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他坐到草地上,抓起那只旅鼠,很内行地让它张开了口,露出了尖利的牙齿:“它们虽然是哺乳动物,但在所有动物之中,甚至也包括昆虫在内,是繁殖能力最强的动物,也许只有细菌分裂才能和它们相媲美。它们一年能生七八胎,每胎可生12个幼崽。更加有趣的是,只需20多天,幼崽即可成熟,并且开始生育。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他直直地望着我。
“意味着它们繁殖得很快呗。”我半开玩笑地回答。
“繁殖得有多快呢?”他追问道。
“这……”我无言以对了。
“让我们算笔账你就知道了。”他把老鼠放进一个纸袋里,从背包中取出了本子和铅笔,“一对旅鼠从三月份开始生育,假使它们一年中生了7窝,每窝12只,一共84只,这是它们的第二代,也就是儿子和女儿。再假设每胎都是6公6母,则为6对。20天后,第一胎的6对开始生育,每胎12只,一下子就可生出72只,一共可以生6胎,则为432只。40天后,第二胎的6对也投入了生育大军,它们一共可以生5胎,若每胎12只,则为360只。以此类推,那么,它们的孙子和孙女能有多少呢?一共可以有1512只。这是第三代。不要忘了。40天以后,第三代的第一胎共36对也开始繁殖了,它们的第一胎就可以生432只,一共可生5胎,为2160只。还有第三代的第二胎到第七胎呢,所以第四代一生可以生出6480只小旅鼠。照这样推算下去,第五代为25920只,第六代为93312只,第七代为279936只,第八代,也就是这一年的最后一批为559872只。_____________,从三月份的2只,到八月底九月初就会变成967118只的庞大队伍!就是由于气候、疾病和天敌的消耗等原因中途死掉一半,也还有50万只!天哪,这简直像是一个天文数字!”他把推算的结果摆在我的面前,用手指着那些数字说。
我迟疑地接过他的本子,看着那密密麻麻的数字,内心深表怀疑。于是自己动手,重新推算了一遍,所得的结果竟然和他的完全一致。“是的,”我喃喃地说,“这实在是一个可怕的数字。”解释下列词语。
内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媲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更加有趣的是……”一句中“有趣的”指什么?
“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中“这”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第5段中加粗的词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第5段画横线处应填入的短语是( )
A.你想想 | B.我们看 |
C.你看看 | D.我猜想 |
第5段划线句“天哪,这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中“这”指代什么?全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强调了什么?
第6段中画线句“这实在是一个可怕的数字。”中“可怕”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被骗
【俄】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
①没有一辆出租车肯停下来,我都快冻僵了。我甚至想,要是有车快点儿把我送回家的话,我愿意付两倍的车钱。突然,有一辆空车像从地下冒出来似的停在了我面前。我扑了过去,还没等我说要付钱,司机就从车里出来了。他打开车门后对我说:“请上车吧!您冻坏了吧?”
②“什么?”我没明白,身子甚至不自主地向后闪了一下。
③“我说您快上车吧,”他微微一笑说,“我把暖风打开,要是不管用,我再给您一条毯子,您把腿裹上。”
④我扫了一眼这辆车,顶灯、牌照都有,是出租车啊。“我去切尔塔诺沃,那可挺远的!”我犹犹豫豫地说。
⑤“切尔塔诺沃就切尔塔诺沃!远就远呗!”司机又温柔的一笑,“乘客去哪,我们就去哪,走吧。”我忐忑不安的钻进了车里。
⑥“如果您同意的话,我们抄近路吧。”司机说。
⑦“不用,”我一直保持着警惕性,“通常怎么走就怎么走吧。”“好,您别紧张,休息吧,”司机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咱们该怎么走就怎么走。”
⑧我的腿渐渐暖和了过来。后视镜上方挂着的收音机里正播放肖邦的乐曲,但我的心情一点也没轻松起来。“为什么他那么极力地劝我上他的车,现在还要走这条我不熟悉的路?”我把手提包紧紧地抱在胸前想,“我应该坐在后座上,那儿能安全点儿。我有老婆,还有一对双胞胎,大孩子也才上学!”
⑨司机首先打破了沉默:“您喜欢肖邦的哪首曲子?”
⑩“什么?”我正胡思乱想,一时没反应过来,为了不让他发现我的窘态,我又赶紧补了一句,“我都喜欢,你呢?”
⑪“我喜欢那首《寂静的夜》。”司机回答。
⑫“他要把我怎么样啊?”我一听心里更害怕了,脑子迅速地转着,才想着各种可能,“想跟我多要点儿小费?还是要干别的?”
⑬这时,司机又给我讲起了肖邦。讲到兴头上,他还说了英语,过一会儿醒悟过来了,又改说俄语。
⑭“他怎么知道这些?”我心里想,“一个开出租车的有那么多时间读这些东西吗?肯定没有!谁有时间呢?在那儿读的?难道是……”我的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在监狱!那儿有的是时间!就说他是逃犯!所以他才这么热情,就是让人别怀疑他。他肯定是把真正的司机打晕、捆上、藏起来了,然后自己开车出来打劫了。抢够了钱就逃到国外去。听说,这种事经常发生。肯定是!还学了英语。他在监狱里呆了肯定不只十年。我认倒霉吧!钱都给他,只要他不杀我就行!”
⑮“到了!”我正想得入神,司机突然笑着告诉我。我看了看窗外,又看了看计价器。确实是到我家门口了,而计价器上的车费比往次少很多。“他是个惯犯!就要动手了!”我想到这儿,小心翼翼地把钱递了过去,想尽快从车里逃出去。可车门怎么也打不开!而这时街上正好一个人也没有,就我们俩……
⑯“别开车门,”司机温柔的说,“我还没……”
⑰“我身上没钱了!就剩下点儿香肠了!”我喊了一句,准备用手提包自卫。
⑱“我还没给您找钱呢,”司机打断了我的话,把多余的钱递了过来。然后他下了车,绕到我这边,打开车门说:
⑲“谢谢您!您到家了。祝您晚安!如有不周之处,请您原谅!”我惊愕地呆立在人行道上。我被骗了!真的被骗了!可到底怎么被骗了呢?我不知道。
⑳我正发呆时,又有一个行人朝车跑了过来,急匆匆地问:“司机,到梅德韦多克去吗?”
㉑“您好!请上车吧!”司机走下车来,给他打开了车门。
㉒那个人为难起来,不知如何是好,看了我一眼,但还是钻进了汽车。又有一个人“落网”了!但我的心情却随之轻松了起来。
(选自2015年8月14日《大河文摘报》,有删改)
(1)选文以“被骗”为题有何作用?
(2)结合选文分析出租车司机的形象。
(3)第⑭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4)说说选文最后一句加点词语的深刻含义和表达效果。
但我的心情却随之轻松了起来。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读完选文后的感想。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二十四节气之秋分
余世存
①当太阳抵达黄道180度时,阳光直射地球赤道;这一天即为每个太阳回归年的9月23日前后,这天地球上昼夜均分,白天、黑夜各占12小时,人们命名为秋分。《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②秋分日,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隆水,已经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南、北方的田间耕作各有不同。北方谚语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南方谚语是,“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则反映出江南地区播种水稻的时间紧、秋季降温快的特点,使得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显得格外紧张。秋分棉花吐絮,烟叶也由绿变黄,正是收获的大好时机。华北地区已经开始播种冬麦,长江流域及南部广大地区正忙着晚稻的收割,抢晴耕翻土地,准备播种油菜。秋分时节的干旱少雨或连绵阴雨是影响“三秋”正常进行的主要不利因素,特别是连阴雨会使即将到手的作物倒伏、霉烂或发芽,造成严重损失。故乡村经验是,“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③秋分之后,降雨量开始减少,气候越来越干燥,很多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皮肤干燥、咽干唇裂、鼻子出血、干咳少痰、心烦、便秘……即使喝一大杯白开水,仍然难以解渴。这种现象被称为“秋燥”,应对秋燥的方法只能是静心,是韬光养晦。
④无论是物候显象,还是人体征兆,都在提醒人们要换一个活法,即进入不同于春夏的另外时空中去。这个节气的律令既是告别,又是新生。既是告别旧的时空,又是进入新的时空。宋代词人柳永曾经写江南秋天的美景:“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据说,在北方感受秋天萧索的金国皇帝完颜亮越看越羡慕,当看到后面的“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时,油然而定“投鞭渡江之志”,生“侵吞南宋之心”。可见,秋分在提醒人们要寻找新家园。
⑤从大自然的角度看,无论如何寻找,伙分的本质在于收养。春生春种,秋收秋敛。秋分意味着隐居、避让,意味着独立不惧,遁世无问。有心的农民会在秋忙空闲之际,检查、修缮房屋,欧美国家那些勤劳的农民则会刷漆、换地板、换门窗,使房子焕然一新,以迎接冬天。
⑥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是一个重要日子。如果说春分时万物都在生发,都踏上了征程,都有无限的可能性;那么秋分时就是收敛,在告别,在隐居。
(选自2015年第20期《国家人文历史》,有删改)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 。说明顺序是
(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④段加点词语具体指什么。
这个节气的律令既是告别,又是新生。
(3)第②段加点词语“很多”能否删掉?为什么?
(4)选文多处运用引资料的说明方法,试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民信”比天大
①子贡问孔子怎样理政。孔子答:“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又问,如果要去掉一项,先去哪一项?孔子答:“去兵。”又问,再去一项呢?答曰:“去食。”可见,在孔子看来,“民信”比天大。所谓“民信”,即取信于民。可以说,只有取信于民,社会才能进步,国家才能发展。
②孟子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国共产党正是取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才缔造了共和国。无论古今,只要能获民心,便能得天下、治天下。相反,即便是高城深池,坚甲利兵,也不足恃。历史的常态就是这样:人心不摇,莺歌燕舞;人心不附,鸟散猿吟。
③欲民信之,先要“修己”。这里的修己,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让百姓信任的修己。这种修己,要习惯于晚上“过电影”;想想当天为百姓做了哪些事?还有哪些事没做好?第二天应该怎么干?也要习惯于听取“谔谔①之音”。毕竟,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唐太宗即位时,曾下诏全国免征银免调一年。但不到4个月,便下诏要征集16﹣18岁身强力壮的男子入伍。魏征得知后,两次抗旨,并谏言唐太宗:朝令暮改,怎能让百姓相信?魏征的“谔谔之音”,让李世民顿悟,下令停征。正因李世民此后的纳谏修己,进而开创了史称“贞观之治”的盛世。
④欲民信之,还要“正己”。老百姓信谁,常常不是听他讲得多动听,而要看他做得是否能够服人。隋朝的赵轨,任齐州别驾时,看到邻居家的桑甚落到自己家,他不是捡为己有,而是“遣人悉拾还其主”;做原州总管司马时,一次夜行,身边人的马不小心跑进农田,踏坏了老百姓的庄稼。他立即下马,等到天明,找到庄稼的主人,偿付了钱才离开。他的行为,让老百姓深为叹服、信服。他被调离齐州时,父老乡亲挥泪说:“公清若水,请酌一杯水奉饯”;原州的百姓官吏更是对其由信而学,“莫不改操”。
⑤欲民信之,更要“后己”。人,皆有个人私事。但当了“官”,做了“公仆”,就须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凡事先人而后己。只有“先人”,才能得人,得心;只有“后己”,老百姓才会自动跟上来、聚过来。
⑥总而言之,只有为民着想者,才能使民信之,民服之,民从之。
⑦每名官员都要时时牢记“民信”比天大,处处践行“民信”比天大。只有聚焦于民,百姓才能拥护政府,我们的社会才能进步,我们的国家才能发展。
[注释]①谔谔:形容直话直说。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的?(4分)
(2)选文第二段中画线句子运用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选文第三四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3分)
(4)选文第七段有什么作用?(2分)
(5)选出下列事例中不适合充当第五段论据的一项 (3分)
A.曹刿不顾乡邻的劝阻,主动去见鲁庄公,与庄公共谋克齐大计。
B.郑板桥未经上级批准,自己做主打开官方救助难民,后来因此被革职。
C.贪官刘**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利,为自己谋取利益,沦为人所不齿的“阶下囚”。
D.焦裕禄不顾自己身患重病,兰考县人民治沙脱贫,赢得了兰考人民的爱戴。
人类了解自己的大脑吗
①世上的人时时刻刻,事无巨细都要用到自己的大脑。但是,人类了解自己的大脑吗?
②大脑是人体中最复杂的器官,也是宇宙中已知的最为复杂的组织结构,虽然只有1.5 千克左右的重量,但神经细胞的数量有1011~1012个,相当于整个银河系星体总数。大脑的复杂性还在于神经细胞在形状和功能上的多样性,以及神经细胞结构和分子组成上的千差万别。在脑中还存在数量更为巨大的角质细胞,对其作用人类至今仍然所知甚少。另外,大脑并不只是一团相互纠缠、杂乱无章的细胞,它具有高度的自组织性。例如:大脑可储存的信息总量相当于50 亿册图书,大脑神经细胞之间每秒钟可以完成信息传递和交换1000 亿次。
③作为人体的神经中枢,大脑是掌管人体感觉和运动的“司令部”,也是思想活动的“指挥中心”。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如脏器的活动、肢体的运动、感觉的产生、机体的协调以及说话、识字、思维等,都是由大脑支配和指挥的。人类智慧也主要是由大脑完成的。
④大脑是迄今所知结构最复杂,组织最精细的物质,又是宇宙中进化最完美、功能最奇妙的系统和生命表现的最高形式。对大脑工作原理的认识最为肤浅。如果将大脑比作一个城市,那么目前的技术只能使人们看到城市的大概轮廓,却无法了解里面发生了什么。因此,大脑之谜与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并称人类面临的四大科学难题,而大脑之谜是四大科学难题之最。
⑤加强脑科学研究将有助于脑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医学研究已经发现了超过500 种脑部疾病,包括偏头痛、精神分裂症和阿尔茨海默病等。2008 年的一项统计表明,全世界有20 亿人罹患与脑有关的疾病,为此耗费超过 20 万亿美元。在欧洲,约三分之一 的人口会患上与脑有关的疾病,几乎影响所有的欧洲家庭。加强脑科学研究可以揭开大脑高智能、高效率、低能耗之谜,对人工智能、行为科学、信息技术等领域发展都有重要带动作用。同时,脑科学研究属于高科技附加值项目,在加强脑科学学研究的过程中,基于基础性研究而诞生的新学科和新产业将大量的涌现,并将产生众多的就业机会,以此为基础的产业必将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有研究报告显示,自2009 年以来,人脑工程领域的产业规模持续增长,2012 年相关产业规模约为10 亿美元,2020 年有望增长至60 亿美元,脑科学领域产业前景十分广阔。
⑥我国虽在脑科学领域开展了一定的研究,并且一些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尚缺乏统一的规划和不同学科与技术之间的系统集成,应着眼于未来科技、经济、社会、军事、安全发展,形成满足国家意志和发展需求的国家目标,组织优势研究单位联合攻关,积极抢占脑科学战略制高点,同时引导脑科学研究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保障作出贡献。
(1)阅读选文第二段,说说大脑为什么是人体最复杂的器官。(4分)
(2)第三段中划线的语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请概括选文第五段的说明内容。(2分)
(4)选文第六段加点词语“一些”,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3分)
(5)选出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3分)
A.我们读书写字,唱歌跳舞都是由大脑支配和指挥的,我们的智慧也主要是由大脑完成的。
B.大脑结构复杂、组织精细、进化完美、功能奇妙,是大脑之谜成为四大科学难题之最的原因之一。
C.目前脑科学研究的技术已经很发达,这些技术是人们对大脑的工作原理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D.我国在脑科学领域开展的研究尚存在不足,今后的发展要注意形式统一的规划和不同学科与技术之间的系统集成。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灿烂的红柳花
①戈壁沙漠中的红柳开的最灿烂的夏日里,我们去新疆最边远的且末县。
②走到半路,轮胎被锐物扎破,我们只好换上唯一的备用胎。这时,距离我们抵达的目的地还有几百公里,如果路上再有点问题,就没有办法了。
③我们把车开到人居集中的路边,正要找个人打听修轮胎的地方,一位大约五十岁的汉子骑着摩托车驶过来。我们刚一张口,那个汉子便自告奋勇地说:“我可以用摩托车驮着坏轮胎去修理,修好了就给你们送回来。”他的干脆利落,反而让我们起了疑心,万一是个骗局,轮胎可就有去无回了。我们迟疑地打量着他,只见这个汉子民工打扮,两道浓眉下一双眼睛清澈透亮。我虽然心里有些不踏实,但和司机交换了一下眼神,还是同意了那人的做法。
④我们在路边等了两个多小时,不见那人回来,心里有些发毛。忽然,摩托车的轰鸣声,打断了我们的猜测,那个汉子真的回来了。轮胎拴在摩托车后座上,那个汉子满头大汗,路上飞扬的尘土把他的脸弄得灰蒙蒙的,但那双眼睛依然清澈透亮。
⑤他下车后,有些气喘地说:“让你们久等了,修理铺的人吃饭去了,找了一阵子,这才修好。”说着他把修好的轮胎递给我们,又递给我们一只半新的充气筒。我们要给他修理费和充气筒的钱,他执意不要,若无其事地说:“修理铺是我亲戚开的,只是花了点工夫,材料不值钱。那只充气筒放在家里也没什么用,送给你们应急吧!”反复推让之后,他还是没有收下我们的钱。
⑥我们在向他表达谢意时,问了他的尊姓大名,他只说姓王,说完骑上摩托车调头就走了,消失在飞扬的尘土里。我忽然想到,在整个过程中,他并不问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何处去,一副见多识广的样子,好像我们曾经相识……
⑦真是“祸不单行”,返程的那天,在茫茫胡杨林里,汽车在一个急转弯处失去了控制,四轮朝天。我和另一位轻伤的同事拖出了另外两位伤势较重的,拦住一辆车,车上的人二话没说,就把重伤员送往油田医务所急救。但由于我们所处之地偏僻,手机没有信号,剩下我们两个人只得托过路人捎信求援。晌午的胡杨林异常闷热,地上的小虫子爬来爬去,蚊子似乎铆足了劲,成群结队地“问候”我们,风好像睡着了,一点动静都没有。偶尔路过的车辆,临近出事地点,放慢一点儿速度,又疾驰而去。
⑧太阳移到了西方。我们坐在地上,背靠着树干,呆呆地任凭塔里木的热浪蒸煮和蚊子亲吻。就在我们又累又饿昏昏欲睡的时候,一辆半旧的北京吉普鸣着喇叭,停在我们附近。一位扎着花头巾,上穿粉红色花格短袖上衣,下着花裙子的中年维吾尔族大嫂从车上下来,一名汉族司机帮她从车上拎下两包东西,向我们走来。
⑨那两包东西摊在一块树荫下的平地上,一盆拉条子面,一盆香味扑鼻的炒菜,一壶茯茶,几个盘子和茶碗,几双筷子。维吾尔族大嫂用不太流利的汉语一边招呼我们吃饭,一边回答我们的问题。原来,她是路边开饭馆的,听过路的人说这里出了车祸,就做了饭菜,拦了养路段的车,和司机一起给我们送来了吃的。吃完饭,那位大嫂嘱咐我们不要担心,她已经托人送信到县政府,会有人来救援我们的。
⑩说罢,她和司机上车,我们诚恳地躬身谢别。吉普车拐了个弯儿,消失在一大片开得正艳的红柳花丛后面。我们张望着那簇红柳,目光久久不愿移开。
⑪红柳在戈壁大漠无人栽培,独自生长的灿烂的红柳花自由绽放,丝毫没有取悦于人的意思,它的美是自然流淌的,让我总是想起那些在沙漠中帮助过我们的人……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第二至六段所写的事件。(3分)
(2)选文第三、四两段两次写汉子的眼睛“清澈透亮”,请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这样写的用意。(3分)
(3)选文第七段画线句子属于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4)下面A、B两句的表达效果哪句更好?说明理由。(4分)
A.那两包东西摊在一块树荫下的平地上,一盆拉条子面,一盆香味扑鼻的炒菜,一壶茯茶,几个盘子和茶碗,几双筷子。
B.那两包东西摊在一块树荫下的平地上,有吃的,有喝的,还有碗筷。
(5)结尾段有什么含义?(4分)
(6)选出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3分)
A.选文以“灿烂的红柳花”为线索,讲述了我们去且末县途中的见闻。
B.选文第二段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地点、起因,为下文写我们出车祸做了铺垫。
C.选文的第五段中对那个汉子进行了语言和心理描写,表现了他的细心周到。
D.选完第七至十段写了维吾尔族大嫂和路人帮助我们,有详有略,突出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