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
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童趣》一文的作者是          ,选自《               》。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       )时有物外之趣   (2)项为之(         )
(3)(       )一癞虾蟆       (4)(          )喷以烟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联系全文,物外之趣、物内之趣指什么?(2分)
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个富有情趣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释加粗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可爱者甚(2)香远(3)可远观而不可玩焉(4)乎众矣
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该具备哪些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
《佛典》有云: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细细思量,我们身边的每一种花都有其独特的品质。你又喜爱哪种花呢?说说你从它身上发现到的内在品质。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1)王子猷居山阴,王子猷住在山阴。山阴:今浙江绍兴。(2)咏左思《招隐》诗;咏诵着左思的《招隐》诗。(3)戴安道:名逵,字安道。(4)剡:今浙江省嵊县。
(5)经宿方至:过了一夜才到。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竹柏影也(2)至承天寺
(3)四望皎然(4)人问其
翻译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甲]文中的苏轼、张怀明与乙文中的王子猷的共同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甲][乙]两篇文章的写作风格有何不同,请简要归纳。

文言文阅读。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山门于河()数小舟()
于沙上()沙为坎穴()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一寺临河干()(2) 沿河求之,不亦乎()
(3)十余岁()(4)尔辈不能究物理 ()
下面句中“之”的用法与其它项不同的是()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甲】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日:“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日:“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11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选自《史记.荆轲列传》)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卒]“猝”,突然。(11)[郎中]宫廷的侍卫。
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线词语的意思。
(1)长跪而之()(2)安陵君受地先王而守之()
(3)寡人矣()(4)图而匕首见()
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翻译下列句子。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2)使毕使于前。
甲乙两文在在对人物的刻画手法上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选自《曹刿论战》)
【乙】曹沫(即曹刿)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选自《史记 刺客列传》)
【注】①遂邑:今山东宁阳县。②柯:地名。③图:反复考虑。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肉食者(2)小大之
(3)勇力事鲁庄公 以(4) 盟于坛上既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用“/”画出下列句子的停顿。(每句停顿一处)
(1)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
(2)以勇力事鲁庄公。
①【甲】文曹刿认为战胜齐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
②结合【乙】文具体语句,说说文章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塑造曹刿形象的。
【甲】【乙】两文分别表现了曹刿怎样的特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