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构成前后连贯合理的排比句。
饥饿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__________。动乱的年代里,___________;安定的年代里,_____________。
识记·时间秩序
节气就是气候变化的节点,一年有吞、夏、秋、冬四个季节。古人把每个季节分为六个节气,一年便有了二十四个节气(如下图)。二十四节气形成于春秋战国,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合序轮回,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关于四季的划分,往往习惯以“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起点。
(一)立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立吞,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立春即春季的开始,时序进入春季。此时虽依然春寒liào( )峭,但寒冬已尽,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大自然生机勃勃。立春日有做春饼、赠春盘、食春菜等饮食之俗。《荆楚岁时记》载:“立春之日,亲朋会宴。啖吞饼、生菜,帖‘宜春’二字。”立春过后,春暖花开,人们喜欢出城玩乐,俗称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1)阅读以上两段文字,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 沧( ) ② liào( )
(2)以上两段文字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的三个。
(二)立夏
二十四节气,是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时令)的特定节令,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礼记·月令》篇,解释立夏曰:“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在这时节,蝼蝈、青蛙开始聒噪看夏日的来临,蚯蚓也忙着帮农民翻松泥上,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争相出土,万物至此皆日日攀长。明人《遵生八笺》亦云:“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右图为丰子恺绘立夏的画作。红红的樱桃,满满的豌豆,闻香飞来的蜻蜓,鲜活多姿,趣味盎然,引人遐想。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① 孟夏 ② 盎然
(2)根据对联的要求及文段的相关提示,从以下句子中选出分别反映春季和夏季的对联,按上下联顺序填写。
①东风软系桃花雨 ②红莲翘指蜻蜓吻 ③雁语无题桂就章 ④闻香转角梅方露
⑤碧水吟歌蛙鼓合 ⑥含笑迎春雪已红 ⑦菊香不散枫生色 ⑧西柳轻堆翡翠烟
春季:___________________ 夏季:___________________
(三)立秋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四时“气”的变化。秋,甲骨文像长须长足的蟋蟀(如下图)。造字本义:天气转凉。蟋蟀出现的季节。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立秋,也意味着降水、湿度等,趋于减少或下降;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尔雅》:“秋为收成。”《说文解字》:“秋,禾谷熟也。”秋天是禾谷成熟、收获的季节。
(1)下面从以上几个文段中选出来的句子,属于病句的一项是( )
A. |
关于四季的划分,往往习惯以“四立”(立作、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起点。 |
B. |
立春过后,春暖花开,人们喜欢出城玩乐,俗称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
C. |
蚯蚓也忙着帮农民翻松泥上,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争相出土,万物至此皆日日攀长。 |
D. |
立秋,也意味着降水、湿度等,趋于减少或下降: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 |
(四)立冬
宋代释文珦《立冬日野外行吟》诗有句:“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古人编写的七十二候,将立冬节气分为3个5天,每5天为一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唐代李白有《立冬》诗云:“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水冰地冻,“雪”往往是古代咏冬的诗文里常见的意象。
(1)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整理诗文,按要求填写与“雪”相关的内容。
作者 |
题目 |
批注 |
诗文 |
毛泽东 |
《沁园春·雪》 |
互文,写寒冬雪景,气势磅礴,境界阔大。 |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韩愈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
即景抒情,云遮雪塞,道尽英雄失路之悲慨。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刘义庆(编) |
③《________________》 |
比喻,喻雪飞扬之态,轻盈之雅。 |
未若柳絮因风起 |
④__________ |
《卖炭翁》 |
景物描写,写雪后卖炭路途之艰难。 |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张岱 |
《湖心亭看雪》 |
间接描写,描绘雪后雾气弥漫,天地浑然难辩的景象。 |
雾凇沆砀,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柳宗元 |
《江雪》 |
写雪景,却没有“雪”字,凸显空灵之境。 |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综合性学习
百色某校九年级开展“传承本土文化,赓续红色血脉”实践活动,假如你是该年级学生,请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项任务。
【选红印章】
(1)某班同学以“红色福地”命名他们的随手拍本上文化作品集,但对于下列两种封面设计中选用何种红色印章图案拿不定主意。请你帮他们作出选择并说明理由。
我选:__________(A或B)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班会课】
(2)某班组织召开以“立足本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班会课,如果你负责策划,请按以下提示,将这节班会课的环节补充完整。
首先,专家介绍本土红色文化;
其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全班同学进行承诺签名。
【致欢迎词】
(3)百色是红色旅游城市,吸引大量的外地游客,假如你是导游,请在欢迎仪式上致一段简洁得体的欢迎词,60字以内。
积累与运用
北京冬奥,惊艳全球。学校开展以“自信中国风,一起向未来”为主题的展览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展板一:浪漫奥运
(A)下面是展板一的文字内容,阅读并完成题目。
万众瞩目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中国式浪漫”唱响“一起向未来”的宣言;欢乐相聚的闭幕式,大家在五环旗下依依惜别,“天下一家”的浪漫烟花、寓意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结,让多少人内心的企盼得到共鸣和回响。多少人也由此领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智慧、“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象、“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的深情,感受当代中国的自信从容和______生机。“雪如意”“雪游龙”“雪长城”,见证运动员汗水与激情的比赛场馆,则是将科技、运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______的具象载体。火种灯会徽体育图标颁奖礼服北京冬奥会视觉呈现的中国风几乎无处不在。
(1)请你将本次活动的主题“自信中国风,一起向未来”工整地写在下面田字格中。
(2)上面语段中加点字的注音和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万众瞩目(shǔ) 篷勃 熔合 载体(zài) |
B. |
万众瞩目(zhǔ) 蓬勃 融合 载体(zài) |
C. |
万众瞩目(zhǔ) 篷勃 融合 载体(zǎi) |
D. |
万众瞩目(shǔ) 蓬勃 熔合 载体(zǎi) |
(3)给画线句加上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火种灯,会徽,体育图标,颁奖礼服——北京冬奥会视觉呈现的“中国风”几乎无处不在。 |
B. |
火种灯、会徽、体育图标、颁奖礼服——北京冬奥会视觉呈现的《中国风》几乎无处不在。 |
C. |
火种灯、会徽、体育图标、颁奖礼服……北京冬奥会视觉呈现的“中国风”几乎无处不在。 |
D. |
火种灯,会徽,体育图标,颁奖礼服……北京冬奥会视觉呈现的《中国风》几乎无处不在。 |
(4)展板上需要配图,字体与示例图片一致的一项是( )
◆展板二:科技奥运
(B) 下面是展板二的文字内容阅读并完成题目。
科技正重构舞台艺术呈现,赋予艺术“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的简约美,营造诗化意境。机械舞台移动,可看作山脉涌动;光影交错辉映,可译为日月起落;虚拟视觉成像,可形塑万里山河……科技元素潜藏在视觉语言结构中,为观众创造着美好的视效体验。依托图像处理算法,冬奥会开幕式______人心的“冰瀑”环节中,一滴水墨从天而降______开来,“黄河之天上来”的意境______,唤起人们心底的文化情结。“冰雪五环”环节采用三维水墨动画、裸眼全息水墨动画等手段,以笔墨精神再现冬奥历史,观意取象、气韵相生。
(1)根据语境,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激动 渲染 跃然纸上 |
B. |
震荡 熏染 惟妙惟肖 |
C. |
震动 点染 入木三分 |
D. |
震撼 晕染 呼之欲出 |
(2)展板两边计划写一副对联。小逸同学已经拟写了上联,请你补出下联。
上联:科技助力迎奥运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板三:文化奥运
(C)下面是展板三的文字内容,阅读并完成题目。
在北京冬奥会上,和体育同样具有连接人心,打通人心力量的,是传统与现代交织的中华文化。大到场馆设计:首钢滑雪大跳台造型巧借敦煌壁画中飞天丝带的灵动气韵,视觉上飘逸轻盈,因而别号“雪飞天”;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同时化用“中国龙”的意象和中国古典园林水榭长廊的设计理念,从空中俯瞰有如盘龙在山;______。小到一盏灯、一枚徽章、一件礼服:______;会徽在方寸之间创造性地汇聚了篆刻、剪纸、书法与冰雪运动;______。
(1)把下面句子依次填入文段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火种灯”造型和巧思都受到西汉长信宫灯启发
②颁奖礼服如“鸿运山水”“唐花飞雪”,同样是对传统的化用
③云顶滑雪公园坡面障碍技巧赛道融入烽火台元素,宛如“雪长城”
A. |
①②③ |
B. |
②③① |
C. |
③②① |
D. |
③①② |
(2)根据语境补全对话。
小文:“水榭长廊”的“榭”字你熟悉吗?
小逸:熟悉,我们学过苏州园林“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我还背诵过辛弃疾的词——“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都有“榭”字。
小文:“榭”字不常用,不过,根据语境理解意思并不难。“水榭长廊”“亭台轩榭”“舞榭歌台”三个短语中“榭”字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指的是______。
小逸:巧了,这三个短语的结构类型也是一样的,都是______短语。
结语
(D)下面文段是为此次展览写的结语,画线句子表达欠妥,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北京冬奥会的“中国风”体现了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现代科技的共创共生,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投射与缩影。这股“中国风”还体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对真善美的共同向往。无形的文化纽带与体育精神一起,将人们紧紧相连。“春雷响,万物长”,我们将以更自信的姿态继续谱写属于世界也属于中国的华彩篇章。
(E)下面是小文同学筹办此次展览后的感想,请你帮他填上恰当的诗句。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展现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象,这是经典诗文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借助这种创作手段,我们还可以展现“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的苍茫辽阔,展现“草树知春不久归,_________________”(韩愈《晚春》)的万紫千红,展现“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_________,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四季之美,展现“芳草鲜美,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的世外桃源,展现“_________________,星河欲转千帆舞”(李清照《渔家傲》)的浪漫神奇,展现“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的凌云壮志。
“_________________,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让鼓荡于北京冬奥会的“中国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吧。
某校在恢复线下教学后,以“抗疫中的珍贵镜头”为主题,征集由学生拍摄的令自己感动的照片,以此作为专属明信片的正面设计。其中一幅是一位男生和父母在方舱医院隔离时拍摄的全家福,受到广泛好评。请谈谈其中的原因。50字左右。
基础·运用
2022年4月18日,国家植物园在北京正式揭牌。学校组织大家到那里开展研学活动,活动结束后,你完成了一篇研学日志。老师建议你从书写、语言、结构三个方面检查和修改。
(1)你用正楷字书写“国家植物园研学日志”九个字作为标题。
第一部分 国家植物园概述
国家植物园包括南园和北园,是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园)和北京植物园(北园)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的,总规划面积近600公顷。南北两园各有特色,功能互补。南园是按照植物分类来布局的,建有展览温室和专类植物展览区。北园植被茂盛,植物种类烦多,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错落有致。整个园区既有匠心设计,又有天成之趣。
(2) 检查文段,你发现了一处书写错误。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因为表达的是“两园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意思,所以“整合”中有错字。 |
B. |
因为表达的是“制订全面、长远计划”的意思,所以“规划”中有错字。 |
C. |
因为表达的是“全面安排结构、格局”的意思,所以“布局”中有错字。 |
D. |
因为表达的是“园中的植物繁盛多样”的意思,所以“烦多”中有错字。 |
(3)文段的最后一句话摘抄自园区展板,你想弄明白“天成之趣”的意思。查《现代汉语词典》,“天”的主要义项有:①位置在顶部的,凌空架设的;②季节;③天然的,天生的。根据词典释义及文段内容,下列对“天成之趣”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空中景观的奇趣 |
B. |
【乙】四季变换的异趣 |
C. |
【丙】天然生成的妙趣 |
第二部分 有特点的植物
在国家植物园里能见到很多有特点的植物,我最喜欢其中四种。沙漠玫瑰原本生长在环境恶劣的非洲沙漠地带,它的花朵就像玫瑰一样光彩夺目,“沙漠玫瑰”由此得名。芦荟原本生长在热带干旱地区,它在容易保持土壤湿度的地方扎根生长,为扩大生存范围无所不为。来自南美洲的王莲,翠绿的叶子平铺在水面上,直径可达2.5米,让人叹为观止。牡丹为落叶灌木,花大而艳,花型花色众多,雍容华贵,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有“花王”之称。
(4)你检查后发现,下列成语在文段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光彩夺目 |
B. |
无所不为 |
C. |
叹为观止 |
D. |
雍容华贵 |
第三部分 植物多样性
展览温室里生长着2000多种热带和亚热带植物,标本馆收藏着大量植物标本和化石标本。整个植物园真像一部“植物百科全书”。这次研学活动让我收获很多。我明白了每一种生命都值得尊重的道理,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了解了植物的多样性。
(5)你发现画线的句子存在问题,对这个句子作出修改。
第四部分 结语
国家植物园的标志,主体由两种植物的叶片图案构成,这两种植物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银杏和水杉。这一标志让我感受到植物的美丽、优雅和不朽。植物就像朋友一样与我们朝夕相处,形影不离。________
(6)你查到国家植物园的标志还包含着植物保护理念。依据这一理念,你在研学日志的结尾处补充一句话,用上“学习”“探索”“贡献”三个词,向同学们发出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