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盲点孕商机
市场“盲点”使消费者经常陷入困境。在一些大商场、大超市,各类商品不可谓不多,各种服务行业也日趋“五花八门”,但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位消费者,都有为找一种特殊服务或一件急需商品“问破嘴皮儿”、“跑断腿儿”却仍寻觅不到,只能干着急的时候。
同时,这些“盲点”其实也正是市场的亮点。现在不少城市人在闲暇时,都有回归山野、贴近自然的愿望,而山野旅游专用的露宿睡袋、简易帐篷、远足背袋等装备却难觅踪影,偶尔有商家出售,其价格也足以令大多数人却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对健康的重视,消费者呼唤营养全面的快捷食品,而目前这方面的食品品种却十分单调。快速变化的时代“催生”了房屋装修设计、监理,旅游探险,方便食品等新需求,无奈此类需求因相关产业发展滞缓,形成产业“盲点”而无法得到满足。
如今的厂商都为寻找新的商机而挖空心思,不想却在身后留下了—批“盲点”产业。有关专家认为,这些“盲点”产业中,一部分是由于需求尚未引起广泛关注造成的,此类“盲点”产业一旦被认知,产业开发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另有一部分,像老年产业则是长期被忽视的。厂商们普遍认为市场长期“漠视”的都是生产销售利润较小的产业,他们不愿倾力经营,比如,老年服装的利润比时装要小得多。但专家认为,如今我国商业正在向“薄利时代”过渡,“不以利小而不为”应该成为有眼光的厂商的经营理念。
新需求呼唤新产业的快速跟进,长期被忽视的产业更需要工商界重新认识这些产业,“盲点”和“空白”若能及早被发观、填补,消费者就会痛快地“掏腰包”,厂商也可以如愿赢得大市场。
对标题中的“盲点孕商机”,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盲点”,在这里比喻对商品不能辨别或分辨不清;“孕商机”,即孕育着市场信息。
B.“盲点”,在这里比喻商品的短缺及市场的空白点;“孕商机”即指孕育着卖方市场。
C.“盲点”,指什么东西也看不见,比喻市场一片空白;“孕商机”比喻孕育着卖方市场。
D.“盲点”,指什么商品也没有;“孕商机”比喻孕育着市场信息。

对第一、二两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市场“盲点”,经常使消费者陷入困窘,那是因为有时即使跑断腿儿,磨破嘴儿,也找不到一种特殊服务,或一件急需商品。
B.在一些大商场,大超市,各类商品琳琅满目,但某些小商品,例如扣子,就很难买到;各种服务行业日趋五花八门,但某些特殊服务,比如帮助残疾人做什么事,就很少有。
C.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对自身健康的重视,消费者呼唤营养全面的快捷食品,但目前这方面的食品都奇缺,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的需要。
D.消费者的需求提供了商机,比如,现在不少城市人节假日向往回归山野,贴近自然,因而,山野旅游露宿睡袋简易帐篷等捎费品便应运而生,可惜价格不菲,影响了销量。

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相吻合的一项是(   )

A.尽管今天的厂商都为寻找新的商机而挖空心思,然而市场却出现了许多“盲点”,即市场的空白点。这些“盲点”,大都是销售利润和服务收费较小的产业。
B.形成市场“盲点”的原因,其一是由于消费者新的需求尚未引起广泛的关注,其二是某些产业像老年产业长期被厂家和市场所漠视。
C.专家认为,市场“盲点”孕育商机;消费者也感到,我国商业正在向“薄利多销”的时代过渡;商家厂家也认识到了“不以利小而不为”的道理。
D.新需求呼唤新产业的快速跟进,只要厂家和商家转变观念,对市场“盲点”重新认识,就能把“盲点”变成“亮点”,培育出市场的新商机。

你如何理解“市场盲点”就是“亮点”?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活着
余 华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是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树叶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第二年,我买牛的钱凑够了,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是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转着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滩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 “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这牛。”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知道他们都在笑我,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你当真要买。”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节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
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小说中“两个福贵”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
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对这篇小说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通过“沾满了泥”“微微晃动”等细节描写,表现出老人与牛的老态和劳作之后的疲惫。
B.本文一直运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手法,以旁观者的角度讲述了老人的故事,显得客观真实。
C.本文以“活着”为题概括了老人、老牛的生存状态,使读者产生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形象生动,耐人寻味。
D.老人叫“福贵”,却越过越落魄,他还给牛取名叫“福贵”,这是一种反讽的做法,表现了他对命运的控诉和对社会现状的指责。

E.余华的《活着》以农村为背景,人物对话符合形象特点,质朴,幽默,生动,是“含泪的微笑”。

小阅读(3×3分,共9分)
8下列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综合甲骨文和上古文献记载看,凤的原型是一种类似水鸭的普通短尾水鸟。
B.20世纪后期在陕西风雏村出土的甲骨文中,凤都表现为短尾鸟的形象。
C.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作为凤属的鸑鷟是跟凫一般大的红眼睛水鸟。
D.在周代文化中,凤已经从短尾水鸟变成一种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青铜器纹饰和“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句话看,鸟是殷商人传说中的图腾始祖。
B.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现。
C.凤鸟知天时,九扈带来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所以殷人先祖“鸟师而鸟名”。
D.周人的凤崇拜是从商人那里沿袭而来的,而周人的崇凤热甚至超过了商人。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代所见的“凤”并不是自然界的一种鸟。在中国文化史上,凤的形象最为重要的演变开始于殷商晚期,最终完成于周代。
B.周人之所以把牧野之战克商的时间定在甲子日,即岁星在鹑火的时候,就是因为鹑是赤凤,而赤凤将带来“上天之命”。
C.《尚书》“周书”是记载周王朝史事之书,在“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宣传天命、“殷革夏命”,实际上就是在宣传“周改殷命”。
D.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称臣于商纣王。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周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马上就参拜了商人的神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十秒钟的较量
郭震海
他一上车,我就注意到了。
我不知道他的名字,不妨就叫他小后生吧。
他的年龄并不大,十八九岁的样子,人长得也不算难看。
老实说,是他的眼神暴露了自己。别的乘客上车后,首先要找的是座位,他上车后,眼睛在车上扫来扫去,他在寻找,寻找着下手的目标。
“你要到哪里?买个票好吗?”
我走过去后,用手轻轻地碰了他一下。
“到……到小……王庄。”
他回头看我的瞬间,眼神里掠过一丝慌乱,说话也有点儿吞吐。
“三块!”
我很礼貌地先递给他一张车票。
他接过票后,并不看我,仰着头,眼睛胡乱地盯着车的顶端,一只手插进牛仔裤兜里开始摸索,好半天才掏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钱。
我找过他零钱后,重新回到了副驾驶位置上。
可以确定,这个小后生不是一个老手,或许只是刚刚开始。
作为一名售票员,我跟车售票十多年,我可以从一个人的眼神和动作中,很准确地判断出乘客和贼的区别。
车继续前行着。车内不是很拥挤,天已经暗了下来,车厢内亮起了灯。
一位中年妇女抱着孩子,坐在座位上开始迷糊,怀里的孩子已经入睡。她身边站着一个年轻小伙子,一只手抓着扶手,另一只手在玩弄着手机。
小后生盯着中年妇女看了一会儿后,慢慢地靠近了她。
我知道,他要行动了。
这对他来说是个很好的机会,中年妇女的手提包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垂到了地上,胳膊上套着手提包的一根带子。
小后生挤过去后,先用眼睛扫了一下四周,确定没有人注意他后,装作很无意的样子,将我刚刚找给他的两元钱纸钞,丢在了中年妇女的手提包边。
“嗨,你的钱丢地上了。”
玩手机的小伙子,用眼睛的余光扫了一下飘落的两元钱后,很善意地提醒小后生。
“哦——谢谢!”小后生假装低头四处寻找。
接着,他蹲下了身。
我知道,中年妇女就要遭殃了。
我猛地大声咳嗽起来,很夸张地发出了很响亮的声音。
乘客都朝我看来。中年妇女醒了,抬起头看了我一眼后,注意到她脚下蹲着的小后生,迅速将手提包提上握在了手里。
他没有得逞,站起身后,我看到他额头上渗出了汗,在灯光下发着亮晶晶的光。
这家伙绝对是个新手,如果说我刚开始还有点儿拿不准,现在可以确定。
首战失利后,小后生并没有就此罢手,他离开中年妇女,向后面走去。此时,一位大胡子挡住了我的视线。
车里很安静,窗外漆黑一片。跑完这一趟就要收工了,我利用这个间隙低头开始去清点手里的零钞。
“师傅,停车,快停车,我的钱包不见了?车上有贼!”
一个中年男人的一声喊,彻底打破了车内的平静。
许多人都应声去摸自己的口袋。
我也被中年男子的喊声吓了一跳,我完全没有想到小后生能这样快就得了手。
“停车!快停车!”
中年男人继续喊到。
我站了起来:“这位乘客,你先不要慌,你想想是不是在上车之前丢的?”
“屁话,根本不可能,我刚才买票的时候还在,一眨巴眼的功夫就不见了,车上有贼,有贼!我要求你们迅速停车,我要报案。”
中年男人的情绪很激动。
“这位乘客你先别慌,我相信我们这趟车上的所有乘客都是高素质的,是不可能去偷窃的,偷窃可耻,这连小孩子都知道的行为怎么能发生到我们成人身上呢?是吧,孩子?”
我低头有意识去试问我身边坐着的一位小女孩。
“是——”小女孩大声说,“我妈妈经常对我说,偷别人的东西是最不道德的事儿。”
“听听!大家都听听,这位小女孩说的多好啊!如果我们的乘客中间真的有贼,请你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你难道连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都不如吗?”
我说着,隔着乘客盯着小后生的脸。他很不自在,脸上汗晶晶的,注视着窗外。
我又对这中年男人说:“这位乘客,你先别一口一个贼的,你先看看钱包是不是自己不小心掉到了地下,咱们尽量不去冤枉好人,但也绝不能放走一个坏人,如果脚下没有,你再喊有贼也不迟。”
我说完后,开车的李师傅心领神会,一伸手,关掉了车内的灯。
“怎么断电了?怎么回事?”
车内突然断电,引起大家一片喊声。
“你让我找钱包,怎么连电都没有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中年男人喊道。
“大家先别慌,电路出了点小故障。”我急忙解释道。“我们开车的李师傅是位老司机,这点小问题只用10秒就解决,现在我就开始倒数,丢钱的乘客请你在10秒过后再找,我们都是文明的人,谁愿意当贼啊,是不是啊!”
我提高了嗓门开始倒数数字。
“十、九、八……一。”
车内灯亮了,中年男人蹲下身。很幸运,他的钱包找到了,我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很快小王庄到了,小后生下车后,我望了他一眼,四目相对的瞬间,我说:“小伙子,你慢走,停电十秒让你受惊了。”
他的脸“腾”地一下就红了,眼中有一丝慌乱,也有一丝感激,迅速消失在夜幕之中。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说以“十秒钟的较量”为题,有什么作用?
小说的结尾,“小后生”把钱包悄悄地还给了中年男子。这样的安排,它好在哪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新时代的国风与家风
戴兆国
冯友兰在《贞元六书》中曾论及中国的国风。他在谈论抗战的时候,指出中国面对日本的侵略,保持着“退而不溃”的态势。在局部上中国面临着失败,但是却永未被敌人所破。无论是军队还是人民都是如此。中国之所以能够保持这样的组织力,在于中国人的道德力。这种道德力构成了中国的国风。因为中国的国风蕴含着强大的道德力,所以中国注定立于不败之地。
具体而言,中国的国风既有儒家墨家的严肃,又有道家的超脱。儒家和墨家的严肃表现在,对家国和各种民间组织的信心。中国人走到哪里都能够以中国人的方式结合在一起,不被外邦人所欺凌,这是儒家和墨家的积极精神。道家的超脱又能够让中国人在许多事情上放得下,满不在乎。积极的严肃的精神是负责任的担当,超脱则是能够放下的担当。这样的国风几千年延续下来,形成强大的民族心理和坚韧的民族性格,使得中国人能够面对任何艰难困厄,而不至于消沉。这样的国风促使中国人取得了抗战的胜利,也迎来了新中国的建立,更迎来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
面对激烈竞争的时代,中国人在传统国风的感召下,勇于改革创新,创造出一个令全世界都为之动容的新的时代。当然,维系优良的传统国风,我们还需要建设优良的家风。在当前的文化建设中,国风的形成必然依赖于家风的建设。
家庭是社会的最为基本的细胞。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任何时代的家庭都需要一种普遍的家庭道德。传统中国人所提倡的孝老爱亲的家庭道德就是这一类。孝亲是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道德要求,是维系家庭和谐的纽带。在孝亲之外,家庭成员还要将孝亲的美德扩大到家庭所在的民族和国家。这就是忠。忠于民族、忠于国家,忠于同时代人的美好事业,是所有人都应该遵循的道德。古人虽有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但是,只要每一个人在家庭中尽到孝亲、在社会上尽到忠诚的职责,两者就可以得到统一。因为这是家风最为基本的要求。一个孝老爱亲的人多半也是有利于社会的人,一个忠诚于民族和国家事业的人多半是大孝于家庭之人。家风的最为普遍的道德要求是形成优良国风的基础。
时代变迁带来了家庭结构的改变,家风自然也就会发生变化。新时代的家风自然要脱去传统社会封建家长制度下的压迫和苛责。随着现代中国大家族制度的解体,三从四德之类的传统家风就不再适应时代,而要代之以民主、平等、和谐的家风。传统家庭依靠家长的权威加以管理,现代家庭则依赖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彼此平等交流,共同建立起民主和谐的家庭关系。家庭中的长辈和晚辈、平辈之间需要保持平等对话的关系,在家庭具体事务上要具体协商。目前中国家庭中最为重要的是对老年人的关心和对孩子的教育。不要让老人空巢,不要让孩子留守,这是当前家庭最为重要的职责,也是好的家风的最为突出的标志。可能有人会说,外出打工、工作繁忙、工作特殊等等都会导致一些无法照顾老人和孩子的困难。但是,我们应该深知,一个总是不完满的家庭,往往就是有缺陷的家庭,就是家风有问题的家庭。这样的家庭没有好的家风,就会失去对家庭道德的遵守,就可能给家庭成员的发展带来反面的影响,也会给社会带更多的问题。古人说:“家和万事兴。”当家庭出现了问题,当家风不醇正,一个人的事业也是不完美的。我们与其追求一种破碎的“成功”事业,做一个不完整的“成功”人士,还不如坚守一份家庭的温暖,为社会贡献一个安宁的港湾。当一个个家在平静中度过岁月,作为大家的国也就会稳定如初。
家风影响国风,国风也影响甚至决定家风。家风是从社会各个方面和角度吹出的人情之风。当人人走出家庭,带着家的温暖,装着家的期盼,怀着家的未来,为社会奉献自己的才智,一个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民族国家就一定能够建成。国风中的道德力能够影响家风,家风中的道德力也能够影响国风。当国家政风清明、学风向上、文风大振,民风一定醇美,家风也就会醇正。光明清正的国风,醇美和谐的家风,应该是我们盼望的时代之风。
(取材于2014年2月13日《中国文化报》)
关于中国的“国风”,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国风蕴含着强大的道德力,所以抗战时中国军民能够保持组织力,中国注定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B.中国的国风既有儒家墨家的严肃,又有道家的超脱,二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国民勇于负责任的担当精神。
C.中国人能够面对任何艰难困厄而不至于消沉,与几千年延续下的国风所形成的强大民族心理和坚韧民族性格密切相关。
D.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中国人创造出一个令全世界都为之动容的新的时代,这与传统国风的感召密不可分。

对新时代的“家风”建设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代的家风建设需要对传统的家庭道德加以继承,中国人所提倡的孝老爱亲就是一种最重要的家庭道德。
B.新时代的家风要脱去封建家长制度下的压迫和苛责,要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和彼此平等交流建设。
C.目前好的家风最为突出的标志是对老年人的关心和对孩子的教育,不让老人空巢,不让孩子留守。
D.没有好的家风,就会失去对家庭道德的遵守,不仅可能影响家庭成员的发展,也会给社会带更多的问题。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风的形成依赖于家风的建设,国风中的道德力也能够影响家风,后者正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B.一个人在家中尽孝,在社会上尽忠,这是家风最为基本的要求,而这一要求恰恰是形成优良国风的基础。
C.外出打工、工作繁忙、工作特殊等使一些家庭无法照顾老人和孩子,从而导致家庭有缺陷,家风有问题。
D.作者认为,如果能坚守一份家庭的温暖,为社会贡献一个安宁的港湾,就可以算得上“完整”的成功人士。

文学类文本阅读
地泉之灵林 子
①十月。一场秋雨。
②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在群山怀抱之中的广西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秋风的水袖把许多的浮华、喧嚣、缀饰静静扬弃。山舒缓,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水吟唱,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还原为儿时记忆中的手绢。是的,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的时候,心,也实现了一次飘然的出走。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读一册山,念一卷云,随风飘然,与云嬉戏。秋天,我们真该遗忘一回,站在山水之侧,尝试舒展开目光的翅膀,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神秘。
③来到山裙水袂之间的兴安灵渠。突然有恍然如梦的感觉,突然生出乡愁的幽渺。想着清澈美丽的漓江水,是从灵渠流淌过来,再看享有“世界奇观”美称的灵渠之水,怎么看都像一部百读不厌的素书。绵延而凝重,巧思而奇绝,蕴含诸多世间奥义。她婉约,曼转,不骄不躁,不愠不喜,用柳暗花明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百转千回的境界。听任着心灵被水中的绿草牵系,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突然想起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米泉”,指的是酒。用“米泉”称酒,该是多么洒脱而陶醉!而酒不醉人人自醉。看到灵渠,心底突然冒出两个字:地泉!在历史的土壤和积淀中,万斛泉源,潺潺流淌。这是多么厚重而飘逸的精灵啊!
④回首过往,灵渠曾引导过诸多千帆望尽的舟船,也曾有过千百度众人追寻的风光;她滋养土地,济世济人达两千多年。今天,她安详得就像一位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不喜,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悠然独饮时光泡制的清清泉铭。更像一只大隐于市的鹤,是的,我也突然聊发白日狂,梦见一只千年白鹤,梦见一道激越灵巧的白翅凌空。这就是灵渠的魂魄呵。她连着地气,张望天空,一步步盈盈而蹈于泉脉和地脉之上,像佛陀地涌金莲,惹人惊叹而静思。这也是生活的诗,每一字每一句都从土里冒出来,弥漫开来,荡漾而去,导引着你一起去体认着那一份份宽阔、坦荡、从容和深邃。
⑤地泉之灵,使我感到股股泉眼在心底静静开凿,深深被这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感动。开凿灵渠,古人先在湘江中用石堤筑成分水铧嘴和大小天平,把湘江隔断。在铧嘴前开南北两条水渠,北渠仍通湘江,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江相通。湘江上游,海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灵渠选择在湘江和漓江相距很近的地段,这里水位相差不大,水势平缓,便于行船。于是,便有了美丽的相约与离别,有了亘古的传奇和现实。灵渠,婀娜蜿蜒于起伏的青山碧水,联姻湘江、漓江,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滋养出一代又一代流光溢彩的繁华。
⑥灵渠的不朽,在于非常之“灵”。其中的每一块石料,每一道石缝,每一个细节,都是天衣无缝地配合与交结,才使枢纽的每一个环节都通灵般地经得起长期风雨的侵袭、流水的冲击,成为屹立两千多年的 “神灵”。当然,灵渠能够保存到现在,除了它自身的坚固之外,显然还与一代代人对它的精心保护分不开。灵渠的 “灵”,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魂灵。现代的灵渠,用依然不变的灵气和谐演绎着时光的走向、历史的延伸。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很多的事,拐个弯或许就海阔天空,万里无云。很多时候,或许绕一下路,前方就一笑见天。此时,灵渠像明亮的眼,凝视着我们,教导着我们:把内心放在水中,慢慢清洗。淘洗多余的存储,让尘世的灵光照亮内心的圣洁和单纯。然后,再让心与心靠近,让心灵相通。我想,这也正是地泉千年不变的灵魂所系吧。(选自《南方日报》,2012年11月30日)
本文主要写兴安灵渠,而第②段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来写雨后秋景和作者心情?(5分)
答:
结合文意,简要赏析③④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答:
结合全文看,“地泉之灵”的“灵”表现在哪些方面? (4分)
答:
文章最后一段说“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这句话有什么作用?给你怎样的启发?(6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