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又名潜,号五柳先生。(2分)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 便要还家(2)悉如外人(3)处处志之(4)寻病终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 就是出自本文。(2分)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括号内填入短语。
发现桃花源——( )——( )作者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相与步于中庭 |
|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③轼诣武卫营 |
|
④卒全其城 |
|
(2)用斜线(/)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河 将 害 城 事 急 矣 虽 禁 军 且 为 我 尽 力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4)【甲】文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讳、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乙】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
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选自晋•陈寿《进<诸葛亮集>表》)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B.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D.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志虑忠纯 |
志: |
|
②悉以咨之 |
咨: |
|
③时人异焉 |
异: |
|
④益州既定 |
既: |
|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有所广益 |
②益慕圣贤之道 |
B.①性行淑均 |
②大道之行也 |
C.①备得用与武帝交战 |
②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
D.①江南悉平 |
②悉如外人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②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
(5)【甲】文表现了诸葛亮的 ,而【乙】文则表现了诸葛亮的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三年①,春,正月,丁丑朔,帝②亲祀南郊。礼毕,喟然部司隶校尉刘毅曰:“朕可方③汉之何帝?”对曰:“桓、灵。”帝曰:“何至于此。”对曰:“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以此言之,殆不如也。”帝大笑曰:“桓、灵之世,不闻此言。今朕有直臣,固为胜之。”毅为司隶,纠绳豪贵,无所顾忌。
皇太子鼓吹入东掖门,毅劾奏之。中沪军、散骑常侍羊,与帝有旧恩,恃宠骄侈,数犯法。毅劾奏罪当死,帝遣齐王攸④私请于毅,毅许之。
(选自《资治通鉴•晋纪>,略有删改)
【注】①三年:指太康三年(公元282年).②帝:指晋武帝司马炎。③方:比。④攸:即司马攸。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礼毕,喟然问司隶校尉刘毅曰:
②恃宠骄侈,数犯法: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两处)。
皇太子鼓吹入东掖门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帝遣齐王攸私请于毅,毅许之。
译文:
(4)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①同是向君王进谏,选文中的刘毅与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进谏方式有何不同?
②选文中刘毅是个什么样的人?
归氏二贤传
归有光
归氏二孝子,以其行之卓而身微贱,于是思以广其传焉。
孝子钺,字汝威。早丧母,父更娶后妻,生子,孝子由是失爱。父提孝子,辄索大杖与之,曰:“毋徒手,伤乃力也。”家贫,食不足以赡,饭将熟,即罪过孝子,父大怒,逐之,于是母子得以饱食。孝子数困,匍匐道中。比归,父母相与言曰:“有子不居家,在外作贼耳?”又复杖之,屡濒于死。方孝子依依户外,欲入不敢,俯首窃泪下,邻里莫不怜也。父卒,母独与其子居,孝子摈①不见。因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甘鲜焉。正德庚午大饥,母不能自活,孝子往,涕泣奉迎。 母内自惭,终感孝子诚恳,从之。孝子得食先母弟,而己有饥色,弟寻死,终身怡然。嘉靖壬辰,孝子无疾而卒。孝子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
孝子绣,字华伯,亦贩盐以养母,己又坐市舍中卖麻。与弟纹、纬友爱无间。纬以事坐系,华伯力为营救。纬又不自检,犯者数四。华伯所转卖者,计常终岁无他故,才给蔬食,一经吏卒过门辄耗,终始无愠容。
(有删改)
【注释】:①摈(bìn):抛弃,排斥。这里指被抛弃。
(1)下列句中的“以”与“亦贩盐以养母”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物喜 |
B.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C.以土砾凸者为丘 |
D.策之不以其道 |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文中的两个孝子身份低微但品行高尚,作者为了宣传他们的事迹给他们写了传。
B.后母为了自己和孩子吃饱,在饭将熟时,怪罪归钺,让他父亲发怒,将归钺赶出家门。
C.归钺虽然年少时受后母虐待,但当后母生活困窘时,却关心、赡养她。
D.归绣因贩盐、卖麻发财暴富,在他的弟弟归纬多次犯事后,大力营救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又复杖之 |
杖: |
|
②弟寻死 |
寻: |
|
③与弟纹、纬友爱无间 |
间: |
|
④纬以事坐系 |
坐: |
|
(4)翻译下列句子。
①俯首窃泪下,邻里莫不怜也。
译:
②母内自惭,终感孝子诚恳,从之。
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鹤色洁形清,能鸣善舞,卫懿公好之。所畜之鹤,皆有品位俸禄。厚敛于民,以充鹤粮。民有饥冻,全不抚恤。大夫石祁子,贤臣也。进谏屡次,俱不听。
时卫懿公欲载鹤出游,谍报:“狄人入寇。”懿公大惊,即时敛兵授甲,为战守计。百姓皆逃避村野,不肯即戎①.石祁子亲往街市,述卫侯悔过之意,百姓始稍稍复集。大夫渠孔为将,命鼓行而进。狄人诈败,引入伏中,将卫兵截做三处,你我不能相顾。卫兵原无心交战,见敌势凶猛,尽弃车仗而逃。懿公被狄兵围之数重。须臾,懿公与渠孔先后被害,全军俱没。
(选自《东周列国志》,有删节)
【注】①即戎,指参军。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A、能鸣善舞
B、即时敛兵授甲
C、百姓始稍稍复集
D、命鼓行而进
②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述卫侯悔过之意
A.何陋之有(《陋室铭》)
B.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D.前入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时卫懿公欲载鹤出游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厚敛于民,以充鹤粮。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4)《曹刿论战》中鲁国能以弱胜强而文中卫国却全军覆没,其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