在平淡中品味幸福。
⒁迄今为止,赵泰来已向祖国捐献了超过5万件文物,以其杰出贡献,2005年,被评为“世界杰出华人”,2008年再度获此殊荣并多次接受专访。巨大的精神享受,是任何物质刺激无法替代的。
⒂同时,在世人眼里,赵泰来先生是一位高贵的绅士,他的慷慨大义和爱国之心时时为华人敬仰。
⒃现在,赵泰来常常以一位普通观赏者而非拥有者的身份,流连于祖国内地各大博物馆之间,和游客一起观赏自己捐献的文物,听着游客啧啧称奇和由衷赞许,赵泰来感到由衷的幸福和满足。
⒄他一回头,那只叫“幸福”的蝴蝶,不知何时又翩然飞至,停在了他的右肩。
(自《中国青年》2010年6期)读⑴—⑸段,请用一句话概括赵泰来先生的生活变得如梦似幻的原因。(3分)
拥有巨大宝藏的赵泰来先生为什么成了“这个世界上最苦的苦差”?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4分)
面对巨额遗产,赵泰来的做法与他姨妈有何不同?你认为赵泰来做出这样的决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分)
幸福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你与幸福常常在什么情况下诗意而美好的相遇?结合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3分)
父亲那只寂寞的手
①家人住院,同病房有个乡下来的年轻人,右手的手指除了大拇指外全部截掉了,为了还原手上的皮肤,医生将他的右手缝到肚皮上,据说要养护一段时间。
② 陪这个年轻人来住院的是他的爱人和父亲。每天晚上,年轻人和妻子挤在窄小的病床上休息,而他那黑瘦苍老的父亲,就用几块泡沫板席地睡在大厅的走廊上。白日里无事,小夫妻两个经常叽叽咕咕地凑在一起说私房话,做父亲的,远远坐在安静的走廊长椅上,一只手在眼眉上滑来滑去,衰老的眼睛湿漉漉地看着某个地方发呆。即便吃饭的时候,他也是沉默的,唯一话多的是每天早晨查房的时候,他总要追着医生问东问西,听到解答后,又一个人怔怔地去长椅上发呆了。
③一天夜里,病房的空调调得太低,年轻的儿媳感冒了,昏昏沉沉躺在病床上睡着了。年轻人坐在床边的椅子上输液,那个黑瘦的父亲跑到门诊大厅买来几片药,然后坐在儿子身边,眼巴巴看着输液瓶的液体一滴一滴落下来。
④半小时后,液输完了,护士拔下针头后,用一根棉签摁在年轻人的手上,转而嘱咐老人:帮着摁一下,另外,如果有时间的话,按摩一下他的胳膊。
⑤就在那个瞬间,我注意到做父亲的手轻轻抖了一下,他小心翼翼地摁住棉签,眼光忽然变得有点羞涩。年轻人似乎也不习惯父亲的手在自己胳膊上按摩,他局促地扭一扭身子,转眼看着睡梦中妻子的脸。往日里,都是爱人帮他按摩和摁棉签,他咕哝着要父亲停下来,可是老人并不答话,而是继续轻轻按摩着他的手臂。
⑥病房里长时间地沉默着,老人放在儿子胳膊上的手渐渐不颤抖了,他熟稔地从上到下运动着,眼神里竟然有欢欣的火花蹦出来。而那个年轻人,也不再看妻子,他微微闭上眼睛,短短的睫毛颤巍巍地在灯光下抖动着,那一刻,我忽然被这个场景深深感动了。
⑦每个孩子都是在父亲手里长大的,哪怕再笨拙的父亲,也几乎都为孩子换过尿布。稍微长大一点,父亲们喜欢用有力的大手将孩子高高地举过头顶,银铃一样的笑声中, 他粗糙的手指滑过孩子娇嫩的皮肤,满心都是愉悦和感动。无论多暴躁的父亲,当孩子亲昵的脸蛋和小手扑过来时,他们的心都会瞬间融化成温柔的水波。
⑧孩子日渐长高,世界愈发开阔,父亲终于不再是生命中唯一的英雄。这时,孩子的手开始离开父亲,落在朋友的肩上、恋人的臂上,做父亲的,欣慰地笑了。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在父亲灿烂的笑容中看到些许失落的阴影。孩子大了,血缘浓情依然在,可父亲的手却从此寂寞下来。再也没有那个娇气的丫头拉着他的手到街角去买一串糖葫芦。顽皮的孩子成为清醒理智的成年人,成熟的代价是,他变得羞于直接细腻地表达内心的情感。
⑨中国有句古语,家有白发爹娘是大福。只是,天下儿女可曾知道,在父母心中,六七十岁还依然可以有和自己撒娇的孩子,那又是件多么幸福的事。
⑩离开医院之后的第一件事,我回了父母的家。在父母惊喜的笑脸中,我好像小时候那样猛然把自己的手钻到父亲的手里:“帮我捂一捂,好冷呐。”那个瞬间,我感到父亲明显抖了一下,他整个人似乎一愣,而后,我看到一滴泪落在了我的手背上。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 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⑥段中加点词语“抖动”的作用。
答: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⑦段中的画线句。
答: 有人认为文章结尾第⑩段多余,可删去,你同意吗?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 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你将如何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
答:
大脑、智商与基因
①人类进化到现在的特征和相貌其实不仅仅是因为自身所拥有一些特殊的基因,同时也取决于人类丢失或自我删除了一些可能无用或制约自身发展的基因,而这些基因与大脑的容量和智商都有关系。
②人与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但是两者的形状却有较大不同。其中,人类产生意识和决定行为的大脑与黑猩猩的大脑有显著的差异。人的大脑重量约为1300~1500克,而黑猩猩的大脑重量只有约500克,人脑容量大约是黑猩猩大脑容量的3倍。
③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吉尔·贝吉拉诺等人进行的一项研究比较了人和黑猩猩及其他哺乳动物的遗传密码,发现了人与灵长类动物在大脑以及其他方面形状差异的奥秘。
④研究人员在黑猩猩和其他哺乳动物中发现了510个基因片段,但是这些基因在人类中却不存在。而新发现的这些基因基本上都是调控基因,它们的功能是开启或闭合邻近的大量基因。然后,研究人员对这些人类缺失的基因进行分析,确定了它们是群集在一些特殊的基因周围。这些缺失的基因有什么功能呢?首先,研究人员确定了这些在人类身上缺失的基因可参与类固醇激素的信号调节;其次,还有一些缺失的基因可参与大脑的发育。
⑤在这510个黑猩猩拥有但人类缺失的基因中,研究人员发现有一个基因是控制大脑发育的,就像一个闸门或开关,它如果存在,则位于一个抑癌基因GADD45G的旁边。但是,正是由于人类的这种基因缺失,才使得大脑的发育可以不受太多控制,所以大脑发育得更大,大脑的容量也增多,从而产生了更多的神经元,使人类的智能和意识有了飞跃的发展。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答:第⑤段中加点的“太多”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后面问题。
蓝
丁立梅
①她报出她的姓时,我们都惊讶极了。蓝,蓝色的蓝。那会儿,我们正站在蓝蓝的湖边,蓝蓝的天空倒映在湖中,如一大块蓝玉。她的名字,应和了眼前的景色。
②我们一行人游西藏,她是半道上加进来的。之前,她一个人已游完拉萨,还在一家医院里做了一天的义工。五十多岁的人,看上去不过四十出头,明丽得很。小导游喊同团稍上年纪的女人阿姨,却叫她蓝蓝姐。
③我们都羡慕她的明媚和精神气。几天的西藏行走,我们早已疲惫不堪,高原反应也还在折磨着每一个人,一个个看上去灰头土脸的,她却饱满得枝叶葱茏。“你真不简单!”我们由衷地夸赞。她听了,哈哈大笑,开心极了。
④她爱笑,热情,说话幽默。一团的人,来自不同地方,彼此间有戒备,一路上都是各走各的,少有言语。她的到来,恰如煦风吹过湖面,泛起水花朵朵。众人受她感染,都变得活泼、亲切起来,有说有笑的。原来,都不是冷漠的人哪。
⑤很快地,她跟全团的人混熟了。这个头疼,她给止疼药;那个腹泻,她给止泻药;有人削水果,不小心被刀划破了手,她伸手到口袋里就掏出几块创可贴来,仿佛她会变魔术。大家对她敬佩得不得了,她却轻描淡写地说:“这没什么,我只不过多备了点常用药。”
⑥西藏地广路遥,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往往相距几百公里。天未亮,我们就摸黑上路,所有人都睡眼惺忪,根本来不及收拾自己,只把自己囫囵塞进车子了事。她却披挂完整,眼影、眉线、口红,样样不缺,妆容精致。我们忍不住看她一眼,再看一眼,心里生出无限的感喟与感动来。
⑦知道她的故事,是在纳木措。面对变幻无穷风光诡异的圣湖,她孩子一样欢呼奔跑,然后,突然双膝跪下,泪流满面。我们都吓了一跳,正愣怔着不知怎么办才好时,听到她喃喃地说:“感谢上帝,我来了。”
⑧原来,她身患绝症已两年。医生宣判的那会儿,她只感到天崩地裂。她在意过很多,得失名利,都曾是她主题曲。她玩命地去争,甚至因此忽略了家庭。当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只剩下短短三个月时,曾经双手紧握着的那一些,都成浮云了,她只要自己能活。
⑨她重新打理自己的生活,养花种草,出门旅游,还常常去做义工,生命变得充盈起来。每天清晨睁开眼,看到窗外第一缕阳光,她的心里都会腾起一阵欢喜:感谢上帝,我又拥有一天!她把每一天,都当做是崭新的,是重生。所以,心中时时充满感激。她活过了医生断定的三个月,活过了一年,活过两年,还将活下去。
⑩生命本是如此珍贵,理当爱惜。我们不再说话,一起看湖。眼睛里,一片一片的蓝,相互辉映交融。那是湖的蓝,天的蓝,广阔无垠。
(选自《扬子晚报》2013年3月18日,略有改动)第⑥节中“我们忍不住看她一眼,再看一眼”,“看”到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重点描写这一细节?
第⑦节中“我们都吓了一跳”,联系上下文,说一说我们为什么会“吓了一跳”?
请你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以下两句话。
几天的西藏行走,我们早已疲惫不堪,高原反应也还在折磨着每一个人,一个个看上去灰头土脸的,她却饱满得枝叶葱茏。(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
(2)她的到来,恰如煦风吹过湖面,泛起水花朵朵。(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开头写“蓝蓝的湖水,蓝蓝的天空”,结尾处又写到了“湖的蓝,天的蓝”,有什么作用?
阅读《“此身此时此地”都读书》,完成后面问题。
“此身此时此地”都读书
赵畅
①朱光潜终生恪守自己的座右铭:“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即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就必须自己来做,并成为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此时”,指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绝不拖到明天和以后去做;“此地”,是说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不可等到有更好的条件和宽松的环境时再去做。
②读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且须贯穿一生一世的事。
③或许,有人会说,读书不是看病、救火,不必着急,慢慢来就行。殊不知,正因为读书在有些人看来,是一件可待可推、可有可无的事,故而总是被忽视被抛弃。其实,一个人真要等到抽出一段空闲时间再来静心读书,那只是不想读书的借口而已。其实,真正的读书总是忙中偷闲进行的,真正的读书必抓住眼前、当下,而绝不拖到明天、后天。古人读书有“马上、枕上、厕上”之说,既说明读书是一件紧要的事,也说明读书的时间只要挤一挤,总会有的,每个人都要学会分秒必争、日积月累。电影导演谢晋从小热爱读书,自此养成每天必读书的习惯。哪怕工作到了深夜,睡前一定要看上一会儿书,否则便睡不踏实。去国外访问,他最爱逛书店买书、读书。而春节回老家浙江上虞,他更是闭门谢客,奢侈地读书。勤奋读书,令他的导演生涯充满激情,充盈智慧。最近,读报看到一则消息,说现在市场上出现了一种“会生气”的书。如果你不看它,它就会发脾气,书上的字迹两个月后自动消失。这是由阿根廷一家出版商出版的一本文学选集。它通过特殊的墨水印制好后用塑料袋密封包装,拆封后二至四个月内,墨迹碰到阳光和空气就开始逐渐消退,最后变成空白。这本“不能等的书”也是在提醒每个人:书,要抓紧时间读,而不能束之高阁。
④环境好一点,或许读书的效果会更好些。但这并非必要条件,何况,人也可以适应环境。1940年9月7日,德国空军疯狂轰炸伦敦,伦敦遭受重创,到处是断壁残垣,到处是火海,缺水、缺电、缺煤气、缺少食物和药品。然而,在图书馆,有人依然从排列整齐的书架上挑选书籍。难怪丘吉尔说:“伦敦就像一头史前时期的巨兽,能够忍受可怕的创痛,虽然遍体鳞伤、血肉模糊,也照样能生活和活动。”不囿于时间、地点、环境,伦敦人热爱读书,该是德国法西斯难以摧毁他们的心灵的重要原因,也该是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的重要原因。是啊,对如饥似渴读书的人来说,环境的好差,实在不是决定因素。清朝重臣曾国藩的一番话说得再明白不过的了:“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所以,对于一个爱读书的人来说,环境的好坏,无关紧要。
⑤读书,理应是我们人生追求的目标,事实上,在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里,读书的多寡依然是多数人对生活质量的评判标准和人生境界的衡量尺度。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就从“此身此时此地”开始吧!
(选自2013年1月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第①段引入并分析朱光潜的座右铭,有什么作用?
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到处”“依然”用得很好,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1940年9月7日,德国空军疯狂轰炸伦敦,伦敦遭受重创,到处是断壁残垣,到处是火海,缺水、缺电、缺煤气、缺少食物和药品,然而,在图书馆,有人依然从排列整齐的书架上挑选书籍。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后面问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欧阳修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遂退于颍州,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尝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客笑曰:“子欲逃名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谓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君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节选自《诗人玉屑》)
【注】①三代:指夏、商、周三代。(2)金石:指钟鼎文及碑文。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②欧阳修谪滁州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然亦知夫不必逃也 | B.则又更号“六一居士”/更若役 |
C.既老而衰且病/久已病矣 | D.而尝置酒一壶/而不知人之乐 |
翻译。
⑴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⑵ 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根据上面语段内容,分别写出欧阳修自号“醉翁”和“六一居士”的原因。
“醉翁”:
“六一居士”: 在不同时期,欧阳修分别以什么为乐?请根据上面语段内容加以概括。
在滁州时:
在颍州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