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笔谈中。”
——《三国演义》
材料二:……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古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请回答:(1)三国时期,英雄倍出,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位,请用一句话说明你喜欢的原因。
(2)材料二中“三国”指哪三国?请你用图示表示出这三国的地理方位,并标明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3)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的战役有关?请说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及战役的结果。
(4)材料二中的“周郎”指的是谁?与他一同指挥这场战役的还有哪一位?
(5)这一战役爆发前,曹操已基本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性战役是什么?
(6)试评述“樯橹灰飞烟灭”的原因。(写出两点即可)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做原料,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成本,提高了产量和质量。
材料二春秋墓葬蚌埠双墩1号墓是“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该墓出土的青铜编钟正面都刻有“惟王正月初吉丁亥”等19个字。
材料三“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文字作风且因人因世而异,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浑,帝乙之世,文咸秀丽。而行之疏密,字之结构,回环照应,井井有条…… —— 郭沫若《殷契粹编》
材料四它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它的贡献,在于发展并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项技术成就?谁改进了这一技术?
(2)材料二中的文字是?(2分)
(3)材料三中的文字是?我国有文字记录的历史何时开始?
(4)材料四中的著作是?作者是?

《丝绸之路》示意图

(1)西汉的都城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它当时东起中国的A,西至西亚和B __。 (2分)
(2)最早开通丝绸之路的人是 _。他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3)通过丝绸之路,东汉与欧洲国家进行了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直接交往,请你列举这个史实?
(4)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的管理西域军事、政治及保护商旅往来的机构叫什么?
(5)沿着丝绸之路,在西汉末年有一个外来宗教传入中国,这个宗教是什么?
(6)这条通道在当时发挥了什么重要作用(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
材料二: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
材料三: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央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国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孔子的政治和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4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史实?(1分)这一史实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3)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但其目的相同,他们的目的是什么?(2分)
(4)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在教育上的贡献是什么?
(5)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又出现了哪两位代表人物?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
——《史记》
材料二: 商鞅之法,良法也。……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把因懒惰不务正业而致贫困的人及其妻子儿女收为奴隶,以此杜绝人力和物力等资源的丧失损耗)。
材料三 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内容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历史事实?辅佐桓公称霸的贤相是谁?桓公最后取得了怎样的成就?(1分)
(2)材料二中“务耕织”“尚军功”分别指的是商鞅变法中的什么措施?“商鞅之法,良法也”,请简要概括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3分)
(3)材料三指的是历史上的什么改革?材料涉及的改革内容是什么?“北语”指古代哪一个少数民族的语言?这次改革有什么历史意义?(2分)
(4)你认为三位改革者有什么样的共同品质? (2分)

请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1)这副对联说的是哪两位历史人物的故事?
(2)上联体现了哪一次著名的战役?
(3)这幅对联中包含着哪两个成语?
(4)仔细品味这幅对联,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