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敬畏伦理与和谐社会
“敬”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它促使人们“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畏”显示的是一种警示的界限和自省的智慧,它告诫人类应“厚德载物”,有所不为。在中国,“伦”、“理”二字早在《尚书》《诗经》《易经》等经典中已分别出现。大约西汉初年,人们开始广泛使用“伦理”一词,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所谓“敬畏伦理”,是指人类在面对具有必然性、神圣性的对象时所遵循的警示、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
某种意义上说,“伦理”内在地包蕴着“畏惧”的内涵,敬畏伦理是在人类特有的敬畏感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敬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自发情感,即是说它不是单纯依附在人与动物身上的自发的畏惧或恐惧的感觉,而是在社会中培养的人性情感。它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是一切善恶观念的基础。敬畏感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生成性过程之中。敬畏感不是愚昧、猥琐的代名词,而是人类拥有伦理智慧的象征。没有敬畏感的时代是野蛮的时代,没有敬畏伦理规范的社会是无序的社会。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客观必然性、不可抗拒性,使得人类有足够的理由去敬畏它,而不是去冒犯和亵渎它。对必然性的认识、敬重与遵循,有利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和谐。
对和谐与秩序的追求是人性使然,这种追求使得人类必须对自身的言行进行约束和规范。康德对“头上的灿烂星空、心中的道德律令”的敬畏,中国哲人对“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对“慎独”“敬其在己者”的崇尚,都凸显了敬畏伦理为人类自身立法的恢弘气象。对神圣事物或力量的敬畏,不仅是人类的伦理义务和责任,而且是人类自身生命情感的内在诉求。
在人类进化的历程中,敬畏伦理警示着人们的思想,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是人类培养理想人格、安身立命的根本,从而对自然的合理演化、社会的有序发展、人类的文明进化起着积极的作用。东西方贤哲们大多都表达过他们的“敬畏”之情。孔子曰“君子有三畏”,其首畏是“畏天命”,即对不可抗拒之必然性的敬畏;老子则表现出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海德格尔认为:“畏之所畏就是世界本身。”正是出于敬畏之心、出于人性中蕴涵的与宇宙万物共生共荣的内在诉求,人们才崇奉被称为敬畏伦理的道德规范,并将拥有这种道德品格的人称为君子、圣贤。
当今时代,随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水平愈来愈高,改造世界的能力愈来愈强,一些人的敬畏感却愈来愈淡漠,敬畏伦理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也在逐渐弱化。这种趋势的存在,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张扬了人的主体性,但也相应地滋生、助长了人类病态的痴狂,增添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和谐社会的构建有赖于公民的人格完善,而公民的人格完善取决于仁爱之心的培育、社会责任感的加强、道德境界的提升和对必然性律令的敬畏。人类应该有所敬畏。对敬畏感的褒扬,并不意味着宣传愚昧与迷信、抹杀人的主体能动性,而是主张对人的主体性加以适度限制,即对人的狂妄浅薄、妄自尊大、不自量力等予以合理规约。这种限制和规约,使人类不至于毫无顾忌地为所欲为,进而才得以拥有自己的自然和精神家园,这有助于人类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完善,特别是在人的主体性已得到极大张扬的今天,尤为必要。下列对“敬畏伦理”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敬畏伦理”是人类的一种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 |
B.“敬畏伦理”促使人们有所作为,告诫人类有所不为。 |
C.“伦理”内在地包蕴着“畏惧”的内涵。 |
D.敬畏伦理是以人类的敬畏感为基础的道德规范。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文意的一项是
A.西汉初年,人们就广泛使用“伦理”一词,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 |
B.因为敬畏伦理是人类培养人格、安身立命之本,所以,敬畏伦理对自然的合理演化、社会的有序发展、人类的文明进化起着积极的作用。 |
C.当今时代,人们的敬畏感愈来愈淡漠,敬畏伦理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逐渐弱化,对这种趋势,应该辩证地加以分析对待。 |
D.建构和谐社会,必须完善公民的人格,而这需要培育公民的仁爱之心,加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公民的道德境界,敬畏必然性律令。 |
请从“敬畏伦理”的角度阐释文中“慎独”一词的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回想春天的气味
唐 敏
我常常喜欢看童话书,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看着孩子们的故事,依然是让我最高兴的事情。也许是没有孩子的缘故吧,我的生命中的那个孩子就一直留在我灵魂里没有出去,我觉得不是我喜欢看童话,是留在我灵魂里那个孩子想看。
春节期间,我在家里休息,拿出《小飞人卡尔松》来看。我很喜欢背上有螺旋桨、会飞的小胖子卡尔松,还有那些描写屋顶上夜景的文字。
我从阳台的窗户望出去,看到冬天北京的黄昏——覆盖着白雪的城市,显得很灰色,从地面、屋顶到天空。在一片无法让人愉快的灰色里,一轮太阳黄澄澄地贴在西边的天上,很稀薄的感觉。尽管下了雪,空气还是那么干燥,这与我从小生活的潮湿的南方真是不同啊。到了深夜,再去遥望夜空,在彻骨的寒冷中,月亮光虽明亮,却毫无灵动的水气,三两孤星也呆滞不动地嵌在空中。没有足够的水分,月光不会流淌,星星不会闪烁,美丽也就不会诞生了。
我想,北京这个地方,春天即使回来,也是干巴巴的,树叶也会生长,绿色也会满目,但是不会有水灵灵的活力。北京城里的杨柳树,那些绿色的枝条和细长的叶子,很像是用纸剪出来,很干很脆,不带水分。
回到屋子里读卡尔松,书中的小男主角小弟,在夜晚耐分凭窗眺望——
“这是一个明亮、美丽的春季夜晚,窗子敞开着。白色的窗帘随风慢慢飘动,好像在向春季空中闪亮的小星星挥手致意。”
读到这儿,好像春风已经拂面吹过了。
“这是一个明亮、美丽的春季夜晚,窗子敞开着。”明亮的原因是月光融融,气温也暖融融的,因为“窗子敞开着”,说明气温宜人。至于“美丽”么,那是小弟的感觉。
“白色的窗帘随风慢慢飘动”,那是春风在吹拂。
“空中闪亮的小星星”,说明了空气是多么湿润,星星才有可能闪烁起来。
这是春季多么好的画面,藏在一本给孩子看的书里。很多人使劲地赞美春天,用尽华丽的辞藻,却写不出如此真实的春天的美感。
就在那一个瞬间,我忽然回想起了小时候记住的春天的气味。那是童年时代,每到春天来了,寒冷消除,夏季还未到来时,在暖融融、湿漉漉的空气里,那种浓烈的春天的气味,让我一下子“回到从前”——南方的城市多雨,春季里总在下雨,过分的潮湿让小孩子们经常长疮,因为他们总是喜欢把脚泡在淤积着雨水的坑里。还有很多很多成长的烦恼,让孩子们忽略了春天。但是春天的气味真是太浓烈了,到黄昏与夜晚交接的时刻,那气味就灌满了大地和我们居住的房子的每个角落。
在温水般的气温中,那气味是潮湿的,带着野蛮的青草的生涩气息,带着各种树木散发的汁液的气味,带着阴暗水沟里闷闷的臭味,池塘里发出腐烂的腥味,这腥味保留在池塘的鱼虾身上,使我很不爱吃它们。还有一种咸咸的气味是从高空中往下倾倒的,当时不明白那是什么味道,成年后才知道,那是大海的气息。
当我闻到春天这种混合的气息时,觉得自己像糖块一样在溶化。厨房里传来做饭的气味,食物正在散发香气,使得空气更加混乱。天色昏暗,看不见纸上写的字了。于是就坐在那里闻春天的气味,晕乎乎地停止了大脑的活动。
接着,感觉到心在动了。那是一阵子被彻底消融的感觉,要过一会儿才回过神来,发现自己还在。
于是藏在记忆深处的、儿时的春夜又回到脑海里——
依稀可辨的是树冠的弧线,分出了天空和大地,带着红晕的黑暗里,穿过门前树木的枝叶,看到不远处亮起了一些昏黄的灯光,这些不够明亮的灯光在池塘里扭动,拉出长长的线条,微风带来炒菜的声音和孩子们的叫喊,他们在为吃饭高兴呢。
回忆在慢慢变形,模糊,那混合的气味也变得不太确定。恰好因为记忆的模糊,使得春天更加美丽,不可形容。请理解第1段中“我觉得不是我喜欢看童话,是留在我灵魂里那个孩子想看”这句话的含义。(4分)
第3段中,描写了“我从阳台的窗户望出去”看到的情景,作用是什么?(6分)
作者“回想”的“春天的气味”有哪些特点?请分条概括。(6分)
童话里的春天和记忆里的春天表现着作者对生活的态度,请结合全文内容对作者的生活态度作出评价。(6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植入读书软件的智能手机首先成为数字化图书的载体,充当起兼职电子书的角色。单手完成翻页、随身携带方便是手机电子书强于纸质图书的两大优势。但是屏幕小、电池寿命短却成为制约手机阅读体验的两大硬伤。同时,高辐射、易疲劳等技术局限,也制约了手机数字化图书的普及。
面对现实的市场需求和当前设备的缺陷,专用的“电子阅读器终端”应运而生。它们拥有专为文本阅读优化设计的大幅“电子墨水”屏幕,最大化接近纸质阅读的质感。目前看来,这种产品的效果已经具备了替代纸质文档的先决条件,再加上电子纸技术的逐渐发展成熟,最终取代纸张也是有可能的事情。
消费电子巨头索尼在2006年年底发布了Reader电子阅读器系列产品,该系列电子阅读器采用电子墨水显示技术,绝佳的黑白文字和图像效果让其颇受好评。2007年11月7日,亚马逊也推出了应用电子墨水显示技术的电子阅读器Kindle。Kindle因为捆绑亚马逊平台大量图书资源而大受欢迎。电子阅读器产品的推出最终引爆了蓄势已久的电子书市场。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其表示,“图书是模拟技术的最后一个要塞。音乐和视频很早便已数字化,短篇幅的文章在网络发展的早期也已数字化,但长篇文字却没有。因此,电子阅读器将是最终的解决之道。”
电子阅读器作为消费电子产品,设计上首先要考虑的是使用体验。除了操作直观和简便外,电子阅读器还对屏幕的灰度、分辨率、对比度等进行设计。为保证随时随地的阅读享受,屏幕在阳光直射下也不会影响用户的阅读。最后,较低的功耗除了更加绿色环保以外,还使电子阋读器有更长的使用时间,提升其用户体验质量。
另外,发展到现在,电子阅读器的功能已经比较完善。特别是对文章的编辑功能,可以符合传统的读书习惯,使用者可以画直线、波浪线;可以写批注;支持手写输入和软键盘,支持英汉词典;可以加书签,连传统的折角也体现出来了;系统会自动记忆当前页,使阅读更加便利。
电子阅读器的价值并不止于提供完美的阅读感受。它还是一个窗口,一个渠道,让读者透过它与想读的内容随时随地零距离接触,甚至忘掉阅读器本身的存在。中国移动推出的G3闼读终端,内置3G通讯模块,依托规模强大的内容平台,真正实现了任意下载。不再需要跑书店,一家24小时营业的大型书店就在你手中。
从甲骨到竹帛,从纸张到芯片,书的进化折射出人类与科学文化的进步。随着绿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从环保角度出发,为减少对木材的砍伐,呼吁社会节约用纸。因此,“从纸张到芯片”是一个相当巨大的变革。这种趋势赋予了电子阅读器终端在未来发展中的巨大潜力。到那个时候,我们看到的将是新技术伴随下的阅读时代的复兴。下列关于目前制造的专用“电子阅读器终端”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拥有超越传统的视频和显示设备的大幅“电子墨水”屏幕。 |
B.操作直观、简便,屏幕在阳光直射下也不会影响用户的阅读。 |
C.具有同于纸质阅读的质感、使用体验质量高、绿色环保的特点。 |
D.对文章的编辑功能可以让使用者像传统读书时一样进行勾画、批注。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专用的电子阅读器终端满足了现实的市场需求,是数字化时代的又一次进步。 |
B.电子阅读器终端不仅成为纸质文档的竞争对手,而且已完全具备替代纸质文档的条件。 |
C.与纸质图书相比,单手完成翻页、随身携带方便的手机电子书更有优势。 |
D.屏幕小、电池寿命短、高辐射、易疲劳的技术局限使手机数字化图书难以普及。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亚马逊和索尼为代表的电子阅读器终端产品不仅提供了一种完美的阅读感受,还打开了海量内容的数字发行渠道,更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 |
B.电子阅读器终端能将长篇文字数字化,可以让你的蜗居(或者学校宿舍)不再需要书架而变得宽敞一些。 |
C.报社、出版社的内容出版和发行模式必将随着电子阅读器终端的兴起逐渐发生变革。 |
D.有识之士呼吁社会节约用纸,促使了“从纸张到芯片”的变革,从而赋予了电子阅读器终端在未来发展中的巨大潜力。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石蚕
①我往我的玻璃池塘里放进一些小小的水生动物,它们叫石蚕。确切地说,它们是石蚕蛾的幼虫,平时很巧妙地隐藏在一个个枯枝做的小鞘中。
②石蚕原本是生长在泥潭沼泽中的芦苇丛里的。在许多时候,它依附在芦苇的断枝上,随芦苇在水中漂泊。那小鞘就是它的活动房子,也可以说是它旅行时随身带的简易房子。
③这活动房子其实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很精巧的编织艺术品,它的材料是由那种被水浸透后剥蚀、脱落下来的植物的根皮组成的。在筑巢的时候,石蚕用牙齿把这种根皮撕成粗细适宜的纤维,然后把这些纤维巧妙地编成一个大小适中的小鞘,使它的身体能够恰好藏在里面。有时候它也会利用极小的贝壳七拼八凑地拼成一个小鞘,就好像一件小小的百纳衣;有时候,它也用米粒堆积起来。布置成一个象牙塔似的窝,这算是它最华丽的住宅了。
④石蚕的小鞘不但是它的寓所,同时还是它的防御工具。我曾在我的玻璃池塘里看到一幕有趣的战争,鲜明地证实了那个其貌不扬的小鞘的作用。
⑤玻璃池塘的水中原本潜伏着一打水甲虫,它们游泳的姿态激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有一天,我无意中撒下两把石蚕,正好被潜在石块旁的水甲虫看见了,它们立刻游到水面上,迅速地抓住了石蚕的小鞘,里面的石蚕感觉到此次攻击来势凶猛,不易抵抗,就想出了金蝉脱壳的妙计,不慌不忙地从小鞘里溜出来,一眨眼间就逃得无影无踪了。野蛮的水甲虫还在继续凶狠地撕扯着小鞘,直到知道早已失去了想要的食物,受了石蚕的骗,这才显出懊恼沮丧的神情,无限留恋又无可奈何地把空鞘丢下,去别处觅食了。
⑥可怜的水甲虫啊!它们永远也不会知道聪明的石蚕早已逃到石底下,重新建造它的新鞘,并将靠它们在水中任意遨游了。
⑦这些石蚕好像是一队潜水艇,一会儿上升,一会儿下降,一会儿又神奇地停留在水中央。它们还能靠着那舵的摆动随意控制航行的方向。我不由想到了木筏,石蚕的小鞘是不是有木筏那样的结构,或是有类似于浮囊作用的装备,使它们不致于下沉呢?
⑧我将石蚕的小鞘剥去,把它们分别放在水上。结果小鞘和石蚕都往下沉。这是为什么呢?
⑨原来,当石蚕在水底休息时,它把整个身子都塞在小鞘里。当它想浮到水面上时,它先拖带着小鞘爬上芦梗,然后把前身伸出鞘外。这时的小鞘的后部就留出一段空隙,石蚕靠着这一段空隙便可以顺利往上浮。就好像装了一个活塞,向外拉时就跟针筒里空气柱的道理一样。这一段装着空气的鞘就像轮船上的救生圈一样,靠着里面的浮力,使石蚕不致于下沉。所以石蚕不必牢牢地粘附在芦苇枝或水草上,它尽可以浮到水面上接触阳光,也可以在水底尽情遨游。
⑩不过,石蚕并不是十分擅长游泳的水手,它转身或拐弯的动作看上去很笨拙。这是因为它只靠着那伸在鞘外的一段身体作为舵桨,再也没有别的辅助工具了,当它享受了足够的阳光后,它就缩回前身,排出空气,渐渐向下沉落了。
⑾我们人类有潜水艇,石蚕也有这样一个小小的潜水艇。它们能自由地升降,或者停留在水中央——那就是当它们在慢慢地排出鞘内的空气的时候。虽然它们不懂人类博大精深的物理学,可这只小小的鞘造得这样的完美,这样的精巧,完全是靠它们的本能。大自然所支配的一切,永远是那么巧妙和谐。
(选自法布尔《昆虫记》,有改动)结合全文,简要说明第①段作用。
本文介绍的是石蚕,为什么又要写水甲虫?
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县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简耍分析第③段与第⑤段中划线部分的语言特色
结台文章谈谈你从“石蚕”这这种水生动物身上获得的启示。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你必须做出选择
奚同发
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整装而坐。同学们的琴声从耳边飘过,那一刻,他眼里噙满泪水。算算从儿时6岁练琴至今近二十年,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连他自己都想不明白,一个人竟然可以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么久!
上了音乐学院,他仍然是那种很规范的学生。老师一再对他说,你的技术真不错,可小提琴是门艺术,仅仅靠技术是不够的。
他知道,主要是没感情。虽然与一把琴相伴了这么多年,但他对琴真的缺乏感情。儿时练琴,是在父亲一次次强迫下开始的,迄今为止,都弄不明白为什么父母那么逼着他拉琴。甚至,父亲上班后,还专门用摄像机对着他,看他是否在练琴。多年来,练琴似乎成了他与父亲之间的一次次智力较量。他从来没有办法战胜父亲,比如说,家里为什么父亲在时就有电,父亲外出就没了电,直到考上音乐学院附小他才弄清楚,是父亲把门外的电闸关了。想趁父亲不在家看电视或打电脑游戏,根本不可能。那时候,每天除了上学,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练那该死的琴,就连做梦都是如此。也曾上台演出,也参加了全国比赛,也获得过掌声和鲜花,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他因为小提琴而快乐起来。一旦拉琴,一种从心底浸漫过来的忧郁,让他无法进入真正的音乐世界。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融入拉琴,一定会有不凡的表现。但是他所有的情感只能存在于拉琴前后,一旦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起初见到他的教授们,一个个对他都充满信心,这么小的年龄就有这么好的技术,完全可以调整过来。直到他从附中考入音乐学院,大家才失望地说,可惜了,可惜了。没有人能改变他。他成了学院众所周知的“另类”。不过,大家都在关注他,人们实在想看看,他到底会变成个什么样子……
终于站在老师们面前,这是他在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拉琴,毕业考试的最后一项是自选曲目。当老师用目光示意他可以开始后,他的弓子一反常态地先是在琴弦上一碰,发出了很响的一震。继而,徐徐进入,不久已是琴声四溢,灌满了音乐室的角角落落。从来没有这样放松地拉过琴,时而弓飞如雨,时而间滑如泣,揉弦、双音、拨奏,悦耳、辉煌、明亮、阴柔,泪水、奔跑,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暴雨狂风无奈无助,大开大合往来飞梭。他的琴声,述说着一个琴童哀求抗争、淋漓尽致的甜酸苦辣和喜怒哀乐……
没有什么名曲,也没有用现成的曲目,他拉的是自己的曲子,拉的是自己多年来不愿学琴的历程。起初他只想着随便拉一拉,毕竟是最后一次学校考试———他一生考了多少试啊!没想到,他拉得停不下来,拉得那样忘情,泪飞如雨,就连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也随之动容。直到最后一刻,他的右臂发麻,弓子脱手而出,琴弦上定格的是铿锵有力的一个回响———“咚”……
音乐室内一片寂静。继而,从老教授开始,掌声如潮。学院最有身份的老教授鼓着掌站起来,身后立刻有两名学生扶住教授,三人一起慢慢走向他。
拉得太好了,这才是小提琴艺术。孩子,你是这批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一位。老教授这样说时,脸上写满了兴奋和喜悦。见他无语,教授身边的同学提醒道:这就是说,你的毕业成绩是全校最优秀的,你可以毕业了。
他的脸涨得通红,嘴张了半天说不出话。全场的掌声终于停下来,安静得可以听到人的呼吸。泪再一次流下来,牙咬着下唇哆嗦着,他突然双臂向空中一扬,身体像展翅飞翔的大鹏,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那声音拖得很长,在音乐室内不断地叠加、传递、回响。为什么他成了学院众所周知的“另类”,
谈谈你别小说标题“你必须作出选择”的理解
这篇小说用了很多篇幅写“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主题并谈谈你所得到的启示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文化创新与创新文化
文化创新与创新文化,是既相互区别又具有内在关联的。一方面,实现了某种形式的文化创新并不等于生成了一种整体性的创新文化,而一种整体性的创新文化的出现也并不意味着完成了文化创新。另一方面,文化创新会有利于促进创新文化的生成,并不断丰富创新文化的内涵,可以说,文化创新的根本目标就是在全社会形成创新文化。
文化创新,一般指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以及传播手段的创新。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文化的经济、社会、政治功能的放大,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文化已经具有了生产力的内涵,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通过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形成一批形式多样,体现民族文化特点的优秀文化作品;通过文化体制与机制的改革,形成文化创新管理体制,文化创新产业格局,培育文化创新市场体系,塑造文化创新市场主体;通过文化传播手段创新,实现文化传播技术的创新、传播渠道的创新和传播体系的创新。这必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必将不断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创新文化指的是以创新为意旨的文化精神与文化理念的最终形成。它既指与创新有关的价值观、态度、信念等文化精神,即创新观念文化;亦指有助于创新的制度、规范等文化环境,即创新制度文化。它代表着一种塑造创新主体的总体文化精神和文化环境。它是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等一切创新活动的思想与社会文化基础。
文化创新虽然与创新文化的含义不同,但是二者却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文化创新是创新文化形成的重要途径和必要条件,是实现创新文化的载体和道路;而创新文化则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思想基础,是文化创新的终极目标。我们知道,创新制度文化是创新文化的基本内涵。而创新制度文化的形成有赖于文化的制度创新。因为,文化创新既包括文化形式与文化内容的创新,也包括文化体制与文化机制的创新,而文化体制与文化机制的创新可以以有力的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为创新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以不断丰富创新文化的制度内容。
同时,文化创新又在创新型国家体系中担负着创新文化的功能。文化创新是其他方面创新的重要条件,其他方面的创新无不渗透着文化创新,体现着文化创新。文化创新对于激发创新活力、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营造创新氛围、建设创新队伍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才有利于弘扬勇于创新的精神,倡导敢为人先、积极进取的精神,引导人们积极投身于创新实践,为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文化创新虽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实践中起着一定的精神基础、智力之源的作用。但是,作为一种部门创新形式,它与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一样,都以创新文化为精神基础和智力之源。因为,创新是以已有文化为基础的一种文化创造活动,它既受制于文化而又创新文化。创新不能无中生有、凭空而来,它离不开传统或既有文化,没有传统就失去了创新的基础;同样,传统也不能没有创造,因为传统失去了创造是要死的,只有不断的创造才能赋予传统以生命。文化创新以传统的创新文化为基础,又以创新文化的形成为目标不断进行文化创新,一种新的创新文化环境的形成是文化创新追求的理性目标。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让创新成为中华民族的基本素养,这就是文化创新的理论目标,也是整个社会创新文化的最终实现。
(节选自《光硝日报》2009年9月24日,有删改)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化创新”和“创新文化”关系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种形式的文化创新并不等于生成了一种创新文化,而一种创新文化的出现也不等于完成了文化创新。 |
B.文化创新有利于促进创新文化的生成,并不断丰富创新文化的内涵创新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思想基础。 |
C.文化创新,一般指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以及传播手段的创新;创新文化代表着总体文化精神和文化环境 |
D.文化创新显实现创新文化的载休和道路;创新文化是文化创新的精神越础和智力之源,同时担负着文化创新的功能。 |
下列不属于“文化创新”所追求的目标的一项是()
A.促进创新文化的生成、丰寓创新文化的内涵、进而在全社会形成创新文化。 |
B.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台,使文化具有生产力的内涵,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
C.以传统的创新文化为基础,赋予传统以生命,形成新们创新文化环境。 |
D.让创新成为中华民族的基本营养,不断增强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 |
下列表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A.在现代社会中,文化已已经具有了生产力的内涵,文化创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
B.创新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价值观、态度、信念等文化精神又包括制度、规范等文化环境。 |
C.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是弘扬用于创新精神,引导人们积极投身创新实践,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
D.文化创新离不开传统或既有文化,离开了传统或既有文化,文化创新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