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谁的微信

蒙福森

那天,老高在上班。近来单位的事特别多,特别烦。老高正忙着,突然,口袋里的手机振动了一下,老高拿出手机一看,有一条微信,儿子发来的。老高的儿子在外地读大学,已经大四了,还有几个月就毕业了。

"老爸,下班了?"

 老高回复:"没有,正忙着呢。"

"您和老妈还好吗?"

老高蓦然一怔,回道:"好,都好。你呢?好吗?"

"我啊,很好,我每天跑步,打球,上课……过几天我要参加学校篮球比赛……"

老高看着手机里大段大段的文字,心想:今天儿子咋回事了?太阳打西边出来啦?

老高有些茫然。

儿子继续发微信,一条接一条,老高读得眼花缭乱,一条还没有看完,没来得及回复,另一条又来了。

老高懵了。

老高去了一趟卫生间,洗了一把脸,好让头脑冷静下来。洗过脸后,老高思维清晰多了,脑海里突然间跳出一个念头来--接下来,他该问钱了吧。

"老爸,我想买台电脑用来学习。给我打三千块钱,好吗?"

老高在心里窃笑了一下,回道:"好啊。你什么时候要?"

"当然是现在啦。"

"可我正上班呢,忙得很,没空。下班再打给你好吗?"

"好。你什么时候下班?"

"十二点。"

手机终于像一匹奔跑了很久的马,暂时安静下来了。

下班后,老高刚回到家,儿子的微信又来了:"老爸,怎么还没打钱啊?我在街上,等着买电脑呢。"

老高立刻回了一句:"等等。"老高对老婆桂芬说:"儿子来微信了,要钱买电脑呢。"

桂芬说:"那赶紧打给他呀。"

老高说:"可我怀疑这不是咱们儿子。和我微信聊天的,应该是一个骗子,他捡到了咱儿子的手机,想敲诈一笔!"

桂芬大吃一惊:"这、这是怎么回事啊?你咋知道是骗子?你打儿子电话啊!"

 老高说:"打了,没接。和他微信聊天,他就聊。"

桂芬说:"打儿子辅导员的电话,跟儿子联系。"

辅导员的电话打通了,联系上儿子后,儿子说,手机丢了,正在上课,本想放学后再打电话告诉你们。

老高说,有人捡到你的手机了,想诈骗一笔钱。

儿子哦了一声,没说几句就挂掉了。老高说:"看见了吧,这才是咱儿子。"

桂芬觉得奇怪,问老高:"你咋知道那不是咱们儿子?"

老高打开儿子的微信给桂芬看:"这几年儿子在上海读大学,你什么时候见过他主动问候我,并和我聊这么多话--每次,无论我说什么,写了多少字,苦口婆心,语重心长,他都草草地简单回复几个字:'嗯''哦''知道了'等等。我第一次见到这么热情的儿子,跟我聊了这么多,心里就嘀咕:这是我儿子吗?该不会是骗子吧?你看看,果然是骗子!"

桂芬叹息:"谁让你和儿子有代沟有隔阂啊!从小到大,你和儿子说过多少句话?"

老高沉默下来,有些伤感。

桂芬安慰他:"唉,现在的年轻人都这样,你别往心里去。"

老高很不高兴:"年轻人就是这样吗?"

"你发什么火,你不也是这样--你跟你父母一年到头聊过几句话?你关心过他们吗?你有多久没去看望他们了?有多久没和他们一起吃饭了?"桂芬瞪了老高一眼。老高的心突然痉挛了一下,像被子弹击中一样。

黄昏时,电闪雷鸣,大雨滂沱。老高的心里,像被雨水浇湿了似的,湿漉漉的。

老高冒雨来到一栋旧楼,提着大包小包,上到五楼,昏暗的路灯下,老高望着那扇熟悉而又陌生的门,百感交集,稍顷,轻轻地敲了一下,一下,又一下。

"谁呀?"屋里,一个苍老的声音传出来。

那是老高年近八旬的老父亲的声音。

"爸,是我……"老高靠在门框上,不由自主地,脸上泪水肆意流淌。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从老高收到"儿子"不寻常的微信写起,再写老高识破骗局并在与妻子的对话中自我反省,最后写老高雨夜回家探望父母。

B.

文中的老高是一个渴望得到儿子的关爱,但又和儿子存在代沟与隔阂的父亲形象。

C.

文中桂芬说的"你发什么火……"这句话主要是针对老高对她发火而做出的反击回应,此时她觉得很委屈。

D.

这篇小说大量采用对话描写,通过对话描写,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也推动了情节发展。

(2)小说开头部分老高看到"儿子"发来的一连串微信后,内心也产生一系列反应,请从文中找出描述老高反应的词语并填到下列横线上。

   →②    →③    →冷静

(3)请简要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黄昏时,电闪雷鸣,大雨滂沱。

(4)小说结尾处写到老高"脸上泪水肆意流淌",请说说老高流泪的原因。小说到这里戛然而止,请简要分析这样结尾的好处。

(5)这篇小说折射出什么社会现象?作为一个孩子,你觉得可以为改变这种现象做出哪些努力?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内容主旨 句段分析 小说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科普短文《天宫一号》,完成小题。
①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我国自主研制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升空,向空间站时代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② 在2010年的珠海航展上,被问及为何给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命名为“天宫”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工程师王菡表示,人们把住得最舒服的地方叫做宫殿,而将空间实验室命名为“天宫”,则是希望宇航员们在太空中生活的地方能与宫殿一样舒适。天宫一号的名字还让人联想起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大闹天宫。此外,“天宫”是中华民族对未知太空的通俗叫法。因此,起以天宫一号为目标飞行器命名,应该会很好地得到国人的共鸣。
③ 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长约9米,最大直径3.35米,重量约8.5吨,采用两舱组成结构,分别是实验舱和资源舱。实验舱本体分为前锥段、圆柱段和后锥段;密封的前锥段和圆柱段为航天员短期驻留提供在轨生活工作空间,可容纳3名航天员生活;后部非密封的后锥段安装再生生保设备;在前锥段前部还装有空间交会对接设备。资源舱则包括发动机和电源装置等,外部安置太阳翼,用于提供轨道与姿态控制、电力能源供应、热控环控。
④ 天宫一号的主要任务是作为空间交会对接目标,完成空间交会对接飞行试验;验证天地往返运输飞船的性能和功能;突破航天员中期驻留、飞行器长期在轨自主飞行、再生式生保和货运飞船补加等关键技术,保障航天员在轨短期驻留期间安全的工作和生活;同时初步建立能够短期载人、长期无人独立可靠运行的空间试验平台。
⑤ 天宫一号在寿命、对接口等方面不同于其他空间站。首先,试验性空间站在轨寿命通常低于5年,而其他空间站可达5至10年,或者更长。其次,试验性空间站的规模较小,对接口也少,没有扩展能力。而其他空间站至少有2个对接口,能同时对接载人运输器、货物运输器或专用实验舱。三是试验性空间站上的航天员一次在轨时间较短,一般是几十天。而其他空间站上的航天员一次在轨时间大多为百天以上。
⑥ 天宫一号与国外试验性空间站在功能和用途方面有相似之处,但质量较小,约为8吨,而国外试验性空间站都为20吨级以上,因此称其为简易“空间实验室”更加合适。
选文第②—⑤段依次从哪四个方面介绍了天宫一号?
第⑤段中划线的“通常”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2 分)
第⑤段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阅读胡忠伟《读书贵有疑》一文,完成小题。
①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儿时向老师质疑:“胡不窄小其制反宽大其形,是何以故?”老师默然不答,李渔颇感失望。直到远游塞外,才终于揭开谜底:原来塞外天寒地冻,这种服装是日当蓝衫夜当被的。
  ②这应是“学贵疑”的很好的事例了。读书做学问,难免会遇到许多的疑难处,自古以来,人们就很赞赏提出疑问的精神,认为“会读书,当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怕的不是有疑难,而是终日读书没有疑问——书上说什么就信什么,是不会有进步的;书上说什么,不懂装懂,更是难有出息的。
  ③有疑难就会想方设法去破疑释疑。学问学问,当然是既“学”且“问”的。“问”是钻研,是“学”的深化;只“学”不问,容易埋进死读书、读死书的昏庸里。“问”是知识长进的一种方式,无所谓“羞耻”之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惑而不从师,终为惑矣”。
  ④惑能从师,固然是好事,但做学问终须自己动手动脑,才有所得,否则我们便与留声机无异了。进一步说,读书做学问,不能只当翻译家,而当有自己的思考和见地,这就是善于思考,思考才能有所启发,有所得。“始当求其所以入,终当求其所以出”,是谓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学贵心悟,守旧无功”,都是经验之谈。思考可以明智,可以捷才。更进一步说,读书做学问有一个知识转化的问题在里头,知识转化为能力,转化为学问,才能集大成,成一家之言。
⑤古人读书尚疑贵思,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传统,值得我们继承。在这个浩瀚的世界中,一定有很多东西是我们还未能了解的,思考与质疑的脚步一刻都不能停滞。那种食而不化,只读书不求甚解的做法,潇洒是潇洒,只怕未必能于学问有所长进。
请分析文章开头引述李渔故事的作用。
文章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作者认为:“善于思考,思考才能有所启发,有所得。”请你先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来论证这个观点,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柔弱的人
契诃夫
前几天,我曾把孩子的家庭教师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请到我的办公室来。需要结算一下工钱。
  我对她说:“请坐,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让我们算算工钱吧。您也许要用钱,你太拘泥礼节,自己是不肯开口的……呶……我们和您讲妥,每月三十卢布……”
  “四十卢布……”
  “不,三十……我这里有记载,我一向按三十付教师工资的……呶,您呆了两月……”
  “两月另五天……”
  “整两月……我这里是这样记的。这就是说,应付您六十卢布……扣除九个星期日……实际上星期日您是不和柯里雅搞学习的,只不过游玩……还有三个节日……”
  尤里娅·瓦西里耶夫娜骤然涨红了脸,牵动着衣襟,但一语不发……
  “三个节日一并扣除,应扣十二卢布……柯里雅有病四天没学习……你只和瓦里雅一人学习……你牙痛三天,我内人准您午饭后歇假……十二加七得十九,扣除……还剩……嗯……四十一卢布。对吧?”
  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左眼发红,并且满眶湿润。下巴在颤抖。她神经质地咳嗽起来,擤了擤鼻涕,但——一语不发!
  “新年底,您打碎一个带底碟的配套茶杯。扣除二卢布……按理茶杯的价钱还高,它是传家之宝……上帝保佑您,我们的财产到处丢失!而后哪,由于您的疏忽,柯里雅爬树撕破 礼服……扣除十卢布……女仆盗走瓦里雅皮鞋一双,也是出於您玩忽职守,您应对一切负责,您是拿工资的嘛,所以,也就是说,再扣除五卢布……一月九日您从我这里支取了九卢布……”
  “我没支过!”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嗫嚅着。
  “可我这里有记载!”
  “呶……那就算这样,也行。”
  “四十一减二十七净得十四。”
  两眼充满泪水,长而修美的小鼻子渗着汗珠。令人怜悯的小姑娘啊!
  她用颤抖的声音说道:“有一次我只从您夫人那里支取了三卢布……再没支过……”
  “是吗?这么说,我这里漏记了!从十四卢布再扣除……呐,这是您的钱最可爱的姑娘!三卢布……三卢布……又三卢布……一卢布再加一卢布……请收下吧!”
  我把十一卢布递给了她……她接过去,喃喃地说:“谢谢。”
  我一跃而起,开始在屋内踱来踱去。憎恶使我不安起来。
  “为什么‘谢谢’?”我问。
  “为了给钱……”
  “可是我洗劫了你,鬼晓得,这是抢劫!实际上我偷了你的钱!为什么还说:‘谢谢’?”
  “在别处,根本一文不给。”
  “不给?怪啦!我和您开玩笑,对您的教训是太残酷了……我要把您应得的八十卢布如 数付给您!呐,事先已给您装好在信封里了!可是何至于这样怏怏不快呢?为什么不抗议?为什么沉默不语?难道生在这个世界口笨嘴拙行吗?难道可以这样软弱吗?”
  她苦笑了一下,而我却从她脸上的神态看出了一个答案,这就是“可以”。
  我请她对我的残酷教训给予宽恕,接着把使她大为惊奇的八十卢布递给了她。她羞怯地点了一下数就走出去了……
  我看着她的背影,沉思着:
“在这个世界上做个有权势的强者,原来如此轻而易举!”
【背景】十九世纪末,俄国还处在沙皇统治下的农奴制封建社会。正是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前夕,也正是沙皇俄国走向衰败的时候。此时,俄国沙皇政府为维护其统治,残酷地压迫和剥削人民,实行专制统治,社会空前腐败黑暗,普通民众饱受压榨,命运悲惨。
文章的主人公是谁?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文章中有很多传神的细节,很准确的表达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请选取你最欣赏的一个细节,并说说其表达作用。
“我一跃而起,开始在屋内踱来踱去。憎恶使我不安起来。”对句中“憎恶”一词你怎样理解?
“在这个世界上做个有权势的强者,原来如此轻而易举!”这就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真正用意吗?为什么?
你怎样评价“我”的这次“恶作剧”?

书与人的随想
①人类社会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我们常将它比作历史长河,而每个人都是途中搭行一段的乘客。每当我们上船之时,前人就将他们的一切发现和创造,浓缩在书本中,作为欢迎我们的礼物,同时也是交班的嘱托。由于有了这根接力魔棒,所以人类几十万年的历史,某一学科积几千年而有的成果,我们便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其掌握,从而腾出足够的时间去进行新的创造。因此,历史愈久,文明积累愈多,人和书的关系就愈紧密相连。
②书籍是平行于物质世界的另一个精神世界,它不仅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更使人们获得了极大的精神自由。作为物质的人,正常人刚生下来是没有任何疾病的,一张白纸,生机盎然,傲对世界。以后就灾病渐起,有一种病就减少一分活动的自由。作为精神的人正好与此相反。他刚一降生时,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迷蒙蒙,怯生生,茫然对世界。于是就识字读书,读一本书就获得一分自由,读的书越多,获得的自由度就越大。哥白尼一生研究日心说,备受教会迫害,到晚年生活困顿,双目失明,举步维艰,但他终于完成了划时代巨著《天体运行》。到去世前一刻,他摸了摸这本刚出版的新书欣然离开了人世。这时,他在天文世界里已获得了最大自由,而且还使后人也不断分享他的自由。
③读书之后还要实践。这里又用到了高尔基的那句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如果你脚下不踏一梯,你的实践又能走出多远呢?古话说:读书明理。谁掌握了真理谁就掌握了世界。读书给人最大的智慧。爱因斯坦在伽利略、牛顿之书的基础上,发现相对论,物理世界一下进入一个新纪元。马克思穷读了他之前的所有经济学著作,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一下子就开辟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一个人只有当他借助书籍进入精神世界、洞察万物时,他才能跳出现实的局限,才有了时代和历史的意义。
④我们作为一个历史长河中的旅人,上船时既得到过前人的赠礼,就该想到也要为下一班乘客留点东西。一个人读懂了世界,吸足了知识,并经过了实践的发展之后,才可能写出属于他自己而又对世界有用的东西。这样他才真正完成了继承与超越的交替,才算尽到历史的责任。写作不是抄书,你得把前人之书糅进自己的实践,得出新的思想,如鲁迅说的吃进草,挤出牛奶与血,这是一种创造。我们不妨把每个人留给这个世界的文章或著作,算作他搭乘历史之舟的船票,既然顶了读书人的名,最好就不要做逃票人。这船票自然也轻重不同,含金量不等,像《资本论》或者《红楼梦》,那是怎样一张沉甸甸的票据啊。(作者梁衡,有删节)
第①段的主要观点是;第③段阐明了的观点。(2分)
请具体分析第②段中哥白尼的例子有何作用。(2分)
第④段画线的句子耐人寻味。请说说句中“草”和“牛奶与血”的含义。(2分)
文章未删节前,作者在第③段中还提到“读书人最勇敢”,你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自己平时的阅读积累进行论述。(3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公共汽车在树旁插下站牌,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漏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计程车像饥蝗拥来。“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公共汽车站搬了,搬进候车亭。水果摊搬了,搬到行人能悠闲地停住的地方。幼儿园也要搬,看何处能属于孩子。只有那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有问题。
  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连一片叶也不逃走,无论风力多大。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二十万个脚印。任凭那在枝丫间跳远的鸟族已换了五十代子孙,任凭鸟的子孙已栖息每一座青山。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功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六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再多言。
——《那树》
第①段中“柏油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一排一排挨过来”,作者这样写,意在表达什么?
第③段中说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结合具体词语,对第④段画线句作简要赏析。
“电锯从树的躁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