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小强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时,拿出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钙粉末,进行如下实验:
(1)取氢氧化钙粉末溶于足量水中,有_______________现象出现,小强判断该药品已变质。
(2)小强进一步做如下实验探究,请你参与并完成下表:

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加适量的水,搅拌,过滤。
①取少量滤渣于试管中,加入_____
有气泡产生
粉末变质
②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入______溶液。
 
________________
氢氧化钙粉末部分变质。
科目 化学   题型 探究题   难度 困难
知识点: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某农村中学的化学兴趣小组在开展实验活动时,利用山泉水配制氢氧化钠溶液,结果几次配制所得的溶液都出现浑浊的现象,放置一段时间后,容器底部还出现白色沉淀物。该兴趣小组的同学针对此奇异的现象展开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用山泉水配制氢氧化钠溶液为什么会出现浑浊?白色沉淀物是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Ⅰ.氢氧化钠样品不纯,含不溶性杂质;
Ⅱ.氢氧化钠与溶解在山泉水中的某物质发生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物质。
(1)小明通过实验很快就排除了猜想Ⅰ,他的实验是
查阅资料:本地山泉水是硬水,含较多的碳酸氢钙,碳酸氢钙[ C a ( H C O 3 ) 2 ]受热会分解,也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且都有碳酸钙生成。
(2)小红取来少量的山泉水于烧杯中,往其中加入适量的肥皂水,搅拌,观察到的现象,确认所取的山泉水是硬水。
(3)小明和小红取含有碳酸钙的沉淀物进行实验:取少量的沉淀物,加入适量的稀盐酸,实验现象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该山泉水经过(填操作名称),就可用于配制氢氧化钠溶液。

某食品包装袋中有一个小纸袋,上面写"生石灰干燥剂,请勿食用"。该食品已放置两月有余。请你对下列问题进行探究。
(1)小纸袋中的物质能否继续作干燥剂?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取足量的小纸袋中的固体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触摸杯壁

可继续作干燥剂

(2)猜想:小纸袋中的物质除含有 C a O 外,还可能含有 C a ( O H ) 2
(3)请设计实验证明(2)中你所填的物质是否存在。

为提高实验探究能力,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对一瓶久置出现变质硬化的氢氧化钙固体进行如下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试验硬化的氢氧化钙样品是否完全变质
(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氢氧化钙变质的原因:
(2)检验氢氧化钙样品是否完全变质,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氢氧化钙样品少量,研细后加适量蒸馏水充分混合后静置,
该样品还含有氢氧化钙

【探究活动二】测定样品中含有的变质固体(以下用 R 表示)的质量分数
取3克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钙样品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测量生成气体的体积(气体不溶于植物油),从而计算出样品中R的质量,便可求出样品中 R 的质量分数。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如图1所示。

(3)将稀盐酸滴入样品中,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一段时间后,当观察到(填实验现象),才停止滴加稀盐酸。
(4)实验中量筒的作用是
(5)实验结束后,量筒内进入水的体积如图2所示,其读数为 m L 。已知在该实验条件下,生成气体的密度为2 g / L ,通过计算,样品中 R 的质量分数为
(6)上述图1所示实验装置和相关试剂,用来实验测定样品中 R 的质量分数是比较粗略的,请简要说明测定数据存在误差的原因:(写一个)。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原文作者:段翰英等)。
我国制作泡菜的历史悠久。制作泡菜是把新鲜蔬菜泡在低浓度的盐水里,经发酵而成。泡菜品种繁多、风味独特、口感鲜脆。
蔬菜中含有硝酸盐。硝酸盐对人体无直接危害,但转化成亚硝酸盐后,就会产生危害。亚硝酸盐[如亚硝酸钠( N a N O 2 )]与胃酸(主要成分是盐酸)反应,产生亚硝酸( H N O 2 )和氯化物(如 N a C l )。亚硝酸不稳定,产生的二氧化氮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中毒。
泡菜中含亚硝酸盐吗?含量有多少?含量受什么因素影响呢?
经实验测定发现,食盐水浓度和泡制时间对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有一定影响。下图为室温下,食盐水浓度和泡制时间与芹菜泡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关系。

用不同的蔬菜进行测定,变化趋势与芹菜相似。
实验表明,发酵温度对泡菜中亚硝酸盐的生成量及生成时间也具有明显的影响。泡菜发酵过程中,泡制温度较高时,亚硝酸盐含量最大值出现的早,且数值低。这与温度较高有利于乳酸菌的繁殖有关。
实验还表明,泡制过程中添加姜汁和维生素 C ,都能有效地减少亚硝酸盐的生成。
现代医学证明,泡菜中的乳酸和乳酸菌对人体健康有益,具有抑制肠道中的腐败菌生长、降低胆固醇等保健作用。但是,有些泡菜盐分或糖分过高,对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不利。另外,泡制过程也会造成某些营养素的流失。(有删改)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泡菜中的亚硝酸盐是由转化成生的。
(2)亚硝酸钠能与盐酸反应,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反应。
(3)室温下,用芹菜制作的泡菜,最佳食用时间是填字母序号,下同)。
A.泡制2-3天B.泡制5-6天C.泡制12天后
(4)下列关于制作泡菜的说法中,合理的是
A.最好加入一些姜汁
B.最好在较低温度下泡制
C.最好加入一些富含维生素 C 的水果
D.最佳食用期的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与泡制时的食盐水浓度无关
(5)请你为喜欢吃泡菜的人提一条食用泡菜的建议:

众所周知,酚酞溶液遇 N a O H 溶液变红。但是,在分组实验中(如图所示),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现象:有的溶液变红后褪色;有的出现白色浑浊物。

【提出问题】分组实验中,出现意想不到的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查阅资料】酚酞溶液由酚酞固体溶于酒精配制而成。
【猜想与假设】
Ⅰ.红色褪去,与 N a O H 溶液和空气中的 C O 2 反应有关。
Ⅱ.红色褪去,与 N a O H 溶液的浓度有关。
Ⅲ.出现白色浑浊物,与酚酞溶液的浓度有关。
【进行实验】

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1
向盛有2 mL = N a 2 C O 3 溶液的试管中滴加5滴0.5%的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
2

1号试管0.1min红色褪去
2号试管5min红色褪去
3号试管30min红色明显变浅
4号试管120min红色无明显变化
3
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2 mL水,……
酚酞溶液浓度/%
浑浊程度
5
大量浑浊物
2
少量浑浊物
0.5 无浑浊物

【解释与结论】
(1) N a O H C O 2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1的现象表明,猜想与假设1(填"成立"或"不成立")。
(3)由实验2得出结论:出现"溶液变红后褪色"现象的原因是
(4)实验3的操作步骤: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2ml水,
【反思与评价】
(5)依据现有实验,为了确保红色不变,若酚酞溶液浓度为0.5%,建议选用 N a O H 溶液的浓度为%。
(6)有同学认为,仅通过实验3得出"猜想与假设Ⅲ成立"证据不足,理由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