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数学奇才华罗庚
无论研究数学中的哪一个分支,华罗庚总能抓住中心问题,并力求在方法上有所创新。他反对将数学割裂开来,永远只搞一个小分支或其中的一个小题目,而别人的东西不闻不问。他将这种做法形容为“画地为牢”。他曾多次告诫学生:“我们不是玩弄整数,数论跟其他分支是有密不可分联系的。”在《数论导引》中,华罗庚首先强调的就是数学的整体性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1945年,尽管华罗庚已经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学者之一,但他并不满足,决心中断他的数论研究,另起炉灶。关于他改变自己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正如他以后多次说的,“假如我当时不改行,大概再写几篇数论文章,我的数学生命也就结束了,但改行就不一样了”。“在研究数学时,选准方向拼命进攻固然重要,但退却有时也是很重要。善于退却,把握住退却的时机,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他的改行,实际上是其治学之道“宽、专、漫”中的“漫”,即他在搞熟弄通的分支附近,扩大眼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转到另一个分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漫”到其他领域。这样,原来的知识在新的领域还有用,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大。他一直认为,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时他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
对于我国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华罗庚认办,主要出在太注意方法而忽略了原则。一个数学问题往往要教十几种方法,其实只要一种就够了。学会一种方法,别的自然可以想到。在教学方法上,一种毛病是不少老师不愿意改作业,许多题目自己在黑板上演算一遍,让学生照抄了事;另一种毛病是不愿当堂答复学生的问题,这一种态度最坏。华罗庚上课时,对学生提的任何问题总要在课堂上答复,认为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如何去"想"。有时实在解决不了,他也很坦白地告诉学生,他要回去继续想,而不是只顾面子,使问题解决得模模糊糊。他还讲到"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读书方法:"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加上自己的注解,就会愈读愈厚,我们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但这还只是接受和记忆的过程,读书并不是到此为止。'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即把那些学到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来。"
1979年3月底,华罗庚应英国伯明翰大学邀请,去英国讲学,历时八个月,其间还应邀到荷兰、法国与西德访问了一个多月。7月下旬,"解析数论会议"在英国达勒姆召开,华罗庚应邀参加,他的学生王元与潘承洞也参加了。王元代表华罗庚和他自己做了"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的大会报告,潘承洞做了"新中值公式及其应用"的大会报告。一些白发苍苍的数学家用"突出的成就"、"很高的水平"等评语,赞扬中国数学家在研究解析数论方面所作的努力,并向华罗庚表示祝贺。
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领悟到"班门弄斧"这个成语是要人隐讳缺点,不要暴露,不如改成"弄斧必到班门"。他每到一个地方去演讲,必讲对方最拿手的东西,其目的就是希望得到帮助与指教。他形象地说:"你要耍斧头就要敢于到鲁班那儿去耍,如果他说你有缺点,一指点,我下回就好一点了;他如果点点头,就说明我们的工作有相当成绩。"在《数论导引》的序言里,华罗庚曾把搞数学比作下棋,号召大家找高手下,即与大数学家去较量。 l982年,在淮南煤矿的一次演讲中,华罗庚还将"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改成"观棋不语非君子,落予有悔大丈夫"。意思是说,当你看到别人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指出来,当你发现自己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及时修正,这才是"真君子"与"大丈夫"。可见,华罗庚的这些想法是一脉相承的。(摘编自王元<华罗庚》)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华罗庚认为,研究数学如果把它割裂开来,只研究某个分支或其中一个小题目,不考虑"左邻右舍",就无异于"画地为牢"。 |
| B.在华罗庚看来,研究数学选定一个方向深入钻研很重要,但也要善于把握进退时机,该退却的时候就应该及时退却。 |
| C.王元与潘承洞在国际数论学术会议上,报告了他们各自在解析数论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 |
| D.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认识到,只有得到国外数学界"鲁班"的指点与肯定,才能达到"耍斧头"的最高境界· |
E.本文撷取华罗庚的若干人生片断,描写了他刻苦自学成才、研究数学的传奇经历,表现了一位杰出数学家的重要成就和贡献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华罗庚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华罗庚的数学教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班门弄斧"、"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都是具有广泛影响并流传至今的熟语,华罗庚却从另一个角度翻出新意。对此,你认为华罗庚的改动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陈灰
父景猝然去辛,蓉娜竞没有马上飞回中国奔丧。亲友们去安慰她母亲时,有的就不免啧有微词。但母亲却非常旷达。母亲理解并谅解她。适逢一家大公司约定蓉娜去面试,那是她买在不能放弃的午遇。父母含辛茹苦,满怀期望,将她送到大洋那边深造,好不容易获得了学位,经过几番申折,终于有被这家大公司录用的可能,若放弃最后的面试,那就等于将那职位拱手让给了彳一位竞争者。她知道从最初的十几个面试者中,最后筛得只剩下他们两个,而那一位并没有哥被约会,只被告诉——“必要时还会联系”,如果她回国奔丧,公司就必要那一位候补者了。
获得了那薪叫待遇不错的职位,给人家干出了个样儿,父亲辞世三个月后,有了假期,蓉娜这才回到北茸。扑进母亲怀里相拥大哭后,她问母亲父亲有什么遗言,母亲告诉她,父景曾说,蓉娜先砗那边获得工作经验是好的,但是过几年还是应该回中国来,为国效劳。她本来想跟母亲说,父亲既然已经辞世,那等她买妥了房子,转换好了身份,就立即把母亲办过去,让母亲享寄住单栋小楼带草坪花坛的清福。母亲捧着她的脸,看她的眼睛,她没说什么,但是母亲已缉看明白女儿想的是什么。她也望着母亲的眼睛,她知道母亲看穿她定居那边求发展的心思,即使回来,也是以外籍身份在外国公司驻华机构里做事;母亲永远不会认同她的这一选择,但母亲又深刻地意识到,她已是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生命,必须尊重她,跟她做朋友蓉娜父母都爿在各自岗位上奉献了聪明才智做出丰厚成绩的知识分子,经历过许多磨难,晚婚晚育,母亲f『臭四十岁才剖腹生下她。二十年前,她还没上小学,那时候叫落实政策,父亲所在机构分了1套三室一厅的单元房给她家,结果其中两间都成了书房,到她漂洋过海去留学时,家里就至1处堆满了书,现在回到家里,连原来她住的那间屋里也全是书,她更感觉是进入了一摩图书馆。她对母亲说,父亲仙去,您退休多年,为什么不处理掉多余的书报杂志呢?母亲氍已经分几批赠给了郊区学校,现在你看到的,哪本也不是多余的了。
蓉娜去和动父亲的书架,有的书其实很多年都没使用过了,上面有陈年老灰。母亲的藏书也有这种转灰。她问,为什么不雇小时工来清理清理?母亲说请过的,他们大都也很愿出力,但从书旱抖落出纸片,见发黄薄脆,立刻扔掉,你父亲从垃圾袋里拣回来,已经无法补救——母亲氍出那纸片文字的落款,一个文化史上永远流芳的名字。她说,你们多嘱咐,让小时工处理隹何东西前都问一声,不就行了吗?母亲举出更多例子,防不胜防,如用吸尘器吸坏了线装辛、用湿抹布擦脏了大画册……她又与母亲对视。母亲看穿她要问“那陈灰下的东西都留着绎谁”,她看穿母亲想说“除却陈灰是金子,都留着等你接收”。母亲叹了口气,仿佛也在替牝亲叹息,叹息的是她虽有了一个那样的可融入西方社会的前程,却很难再接续那些被陈灰幂盖的本土文化遗产。她也叹了口气。她意识到自己心有余力不足,她所供职的跨国公司可凇给她带来很不错的物质生活,还有西方一般水平的文化享受,特别是旅游文化的乐趣,但幂要想不仅从形式上、而且从实质上接收父母想要她接续的那份本土文化却很难——尽管双孝收藏的书籍里也有不少从西方翻译过来的以及一些西文原版书,但就连那书上的陈灰也仿仲在告诉她,那到头来还是中国本土的、在广泛吸纳中发展着的、需要下一代去承传的文化。
蓉娜回帮边去了。她没有告诉母亲,也不想告诉任何其他人,她用小首饰盒装去了一些父母藏书上学陈灰。哪一天,谁,会来非常小心而且不出纰漏地扫除那些陈灰,不是从形式上,而是从謇质上继承下北京家里的那一份文化遗产?那天她选定了分期付款的单栋小楼,家具都还没布运到,她将那只小盒郑重地搁到壁炉上,望着那只小盒,透过泪水,对面仿佛就有父母的目乒光射过来。(取材自刘心武同名作品)下列对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对于蓉娜不能回国奔丧,母亲给予了充分理解,因为她深知国外竞争之艰难、女儿生活之不易。 |
| B.母亲说家里已经没有一本多余的书,是为了强调家中每一本藏书有其独特的价值,很值得珍藏。 |
| C.蓉娜《父母经历不少磨难,但仍在各自岗位上奉献了聪明才智并且做出丰厚成绩,一生痴心不改。 |
| D.父亲为了保住一个文化史上永远流芳的名字,不惜到垃圾堆中去寻找纸片,但却始终未能如愿。 |
E.蓉娜从小很少接触也并不了解传统文化,在继承家中这份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她认为自己心有余而力不早。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1)文中第二辟写母女就家庭未来所作的沟通和交流,表现出作者哪些思想情感?
(2)如何理解母亲想说的“除却陈灰是金子,都留着等你接收,,这句话?文章结尾写蓉娜将藏书上的陈灰悄悄带走并郑重地收藏。结合文中“陈灰”一词的意思,联系全文,选擗一个角度谈谈你对蓉娜内心世界的理解。
本大题共3小题,共1 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曾有一批才气很高的诗人,被称做“七月诗派”。这个诗派的诗,现在还偶被人吟诵。
在纪念阿珑百年诞辰的会议上,“七月诗派”的诗人鲁煤朗诵了《又见阿珑》,声音苍冷浑厚,有回旋的力度。八十岁的老人能够有如此激越的声色,在场的人无不动容。都是普通的句子,没有奇异的词语,可句句打在心头。诗如果是真情的盘绕,就是好的。
鲁煤健谈,至今还恪守着纯粹的诗格,不媚俗,不趋时,缘情而文,因爱而诗。他早期的诗很美,与那个时代的不少同派诗人一样,受过俄国诗人的影响。作品虽不多,却是在苦海里寻找暖意的波光。那都是从内心里流出来的,不矫情,无粉饰,即便幼稚,也有自己的能量。比如1 945年那首《致普式庚(普希金)》:
“在被二十世纪的蓝天笼罩的/东方亚洲的黄土上/作为一个中国的子民/为什么有你一样的忧愁?”
他后来的诗,基本都是从这样的惆怅里升腾出来的,忧郁,不屈,果敢。他诗中的一些意象和艾青是接近的,虽然没有艾青那么柔润。但他拒绝京派诗人和海派诗人的精致与灰色,向着太阳的饥渴从来没有消失过。那是时代受难者的吟哦,在大地的荒草和野林间,他犁下了绿色。
鲁煤的可爱还在于他常常解剖自己,比如,抗战刚结束,他就在((忏悔》中写道:
“是我吗,朋友/那忘掉了自己的奴隶身份/在兄弟们被侮辱与损害的灵魂面前/大发绅士脾气的?……”
这或许是他精神的原色,在诗中没有自怜的声音,殊为难得。一般的诗人常盘旋在小我的旋涡里,格调不高,而那些自认为掌握了真理的人的诗,则盛气凌人。
鲁煤没有这些,他的境界是高的。文字虽流于直白,却真实、可爱。通读他的诗,感到他是一名战士,唱的是浑厚的歌。他不屑于和权力及贵族为伍,自我是在时代的烽火里映照出来的,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的诗句,显现着历史的心灵投影。
阿珑、绿原、鲁煤等“七月诗派”的诗人,都是个性鲜明的人。他们在浑浊的人世间,却有自己的一块绿地,时代狂风的扫荡之后,依然泛出美的色泽。上世纪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的丈人大概是最有才气的。他们在红色的心绪里,不乏缠绵和爱欲,纯情的与崇高的因素汇聚一起,于是有了特别的诗格。这个诗格源于个性与时代使命感的挥洒,自我的困苦与民族的困苦是一体的。
(取材自孙郁的《诗格》,有改动)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七月诗眶”的一些诗人诗作,明显地受到俄国诗人的影响。 |
| B.“七月诗睚”的很多诗人,都具有非凡的才气和鲜明的个性。 |
| C.“七月诗零”的诗作,总是混杂着缠绵与爱欲、纯情与崇高。 |
| D.“七月诗海”的诗具有自我困苦与民族困苦合而为一的特征。 |
作者以鲁煤扫例,写到了“七月诗人”的哪些“诗格”?
文中说“一般的诗人常盘旋在小我的旋涡里,格调不高”,你如何看待这…评价?请联系自己的读写书验,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少于2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陈生:把猪肉卖出北大水平
“你们是肉类切割专业的国内第一批毕业生。”北大“猪肉才子”陈生在屠夫学校的结业典礼上跟学员们骄傲地强调。今年5月,陈生一手创办了全国首家屠夫学校,筹备历时8个月,200人报名,招收68人,不收学费,包吃包住,外带补贴,近日首批40名毕业生终于毕业了。
陈生是位成功的创业者,从房地产“老大”到广东天地食品集团总裁到“猪肉大王”,再到屠夫学校的校长,陈生在这几个角色间华丽穿梭,游刃有余。
屠夫学校培养“多面手”
谈到办屠夫学校的设想,陈生对于行业的分析总是精准而敏锐的,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公司现在总共有300个档口,每个连锁店大概需要3个刀手。而从全国来说,每天6亿多头猪出栏,需要两三百万名的屠夫或‘卖猪佬’”。陈生认为,现在任何一个职业,假如从业者超过100万人都应该有学校,“但我们这个行业,几百万的从业人员,却没有培训机构。其实这也算是一个服务行业,而且还是一个很讲技术活儿的行业”。
提起办屠夫学校之前招刀手的情况,陈生感慨万千,“之前找的刀手都是在市场里面经营不下去的个体户,服务意识、技术水平都挺差的。而仅有的少数比较优秀的刀手则都是从超市‘挖’来的,我们都变成行业的公敌了,所以无论从行业还是自己的需求来说,我都要办学校,这跟我们整个公司在行业立足的需要,跟整个行业目前的状况是密切相关的”。
屠夫学校筹备了8个月,课程开设得也相当全面,除了学习如何“解猪”,还要学习市场操作流程、超市管理制度、猪肉营养烹饪等多门课程。“我就是要办一所学校,培养一些‘多面手’,卖猪肉的时候还可以教别人做菜,以前的屠夫们对别人都是板着脸的,我会训练他们要有笑容,他不仅仅卖猪肉,还附赠别人不能卖的,让顾客带回欢乐,我们提供的价值超过顾客的预期,这就是我们的竞争力。”陈生笑着说。
如今,屠夫学校的第一批学员已经顺利毕业奔向岗位,陈生对自己的学员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要手脚灵活,二是要有服务意识。除了这两个,其他东西都不重要。
像谈恋爱那样去创业
北大毕业卖猪肉的,陈生并不是第一个,但是把猪肉卖出北大水平,分店遍及全国各地的却只有“猪肉大王”陈生一个。陈生喜欢把自己在“土猪壹号”之前的所有创业尝试统称为谈恋爱,“谈了几个,直到找到自己最心仪的那个结婚”。
他同记者一起分享了他的“择偶标准”与“恋爱史”。“我们选择职业的时候,有很多的时间性、空间性问题,时间就是那个时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外部环境,空间就是我的周围到底有多少条路可以供我选择。”当初陈生下海经商,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生存,什么赚钱就去干什么。等收获了“第一桶金”之后,陈生就开始慢慢规划自己的人生。“要做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创业者。”陈生告诉记者。但最终选择“土猪壹号”做起“卖猪佬”,并开办屠夫学校,最主要的决定因素还是兴趣。“我在湛江做了几年房地产,虽然很赚钱,但觉得跟自己的兴趣还是不一样,不是自己喜欢的,最终不是我靠岸的地方。”
北大的影响在于价值观
屠夫学校的又一特色可以说在于两个北大“卖猪才子”的合作,谈起曾经在2003年掀起“陆步轩现象”的北大第一任“卖猪佬”,陈生说:“我请他来给屠夫学校编教材,半年时间编了10万字,其他人根本不可能做到。”在陈生眼中,虽然陆步轩没有自己分店开得多,但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都是不一样的,也是不可复制的。陈生告诉记者,当初就是因为北大校长的一句“我们北大的学生既可以当国家主席,也可以卖猪肉”给了他莫大的启发。
在陈生看来,北大对他最大的影响不在于名誉和专业知识,而在于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而他今天的成就主要还是得益于丰富的社会经验。“做公务员和在其他企业工作的几年为我交了创业的‘学费’。”他很直白地建议当下刚毕业的大学生尽量不要去创业,而应该在社会其他岗位上历练几年,努力学习人际交往,积累社会经验。“学校里学的东西拿到社会上创业,能用的是很少的,所以大学生刚毕业就创业是没什么优势的,在社会上混个三五年时间,学到的创业知识与能力要比在大学里学到的多得多,这样你再创业的时候就得心应手了。”
而面对风险和可能的失败,陈生也显得很坦然。“我们常说,‘吃得咸鱼得忍得住渴’,我的公司常会经历一些低谷期,但外人看我还是能吃能睡,失败有什么可怕呢?大不了回归到零,我们努力做好,但如果真的没做好,我也坦然面对。”
(中国青年报 2010-8-9)“你们是肉类切割专业的国内第一批毕业生。”作为一篇通讯报道,文章一开始便以北大“猪肉才子”陈生在屠夫学校的结业典礼上演讲的话语开头,这样写有何作用?
陈生为什么要办屠夫学校?这一学校都有哪些特色?请简要说明。
文中说到,“陈生喜欢把自己在‘土猪壹号’之前的所有创业尝试统称为谈恋爱”,这个比喻很精彩,请分析它的精彩之处。
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和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现实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鱼,飘在空中
江 飞
(1)很长时间了,我的脑海里总浮现出这么一句生动莫名的话,仿佛一条顽固而狡黠的鱼,时不时地钻出水面,似是引诱,又像是提醒,告诉我这样一个真相:曾经或者将来,鱼,飘在空中。
(2)飘在空中的鱼,是从母亲的竹篮里逃脱的那一条吗?从水里直接飞升到空中,再在空中完成难度高超的自由转体,像一只灵巧异常的风筝。我曾见过无数的风筝,挂在十月的高压线上,它们在春天里逃跑未遂。我也曾见过无数的鱼,它们都能侥幸地从鱼网和我们的口中逃脱吗?更多的恐怕是成为鱼缸里供我们欣赏的活物,或是填了我们胃的狭小的一角了吧。我曾经满怀深情地描写过死去的它们:
(3)鱼死在水里,肚皮朝上。
(4)我从湖边经过,从它的身旁经过,它曾经是一尾活蹦乱跳的鱼,现在却是一具尸体。幸运的是,它最终死在水的怀里,水是鱼的情人,它应该感到幸福。
(5)我不知道,这条鱼,是否是从不远的老家游来,从母亲的竹篮里逃脱,选择在这里死去。
(6)我准确地向它扔了一颗石子。
(7)石子很快沉了下去,浮起来的却是长久的思念。我想起跟鱼关系最密切的我的母亲。她在乡下日复一日地卖鱼。她对鱼充满感情。她的鱼从不轻易死去。
(8)我能感受到的每个相似的冬天,都渗透着刺骨的寒意,和阵阵逶迤而来的鱼腥的气息。昏暗中的清晨,最先看见的是已坐起身的母亲,而在她看不见的几十里之外的养鱼场里,无数条鱼也在整装待发了。母亲把手伸进冰冷的水里,整个冬天便因此而奠定了寒冷的基调。
(9)母亲的鱼一个挨一个的匍匐在地上,母亲也就蹲在鱼的旁边。蹲得久了,母亲就随意地抬起头来,看来来往往的过路人,也只是随意地看。街道实在是太小了,跟大城市没法比。母亲是去过首都北京的,那里人多得就像整筐整筐的鱼。现在回想起来,我和母亲都还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一向安分守己、谨小慎微的母亲,怎么敢在北京的许多街道上兜售盗版影碟呢?母亲知道那是犯法的事,她也曾为此被便衣警察带到派出所两次。有一次,是一个很年轻的小伙子,把她关在一间封闭的小房间里,手被铐在固定的桌脚上。夜深了,他们都去吃夜宵,只剩下母亲一个人,抚摩着被踢打过的青肿的脚踝,坐在地上,坐在黑漆漆的夜里,捱着饿。就这样关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才把她放了。母亲并没有告诉那个年轻的警察,她有两个儿子,和他一般大,都在读大学,为了高昂的学费,她铤而走险。后来,母亲跟我们说起这些的时候,也总是轻描淡写的,就像是在天黑之前去了一趟菜地,顺便割了点韭菜而已。就在今年七月,我第一次去了北京。站在陌生的胡同街头,首先想到的便是若干年前我的母亲就是站在这样的地方左顾右盼,小心翼翼。我痴痴地立在那里,想象着母亲那谨慎卑微的笑脸,直想哭。
(10)母亲拿起塑料瓶,不时地给鱼洒点水。街上的人越来越少了。浙江义乌的深夜好像也只有这么少的人。那一年,母亲跟老家的一对夫妇到那里打工,洗盘子,洗碗,洗菜,收拾里外。最让母亲难受的,是连续地熬夜。她们必须等,一直等那些从酒吧舞厅里散场的人,到她们那里吃点馄饨、水饺。母亲那时已经有四十多岁了。她的脚和胳膊都浮肿了。母亲累到极点的时候,就想家里的男人,想两个儿子,想着想着,就一个人偷偷地哭。坚持了大半年,母亲终于还是回来了。转来转去,还是卖鱼好啊,一回来,母亲就对父亲说。
(11)在外奔波多年之后,母亲又重操旧业了,仿佛是一条漏网之鱼,在城市的大江大海中艰难游渡之后,最终又回归到乡村的小河小溪里。有时候,我喜欢胡思乱想,常常在心里完成这样的自问自答:为什么母亲的鱼从不会轻易死去?那是因为在她的内心深处,鱼,就是她的第三个孩子。有一天从市里回来,远远的望见鱼市上的母亲,蹲在那里,就像是一条失去光泽的鱼。我能料想到母亲会继续这样的与鱼为伴的生活,却无法预料,是否有一天,我也会走出她以及村庄的视线,像一尾柔软的鱼,从她的竹篮里获得新生,或在寻找新生的途中悄然死去。
(12)波纹层起,水藻繁盛,白色的鱼浮在其间若隐若现,然而我却能轻而易举地提起一条又一条鱼来。只是那一夜的梦里,风很大,鱼儿很小。咬在鱼钩上的轻飘飘的小鱼,我散乱的衣裳,塘埂上齐膝的野草,以及来寻我回家的母亲的发梢,都一起飘向我身后倾斜的天空。文章以梦境结尾,有什么作用?
理解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意。
(1)为什么母亲的鱼从不会轻易死去?那是因为在她的内心深处,鱼,就是她的第三个孩子。
答:
(2)我能料想到母亲会继续这样的与鱼为伴的生活,却无法预料,是否有一天,我也会走出她以及村庄的视线,像一尾柔软的鱼,从她的竹篮里获得新生,或在寻找新生的途中悄然死去。
答: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几件事?分别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征?
结合作者的经历和感悟,谈谈你对标题“鱼,飘在空中”含义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恐惧性营养不良
朱耀华
一天,我的门诊来了一个病人。病人四十来岁,面色苍白,奇瘦。经过检查,他患的是一种现在十分罕见的疾病——营养不良,而且相当严重。从他身上,并没有发现其他原发性疾病。老实说,平时,我见多了因为营养过剩引起的疾病,而营养不良,几乎已经从我的病谱中消失了。
我对病人的妻子说,如果经济条件许可,多吃些鱼、肉、蛋,加强营养。她一听,笑了。她说,医生,实话对你说吧,我家里并不穷。钱,不是问题。
我有些错愕。
从她的口中得知,病人是一家私企老板,统领着千余号人,有车有别墅。
我诧异了,他这种人,怎么可能营养不良呢?
从他的病史中,我慢慢找到了答案。以下是病人的陈述:
医生,你可能看不出来,年轻的时候,我是一个体育健将。我拿过县里的短跑冠军。游泳,打球,样样在行。我从来不知道进医院的味道,用我母亲的话说,我壮实得像一头牛。我的父亲一生坎坷,但他活到了98岁,我相信自己也会继承他的长寿基因。不过,现在看来好像有点儿不靠谱了,是吧?
事情得从几年前说起。那年,我的舅舅喝了假酒,中毒身亡。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刺激。我不知道哪一天,这样的事情会落在自己身上。后来,发生了苏丹红事件。你肯定还记得,就是有人往禽蛋里添加了一种化学物品,为的是使蛋黄看起来赏心悦目。那是一种致癌物质。从那以后,我就不再吃蛋了。惹不起,躲吧。我想。
后来,又发生了毒米事件,我只好改吃面食。我是北方人,对我来说,这没有太大困难。但是,这样也并不安全,因为不久就有证据表明,面粉里被不法商贩掺入了大量的滑石粉和增白剂。
瘦肉精,潲水油,假牛奶……这些老套的新闻被不断重复。看来,惹不起,躲也躲不起了。越来越多的事件证明,我们的胃是一个时刻面临着危险的器官。我每一天都变得战战兢兢。据说,有专家论证,潲水油比砒霜还毒。天哪,这不是杀人是什么呢?
为了使自己安全地活下去,我不得不小心翼翼。我曾经设想过买一头奶牛,自己养,喝直饮奶——你别笑,这个名词是从直饮水那里来的。据我所知,有我这种想法的人还不少。当然,这只能是想想而已,不然,我们这个城市早就变成奶牛场了。
可能你会说我神经过敏。不管怎么说,我陷入了严重的抑郁,我没有了安全感。我的食谱也变得越来越窄了。可以说,我已经没有了食欲。我的胃对什么都已经失去了兴趣——我不知道我还有没有胃,说不定它已经退化了。
就这样,我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惹不起,也躲不起了。医生,你说,我还有救吗?
我对他进行了心理疏导,建议他逐渐恢复正常的饮食,不要有太多的顾虑。事实上,事情并没有他想的那么严重,而且,一切都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很显然,我的疏导是软弱无力的,现实对他的打击太大了。后来,我给他开了一些必要的营养药。他拿起药单,用缺少光泽的眼神盯着我,说,你保证,你们医院不会有假药?
我笑了笑。我说,我保证。
他弯腰仔细看了看我佩戴的胸卡,问,你是专家?
我说,算吧。
他摇摇头说,这年头……专家也有假的。
我脸红了,有些恼怒。但我保持着应有的职业素养,没有和他争辩。他的妻子悄悄对着我的耳朵说,医生,请别介意,他有时连我都不相信。“我有些错愕”,小说中有哪些令“我”“错愕”的地方呢?请结合文本分析。
病人是如何患上“营养不良”病症的?请简要概括。
“我不知道哪一天,这样的事情会落在自己身上”,这反映了人们怎样的一种社会心理?请结合文本分析。
小说家汤吉夫说:“不合逻辑,违背情理即是荒诞。”你认为本文所叙述的事情荒诞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