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自行车后座上的婚礼
邱长海
三叔从老家来省城帮儿子筹备国庆节举行的婚礼,看着儿子为找不到加长林肯或凯迪拉克作婚车而唉声叹气,他一次次欲言又止。这一晚,皓月当空,父子对饮。
1981年,鲁南山区,大豆、高粱在田野里飘香。三叔的爹,我的爷爷忙着张罗第三个儿子的婚事。那时候,爷爷当了村主任,最后一个儿子的婚礼当然要办得风风光光。这天一擦黑儿,爷爷就提着两瓶兰陵大曲,揣着两盒孔府烟跑了十多里的山路,摸到前进村村主任何大把式家里。前进村原来叫水洼洼庄,改革开放后靠养鱼致了富,改名前进村,去年买了台手扶拖拉机,更是闻名方圆几十里。爷爷刚开口,就被对方堵了回来。国庆节日子旺,拖拉机早被乡长的公子结婚定下了。“要不,你把它推走?”何大把式指着墙根的一辆独轮车说,“咱也就配这档次。”爷爷脸一红,二话没说,拎起桌上的两瓶酒抬腿就走。
爷爷到家时,两瓶酒只剩下半瓶。老人家把三儿子招呼过来父子对饮,那晚,皓月当空。
1953年秋天,爷爷娶奶奶的时候,换了身干净衣服空着手就进了岳母家的门,回来时,他手里就多了新媳妇的一只手。三十多里山路,奶奶的小脚实在走不动了,爷爷就向路边收庄稼的老乡借了辆独轮车,一边是黄澄澄的玉米,一边是腮上红扑扑的奶奶。车子“吱呀吱呀”唱了一路,像是最浪漫的婚礼进行曲,引着他们踏上了幸福生活之旅。
爷爷说这些时,一脸的甜蜜,听得三叔眼里潮潮的。
第二天的正午时分,爷爷满身大汗进了家门。院子里多了一辆崭新的大金鹿自行车。那时候,大金鹿还是个稀罕东西,不亚于今天谁家买了辆小轿车。全村人都羡慕得不行,就连母亲、二婶也看得眼睛放光,据说回家后闹了好几天。
眼看婚期将近,三叔抓紧时间练车。于是,早晨下地前或者傍晚回家后,村里人就看见三叔在村西的麦场里卖力地演练——对他来说,将要驮回的岂止是新媳妇,更是自己一辈子的幸福啊!
有了这辆自行车,就好像一桌酒席上有了鲍鱼,一家人顿时多了底气;有了这辆自行车,就好似一场演出来了名角儿,全村的人们都盼着好戏开演。
万众瞩目的日子终于来了。大金鹿前把上的大红花与三叔年轻的笑脸相映生辉。
三叔潇洒地跨上自行车,昂首挺胸上了路。身后是一支吹吹打打的迎亲队伍。三叔第一次看到属于自己的新媳妇——他们是媒妁之言,这之前,两人只在邻村的露天电影场见过一面,却从来没有说过话。
三婶在村里小姐妹们羡慕的目光中坐上三叔的自行车后座,一时间,唢呐叫得欢。在我们鲁南老家,新郎接新娘有很多规矩,其中一条就是:新娘不说话,新郎不回头。人逢喜事精神爽,秋风得意车轮急,三叔脚底生风,很快就把送亲的队伍甩在后边,三婶也不能说话。
三婶娘家到三叔家的路上有一段上坡路,三婶心疼累得满头大汗的三叔,就跳下了自行车,帮忙推了一把。上了坡,三叔不能回头看,根本不知道三婶下了车,也不知道她还没坐上来,就骑着空车走了。直到进了村,才发现坏了,在众人的哄笑声中掉头回去找新媳妇。
新媳妇根本没有回娘家——她哪里丢得起这个人哪!大家找来找去,终于在那段上坡路边还没收割的玉米地里找到了正生闷气的三婶。
当然,婚礼照常举行,乡亲们喜酒照喝,只不过留下了一段有趣的佳话。
三叔说这些时,一脸的幸福,听得儿子心里酸酸的。
三叔的儿子把父母的故事说给未婚妻听,她听得泪光闪烁,一脸的神往。恰好他们看到报纸上登着一家婚庆公司推出了自行车婚礼的消息。两人眼前一亮,手牵手走进那家婚庆公司,就像父辈一样,他们打算在这座城市里,举行一个万众瞩目的自行车后座上的婚礼。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独轮车、自行车上的婚礼带给我们的幸福感,是林肯、凯迪拉克带不来的。(有删节)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题目“自行车后座上的婚礼”指的是两场婚礼,含蓄地概括了小说的主要事件,又暗示这两场不同的婚礼同样万众瞩目。 |
B.“听得三叔眼里潮潮的”和“听得儿子心里酸酸的”前后照应,前者写出“三叔”的感动,后者暗示了“儿子”心理的变化。 |
C.末段的议论不仅呼应了首段的议论,使小说结构显得紧凑自然,而且包含了小说主旨,既含启发性的生活哲理,又引人深思。 |
D.在“三叔”的叙述中巧妙插入“我的爷爷”的故事,使小说的情节新颖独特,不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而且强化了主旨。 |
E. 这篇小说的语言朴实而生动,极具鲁南山区的地方生活色彩,让读者备感自然和亲切,并使读者如身临其境般产生情感共鸣。小说中两次写到“皓月当空”,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小说中的“三叔”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说讲述了三代人的三个婚礼的故事,每个故事都与当时的物质生活条件有关。你认为物质生活条件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请结合小说,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印度洋上空的污染物对亚洲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融化负有直接责任一一这是来自美国Scripps研究所的一个研究组的结论。中国科学家近年对青藏高原的冰芯研究进一步支持了这一结论。
与Scripps研究所主要依据无人驾驶飞机收集的数据,再加上地面和卫星的观测数据等手段不同。在过去3年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青藏高原对不同气候区多条冰川表面雪样或雪坑样进行了采集,同时,获得了时间跨度不同的7支冰芯。
该项研究表明,冰芯记录最为显著的特征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青藏高原雪冰中黑碳含量有了显著增长,这在全球变暖、冰川持续退缩的背景下,显示了人类活动使黑碳加速排放,对青藏高原冰川资源危害显著。黑碳是农作物秸秆燃烧产生的灰雾、家用煤炉的烟和机动车尾气中的一种活性成分,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潜在温室气体。一旦黑碳降落在喜马拉雅冰川,它们就会使冰雪的颜色变暗,从而增强其吸收热量的能力,使其温度升高。
“喜马拉雅山脉自东向西雪冰中黑碳的含量呈明显降低趋势,表明来自南亚的排放物很难翻越喜马拉雅山脉,而是随印度季风自东向西传输进入青藏高原。”科研人徐柏青说。夏季,其高昂的地势阻挡了印度季风深入北上,使印度洋暖湿气流只能大部分停留在南亚的东北部和青藏高原的东南一隅。但是,青藏高原上的强烈对流如一个巨大吸盘将气流中的物质输送到高层大气。通常在冬季,因地势高、冰雪面积大、辐射冷却快、降温迅速,青藏高原成为一个低温高压中心,但积雪中较高的黑碳含量可能会使情形发生变化。
从青藏高原冰川雪坑及表面雪样品分析结果看,青藏高原雪冰中黑碳的平均含量已高于北极地区。现在,青藏高原的消融季节来得早,持续时间也较长。
另外一个还象表明:冰芯中黑碳含量呈现冬半年高、夏半年低的季节变化特征。徐柏青分析:“这种季节变化特征与冬春季节南亚爆发的棕色云有关。温室气体和大气棕色云团的综合作用是过去50年中喜马拉雅冰川消融的主要原因。”监测发现,棕色云层是由高浓度的细颗粒物组成的,成分主要是黑碳、硫酸盐、硝酸盐、有机颗粒和矿物颗粒。 科学家指出,这种云团对气候变暖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云团中的粉尘可以吸收阳光,从而导致大气变暖:另一方面,由于吸收和反射等作用,粉尘可以减少到达地表的阳光量,从而降低地表温度。
徐柏青研究组发现,在冬春季节,随着青藏高原积雪面积扩大,受棕色云影响更为显著,它加速了积雪和冰川的消融,可能引起区域水资源供给的季节分配变化。
( 《科学时报》2008—10—28有删改 )下列关于“黑碳”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黑碳是由高浓度的细颗粒物组成的大气棕色云团的主要成分之一 |
B.黑碳沉降在冰雪上,它会使冰雪颜色变暗,增强其吸收热量的能力,从而加速 冰川融化。 |
C.黑碳是由农作物秸秆燃烧产生的灰雾、家用煤炉的烟和机动车尾气中的活性成 分组成的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潜在温室气体。 |
D.黑碳既可以吸收阳光,导致大气变暖;也会反射阳光,减少到达地表的阳光量, |
从而降低地表温度。根据文意,下列有关喜马拉雅山脉冰川融化的主要原因的说明,准确的一项是( )
A 青藏高原强烈的气流像一个巨大的吸盘,将大气中的污染物吸附在青藏高原的
冰雪上。
B.人类活动造成黑碳含量过高,对青藏高原冰川资源危害显著。
C.温室气体和大气棕色云团的综合作用
D.冬春季节,南亚爆发的棕色云团,影响更为显著。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与美国Scripps研究所对青藏高原冰川融化的研究手段来看,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研究手段更为科学、真实、可靠,更有说服力。
B 在很多情况下,棕色云团与全球不断增加的温室气体交织在一起,正在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系统产生极大影响。
C 冬春季节,受温室气体和棕色云团的影响,青藏高原的消融季节来得早,持续时间也较长。这种状况很可能会引起区域水资源供给的季节分配变化。
D 研究发现,20年来青藏高原雪冰中黑碳的含量明显增长,以现有的速度发展下去,若干年后,青藏高原的冰川将消融殆尽。
绿之赞
①光阴荏苒,绿色又向我走来,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于是又沉浸在绿色遐思之中了。
②我爱绿色,我爱这有着无限生命力,充溢着旺盛青春气息的滴翠的色彩。这四季的绿就像人的一生。
③我喜欢独步于夏天的绿荫中,任凭清风轻吻我的秀发似乎吹动绿杨,欣赏柳枝摇曳的飘动。绿色草地,两只白蝴蝶飞旋着,带给我神思飘渺的遐想。
④我喜欢金风送爽的秋天,绿叶凋零,万般地依依不舍,打着旋,悠悠地,缓缓地,逐渐萧疏,秋天显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要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世俗繁华的孤傲。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是眷恋眨眼即逝的生命么?每每在生命的最后气息,也要不遗余力地描绘。金秋丰收和喜悦,装点大自然迷人的画卷,这最后瞬间的绿,仍是美丽的。
⑤然而,我也爱冬天的松树,无数细小的针状绿叶在北风呼啸中奏响春雷般的松涛。白雪飘落亲吻在松树上,一种心灵的纯洁之情油然而生。每每此时我会披一件绿的披风和松树媲美。争宠着雪的爱抚,好惬意,好洒脱。
⑥我最爱的还是初春的绿。霏霏细雨般的清晨,那如云如烟的绿,似一位披着柔纱的仙子,飘飘地,柔柔地;似一杯浓浓的醇酒,一封爱情的信笺,一张温柔含着泪水的少女面孔,给人间带来了多少温馨。
⑦我喜欢绿,绿的可靠,绿的谦虚,绿的宽容,绿的博大和永恒。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作的?
答:
2、作者认为“绿”具有怎样的品质和特点?
答:
3、第⑥段写春晨的绿似“一位披着柔纱的仙子”、“一杯浓浓的醇酒”等,发挥你的想像力,想想春晨的绿还似什么?试写出一例。
答:
4、在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有很多是赞美春天的,请你选一句赞美初春的,写下来。
答:
狮子和野牛
一头饥饿的狮子发现了一群正在吃草的野牛,狮子塌腰沉背,借助青草的掩护,悄悄地向野牛靠近。狮子离野牛越来越近,野牛们却丝毫没有感觉到危险的逼近,仍悠然地啃食着青草。
狮子进入了捕捉范围,跃身而起,箭一般射向野牛群。野牛惊慌奔逃。狮子紧追着一头还未长结实的野牛。野牛拼命奔逃着,每当狮子要追上它时便拐个弯,以便和狮于拉开一段距离。可没多久,野牛就体力不支了。狮子和野牛的距离在不断缩小。突然地,野牛刹住脚,猛转过身,锋利的犄角指向狮子。狮子也停下了脚步,左右试探着寻找进攻的机会,可野牛的犄角始终对着它。狮子和野牛对峙着,僵持着。突然,野牛向前迈进了一步,狮子竟后退了一步,并仰躺下,四脚朝天,宛如一只小猫,只是眯起眼睛仍牢牢盯视着野牛。狮子的“懦弱”让野牛顿生豪气,用犄角猛扎向躺在地上的狮子……
这是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节目中的一组镜头。接下来,电视画面就被野牛硕大的躯体遮挡住了,足足有三秒钟,一动不动。作为电视观众,我们看不到这三秒钟里发生了什么,我们只能想象——然而,这短短的三秒钟却分出了胜败,隔开了生死。三秒钟后,威猛进攻的野牛硕壮的身体慢慢倒了下去,没有丝毫挣扎。狮子的血口利齿已紧咬在野牛的喉咙上。
这三秒钟真是动人心魄!野牛败在哪里呢?也许人们可以说,事情不过表现了弱肉强食的规律而已,无需深究。但我总觉得:狮子不仅胜在利齿,还有狡黠;野牛不仅败在没有利齿,还有被胜利的假象麻痹而轻敌自大。
勇敢是把利刃,可以斩落对手,自大也是一把利刃,却只能割伤自己。
1、狮子的狡黠表现在哪里?野牛的自大表现在哪里?请用文中相应的原话回答。
答:
2、“勇敢是把利刃,可以斩落对手,自大也是一把利刃,却只能割伤自己。”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
答:
3、自大是一把利刃,会割伤自己,有很多故事说明了这一点,你能讲一个表达这个寓意的故事吗?
答: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音乐是诗歌传播诉翅膀,而诗歌是音乐的文化载体。中国的诗歌同音乐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中国诗歌与音乐的关系演变经历了以乐从诗的诗经时代、采诗入乐的乐府时代和依声填词的唐宋时代。
大致而言,先秦时,以乐从诗,乐曲形式由诗抒写情志的需要和体制决定。《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基本上是北方各地的民歌,“雅”和“颂”基本上是贵族和士大夫的作品,但也是以民间歌曲为基础的创作。这些歌在春秋末年大都是用琴、瑟之类的乐器伴奏着歌唱的,但是现存的《诗经》记载的只是歌词,而它原来的曲调早已失传了。从这些歌词来看,它的音乐是多样和丰富的,因为词决定着乐曲的形式。
汉至六朝,采诗入乐,主要入乐歌诗都必须依据曲题、声调、乐谱,经过协乐方可演唱,但乐府诗入乐,往往由乐工在文辞上进行分割拼凑以适应乐曲变化,常有任意增删诗句、不顾词义只图迁就曲调的现象,只求悦耳,不以通过作品的思想情感来感染听众为目的,辞曲并非完美结合,这种诗乐的情况与唐以来有意识地倚声填词是不同的。
倚声填词是诗与乐各自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进行的一种更为高级的形态的结合。后来的词和散曲都是沿着倚声填词的途径发展过来的。词,原被称为“曲”“曲子”或“曲子词”,是一种音乐化的文学样式。词起源于民间,盛唐以后,文人才士填词渐成风气。宋代的词,达到了可以和唐诗并列的中国文学的另一座高峰,出现了一批大词人,如苏轼等。南宋后期,词逐渐失去了和乐的能力。同时,北方少数民族的乐曲不断传进中原地区,带来了粗犷的格调,引起了人们新的兴趣。这种胡乐结合中原地区俚曲,配入通俗化的语言,就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散曲。大量的散曲作品还具有以往诗歌中所少见的诙谐和幽默,给诗坛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天地之道,得之于心,然后吐之为文章,这就是诗词;吐之为音符,这就是乐曲。艺术家把自身的人格精神与作品的气象、意境完美结合,洋溢着永不衰竭和至高无上的创造力。壮丽的诗篇和雄浑的旋律浑然一体,是艺术表现的最高典范!从原文看,下列对诗歌与音乐关系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诗歌与音乐关系密切,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B诗歌与同乐同源,音乐是诗歌的传播途径,诗歌是音乐的文化载体。
C中国诗歌与音乐的关系演变的三个阶段中,歌词始终起着决定作用。
D诗歌与音乐可以视为同胞兄弟,都以不同的形式反映艺术家的人格精神。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乐从诗时代,乐曲形式由诗抒写情志的需要决定,现存《诗经》中的歌词多是以民间歌曲为基础的创作。
B采诗入乐,只图迁就曲调规格,往往在文辞上进行分割拼凑以适应乐曲变化,辞曲结合虽不够完美,但歌词的感染力几乎不受影响。
C北方少数民族乐曲粗犷的格调,结合北方民间的俚曲,配入通俗化的语言,就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散曲。
D倚声填词是诗与乐重新进行的一种更为高级的形态的结合,后来词成为一种音乐化的文学形式,形成了中国文学的另一座高峰。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现存的《诗经》记载的只是歌词,用于演唱的丰富多样的曲调早已失传,那么在春秋末年用来伴奏着歌唱《诗经》乐器琴、瑟之类也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B乐府诗入乐必须依据曲题、声调、乐谱,经过协乐方可演唱,由于常常任意增删诗句,作品内容情感常被忽视,注定了这种采诗入乐的方式会被取代。
C词是沿着倚声填词的途径发展过来的。盛唐以后,文人才士填词渐成风气;南宋后期,词逐渐失去了和乐的能力,但“词牌名”依然能证明词与曲调的关系。
D中国优秀的古典诗歌,都应该是诗人自身的人格精神与作品的气象、意境的完美结合,都应该是诗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碳纤维主要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一种特种纤维,其含碳量随种类不同而异,一般在90%以上。碳纤维具有一般碳素材料的特性,如耐高温、耐摩擦、导电、导热及耐腐蚀等。碳纤维比重小,因此有很高的强度。由碳纤维为基本材料制成的复合材料,因其坚韧轻巧的特性而备受航空航天工程师们的青睐。但遗憾的是,复合材料会随时间的逝去而老化变质,失去应有的性能;加之长时间的风吹雨打侵袭粘合碳纤维层的胶水,最终导致碳纤维层因脱胶而剥落。许多人曾尝试解决这一问题,但都没有成功。现在有了一种新方法,即把碳纤维层缝合在一起,可以有效防止因脱胶而导致的纤维层剥落问题。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布莱恩·瓦德尔(Brian Wardle)及其同事注意到,以往都是通过既粘合又缝合的方式来增加复合材料的强度,但常常由于缝合时所用针、线过粗而使碳纤维受损。尽管缝合确实有助于使碳纤维连接在一起,但其强度却被降低了。瓦德尔博士由此推论,如果用细针和细线来缝合,就可以避免对碳纤维造成的损伤。
瓦尔德博士把目光投向碳纳米管身上。碳纳米管具有奇异的物理化学性能,例如独特的金属或半导体导电性、极高的机械强度、储氢能力、吸附能力和较强的微波吸收能力等。尤其是碳纳米管的直径仅有十亿分之一米,是最理想的缝合针。由于其直径仅为碳纤维直径的千分之一,可以穿过碳纤维的细微缝隙而不损伤其结构。
为找到一种适合纳米级缝合针用的线则更费思量。为此,瓦德尔和她的同事们开始探究碳纳米管和聚合粘胶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如同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的物理机制一样,当碳纳米管接触到聚合粘胶时,前者通过毛细作用(毛细作用是指液体在细管状物体内侧,由于内聚力与附着力的差异、克服地心引力而上升的现象)把粘胶给吸收了。由于碳纳米管把粘胶吸入自身,因此,其相互作用产生的功效如同缝合针和缝合线。
瓦德尔的团队将聚合粘胶置于两层碳纤维之间并加热,然后在每个碳纤维层上放置数以万亿计的碳纳米管,使它们恰到好处地接触到聚合粘胶。当聚合粘胶变热成流质时,碳纳米管通过碳纤维层将粘胶吸收。紧接着对碳纤维层施压并让粘胶冷却,最后对材料进行强度和韧度测试。
瓦德尔博士认为,这种技术可以用于空间领域的零部件的生产,其强度高出现有的10倍。碳纳米管生产,其本身价格低廉,如果巧合的话,碳纳米管与碳纤维层垂直,那么就可使复合材料的导电性比不垂直时增强百万倍以上。这就意味着,用此类复合材料制造的飞机能迅速消散雷击带来的巨大电荷,避免电器受损坏,也可使机身免受狂风暴雨的肆虐。
(资料来源:The Economist。有增删)下列对传统工艺制成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特征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缝合时所用针、线过粗而使碳纤维受损,强度不高,故而该复合材料不受重视。 |
B.复合材料含碳量各不相同,一般会在90%以上。 |
C.长时间的风吹雨打会侵袭粘合碳纤维层的胶水,最终导致碳纤维层因脱胶而剥落。 |
D.复合材料通过粘合或缝合的方式来增加其强度。 |
下列对防止复合材料开裂方法的操作过程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碳纳米管的直径比碳纤维直径小很多,可以穿过碳纤维间的细微缝隙而起缝合针的作用。 |
B.聚合粘胶要置于两层碳纤维之间加热,每个碳纤维层上放置数以万亿计的碳纳米管,使它们恰到好处地接触到聚合粘胶。 |
C.当聚合粘胶变热成流质时,碳纳米管通过碳纤维层将粘胶吸收,其功效如同缝合针和缝合线。 |
D.在碳纳米管将粘胶吸收后,就对碳纤维层施压并让粘胶冷却,最后对材料进行强度和韧度测试。 |
以下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原来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由于会老化、易脱胶的缺点,而被新的材料所取代。 |
B.极精细的碳纳米管具有和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相似的毛细作用,所以,当它接触到加热的聚合粘胶时,就会把粘胶给吸收了。 |
C.采用碳纳米管与碳纤维垂直工艺生产的复合材料来制造飞机, 飞机就可以防止遭受雷击。 |
D.碳纳米管生产价格低廉,其强度又高出现有材料10倍,可以用于空间领域零部件的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