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小店一间
①那间叫做和春的店拆迁了,或是倒闭了。那时候小杂货店都叫宏发、财源什么的,若不是这么奇特的两个字,我想我不会记得这么清晰。那些倔强地支棱在房顶上的草秆儿消失了,拼成“喜喜”字样的塑料管门帘也消失了——这条路扩建了。
②我们的小学校就在小店旁边。孩子们第二节一下课就急三火四地冲进小店,高举着角币冲柜台里喊:“大白梨汽水一瓶!”柜台里那位老人忙不迭地答应着,依次把汽水拎上来。“大白梨”是当时最便宜、量最大的汽水,咕嘟咕嘟灌下去半瓶,二氧化碳便如沸水一样涌上来,一路涤荡了胃与食道里的闷气。剩下半瓶喝不了,是可以放在小店柜台里存着的,等着放午学后再接着完成。柜台里的老人便从容地收拾着,有的放在窗台上,有的放在椅子下。“都可得记住自己那瓶!”老人耐心地笑着。孩子们仔细记清了自己汽水旁边的明显标志,急匆匆地跑回去了——店里能听到清晰的上课铃声。
③我和明,有一段时间总怀疑我们的“大白梨”被别人拿混了,每次都要磨蹭好一阵,待大家都跑回去了,才寻找更不为人知的位置。直到有一天老人看着犹豫的我们,笑着取下货架第三层的一瓶白酒,把我们的半瓶“大白梨”摆上去,说:“以后,这空儿就给你们留着,行不行,小丫头?”我那次第一次仔细观察了一下他的眉眼,那是一张真正的长者的脸,有着长者之所以为长者的东西。
④后来,货架第三层最右边的位置果真一直空着,除了我和明买汽水的日子。
⑤这条街其实简单得可以。零星的岔路口间杂着零星的店铺。每当夕阳蹒跚而下的时候,我和明拖拽着自己斜长的影子回家,看见和春店的烟囱里袅袅地摇出褐黄色的烟,愉快极了。
⑥我和明也耍一些小手段。孩子的零花钱是有限的,我们最常用的一招是拿着两三毛钱,脸不红不白地问:“爷爷,这些钱能买什么呀?”老人宽厚地歪一下头:“能吃两颗香口胶,爷爷还让你们一人尝一块新进的糖。”我们因为尝新糖的权利而占尽了便宜。多年以后我才明白,其实很多成人的规则对孩子都是宽容的,而当时我们天真地认为这种殊荣来自我们的成绩。那是个以为好孩子就应该受宠的年龄。
⑦后来有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和明翻看了这座小城从前的年鉴。那里面有一张异常面熟的照片,照片下面是这方水土一直引以为荣的一家企业的简介,那家企业连孩子都耳熟能详。于是我和明在一次买“大白梨”的时候小心翼翼地核对了老人的名字,之后对他肃然起敬。
⑧我那时觉得,应该有什么词来形容这位老人和他退休后的这家陋店,这种寻常人家的安宁之气稀释了他的人生密度。他与小店让我有了一些不是孩子所惯常有的、并非针对具体事物的关注。店与人都带有长者之气,沉静的和内敛的。我在高中时曾想写写,这么一个简单的小店多么微妙地盘踞在我们的生活里,但我没词儿。我气它不是在江南烟雨酒旗风中,也不是在大荒沉沉飞雪白里,没有古雅和粗犷,就只剩下微妙的感觉,而微妙是写不出来的。我奇怪地想起“举重若轻”四个字,就再也写不出什么来了。
⑨我上高中之后就与小店疏远了,高中的方向和小学的迥然相异,而且高考要求人心无旁骛。等我和明再到那里时,店和人已是老态龙钟了。
⑩“要考大学了?”老人一阵惊奇,仿佛我们不应该长大似的,随即他笑道:“多快,一晃之间呢。”那时候正值高考前的温书假。
11其实,生命里很多东西,易于接受,也易于淡忘。等我再回来看时,熟悉的地点已盛载着陌生的风景。我便提取那些简单的画面,那夕阳下的炊烟,那第三层货架……那些宁静简单的日子便一一重来。我想了想,还是没有去打听老人是否还在世。老店不在了,老街不在了,再见老人反而支离了记忆,其实他们本是圆融一体的。请将本文分成三层,并概括层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11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由第②段的描写,你看出老人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我们的一些小手段指什么?老人明白吗?为什么这么说?
第⑦段中“小心翼翼地核对”,你能理解孩子们当时的心情吗?
为什么我没有打听老人是否去世了呢?怎样理解这种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如何保存未来数据
任志方
①数千年来,人类一直在用各种手段保存信息。尽管在过去几十年里,人类存储的数据量出现了极大增长,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记忆越来越多地以数字形式储存在我们的硬盘里或“云端”,但这些数据的寿命却很短,甚至长不过我们的一生。如何才能将这些数据长期保存不丢失?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正在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②2017年2月,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的数据存储技术,利用玻璃中的微型纳米结构去编码信息。基于这一技术,标准尺寸光碟能保存约360TB的数据,而在温度190℃左右的环境中可维持长达138亿年,这一时间和宇宙的历史相仿,是地球年龄的近3倍。
③这一技术被称作“五维数据存储”,它最初发表在2013年的一篇论文中。自那时以来,科学家不断推动这项技术的优化发展,最终要实现商用。
④五维光碟能使用位于玻璃碟片内的微型物理结构(即“纳米格栅”)保存信息,通过读取折射的激光能够呈现5种数据状态,这也是这种技术名称的来源。利用激光技术设备,可以知道纳米格栅的方向、激光折射的强度以及用X、Y、Z轴表示的空间中的位置。因此,想对于传统光碟,五维光碟的数据存储密度更大,例如传统的蓝光光碟能保存128GB的数据,而五维光碟存储的数据量是蓝光光碟的3000倍,即360TB.
⑤由于玻璃是一种坚固的材料,只有很高的温度才能导致玻璃熔化或变形,而玻璃又有着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因此,这种五维光碟能确保数据在非常长的时间里保存,不会丢失。
⑥在五维光碟长期保存数据信息的情况下,如何使这些数据信息让未来的人解读?那就是保存所有的软件,存放在云端的服务器上,使它们永不过时,就好像博物馆一样,只不过这个博物馆是数字形式的。通过对软件的数据内容和操作系统做一个快照,然后进行长期保存。在未来漫长的时间中,这些快照还需要根据当时的技术环境,从一个云端移到另一个云端,方便任何需要者使用。
⑦五维数据存储技术对人们将来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尤其对图书馆和博物馆未说更有潜力。科学家认为,这一技术可以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商用。尽管在五维光碟中记录信息还需要用到成本高昂的实验室激光设备,但光碟数据的读取并不困难,南安普顿大学的科研团队表示,类似DVD播放器的五维光碟读取设备将在未来几十年面市。
(摘自《意林》2018年1月下,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说明对象的概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未来数据 B.硬盘或“云端”
C.五维数据存储技术 D.图书馆和博物馆
(2)下可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2013年以来,科学家不断推动“五维数据存储”技术的优化发展,最终要实现商用。
B.五维光碟的数据存储密度比传统光碟大,它存储的数据量是蓝光光碟的3000倍。
C.在五维光碟长期保存数据信息情况下,未来的人可通过云端服务器上的软件,解读过去的数据信息。
D.五维数据存储技术对图书馆和博物馆来说很有潜力,五维光碟读取设备将在未来几年面市。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结构形式为“总一分一总”,七个自然段划分为:①‖②③④⑤⑥‖⑦。
B.第②段中运用的“约”“左右”“近”等概数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第④段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五维光碟的特性。
D.第⑤段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先说明玻璃具备坚固性和化学稳定性的原因,再说明五维光碟能长久保存数据的结果。
说“正”
李建永
①每一个汉字的组成结构部分往往都包含着丰厚的意蕴。“正”字由“一”与“止”构成,故其地对本义乃“守一以止”。东汉许慎《说文》讲:“正,是也。从止,一以止。徐错曰:‘守一以止也。,”
②那么,“一”是什么?何以守”一”?
③《说文》讲:“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其大意与老子《道德经》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相近。我倒觉得,由于《易•乾卦》的六个阳爻 (yáo),是由六个“一”组成的,因而“一”体现的正是《易•乾卦•文言》中闸释的“刚健中正“.故我认为,“一”的本义乃“刚健中正”。
④“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对生长于天地之间的人来说,“刚健中正”的“正”来自于“中”,正气来自于中气,中气源自养气,正如孟子所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儒家讲正心破意,修齐治平,就是从自身的“养中持正”做起,蕴藉涵养胸中之正气,氤氲醇化为道德、智慧和力量,不仅德润自身,裨益家庭,而且成就事业,造福人民。
⑤然而,理论不能只停留于理论阶段,理想也不能止于理想化。迄今为止,在塞北的许多村庄,每逢村干部换届选举以及其他事宜的投票活动,仍然沿用老辈人传法,画下一个个“正”字来计票,这种计票方式,倒不完全因为“正”字恰好五画方便记数,其注重并寻求的正在于“正”字所蕴含的传统政治文化意义。
⑥孔子曰:“政者,正也。”政治的全部要义,就在于一个“正”字。而“正”者“守一以止”,当“止”于“刚健中正”。“刚健”乃精诚坚守,一以贯之;“中正”乃公平正义,一身正气。至于“守一以止”的守,对为政者来说,既要求秉持公道正义,不越雷池半步的操守与坚守:亦包含我疆我理守土有责,对岗位事业的担当与使命。特别是各级机关单位的一把手﹣尤其是主政一方或一个方面的主官,“一”与“正”一身双荷,担子艰巨,责任重大,位高权重,影响深远,在其能否“守”“止”之间,不仅关乎一己之荣辱,同时还关系到一项事业的成败,关系到一方土地乃至一个系统的安危。“政”与“正”相较,多了一个反文旁,意为敲打、敲击、打击。所以,监督、约束、制约乃至惩治法治、制裁等等,也是为政者必须接受的要求
⑦俗话说:“出家如初,成佛有余。”可见“止一”不易,“守一”更难;更何况有人明知故犯。倘地若有的人﹣﹣﹣特别是官员,不甘“守”,不愿“止”,不肯“养中持正”以厚德载物,不能“刚健中正”以,那自强不息,必然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现实中有太多反面教材给人以警示:迷失航向、偏离正道、贪赃枉法行险侥幸者,就会像俗语所言“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
⑧其实,做人做官,一个道理。
(选自2016年12月9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请用自己的话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
(2)文章对“为政者”提出了哪些要求?
(3)文章第⑦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析其作用。
(4)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怎样“养中持正”。
高贵的“伪证”
①拜罗伊特小学校长多丽丝接到法院一张传票,要她到法庭作证,20年前,她是否收留过一个女人的私生女。传票上特意写明,您的证词很重要,直接关系到案件的性质。
②看到传票上安迪的名字,一下子勾起多丽丝对往事的回忆。
③20年前的一天,一个年轻的女人带着一个五六岁的女孩找到多丽丝。女人俊俏的脸上有些倦容和疲惫,特别是她左边眉毛上的那颗黑痣,很妩媚。女人让小姑娘站到一边,然后抽泣着对多丽丝说,这孩子的父亲是谁我至今不知道。现在,我染上毒瘾,要到戒毒所戒毒,请多丽丝小姐暂时收下这可怜的孩子,让孩子在这里上学,等我戒了毒,就来接女儿。
④多丽丝看了看不远处的小姑娘,她有一头金色的头发,大大的眼睛,弯弯的眉毛,正不时向这边张望着。不知怎的,就那一眼,多丽丝一下子喜欢上这位小姑娘。多丽丝郑重地对这女人点了点头。女人一下子紧紧地拥抱着多丽丝,感激的泪水流淌下来……
⑤从此,多丽丝就将这个叫安迪的小姑娘带在身边。安迪不仅懂事,而且学习很好,在学校里,就像一只快乐的“百灵鸟”。有时,她两眼泪汪汪地望着窗外,好像有什么心事。多丽丝轻轻的问道,想妈妈啦?安迪擦去脸上的泪痕,抬起头,甜甜地说道,不想,老师就是我的妈妈!多丽丝吻了一下安迪的脸颊,说道,真是可爱的孩子!多丽丝发现,安迪的左边眉毛上也长了一颗黑痣,像她妈妈一样漂亮。
⑥几年过去了,安迪考取了不莱梅市的重点中学,以后,她俩渐渐失去了联系。
⑦一晃,20年过去了。如今,多丽丝已担任拜罗伊特小学校长。当她接到法院的传票时,感到很困惑,她不知道法庭让她作什么证。
⑧多丽丝如期来到法庭,在法庭上,她看到一个中年妇人,苍白的脸上,有一种茫然和无助。当看到妇人左边眉毛上有颗黑痣时,多丽丝心里不禁一惊。妇人看到多丽丝那一刻,脸上顿时显出一丝惊慌和不安。
⑨法官西蒙告诉多丽丝,有人指控你,20年前曾收养了这个毒贩的私生女,女孩名叫安迪。现在,安迪被评为不莱梅市形象大使,请您作证,这个安迪是不是这个毒贩的私生女。如果不是,安迪将担任不莱梅市形象大使:如果是,将取消这一称号。听明白了吗?现在传被告人安迪到庭。
⑩被告人安迪,是一个20多岁的年轻女人,她俊俏的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和活力,她左边眉毛上那颗黑痣,很妩媚。那一刻,多丽丝真想冲上前去,紧紧地拥抱她,并喊道,安迪,我又见到你了,我的孩子。但是,多丽丝很快控制了自己的感情,她努力保持了内心的平静。她看到,安迪看到她那一刻,眼睛里闪烁着幸福的光芒。
⑪多丽丝将右手放在胸前,掷地有声地回答道:我以上帝的名义回答法庭,眼前这两个女人我都不认识,回答完毕!
⑫被告席上那两个女人紧绷的脸上,顿时闪烁着激动的神色,眼睛里噙满了泪水。
⑬法官西蒙看了多丽丝好一会儿,用力敲响法槌(chuí),严肃地说道:证人证言有效,法庭宣布休庭。
⑭庭审结束了,法官西蒙走到窗前,眺望着遥远的天际,喃喃自语道:法庭是神圣的地方,无论是证人、被告人、还是原告,都不能欺骗法庭,但是,有一种证言,上帝都会原谅的,那里面蕴藏着一颗高贵的灵魂,它被上帝称为高贵的“伪证”。
(选自《2016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
(1)请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2)文章多次写到左边眉毛上的“黑痣”,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3)结合上下文,简析第⑬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4)标题用“高贵”来修饰“伪证”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最好的养生是养心
①养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命题。古人认为:最好的养生是养心。
②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早提出“养生”理念的是道家。《庄子•内篇》中所称摄生、道生、保生,讲的就是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养生百法,首重养心。
③古代很重视人的“心性”,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强调“心性”的文化。古代先贤普遍认为,人的身体健康与否,归根结底是由“心性”决定的,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强调:“心者,身之主宰。”《黄帝内经》认为,“心者”乃“生之本、神之变”,是“五脏六腑之大主”,《寿世青编》是一部养生专著,由清代名医尤乘撰写。作者指出:“古神圣之医,能疗人之心,预使不至于有疾。今之医者,惟知疗人之疾,而不知疗人之心,是犹舍本逐末也。”
④那么,古人是如何养心的呢?
⑤其一,养神以养心。古人认为,心健则神气充足,神气充足则身体强健。反之,则身体羸弱。道家思想认为,人的生命是魂(精神)与魄(形体)的统一。如果能使精神与形体合一,则形神相依,可以长寿。老子提出两个原则:一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少私,是减少私心杂念;寡欲,即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欲望。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贪得。”一个人如果私心太重,欲望不止,就会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日久必会扰动心神,影响健康。二是“致虚极,守静笃。”养神须凝神敛思,用心专一,才可使思想高度集中而不分散,维护心神的安定状态。所以,道家在养生观上既主张养形,更主张养神。儒家也强调“寡欲”。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意思是说,最好的养心就是减少欲望,欲望少的人,存不下什么的少;欲望多的人,能存下什么的也少。
⑥其二,怡情以养心。儒家认为主要是通过改变自己性格、纠正错误认知、调节负面情绪、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一是要“情志中和”,喜怒哀乐皆应保持安和适中、情感的发泄也要有节有度,不宜太过。二是“移情易性”,移情即排遣情思,改变内心情绪的指向性;易性即通过排除内心的杂念和抑郁,改变不良情绪和习惯。“移情易性”的方法很多,可根据自身条件、环境等,采取不同措施灵活运用。如《北史•崔光传》说:“取乐琴书,颐养神性”;《千金要方》说:“弹琴瑟,调心神,和性情,节嗜欲。”
⑦其三,修德以养心。古人把道德修养作为养生一项重要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自己重义轻利、乐善好施的德行。东晋名医葛洪说:“若德行不修,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唐代“药王”孙思邈指出:“若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这些观点都是强调重视道德修养,宽以待人。儒家的养生学说建立在“仁”的基础上。孔子提出“德润身”“仁者寿”的理论。他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会中正仁和。西汉大儒、思想家董仲舒说:“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心。”一个人如果内心平和中正,自然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自取烦恼。相反,那些品格不高的人整天盘算的就是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其内心世界往往失去平衡,身心健康就会受到伤害。
⑧古人的养心之道告诉我们:最好的养生莫过于养心。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很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压力较大,如果不能正确面对压力和挑战,就会带来诸多心理问题。近年来,自杀率、精神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就是例证。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人类已从“躯体疾病时代”进入了“精神疾病时代”。养心,对今人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古人以养心为核心的养生文化,对今人来说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摘自《半月谈》2016年第17期(有改动)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3)选文画线句加点部分能否去掉,为什么?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早提出“养生”理念的是道家。
(4)读了本文,请你对家人朋友提两条科学养生建议。
阅读《孔乙己》节选,完成各题
①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②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地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帐。
③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着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到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了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④从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⑤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1)第③段画直线的句子在选文中有什么作用?
(2)掌柜说的“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在选文中反复出现四次,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3)第③段画双横线句子运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表现了孔乙己什么性格?
(4)文末“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