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简答题。
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个马趴?这一定是夸张吗?
作者围绕着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二)
我有一位好朋友,很苦恼,因为他与父亲的关系很僵,父子俩常面对面地坐着,一两个小时没一句话可说。朋友认为父亲不理解他,换句时máo()的话来说,就是父子之间存在着很深的代沟。
最近,朋友受公司派qiǎn(),要到南非的开普敦去工作。
他回到家里,吃完饭,父子俩又面对面地坐在沙发上,谁也不说话。过了一会儿,儿子开口了:“爸,我想跟您谈一件事!”
“什么事?”父亲(平静、安静)地问。
“我要到开普敦去工作了。”
“哦,我知道了。”
停了一会儿,父亲问道:“什么时候走?”
“后天。”
“哦,我知道了。”
“那……什么时候回来?”父亲往前(挪了挪、靠了靠),急切地问。“我不知道。”
“哦,我知道了。”父亲说这句话时,儿子看见父亲眼里(噙、含、闪)着泪花。房间里又沉寂下来了。
过了一会儿,父亲颤巍巍地站了起来,摇晃着走向书房。儿子看着父亲摇晃的背影,眼睛也有些湿润,想喊住父亲,但终究没有说出口。
过了一会,父亲从书房走了出来,手中拿着一本《世界地图册》和一支钢笔。走到儿子面前,有些激动地问:“开普敦在哪里?”
儿子拿过地图册,指着说:“看,就在这里!”
“在这里……”父亲一边喃喃自语,一边用笔在开普敦所在的位里点了一个红点,又在镇江所在的位里点了一个红点,然后画了一条红线,将镇江和开普敦连接起来。
父亲眼噙着泪水,哽咽着对儿子说:“在我想你的时候,我就看看这张地图上的两个红点一条红线!”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时máo()派qiǎn()。
从括号里选出恰当的词语,在下面画线,使语句更加流畅。
文中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
全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如何理解?
试给选文起个题目:________

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一)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中的“聪明过分”是什么意思?
如何理解“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中的“漂亮”一词?
概括这段文字的段意。

请认真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祸从天降,谁为真凶(15分)
①2010年8月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甘肃省舟曲县,昔日秀美的山中小城顿时满目疮痍,许多同胞不幸罹难。罪魁祸首,就是泥石流。那么,泥石流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②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相对于普通洪水,泥石流含有大量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最高体积含量可达80%,因而具有更大的破坏力。它往往发生在山区等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
③舟曲县城所在的白龙江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山谷地势高差达1000-2000米,而且舟曲正好处于两山之间的峡谷地带,这给泥石流汇集和流动形成了天然的地理条件。舟曲位于龙门山地震活动带北缘,又临近天水地震活动带。由于历史上的几次大地震,舟曲附近的地质构造岩性松软、破碎,风化程度严重,堆积物很多。此外,灾害发生之前持续的干旱造成附近山体干缩,加大了岩石间、山体间的缝隙,使原本已十分松散的岩体、山体互相之间更加没有黏性。
④这些地质条件给舟曲埋下了安全隐患,但如果没有力量去推动这些松散物质的话,泥石流依然不会发生。暴雨就是推动泥石流的“手”。
⑤处于黄土高坡上的舟曲县原本是一个干旱的地区,多年的平均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有历史记载的暴雨近百年来只发生过2次,分别是1973年7月12日的57.2毫米暴雨和1994年8月8日的63.3毫米暴雨。舟曲泥石流暴发当晚,该地区在短短40分钟内突降97毫米的大暴雨。大量的水浸透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形成了泥石流。作为生命之源的水成了这场灾难的导火索和帮凶。
⑥如果说强降雨是“导火索”的话,山体风化、水土流失则是“火药”,而人类活动担当了“催化剂”的角色。
20世纪50年代,舟曲县森林覆盖面大,生态环境平衡,有“陇上江南”之称。然而之后的半个多世纪,舟曲的森林覆盖率从67%锐减到20%。森林的过度砍伐导致舟曲水土流失严重,山体风化,土地裸露,一旦遇到狂风暴雨,泥石流就容易形成并沿着山谷倾泻而下。另外,近10年来,舟曲县获批的大小水电站有55座。修建水电站要炸山辟地,会令岩体变得松动,植被遭到破坏,制造了大量的松散物质。更有甚者,舟曲矿产资源丰富,开矿遗留的废弃土石处理不当,使松散碎屑物质量大增。这样,在自然状态下需数十、数百乃至上千年才能聚集起来的松散碎屑物质量,现在几年内便达到了。桶里装满了“火药”,自然一点就炸。
⑧由此可见,舟曲泥石流的形成不完全是因为天灾,人为因素也促进了泥石流的发生发展,扩大了它的规模,加重了危害程度。在经济发展中应该重视环保,只有真正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才能避免悲剧重演。(选自《中学科技》2010年10期,有改动)
请简要概括舟曲形成泥石流有哪些因素。
结合上下文,分别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作用。
(1)它往往发生在山区等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
(2)20世纪50年代,舟曲县森林覆盖面大,生态环境平衡,有“陇上江南”之称。然而之后的半个多世纪,舟曲的森林覆盖率从67%锐减到20%
为了避免悲剧重演,结合你所掌握的知识对泥石流易发生山区的居民提出两条预防泥石流的建议。
根据下列链接材料,结合选文内容,请你就泥石流的特点,写出你的两点发现。
链接材料一: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是与集中降雨时间规律相一致的,一般发生于多雨的夏秋季节。因集中降雨时间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的降雨多集中在6—9月,因此西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于6—9月;而西北地区降雨多集中在6、7、8三个月。
链接材料二:近四十年来,我国每年因泥石流直接造成的死亡人数达3700余人,据不完全统计,建国后的50余年中,我国县级以上城镇因泥石流危害或威胁的县级以上城镇有138个。

请认真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和母亲的最后约定 (16分)
①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②一生操劳的母亲,从没有走出过塔河这个偏远的村庄,在行至人生的终点时,她渐渐燃起一个愿望,那就是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儿子王一民展开的地图上,母亲用瘦弱的手指画了一条斜线,从塔河到拉萨。王一民不明白母亲为何选择这样遥远的地方,但母亲迫切而强烈的心愿、充满渴望的目光,激励着王一民出发了。
③从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塔河,74岁的儿子用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载着99岁的老母亲,吱呀上路,用了两年半的时间,走到了中国最南端的海南岛。考虑到母亲身体不支,王一民打算返回家乡,以使母亲“落叶归根”。
④两年多里,寒冬酷暑,冰雪暴雨,还有母亲“老小孩儿”似的抱怨和挑剔,种种路况和心绪,王一民都挺了过来,而且他为自己能和母亲在一起走这么多路感到无比荣幸。
⑤一路上,王一民的行动也引来记者的访问、电视台的镜头、陌生人的好奇,面对这些始料不及的关注,王一民也会觉得慌张、惊恐。但他收获更多的,是无数好心人的及时收留和援助。“世上的人把母亲和我的旅行称为‘世界上最美好的同行’,也有人称之为‘夕阳中的微笑’。”当王一民带着母亲返回家乡时,受到了家乡人的高度赞扬。
⑥回家后,母亲以102岁的高龄离开人世,遗言是:希望骨灰能撒到西藏去。为了实现母亲的遗愿,伤心平复后的王一民,以83岁的年龄,又用了7个多月的时间,三轮车换成有发动机的“大车”,终于将母亲的骨灰撒在了西藏的土地上。有人说,如果把这些往返路程都加在一起,大约有10万里。
⑦“人们把我抬到高高的位置上,似乎是为了证明自己不能尽孝是理所当然的。”但反复测量走过的路,回想路上的种种,王一民也觉得,“我们的旅行几乎是个奇迹”。
⑧王一民说,我之所以能忍受所有的痛苦,是因为我必须遵守与母亲的约定,这是我能献给母亲的最后的爱心。
⑨他的事迹越过国境,传到了韩国。韩国作家俞贤民先生在中国考察期间,经过百般周折,最后见到了王一民,二人相谈甚欢,于是有了一本真实的书:《我要陪你去西藏--和母亲的最后约定》。 (选自《读者》2010年第18期 )
细读第⑤段,你认为王一民母子的这次旅行,称为“世界上最美好的同行”好还是“夕阳中的微笑”更好,请写出你的理由。
下列句中划线的文字很有表现力,请结合文章加以品析。
(1)从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塔河,74岁的儿子用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载着99岁的老母亲,吱呀上路,用了两年半的时间,走到了中国最南端的海南岛。
(2)伤心平复后的王一民,以83岁的年龄,用了7个多月的时间,三轮车换成有发动机的“大车”,终于将母亲的骨灰撒在了西藏的土地上。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有人认为第⑨段有画蛇添足之嫌,可以删去,你的意见呢,请写出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骗来的“煎饼果子”朱砂
电脑的突然白屏,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定了定神他才发现,该续费了。
虽然已经掏好几回了,可他的手还是忍不住伸进了衣兜,没有,连个钢崩也没有。扭头瞅瞅,旁边的机子上,有人在玩“传奇”,有人在玩“卡丁车”,不远处,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趴在桌上睡得正香,一条细软绵长的水线从那少年的嘴角悄然滑出……
走出网吧,天已大亮,站在台阶上伸了个懒腰,不远处阵阵炸油条的香味儿刺激着他的神经。
他想回家,又有些不甘。原本,向妈妈要的20块钱是给同学买生日礼物的,结果到了网吧玩儿起来就忘了,并且,这一忘不要紧,竟然过了夜。
这会儿回家,肯定挨打。他摸了摸脑袋,想,反正是挨一顿打,干脆再多玩会儿好了,省得回家挨了打还得没完没了的练那个破小提琴。沿着宽宽的护城河,他漫无目的地向前走着。
护城河堤是个早市,每天从早晨5点到10点,商贩云集,人来人往。
正走着,忽然,桥头上一个老人引起了他的注意,老人七八十岁的样子,穿一身破烂的衣服,跪坐在地上,不停地向路人磕着头。陆陆续续的,有人向老人身前的茶缸里投下一枚硬币或是一张纸票。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的脑子里瞬间涌起,他跑回网吧,向老板要了一只粉笔。
十分钟后,当他再次出现在桥头时,他的身前多了一片白色的文字,大意是:父亲出了车祸,肇事司机逃逸,母亲一病不起,家里没了收入,他要上学云云。
虽然这套行骗的伎俩并不高明,可还是有善良的路人在他跪着的身体前投下了大大小小的钱币。瞅着眼前渐渐笼起的“碎币山”,他的心乐开了花。他沾沾自喜地盘算着,等收了市就拿这些钱到街上大吃一顿,然后回网吧重新投入战斗。
思绪正游走着,忽然,一阵奇香飘进鼻子,天哪,一袋“煎饼果子”!那种香将他的食欲瞬间勾起,他顾不上说谢谢,抄起塑料袋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慢着点,别噎着!”一个温柔的声音响起,随即一瓶矿泉水递到了手边。
他浑身打了个冷颤,那声音,天哪,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下意识地抬起头,一张笑脸映入眼帘。他的呼吸,忽然就有了片刻的凝窒。
他的脸涨得通红,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他自作聪明地选择了城市最边缘的网吧,然而他却忘记了,班主任的娘家就在郊区。
班主任笑眯眯地看着他,没说话,把水塞进他的手里,然后怜爱地抚了抚他的头,转身离开了——她用这样的方式,维护了一颗少年的心。
他直愣愣地跪在那里,下意识地掐了一下胳膊,疼,不是在做梦。
他踉踉跄跄地站起来,目送着老师的背影,眼里,一片濡湿。
抹了一把脸,他用脚踏乱了身前的粉笔字,然后捡起地上钱,几步走到乞讨老人身边,把钱放进了老人的茶缸,在老人诧异的目光下,离开。
那天之后,他再也没踏近网吧半步。
那个矿泉水瓶子,他一直珍藏着,在他心里,那个夏天,老师给他的,不是一瓶水,而是,一瓶爱。
(选自《文苑 》2010年2期)
请你梳理本文的故事情节。
少年用向妈妈要的20块钱上了一夜网→→少年把讨来的钱都送给了乞讨老人,从此没也没踏进网吧半步。
第二段划线句子是一处细节描写,作者写这一细节有什么用意?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的脑子里瞬间涌起,他跑回网吧,向老板要了一只粉笔。”一句中的“大胆的想法” 是指什么?
“班主任笑眯眯地看着他,没说话,把水塞进他的手里,然后怜爱地抚了抚他的头,转身离开了——她用这样的方式,维护了一颗少年的心。”说说班主任用什么方式维护了一颗少年的心?
“他踉踉跄跄地站起来,目送着老师的背影,眼里,一片濡湿。”一句用了哪两种描写方法?“眼里,一片濡湿”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
文中的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任选一个,概括他(她)的性格特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