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连处士墓表
欧阳修
连处士,应山人也。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公,足矣。”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呜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处士讳舜宾,字辅之,其先闽人。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反葬应山,遂家焉。处士少举《毛诗》,不中,而其父正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赒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此吾资也。”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盗有窃其牛者,官为捕之甚急,盗穷,以牛自归,处士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厚遗以遣之。尝以事之信阳,遇盗于西关,左右告以处士,盗曰:“此长者,不可犯也。”舍之而去。
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处士生四子,曰庶、庠、庸、膺。其二子教以学者,后皆举进士及第。今庶为寿春令,庠为宜城令。
处士以天圣八年十二月某日卒,庆历二年某月日,葬于安陆蔽山之阳。自卒至今二十年,应山之长老识处士者,与其县人尝赖以为生者,往往尚皆在,其子弟后生闻处士之风者,尚未远,使更三四世至于孙曾,其所传闻,有时而失,则惧应山之人不复能知处士之详也。乃表其墓,以告于后人。八年闰正月一日,庐陵欧阳修述。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以处士为法:标准,规范
B.卒而葬应山反:反而,却
C.悉散以乡里赒:周济
D.往之省:探望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连处士可作世人表率的一组是
①以一布衣终于家   ②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   ③因不复仕进
④出谷万斛以粜     ⑤厚遗以遣之          ⑥为之罢市三日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舜宾居住在应山县,一生都没有做官,然而当地人都很尊敬他,因为他为人高尚,达到了“行之以躬不言而信”的境界。
B.连舜宾参加科举考试而没有考上,再加上他的父亲有病在家,需要他在身边侍候,因此他就不再在仕途上进取。
C.连舜宾曾经到信阳办事,遇到了强盗,他的仆人告诉他强盗来了,但是强盗知道他的名声,因而并没有侵扰他。
D.欧阳修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连舜宾的事迹会渐渐散失,应山的人不能够详细了解,因而写下这篇文章来告诉后人。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
(2)应山之长老识处士者,与其县人尝赖以为生者,往往尚皆在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张平,青州临胸人。弱冠寓单州,依刺史罗金山。金山移滁州,署平马步都虞候。太宗尹京兆,置其邸。及秦王廷美领贵州,复署为亲吏。后数年,有诉平匿府中钱物,秦王白太宗鞫之,无状,秦王益不喜,遂遣去。太宗怜其非罪,以属徐帅高继冲,继冲署为镇将。平叹日:“吾命虽蹇,后未必不为福也。”
太宗即位,召补右班殿直,监市木秦.陇。平悉更新制,建都务,计水陆之费,以春秋二时联巨筏,自渭达河,历砥柱(山名)以集于京。期岁之间,良材山积。太宗嘉其功,迁供奉官,监阳平都木务兼造船场。旧官造舟既成,以河流湍悍,备其漂失,凡一舟调三户守之,岁役户数千。平遂穿池引水;系舟其中,不复调民。有寇阳拔华者,往来关辅间,为患积年。朝廷命内侍督数州兵讨之,不克。平以好辞遣人说之,遂来归。改崇仪副使,仍领其务。凡九年,计省官钱八十万缗。
平好史传,微时遇异书,尽日耽玩,或解衣易之。及贵,聚书数千卷。在彭门日,郡吏有侮平者数辈,后悉被罪配京窑务。平予从式适董其役,见之,以语平。平召至第,为设馔劳之,曰:“公等不幸,偶罹斯患,慎勿以前为念。”给以缗钱,且戒从式善视之。未几,遇赦得原,时人称其宽厚。
论日:太宗居潜,左右必求忠厚强干之士。及即位,修旧邸之功,陈从信.张平等六人者,咸备任使,又皆畀以兵食之重寄,而各振举其职焉,有足称者矣,然平不修旧怨,庶几进于士夫之度。从信所进邪佞以术蛊惑上心,犹不免子近侍之常态欤!
(选自《宋史·张平列传》)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白太宗鞫之鞫:审问
B.秦王益不喜益:渐渐一
C.微时遇异书微:年幼
D.平予从式适董其役董:督察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太宗重视张平和体现张平治理业绩的一组是()

A.太宗尹京兆,置其邸悉更新制,建都务
B.畀以兵食之重寄凡九年,计省官钱八十万缗
C.改崇仪副使,仍领其务时人称其宽厚
D.各振举其职焉系舟其中,不复调民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平曾在秦王手下供职,最初应该是颇受信住的,。后来有人指控他暗中贪污,可是查无实据,但张平还是被秦王遣离了。
B.张平在采办秦、陇林木时改革了旧制,在造船场想办法减轻百姓的劳役,用和平方式解决盗贼问题,这些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C.张平为人宽厚,曾经有郡吏侮辱他,后来这些郡吏犯了罪被发配去做苦力,张平知道后以德报怨,并嘱咐儿子善待他们,想方设法赦免他们。
D.作者在最后一段议论中,扬张抑陈,是就其人品而言的,但从他们的工作能力来说,评论者都作了充分的肯定。

翻译下列句子:
(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放翁生于宣和,长于南渡。其 出 仕 也 在 绍 兴 之 末 和 议 久 成 即 金 海 陵 南 侵 溃 归 孝 宗 锐 意 出 师 旋 以 宿 州 之 败 终 归 和 议。其时朝廷之上,无不以画疆守盟,息事宁人为上策;而放翁独以复仇雪耻,长篇短咏,寓其悲愤。或疑书生习气,好为大言,借此为作诗也。今阅全集,始知非尽虚矫之气也。其《跋周侍郎奏稿》云:“南渡初,先君归山阴,一时贤公卿与先君游者,言及靖康北狩,无不流涕哀恸。”又《跋傅给事帖》云:“绍兴中,士大夫言及国事,无不痛哭,人人思杀贼。”是放翁年十馀岁时,早已习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

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元载布衣时,常与故礼部侍郎张谓友善。贫无仆马,弊衣徒行于陈蔡。一日天暮,忽大风雷,原野曛黑。二 人 相 与 诣 道 左 神 庙 中 以 避 焉 时 有 盗 数 辈 皆 仗 剑 佩 弧 匿 于 庙 庑 下 二 人 见 之 甚 惧 且 虑 为 其 所 害 即 负 壁 而 立 不 敢 动。俄闻庙中有声曰:“元相国、张侍郎且至,群盗当疾去,无有惊于贵人!”群盗相目而惊,遂驰去。二人因偕贺:“吾向者以殍死为忧,今吾闻声,真神人之语也。”且喜且异。其后载果相代宗,谓终礼部侍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公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芳洲杜若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注:①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②芳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志吾梦云志:记录
B.孺公葺公所居堂葺:修补房屋
C.揭之楣间揭:张贴、悬挂
D.而诸孙皆秀发秀发:秀丽的头发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玉岩公正直爱国的一组是()
①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②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
③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
④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
⑤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
⑥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杏花书屋是作者的友人周孺允根据祖父玉岩公的愿望,扩建了玉岩公的住所,根据祖父的梦境构建而成的。
B.玉岩公先为御史,后任南京刑部右侍郎,没有等到回归故里便去世了,周孺允兄弟也在外漂泊了数年。
C.本文先介绍杏花书屋的由来及其布置,然后用“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引出议论。
D.全文围绕书屋的建造和命名,展示了玉岩公的崇高人格,使得本来极为普通的书屋具有了不平凡的意义。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
(2)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
(3)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