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 (我们雅典)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在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务,而且也关心国家的事务。……我们雅典人把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因为我们认为议论和行动间是没有矛盾的,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冒失地开始行动。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三 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是不分出身、性别、贫富,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享有民主权利,也就是参政、议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样的权利。但雅典的民主,又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不是古代中国式的一个统治,一家之言。
——郭小凌《雅典民主制的得失》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
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优势。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为什么说“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伟大的创举”指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对“欧洲旧思想、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的比较表(原文节选)
甲欧洲旧思想 |
乙中国旧思想 |
丙欧洲新思想 |
一、国家及君、人民,皆为神而立者也,故神为国家之主体 |
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
三、治人者为一级,被治于人者为一级,其地位生而即定,永不得相混 |
三、治人者为一级,治于人者为一级,其级非永定者,人人皆可以为治人者 |
三、有治人者,有治于人者,而无其级。全国民皆为治人者,亦皆为治于人者 |
五、政治为宗教之附属物 |
五、宗教为政治之附属物 |
五、政治与宗教,各有其独立之位置,两不相属 |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惟法律有种种阶级,各人因其身份而有特异之法律 |
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
——选自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
材料二 陈独秀眼中的中西文化
《东方》记者又谓:“民视民听,民贵君轻,伊古以来之政治原理,本以民主主义为基础。政体虽改而政治原理不变;故以君道臣节名教纲常为基础之固有文明,与现时之国体,融合而会通之,乃为统整文明之所有事。”呜呼!是何言耶?夫西洋之民主主义(Democracy)乃以人民为主体,林肯所谓“由民(by the people)而非为民(for the people)”者是也。所谓民视民听,民贵君轻,所谓民为邦本,旨以君主之社稷——即君主祖遗之家产——为本位。此等仁民爱民为民之民本主义(民本主义,乃日本人用以影射民主主义者也,其或径用西文Democracy而未敢公言民主者,回避其政府之干涉耳),皆自根本上取消国民之人格,而与以人民为主体,由民主义之民主政治,绝非一物。倘由《东方》记者之说,政体虽改而政治原理不变;则仍以古时之民本主义为现代之民主主义,是所谓蒙马以虎皮耳,换汤不换药耳。毋怪乎今日之中国,名为共和而实不至也。即以今日名共和而实不至之国体而论,亦与君道臣节名教纲常,绝无融合会通之余地。盖国体既改共和,无君矣,何谓君道?无臣矣,何谓臣节?无君臣矣,何谓君为臣纲?如何融合,如何会通,敢请《东方》记者进而教之,毋再以笼统含混之言以自遁也。
——陈独秀:《再质问<东方杂志>记者》(原载《新青年》6卷2号)
(1)据表中甲内容分析,“欧洲旧思想”体现了怎样的国家构想?
(2)结合当时的中国所处的社会阶段,分析梁启超做出上述比较的意图。
(3)依据材料,概述陈独秀与《东方杂志》记者观点的不同。
(4)依据材料内容及所学知识,分析陈独秀的中西文化观。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罗马法》规定:“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一家之主有权将他的财产遗留给任何他所喜爱的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颁布的《人权宣言》规定:“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由于合法认定的合公共需要的明显要求,并且在事先公平补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
材料二:2013年3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回答凤凰卫视记者提问时讲述了个人心得:“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行大道:即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行大道”还代表着各级政府和官员要依法治国,依法理政,依法办事,自己更要首先做到遵纪守法。……“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中国网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和《人权宣言》所体现的资本主义的法制原则?据此说明罗马法与近代资本主义法学的关系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改革开放以来,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所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并联系近代以来世界与中国历史发展,分析法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之间的相互关系。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1959年秋天开始,至20世纪70年代末,考古学者对偃师二里头遗址进行了20次科学发掘……遗址北部发现了烧制陶器的窑址,南部发现了陶范和坩埚残块。发掘出土的文物中陶器最多,有689件。如豆、簋、钵、瓮、盆、罐、缸、版瓦、筒瓦、瓦当、陶水管和瓦钉等。
材料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我们从中可以得到有关陶器的什么信息?(4分)
(2)从材料二看,当时的陶器有什么特征?(2分)
(3) 陶器出现的意义是什么?(4分)
[探索历史的奥秘](10 分)
材料一观察下列图片:
材料二玛雅文化诞生于公元前2世纪,大约在公元前250年即进入所谓的古玛雅时代,其中心地带从危地马拉高原、墨西哥城、萨尔瓦多、洪都拉斯一直延伸到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辽阔平原。玛雅文化是世界重要的古文化之一,更是美洲非常重大的古典文化。玛雅(Maya)文明孕育、兴起、发展于今墨西哥合众国的尤卡坦半岛、恰帕斯和塔帕斯科两州和中美洲内的一些地方,包括今日的伯利兹、危地马拉的大部分地区、洪都拉斯西部地区和萨尔瓦多中的一些地方。这一地区的总面积为32.4万平方公里。后世研究者推测玛雅文化流行地区的人口最高峰时达1400万人。
──选自百度百科《玛雅文明》
材料三最近,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一个研究小组公布的最新研究,提出了对玛雅文明衰落之谜新的解释:持续严重的干旱气候导致玛雅政权出现动荡,之后爆发的战争、饥荒、迁徙,令玛雅人口数量急剧下降,最终使曾经繁华一时的玛雅文明昙花一现,神秘消失在美洲热带雨林之中。该研究报告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引自百度百科《玛雅文明的消失之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图片,概括图片中遗址对研究玛雅文明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玛雅文化的特点?
(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您认为玛雅文明消失还有哪些原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拿破仑是欧洲历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他有污点,有疏失,甚至有罪恶,但是他在疏失中仍是庄严的,在污点中仍是卓越的,在罪恶中也还是雄才大略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第545条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但因公用,且受公正并事前的补偿时,不在此限。
第546条物之所有权,不问其为动产或不动产,得扩张至该物由于天然或人工而产生或附加之物。
第1101条契约为一种合意,依此合意,一人或数人对于其他一人或数人负担给付、作为或不作为的债务。
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
──《拿破仑法典》
材料二 拿破仑是《拿破仑法典》的热忱宣传者;这部法典是一只船,它把法国革命的行政的和社会的原则输送出去。远达伊利里亚(亚得里亚海东海岸地区)和波兰……拿破仑并没有预见到:扫除旧制度的垃圾只会促使潜伏着的民族主义的种子勃然萌发。
——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指出《拿破仑法典》体现了哪些原则?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宣传《拿破仑法典》产生了哪些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拿破仑失败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