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苏 词
傅成 穆俦
①苏轼是豪放词的开创人和代表者。在传统的观念中,词以表现舞筵歌场、闺情离思为正体,而苏轼则率先在词的境域上求新求变,所谓“以诗为词”。凡能写进诗的社会和生活题材,举凡登览、怀古、咏史、咏物、游猎、感遇、悼亡、壮行、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等,无不摄入笔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这种意象的扩大,冲破了传统词境的囿制,将词体提高到与诗言志抒情的同等文学地位,使人自然而然地对苏词产生出“曲子中缚不住”的感想来。
②同词体的解放相配合,苏轼雄驰的感情与健拔的笔力,也一新天下耳目。我们拿“大江东去”(《念奴娇》)与“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相比,就很容易看出在宣泄力度上的不同;而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等都不止是寻常的夸张,而是奇情豪气的自然发露;东坡词“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陆游《老学庵笔记》)的印象,即在于此。
③豪放词是苏词最为人瞩目之所在,但在其词作中,仅占很小的比重,也就是说,苏轼在词体的创作中也是全能的。他有大量的婉约词,格调却显得高远典雅,真诚健康,起到了将以浓艳为主的婉约调领挈至向上一路的积极作用。更有大量的作品不易简单归类,其间或清丽,或韶秀,或清空,或旷达,常能“寄深于浅,寄厚于轻,寄劲于婉,寄直于曲,寄实于虚,寄正于余”(刘熙载《艺概》)东坡以其传世的三百余首词作,为宋代词坛的百花齐放提供了全方位的表率和借鉴。
④苏轼对于宋词体制的贡献也值得一提。唐五代词多为小令,而苏轼是宋初大量制作长调的先行者之一,后世甚而将《贺新郎》、《戚氏》等词牌的创制权寄于其名下。长调在篇章结构、摘词敷采上需要更多的手法与技巧,而苏轼则往往能自如地将诗、文、论、赋的匠法运用其中。但他并不斤斤于囿守音律,为了表意的需要,敢于在格律或句读上作大胆的调整。工匠以创造突破为快而不以随俗守成为乐,苏轼作词便属于这样的类型。
下列对“以诗为词”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将写诗的规律运用到词体的创作上。
B.凡能入诗的题材内容均可入词。
C.冲破了传统词境的囿制,扩大了词的意象。
D.将词体提高到与诗言志抒情的同等文学地位。

下列对“东坡词‘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的印象”原因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词词体解放。
B.苏词感情雄驰,笔力健拔。
C.“大江东去”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比,在宣泄力度上不同。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和“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等词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词人的奇情豪气。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到了苏轼手中,词的传统被改变了,词与诗的题材已经可以混一,两者之间已经没有了不可逾越的鸿沟。
B.苏轼在词的创作方面是全能巨匠.无论豪放词,还是婉约词或不易简单归类的词,都感情雄驰,笔力健拔,积极向上。
C.词本是合乐的歌词,音乐对它有着很大的制约性;苏词突破了音乐的藩篱,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词与诗最终殊途同归。
D.苏城对于宋词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包括豪放词的开创、婉约词和其他多种风格词的创新、词的形式技巧音律的突破等。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共15分)
第二次冒险
退休教授安德鲁是个言语不多的人,然而谈及他1944年春的遭遇,就会激动地滔滔不绝,我们也会听的入迷。
那是在大规模反攻的前夜。盟军向德军控制的法国诺曼底地区空投了伞兵,安德鲁就是其中之一。不幸,他在远离预定地点好几英里的地方着陆。那时候差不多天亮了,那些记熟了的标志,他一个也找不到,也见不到自己的伙伴。
他懂得,必须马上找地方隐蔽起来。在熹微的晨光里,他看见不远处有一个小小的、红色屋顶的人家住宅。他不知道住在里面的人是亲盟国的呢,还是亲德国的,但是,总得碰碰运气。他朝那住宅奔去,一边温习着出发前刚学的几句法语。
听到敲门声,一个年约三十岁的法国妇女——她长得并不漂亮,但是眼光善良而镇定——开了门。她的丈夫和三个幼小的孩子坐在饭桌旁边,惊慌地盯着他。
“我是一个美国兵。”伞兵说,“你们愿意把我藏起来吗?”“赶快,你得赶快!”做丈夫 的说着就把美国兵推进壁炉边的一个大碗橱里。
几分钟后,六个德国冲锋队员闯了进来。他们已经看到这个伞兵的降落。这是附近惟一的房子。他们搜查也很彻底,转眼这间就把这个伞兵从碗橱里拖了出来。
无须履行手续,德国人依照惯例,把女主人的丈夫当场枪毙。女主人和孩子放声大哭起来。如何处置俘虏安德鲁,德国兵却有一场争议。由于谁也说服不了谁,只是暂时把他推进一间棚屋里,把门闩了。
棚屋后面,有一个小小的窗口,越过田野就是树林。安德鲁蜷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逃跑几乎是没有希望的。他刚跑进要树林,就听到周围追兵的叫嚷声。他们有条不紊地搜索着。抓住他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但伞兵没有失望。他一回头又跑进田野,穿过院子。院子里躺着那个被害者的尸体。这个美国兵再次敲响了他们家的门。
女主人很快地走出来。她脸色苍白,泪流满面,笔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的眼睛。他刚才的到来,使她失去了丈夫,孩子们失去了父亲。
“你愿意把我藏起来吗?”他问。
“当然,快!”她毫不迟疑地把他关回壁炉的碗橱里。
德国冲锋队员再也没有到这户农家搜查。
“言语不多”的安德鲁为什么讲到那回遭遇就“滔滔不绝”?文中对法国夫妇的简短的语言描写,反映了他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逃跑几乎是没有希望的。”安德鲁千钧一发从哪些情况判断出“逃跑几乎是没有希望的”?
既然“这是附近惟一的房子”,德国冲锋队员为什么没有再次到这户农家搜查?
文题“第二次冒险”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每题3分,共9分)
木版年画
木版年画并不完全等同于年画。广义的年画是一种岁时的绘画,而狭义的用木版印刷的年画则是一种年俗艺术。只有大众过年时对年画有一种不可或缺的需求,即民俗需求,木版年画这一画种才会真正在确立起来。
木版年画的雏形有避邪的内容,也有祈福的含义。等到祈福的愿望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木版年画的题材就变得汪洋恣肆了。一切对生活的欲求与向往,比如生活富足、庄稼丰收、老人长寿等等,都展现在年画上。其中,金钱是民间年画中最常见的形象。杨家埠、武强和杨柳青的木版年画都有挂满金钱的摇钱树,但这并不能说是一种拜金主义,在物质匮乏的农业社会,它只是生活幸福的理想化的符号罢了。就其本质而言,年画是理想主义的图画。特别是在送旧迎新的日子里,这些画面分外具有感染力和亲切感,给人们带来安慰、鼓励和希冀,充分展示了人们的生命理想与生活情感。所以,年画中最重要的价值是精神价值。
年画中另一层民俗内容是在张贴上。民俗是经过约定俗成,最终成为一种共同遵守的生活规定与文化规范。年画的张贴时间、处所及其张贴的具体部位和内容都有严格规定。在规定的时间,把特定的年画贴在规定的位置上,是一种民俗行为。
木版年画往往是在民间进行道德伦理规范、生活知识教育和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工具。木版年画涉及历史、宗教、神话、传说、戏曲等,反映社会生活之广阔,可谓无所不包。木版年画描绘过的戏曲多不胜数,不少在年画上绘声绘色出现过的剧目如今早已绝迹不在。至于那种无以数计的描写民俗风情的年画,带着不同地域与时代的气息,记录了大量珍贵的人文信息,更是木版年画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画面都出自农民独特的视角。农民是木版年画的原创者,他们的画笔与刻刀直接反映着自己的爱憎、趣味、生活态度、文化心理以及价值观。深刻地外化农民心灵的年画,大量深藏在年画的遗存中。然而,这些遗存却不为人知地散落民间。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清末民初那些表现当时社会情景与重大事件的木版年画,体现出农民的政治敏感和思维视野,其价值不亚于大都市的时事画刊。它们一反传统,十分写实。
年画是消费品,没人保存,也没人将其视为历史文化。即使到了20世纪年画走向消亡仍不为世人重视与收藏。如今要在民间发现一幅老画或一块古版,竟然大多仍是不曾见过的孤品!存世于中外的年画应该数以万计,在如此浩瀚的木版年画作品中,蕴藏着的是我国农业社会民间立体的影像、广角的生活与社会,还有过往不复的精神情感以及永恒的人文价值。
下列关于“木版年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版年画都是用木版印刷的年画,是一种年俗艺术。
B.木版年画是由于民俗的需求才真正确立起来的画种。
C.木版年画从思想内容上说,都是理想主义的图画。
D.木版年画中最重要的价值是精神价值。

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明确了木版年画的概念,阐述了它的主题、题材和功用等,并强调了它的人文价值。
B.木版年画中的金钱形象并非表现拜金主义,它只是农业社会人们生活幸福的理想化的符号。
C.木版年画的张贴时间、处所及具体部位是有严格规定的,已经约定俗成。
D.木版年画所反映的古代人民的那种生命理想与生活情感已经过往不复。

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祈福愿望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因此木版年画的传统不会改变。
B.从历史上看,木版年画在当时是一种生活消费品而不是纯粹的艺术品。
C.木版年画上绘声绘色出现过的许多剧目,如今早已绝迹不存,这些年画为研究古代戏曲提供了相关资料。
D.尽管木版年画在20世纪已走向消亡,但其遗存仍大量散落于民间,发掘与抢救这份遗产是当务之急。

盲点孕商机
市场“盲点”使消费者经常陷入困境。在一些大商场、大超市,各类商品不可谓不多,各种服务行业也日趋“五花八门”,但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位消费者,都有为找一种特殊服务或一件急需商品“问破嘴皮儿”、“跑断腿儿”却仍寻觅不到,只能干着急的时候。
同时,这些“盲点”其实也正是市场的亮点。现在不少城市人在闲暇时,都有回归山野、贴近自然的愿望,而山野旅游专用的露宿睡袋、简易帐篷、远足背袋等装备却难觅踪影,偶尔有商家出售,其价格也足以令大多数人却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对健康的重视,消费者呼唤营养全面的快捷食品,而目前这方面的食品品种却十分单调。快速变化的时代“催生”了房屋装修设计、监理,旅游探险,方便食品等新需求,无奈此类需求因相关产业发展滞缓,形成产业“盲点”而无法得到满足。
如今的厂商都为寻找新的商机而挖空心思,不想却在身后留下了—批“盲点”产业。有关专家认为,这些“盲点”产业中,一部分是由于需求尚未引起广泛关注造成的,此类“盲点”产业一旦被认知,产业开发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另有一部分,像老年产业则是长期被忽视的。厂商们普遍认为市场长期“漠视”的都是生产销售利润较小的产业,他们不愿倾力经营,比如,老年服装的利润比时装要小得多。但专家认为,如今我国商业正在向“薄利时代”过渡,“不以利小而不为”应该成为有眼光的厂商的经营理念。
新需求呼唤新产业的快速跟进,长期被忽视的产业更需要工商界重新认识这些产业,“盲点”和“空白”若能及早被发观、填补,消费者就会痛快地“掏腰包”,厂商也可以如愿赢得大市场。
对标题中的“盲点孕商机”,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盲点”,在这里比喻对商品不能辨别或分辨不清;“孕商机”,即孕育着市场信息。
B.“盲点”,在这里比喻商品的短缺及市场的空白点;“孕商机”即指孕育着卖方市场。
C.“盲点”,指什么东西也看不见,比喻市场一片空白;“孕商机”比喻孕育着卖方市场。
D.“盲点”,指什么商品也没有;“孕商机”比喻孕育着市场信息。

对第一、二两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市场“盲点”,经常使消费者陷入困窘,那是因为有时即使跑断腿儿,磨破嘴儿,也找不到一种特殊服务,或一件急需商品。
B.在一些大商场,大超市,各类商品琳琅满目,但某些小商品,例如扣子,就很难买到;各种服务行业日趋五花八门,但某些特殊服务,比如帮助残疾人做什么事,就很少有。
C.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对自身健康的重视,消费者呼唤营养全面的快捷食品,但目前这方面的食品都奇缺,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的需要。
D.消费者的需求提供了商机,比如,现在不少城市人节假日向往回归山野,贴近自然,因而,山野旅游露宿睡袋简易帐篷等捎费品便应运而生,可惜价格不菲,影响了销量。

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相吻合的一项是()

A.尽管今天的厂商都为寻找新的商机而挖空心思,然而市场却出现了许多“盲点”,即市场的空白点。这些“盲点”,大都是销售利润和服务收费较小的产业。
B.形成市场“盲点”的原因,其一是由于消费者新的需求尚未引起广泛的关注,其二是某些产业像老年产业长期被厂家和市场所漠视。
C.专家认为,市场“盲点”孕育商机;消费者也感到,我国商业正在向“薄利多销”的时代过渡;商家厂家也认识到了“不以利小而不为”的道理。
D.新需求呼唤新产业的快速跟进,只要厂家和商家转变观念,对市场“盲点”重新认识,就能把“盲点”变成“亮点”,培育出市场的新商机。

你如何理解“市场盲点”就是“亮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泣红
①他叫周祖福,不过,.我更想称他周先生。6岁的时候,做船工的父亲过劳病故,将他撂给了寡母,从此靠母亲当佣做“女红”糊口。日子足够艰辛了,偏偏他又喜欢需要财力支撑的书画;那年代战乱肆虐,偏偏他又怕刀怕枪,闲下来喜欢独在一隅细腻感情;如果糊涂一点,也一样可以快活,偏偏他又精细、聪颖,想干出番事业让人瞧瞧。他的路,很不好走。不好走也许让他想到了飞,他将自己比拟为一只嘴角出血的杜鹃,觉得还没到位,再前缀一个“瘦”,瘦鹃在啼血。那时他还在读中学,居然一个月写成发在《小说月报》上的八幕大剧《爱之花》,文章前的署名,已是“泣红”_-----_文字未到,愁苦已在。
②做上了老师以后,少年情窦点开了一个活泼秀丽的女生周吟萍,郎才女貌,爱得死去活来。可是,再深的爱,能跨得过殷实富户对一个穷书生的鄙薄吗,最后,只留下宝、黛那样的残局。“紫罗兰”是周吟萍的英文名字,之后他办的刊物叫《紫罗兰》叫 《紫罗小片》,他的文集叫《紫罗兰集》《紫罗兰外集》《紫兰忆语》,他的花园叫“紫 罗兰庵”叫“紫兰小筑”----他这样啼血!
③这样的身世,决定了他的缠绵悱恻,决定了他属于“哀情巨子”,也十分自然,成了“鸳鸯蝴蝶"里的主角。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动荡,矛盾错综。铁肩文人已在写《子夜》写《呐喊》了,他出的书是《鸿雁知己》《新秋海棠》;更热血些的,己在办《新青年》了,他在办《礼拜六》,一本“宁可不讨小老婆,不可不读礼拜六”的杂志:知识分子都无不在“先天下之忧而忧”了,他呢,他购得苏州王长河头一个废园,辟出个周家花园,在里面畜养绿毛老龟,移植五人墓畔义士梅,伺候自居易手栽的槐树古桩。这个人,吝啬的上帝,只给了他这样一副弱骨柔肠。
④也是这个人,当日寇虎视中国时候,就这副骨肠,但仍然爱国情挚,还是在坚持正义和善良。他写下《亡国奴日记》《卖国奴日记》,又写下《祖国之徽》《南京之国》,21个文人在发起文艺界同仁“团结御侮”宣言时,也没有少了他。
⑤日本人来了以后,那样的文章没地方发了,但积压的忧愤和才华仍在。他在找可走的路,找上了水石、花木盆景,一条独特的宣泄蹊径。这个时候,先生开创了以历史
名画为蓝本,构筑神情俱妖的立体意境先河,又结交苏州“二朱一叶”(朱子安、朱犀园、叶菁)盆景名家,切磋琢磨,突破“六台三托一顶”套路,注入文化灵魂,形成粗扎细剪、活泼细腻的苏派风格。l939—1940年,上海举办中西莳花盆景大赛,先生两次夺魁。那时他做唐寅的《蕉石图》,拳石,浅盆,两株青翠小芭蕉相携相映,那样简约,那种清淡,让你觉得这里己离香格里拉不会太远。再后来,他给沈周构筑的《鹤听琴图》,古木下一老叟,悠然抚琴中,点石痴迷不醒,仙鹤飞来不去,一时间,我们也似与梅妻鹤子的林和靖有了对接。世间人群,有的喜欢说,有的喜欢做,也有的做不了大事却学会了说大话。说大话和做小事之间,他选择了窄路小事,做这种小事,居然也给世间亮出了一位“大师”。
⑥这样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大气磅礴和暴风骤雨成了社会主旋律。待他蓦然回首,一些旧体制过来的朋友已调整了视角和步履,有了新业绩。他旧学太多太深,转不过身来,自觉与时代有了距离。我想象他,像只惊兔,呆在窟中,敏感而胆怯。“惊兔”从一个方向看去,也得到了政府的许多关怀和看重,他的一花一木也端坐大雅之堂,在接受公众的深受和赞赏,他畅想着融入洪流,大干一场,实现“要他海外虬髯客,刮目相看郭橐驼";从另一个方向看去,又发现即使他在谨慎作文,小心做人,依然不时见到报刊不断在揭他的伤疤,说他的不是,他觉得还是退避三舍,置身事外比较明智。他也像一只特爱惜羽毛的瘦鸟,就这样状态,仍有《花前琐记》(1955)、《花前续记》(1956)、《花花草草》(1958)出手,且篇篇清丽可诵。这“瘦鸟”,柔情似水,且有美癖,即使池中金鱼也另取爱称:他的“翻腮”叫“珠帘卷”,他的“水泡眼”称“眼儿媚”,连“堆肉"也是“玲珑女"。先生的境界很理想,可以说他给花木、水石的浇灌,是生命,做着做着,他自己也成了一盆高雅而脆弱的盆景。先生其实清楚,他不是山,不是江,不可能雄伟或者奔腾,他只是枫林雅集外的一条涓流,半窗晴翠间的一只瘦鸟,或竹海饮马,或孤山樵归。
⑦这样又到了“文革”。“文革”是要荡涤一切的,毋庸说了,当然的“革命对象”。1968年8月20日,他再次站到批斗席上,在开明大剧院他从来做的是看客,这一次他成了台上主角。批斗延续到午后,高而瘦的他,体躯失衡,两脚发抖,脱肛下坠又趁火打劫袭来,他右手下意识地伸向患处,顶了一下那阵难耐的疼痛,没有想到右手还握着红宝书。那是一个疯狂的海洋,只要在其间,就一定会疯狂。就这个动作,定下了他的罪大恶极和十恶不赦。
⑧虽然他写过不少爱国文字,也将高尔基的作品第一次介绍到中国,还得到过鲁迅的赞扬,虽然他一世厚道忠诚,没有一次缺过德,也没有坑害过一个人,但这些都不算了。旦然也将领袖赠给他的芒果、香烟尊为圣物,供奉在家,也将高层领导的题词纪念册,放在枕边温习,而这些,反而被判为伪装和两面派,加深着他的罪过。
⑨那时候我们都那样想成为“左派’’,都认为只要沾上“革命”,就绝对光芒万丈。我们都对着孤立的一个,挥着拳头吐着唾沫,总认为声浪最高的那边,真理就最强最多。而那天,他回到家中,古木伤残,花草呻吟,原先塞满古董的一排大柜七倒八歪,空空如也,一生收藏的珍贵书籍和手稿-----这也是他的命根之一,早成灰烬,院外广播震耳,大幅标语越过院墙,直闯院内。能见的路口全塞死了,他又坚持了两天。院中还有一口井,本来早塞了,应众多“紫兰小筑”来客的要求,他恢复了那口井。他投了井。
⑩他用得最多的名字,是周瘦鹃。泣红,本来是他的一个笔名,不幸成了他的宿命。
(本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看似简洁平淡,但不乏作者对周瘦鹃的评价与同情。
B.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为读者展示了周瘦鹃不幸悲哀没落的人生历程,令人同情。
C.“泣红”是周瘦鹃的笔名,文章用“泣红”作为标题,既吸引读者兴趣,又形象地概括了周瘦鹃的命运。
D.建国后,周瘦鹃得到了政府的关怀和看重,他的一花一木也端坐大雅之堂,在接受公众的深受和赞赏。

E.文章第8段,作者连用3个“虽然”,充分肯定了周瘦鹃在翻译方面的重要贡献以及他的人品。
(2)阅读文章第⑤段,分析作为文人的周瘦鹃为何会成为“盆景大师”
(3)按时间顺序,概括周瘦鹃的人生经历。
(4)请结合文本分析周瘦鹃的性格并探究其不幸命运的根源,说说你又是如何评价他这个人的。

文学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一(4)题。
定风珠
魏继新
小镇多吊脚楼,旧称干阑。此屋沿溪而建,时传为避毒虫蛇而筑,人居其上,可眺山水岚雾,倒也有十分情趣。且房屋鳞次栉比,多为木柱板壁,街道为麻石路面,凹凸不平,就有了几分古香古色。镇口岩头上的老藤粗枝,盘虬错节。小镇位深山之中,极少人来往的,村野田埂之中,常见老牛慢慢地吃草咀嚼岁月,仿佛日子也凝固了,只有小路上日子覆盖着日子,脚印覆盖着脚印。连风,也很难穿透时间凝固的墙壁,为这方圆百里惟一不通公路的小镇,送来些山外新鲜的气息。
小镇有一屠夫,生得膀粗腰圆,每日里杀头肥猪,烫了刮毛开膛,然后用担挑了,步行几十里山路,到城去卖。却也不知何故,他的猪肉极好卖。他从不要高价,也不扣斤两,所以,常常不到一个时辰,肉便卖完了,于是,便沽些酒,买些油盐柴米,顺了山路回去。当然,担子里便捎了些镇人托买的东西,或油或盐,屠夫总是把它们用信包包了,做上记号。他虽看上去五大三粗,心却极细,从不会错,加上有的是力气,也乐此不疲,如此一来,人缘极好,镇上人把喂的猪,也往他那儿赶,所以,日复一日,小日子倒过得十分滋润。
屠夫有一杀猪用的案板,矮脚宽身,是祖上传下来的,虽然开裂了,且血痕累累,年复一年,连木质也看不出了,屠夫对它却十分钟爱,用起来也十分顺手。一日,镇上来了一老客,此人打扮倒也入乡随俗,穿了蓝布罩服,布底沿口鞋,只是银须飘飘,颇有些风骨。据云,此人乃名中医,同祖籍省亲的,偶尔也给镇上人看病。不知何故,却对屠夫的杀猪感了兴趣,一连数日,流连不去。屠夫为赶生活,杀猪时间是极早的,其时山洼里云摇着破碎的夜晚,山顶上刚流出血红的黎明,老者便来了,目不转睛地看。
屠夫是个直人,见状,便嘿嘿地笑了,说:让老人家见笑了,我手艺不精呢。
老者微微一笑,说:你手艺倒是极好,人也不错。不过,我不是看你杀猪的。屠夫大奇:那你看什么呢?老者说:我是看你案桌呢。
屠夫不解。老者问可否转让,愿出钱购买。屠夫说:区区一破桌,你愿要,便拿去吧。老者便说:那我代病家谢你了。不过,我将赔钱给你置买一新案桌。我隔七日后来取,这七日,你仍在此桌上杀猪吧。
七日后,老者至,见屠夫亦置新案桌,并言:你既为病家故,我何可让你破费,并置这新案桌送与你吧。老者大惊,急问旧案。屠夫日:我已劈矣。且见一巨大蜈蚣,伏于案内。
老者遂长叹一声,仰天日:民风淳朴如此,我何言?!
于是,老者告知屠夫,此蜈蚣伏案内,已逾数十年,且日日以猪血为食,到今日,已逾百年,取出剖开,腹内有一珠,名日定风珠,可治百种中风之疾。我存有私心,怕说出来被你敲竹杠,故此未言明,准知竟毁于一旦矣!我要这新案桌,又有何用呢?以我这等偏狭之心,如何治世救人,真让人汗颜,老夫碌碌一生,看来仍是心不达,艺不精矣!言罢,大笑而归。
倒是屠夫,常听人言及,他到手的富贵,竟被丢了。屠夫听罢,也无懊悔,只笑日:该来则来,该去则去,天意也。屠夫依然每日杀猪卖肉,乐此不疲。
倒是老者,闻听此言后,仰天叹日:求不可求之求,吾何止心不达、艺不精,而是枉读药理诗书,不如一屠夫矣!遂摘牌罢医,不再悬壶矣。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看似简洁平淡,但不乏作者对人物的肯否。
B.小说按照时间顺序铺排情:肖,塑造人物形象运川了环境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以及细致的心理描写。
C.小说为我们塑造的屠夫生活在氏风淳朴环境中,其形象令人敬佩,其古朴性情与“老者”多疑心态构成了对比。
D.小说在前面进行了合理铺垫,使情节发展合理、不牵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与耐读

性。
E.屠夫对祖传下来的杀猪用的案板十分钟爱,用起来也十分顺手,但是因为知道里面有一蜈蚣,所以把它劈了。
(2)结合小说,简要分析屠夫的性格。
(3)简要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4)小小说以情节取胜,本文开头却就小镇的背景、地理等因素作了详尽的说明,这样写是否赘余?请结合文本探究。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