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汉字的魅力优于拼音文字
说到汉字,不能不提及世界文明史。世界的古代文明,可以说就是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圈,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圈,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印度圈,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圈等四大文明。这四大文明之中,前三者互相交往而发展,成为近代文明的源流,只有中国几乎未与其它文化产生关联而独自发展出汉字文化圈。国人对此是充满自豪感的,无论是对汉字的发展历史,还是对汉字所承载的中国独具的文字文明和文化底蕴。
但是,由于汉字自身的特点所带来的缺陷,如撰文用字多、字型复杂、难记、难读,在过去几十年中,汉字的未来与发展前景便广受汉字文化圈中一些国家的关注和议论。但肯定的一点是,要想准确把握汉字的功过是非,必须仔细回顾和耐心审视汉字所走过的历程。写于1988年的《图说汉字的历史》引进出版,该书作者阿辻哲次以“事典”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对汉字发展史上的基本事项进行了简洁却明晰的梳理和叙述,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现代的汉字发展史,从前印刷时代的汉字书写工具材料史到汉字印刷的发展史……意在为学习汉字、使用汉字的人提供更多的相关知识,让那些对汉字有成见的人明白:现在就想把拥有四千余年悠久历史、担负着人类文明发展一翼的汉字塞进博物馆里,还为时尚早。
汉字的表记法从古代到现代是连续发展的,从甲骨文、青铜器文字、篆体字,到隶、行、楷,没有文化断层。汉字不是拼音文字,而是图形文字,以物的图形为基础而形成文字,例如“山”、“川”、“日”、“月”等。而与汉字、汉学有关的律令制度,如国家概念、产业、生活、文化等,也都跨越广阔的版图,从中国中原,传播到东方的朝鲜、日本,南方的越南,用文字连结了中国与周边世界的文化。虽然多数国家后来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但依然有着汉字的影响和痕迹存在。如朝鲜的自创文字“谚文”的意思是“非正式”的文字,因而朝鲜“正式”的文字依然是汉字,这跟日本称汉字为“真名”,称自创的文字为“假名”相同,都是出于对汉字的尊崇。
但在过去的近百年里,世界潮流曾缩小了“汉字文化圈”,就连毛泽东、鲁迅等也曾主张废除汉字,认为汉字终将改为世界通用的表音文字,但事实并非如此。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字改革——实施拼音文字的作用只不过是充当了学习汉字的辅助工具。韩国在文字政策上曾先后经历了汉字时代和“韩文专用”时代。许多韩国专家指出,抛弃汉字使韩国社会出现了知识、哲学和思想的贫困,今天的经济危机,就是韩国半世纪以来推行韩文专用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因为它导致韩国社会出现大量文盲。所以,韩国开始反思,并于1991年11月和1994年9月在汉城先后两次举行了“汉字优于拼音文字”的国际汉字学术研讨会,并且成立了“国际汉字振兴协议会”。日本也是如此,它曾减少了可识的汉字字数,但现在又增加了。
现在,世界潮流不仅在扩大“汉字文化圈”,还在促使汉字为创造21世纪人类的高度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图说汉字的历史》带给汉字文化圈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它让读者明白,汉字不仅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文化根基,而且是能够超越语言的不同而让彼此知晓共通意思的最佳媒介。透过汉字,不用语音也能达到彼此理解、彼此认同和彼此融合。
从全文看,对“汉字文化圈”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汉字文化圈”是指通过使用汉字进行交流的文化圈,21世纪的今天,汉字的使用人数正在逐步增长。
B.“汉字文化圈”是在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圈文明中产生的,它的诞生并不是与其他文化圈交流的结果。
C.“汉字文化圈”是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而逐渐形成的,汉字文明影响之处,都是“汉字文化圈”的一部分。
D.“汉字文化圈”是所有会使用汉字的文化人的圈子,而不同于音乐人的“娱乐圈”、政客们的“政治圈”。

对“汉字具有独特魅力”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在四大文明之中,只有中国圈文明几乎未与其他三大文明产生关联而独自发展出汉字文化圈。
B.汉字的表记法是连续发展的,从甲骨文、青铜器文字、篆体字、到隶、行、楷,没有文化断层。
C.汉字承载着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字文明与文化底蕴,抛弃文字,就可能出现知识、哲学和思想的贫困。
D.汉字是表意文字,因此,透过汉字,不用语音也能实现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畅通无阻的沟通与交流。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由于汉字有撰文用字多、字型复杂、难记、难读等缺陷,它的发展前景曾广受汉字文化圈中一些国家的关注和议论。
B.世界潮流缩小了“汉字文化圈”,所以毛泽东、鲁迅等主张废除汉字,认为汉字终将改为世界通用的表音文字。
C.回顾和审视汉字走过的历程,包括汉字发展史、汉字书写工具材料和汉字印刷的发展史,不难发现汉字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D.中国推行汉语拼音的实践,韩国、日本对汉字的态度变化,说明汉字文化圈有必要重新认识汉字的魅力。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用岁月在莲上写诗
林清玄
那天路过台南县白河镇,就像暑天里突然饮了一盅冰凉的蜜水,又凉又甜。白河小镇是一个让人吃惊的地方,它是本省最大的莲花种植地,在小巷里走,在田野上闲逛,都会在转折处看到一田田又大又美的莲花。那些经过细心栽培的莲花竟好似是天然生成,在大地的好风好景里毫无愧色,夏日里格外有一种欣悦的气息。
我去的时候正好是莲子收成的季节,种莲的人家都忙碌起来了,大人小孩全到莲田里去采莲子,对于我们这些只看过莲花美姿就叹息的人,永远也不知道种莲的人家是用怎样的辛苦在维护一池莲,使它开花结实。
“夕阳斜,晚风飘,大家来唱采莲谣。红花艳,白花娇,扑面香风暑气消。你打桨,我撑篙,拨破浮萍过小桥。船行快,歌声高,采得莲花乐陶陶。”我们童年唱过的《采莲谣》在白河好像一个梦境因为种莲人家采的不是观赏的莲花,而是用来维持一家生活的莲子,莲田里也没有可以打桨撑篙的莲舫,而要一步一步地踩在莲田的烂泥里。
采莲的时间是清晨太阳刚出来或者黄昏日头要落山的时分,一个个采莲人背起了竹篓,带上了斗笠,涉入浅浅的泥巴里,把已经成熟的莲蓬一朵朵摘下来,放在竹篓里。采回来的莲蓬先挖出里面的莲子,莲子外面有一层粗壳,要用小刀一粒一粒剥开,晶莹洁白的莲子就滚了一地。莲子剥好后,还要用细针把莲子里的莲心挑出来,这些靠的全是灵巧的手工,一粒也偷懒不得,所以全家老小都加入了工作。空的莲蓬可以卖给中药铺,还可以挂起来装饰;洁白的莲子可以煮莲子汤,做许多可口的菜肴;苦的莲心则能煮苦茶,既降火又提神。
我在白河镇看莲花的子民工作了一天,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觉得种莲的人就像莲子一样,表面上莲花是美的,莲田的景观是所有作物中最美丽的景观,可是他们工作的辛劳和莲心一样,是苦的。采莲的季节在端午节到九月的夏秋之交,等莲子采收完毕,接下来就要挖土里的莲藕了。
莲田其实是一片污泥,采莲的人要防备田里游来游去的吸血水蛭,莲花的梗则长满了刺。我看到每一位采莲人的裤子都被这些密刺划得千疮百孔,有时候还被刮出一条条血痕,可见得依靠美丽的莲花生活也不是简单的事。
小孩子把莲叶卷成杯状,捧着莲子在莲田埂上跑来跑去,才让我感知,再辛苦的收获也有快乐的一面。
莲花其实就是荷花,在还没有开花前叫“荷”,开花结果后就叫“莲”。我总觉得两种名称有不同的意义:荷花的感觉是天真纯情,好像一个洁净无瑕的少女;莲花则是宝相庄严,仿佛是即将生产的少妇。荷花是宜于观赏的,是诗人和艺术家的朋友;莲花带了一点生活的辛酸,是种莲人生活的依靠。想起多年来我对莲花的无知,只喜欢在远远的高处看莲、想莲;却从来没有走进真正的莲花世界,看莲田背后生活的悲欢,不禁感到愧疚。谁知道一朵莲蓬里的三十个莲子,是多少血汗的灌溉?谁知道夏日里一碗冰冻的莲子汤,是农民多久的辛劳?
我陪着一位种莲的人在他的莲田逡巡,看他走在占地一甲的莲田边,娓娓向我诉说一朵莲要如何下种,如何灌溉,如何长大,如何采收,如何避过风灾,等待明年的收成时,觉得人世里一件最平凡的事物也许是我们永远难以知悉的,即使微小如莲子,都有一套生命的大学问。
我站在莲田上,看日光照射着莲田,想起“留得残荷听雨声”恐怕是莲民难以享受的境界,因为荷残的时候,他们又要下种了。田中的莲叶坐着结成一片,站着也叠成一片,在田里交缠不清。我们用一些空虚清灵的诗歌来歌颂莲叶荷田的美,永远也不及种莲的人用他们的岁月和血汗在莲叶上写诗吧!
一九八一年九月二日
纵观全文,谈谈标题《用岁月在莲上写诗》的含义及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童年唱过的《采莲谣》在白河好像一个梦境”,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句中“梦境”的含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所表达的情感及在文中的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语言很生动,请在文中选择三处加以评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穆青的最后岁月
罗海岩
2003年10月10日子夜时分,京城暴雨倾盆。谁也没有注意到,在雨中有一辆轿车从首都机场向北京医院疾驰,车上的人在心中默默祈祷:一定要赶在老人闭上眼睛之前让他看一眼新书!车子停在医院住院部门前,他怀揣墨迹未干的新书,冒雨拾级而上,闯进了那个熟悉的房间。当新书展示在病床前时,老人已处弥留之际,人们的呼唤他或许能听到,但他的灵魂似已远行。三个多小时后,老人溘然而逝。
这位老人就是我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新华社原社长穆青。
2002年9月,“穆青摄影展”在成都闭幕后,穆青感到肺部时有阵痛,经过检查,发现已有癌细胞在游荡,需要马上手术治疗。10月18日,他参加党的十六大闭幕式合影后,第二天即住进医院,并进行了肺部手术。
因癌细胞扩散,手术已经无能为力。虽然人们对穆青严格保密,但他体力日感不支,似乎已有不好的预感。经过认真考虑,他向前来看望的新华社领导同志,提出整理出版他的几本书的愿望。
他的内心深处一直认为,精神产品至高无上,唯有作品才是财富。现在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应该把宝贵的财富留给后人。
新华社党组了解穆青的心事,立即布署编辑事宜,决定抽调专人编辑整理《穆青通讯》、《穆青论新闻》、《穆青散文》三本书,同时要求新华出版社抓紧出版正在编辑整理的《穆青书法》和《穆青摄影》。
屈指算来,穆青先后在新华出版社出版了他的16本著作。当年他的《十个共产党员》一书组稿完成后,一家出版单位辗转前来约稿,穆青回答说,我的书都是在自己社里出啊!穆青的每部著作都给新华社带来荣誉,具有无以比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浩如烟海的作品中,怎样收集和编辑成书,穆青自有他自己的想法。他给大家讲了几点原则:作品不是文稿的汇编,一些在个别年代里起作用的应景文章不要收入,有关名人和领导人的稿子要少,不要丢掉反映老百姓生活的内容;标题和内容基本不动,要维持原貌。后来,他在审核《穆青通讯》、《穆青论新闻》和《穆青散文》三本书的目录时,看到有些文章篇幅较长,就建议适当删减,别耽误读者时间,或做个提要,以方便阅读。
《穆青书法》和《穆青摄影》两本书,两本书稿在完成编排后,穆青一张张地审视和检查,有时一幅作品要看上十几分钟。性情中人的穆青,看到得意之作时,常常高兴得手舞足蹈,左看右看,摇头晃脑地一声声叫“好!”见到不满意的作品时,又非常执拗地非要拿下来,等身体好些时重写。大家劝他,这已经够好了,您不必追求完美了,因为大家都希望早日看到这本书。穆青并不以为然,他要把一生的最后一项任务完成得更好,不留一丝遗憾。
编辑穆青的书稿是幸福的,也是比较容易的事,因为他和气可亲,尊重别人的意见,哪怕别人说错了,他也只是笑着摇摇头而不轻易批评。同时,编他的书又最不容易,因为他的要求高,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个基准线。“聊发少年狂”的穆青,有时像老小孩一般可爱可亲。当范敬宜应穆青之约写来《正气浩然上笔端》的序言时,穆青一遍遍地阅读,喜不待言。文中预祝他用生花之笔,挥写更多更美的篇章。穆老一边嘱咐编辑一字不改,一边爽朗地给范敬宜打电话,欣然接受他的祝福。
老人、编辑们与病魔在拼搏中赛跑,一边是狂虐而肆意的侵蚀,一边是严谨、静谧的推敲和商讨,后者当然不及前者。10月9日,穆青病情骤变,不得不再次住进医院。住院前一天的晚上,他收拾完行装,靠在床头,再次拿起电话,要通了远在深圳负责印制的编辑,了解《穆青书法》和《穆青摄影》两本书的情况,一方面表示感激和谢意,一方面表述他企盼和热望看到这本书的心情。次日,他住进了医院,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选自《百年潮》2011年第11期,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运用倒叙的手法,引起读者的兴趣,写车中人的匆忙神情,也从侧面反映出对穆青老人的尊重。
B.穆青是我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新华社原社长穆青,新华社为纪念他编辑整理了《穆青通讯》、《穆青论新闻》、《穆青散文》《穆青书法》和《穆青摄影》等书。
C.穆青一生在新华社出版十六部作品,具有无以比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因而给新华社带来荣誉。
D.编辑穆青的书稿是比较容易的事,因为他和蔼可亲;也是最不容易的事,因为他要求在编辑自己的作品时要讲原则。可以看出穆青对人和蔼可亲,对事一丝不苟。

E.文章结尾写到“次日,他住进了医院,从此再也没有回来……”,再次表达对穆青的敬仰之情,同时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2)做事如做人,本文回忆了穆青最后岁月的哪几件事,表现了他哪些伟大的人格,试作简要分析。
(3)穆青再和大家一同整理、编辑自己的作品时,有哪些想法和做法,请假要概括。
(4)穆青认为“精神产品至高无上,唯有作品才是财富。现在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应该把宝贵的财富留给后人”。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财富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流泪的水
刘建超
一个游人迷了路,无意中走入了深山里的村寨。村寨人很好客,拿出最好的山珍野味、自酿的陈年老酒款待他。游人很感激,可是他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回赠,包里只有一瓶矿泉水,他就把矿泉水送给了这家的大眼睛孩子。游人回去的路还很长,大眼睛孩子的爸爸,把一只葫芦里灌满了自家缸里的水,让游人带着路上喝。
村寨的孩子没有见过塑料瓶里装的水,都很稀奇,一瓶水在孩子们的手里传来传去。
城里人喝的水就是高级啊,别说水了,就是这瓶瓶也得值好多钱啊。
打开尝尝呗,咱也当当城里人。有孩子提出建议,十几双眼睛流出渴望,眼巴巴地看着大眼睛。
大眼睛慢慢拧开了矿泉水瓶盖。先喝了水的孩子在吧嗒着嘴品味,等待喝水的孩子咽着口水。
每个孩子都喝过之后,大眼睛才自己端着小瓶盖喝了一口,品品,又喝了一口。大眼睛哭了,泪水流进嘴角,咸咸的。
城里人喝的水就是有味道,和村子里的泉水不一样,不一样就是特别,特别就是好,好就令人向往。大眼睛希望自己也像那个游人一样,去遥远的大城市,喝这种装在瓶里的不一样的水。
大眼睛有了城里人的水,每天都会有孩子围着他,想尝一瓶盖城里人的水。没几天,那瓶子里的水就喝完了,大眼睛就把自家水缸里的水灌入瓶瓶里,还是满满一瓶。孩子们知道,大眼睛瓶瓶里的已经不是城里的水了,他们不再围着他讨要,也不来和他玩了。
大眼睛时常带着那瓶水,坐在山崖上,看着远处的天际。他鼓励自己,一定要走出大山,去遥远的城市。
从大山里走出来的游人回到了城市。游人的妻子准备了丰盛的晚宴,游人的朋友都被邀请来家里庆贺。推杯换盏之间,有人看到了挂在墙上的葫芦说,这就是你说的山里人自己酿制的陈年老酒吗?
游人想开个玩笑,说,就是,你尝尝。
朋友就打开了葫芦的塞子,倒了一杯,一饮而下。
游人忍住笑,故意问,味道怎么样?浓烈吧?
朋友没有说话,又倒满一杯喝干,泪水便从朋友的眼角流下。朋友说,甘露,甘露啊。天啊,这是神水吧?神水!
大家好奇,都倒了一杯饮下。果然神奇啊,水的原始风味沁人肺腑,仿佛能看到那清澈晶莹的山泉,能嗅到儿时记忆的味道,个个禁不住泪流满面。
朋友说,快去找到这个山寨,咱们大家入股投资办个天然饮用水厂,直接灌装就行啊。这水的牌子就叫“老家的味道”,准保火啊。
一拍即合,众人开始筹资注册,项目评估。建筑大军开始修路架桥,寂静的山寨首次迎来机械轰鸣声。
大眼睛孩子走出了山寨,到繁华的都市上大学,毕业后就留在了都市。大眼睛谈恋爱了,女孩是在城市里长大的,她教会了大眼睛怎样在都市里生存。
大眼睛已经习惯喝装在瓶瓶里的城市水,城市的水麻木着他舌头上的味蕾神经。他开始怀念家乡山寨的山泉,怀念家乡清凉澄澈沁人肺腑的甘爽。
女孩来了,带来了一瓶天然水,牌子是“老家的味道”。
女孩说,你尝尝,新产品,喝了你就不想家了。
大眼睛喝了,说,这比我家乡山寨的清泉水差远了。
女孩不解地问,水还有什么区别?除了卫生不卫生,水是透明无色无味的啊。
大眼睛说,那是教科书上对水的定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不但有味道,还有情感,有知觉。啥时候我带你去我们山寨,尝尝我们山寨的清泉水,保证你一辈子都忘不掉。
女孩说,我才不相信呢。
大眼睛真的就带着女孩去了山寨。山寨已经通了公路,有了公共汽车,原来居住的村子已经搬迁,修建了宾馆度假村。空气中弥漫着混合的味道,各种加工厂正在把山寨的资源变成花花绿绿的钞票。
山泉已经不见了踪影,山寨的那口老井还破烂不堪地废弃在那里。
大眼睛把瓶子系上绳子,从老井里提起一瓶水。他把瓶子递给女孩说,尝尝,尝尝,什么叫刻骨铭心。
女孩嘬了一口,又嘬了一口,茫然地看着大眼睛。
大眼睛夺过瓶子,仰头咕咚咕咚几大口,泪水顺着脸颊流淌,流进嘴角的泪水也比这瓶子里的水强一百倍啊。
女孩问大眼睛,你怎么了?
大眼睛看着老井,这是怎么了?
《小小说选刊》2013年第8期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中写到村里的孩子,对一瓶矿泉水发生了极大的兴趣,从侧面反映了深山的封闭、落后的生存环境。
B.孩子们在知道大眼睛里手里的矿泉水瓶里不再是城里的水以后,就不再和他玩了。这使大眼睛感到寂寞,所以他想走出大山去遥远的城市。
C.游人回到城里,他的朋友们因为喝道晶莹清澈的山泉水而流泪,大家决定为那里投资,改变山寨的贫穷落后的面貌。
D.大眼睛不断地对女友“炫耀”家乡的水,说只要尝一尝,会“一辈子都忘不掉”,与小说结尾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发人深省。

E.小说选材精当,情节跌宕起伏,语言质朴自然,直击社会热点,警醒人们直面经济发展背后带来的严重问题。
(2)小说中一共写到了三处流泪的场面,请结合文意分析三个场面人物流泪的原因。
(3)赏析文中的划线句子。
①大眼睛慢慢拧开了矿泉水瓶盖。先喝了水的孩子在吧嗒着嘴品味,等待喝水的孩子咽着口水。
②大眼睛说,那是教科书上对水的定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不但有味道,还有情感,有知觉。
(4)小说题目是“流泪的水”,请分析作者有何用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民间写作的冲击波
“民间”源于中国文化传统,是与主流儒家文化传统相异质的“另一种传统”。从上古神话到明清小说,中国文学的民间线索和脉络十分清晰。但受传统文化“雅俗”观念的影响,“民间”长期处于被忽略、被遮蔽甚至被贬抑的状态。民间的意义和价值得不到应有的注意与重视,其话语理论阐释的空间也十分有限。五四以来,这种局面虽有所改观,但民间话语要么被弃置在民间文学或通俗文学之中,要么统摄于民族或民本的政治阐释之下,失却其独立的理论价值。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朦胧诗”正是借助潜在的民间写作成功实现对主流政治话语的“破冰”,用“新的美学原则”宣告中国诗歌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中国诗坛涌现出了一大批标榜精神独立和自由创造的民间诗人和民间诗歌刊物,并在“1986 现代诗群体大展”中集体亮相。韩东、于坚、《他们》、《非非》等是其代表。这批来自民间的“新生代”诗人和诗刊,强调回到诗歌、回到语言、回到日常生活、回到生命个体。上世纪90年代,韩东等则更进一步,提出当代诗歌的“民间写作”。他们将“民间”等同于“先锋”,认为“民间”真实饱满,富有生命力,是当代诗歌的重要传统和活力所在。正是在这种民间话语传统的作用之下,当代诗歌才真正拉近了与日常生活、生命个体的距离。从此,诗歌才变得真切,有了实感,也有了美感。从这一点来看,民间话语对于当代诗歌创作而言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当日常生活的审美取代了当代诗歌的宏大叙事之后,“民间写作”却与学院派的“知识分子写作”在争夺上世纪90 年代的诗歌话语权上发生了龃龉。“民间写作”用个体生命的“语感”、审美的“日常生活”等理念,来否定“知识分子写作”的“思想”、“理性”、“知识”和“文化”,并直接导致了上个世纪末那场旷日持久的“盘峰论争”。漫天的“唾沫”和无尽的“口水”,既淹没了执拗的诗人,更伤害了无辜的诗歌。
在消费文化的时代,一切都可能成为资本市场包装策划的对象。过去位居云端、后来身处边缘的诗歌,如今也难以幸免。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赢得网民的点击、博得传媒的关注,最大限度地获得市场和资本的认可,一直视独立、自由、创造为其生命的民间话语,现在立场也变得含混不清。当海子的那句曾被视为当代诗歌高度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成为随处可见的房地产广告用语时;当“凤姐”抛出这么一句“我不曾听着你的歌/不曾看见你的锋芒/我知道你的坟头面朝南方/我知道你的坟在乱葬岗上”,突然向海子致敬时,我们都应该停下来想一想,这到底是怎么啦?任何东西,哪怕是所谓的“真理”,当它一旦沦为一种市场策略或理论噱头时,其虚妄的一面也就立即彰显出来。网络诗歌事件是如此,民间话语亦是如此。
(选自刘继林《民间话语:伴随新诗的成长岁月》)
下列关于“民间话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上古神话到明清小说,可见“民间话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尽管长期被忽略、被遮蔽。
B.“民间话语”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与主流儒家文化传统本质相同,却长期被视为“另类”。
C.传统文化雅俗观念,让“民间话语”长期处于艰难境地,使其价值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D.五四以来,其生存空间有了向好的变化,但因诸多原因,其独立的理论价值仍然难以得到确立。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主流政治话语一统天下,而“朦胧诗”却借助潜在的民间写作成功打破了这一局面。
B.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大批标榜精神独立和自由创造的民间诗人和民间诗歌刊物的出现,标志诗歌进入全新时代。
C.“新生代”诗人和诗刊,强调回到诗歌、语言、日常生活、生命个体,无疑是对主流政治话语的有力挑战。
D.20 世纪90 年代,韩东等将“民间”视为“先锋”,因为他们认为“民间”才是当代诗歌的重要传统和活力所在。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当代诗歌依旧疏离日常生活、生命个体,那么诗歌就不可能得到真切,也不可能具有实感和美感。
B.随着日常生活的审美取代了当代诗歌的宏大叙事,“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的争鸣就日趋激烈。
C.“知识分子写作”重“思想”、“理性”、“知识”和“文化”的特点,直接导致了那场“盘峰论争”。
D.重视民间话语,但也要防止其沦为一种市场策略或理论噱头,因为如此则其虚妄的一面立即显现出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7题。
“我就是每天翻译一点”
①翻译家王永年精通英语、俄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他勤于翻译,译著等身,《欧·亨利小说全集》《十日谈》《约婚夫妇》,还有《博尔赫斯全集》中绝大部分的篇章都出自他的译笔。
②王永年女儿王绛说:“父亲没有留下什么遗言。只是在照顾他的八个月里,讲到自己的生平,他总是说,你们要做一个正直的人,要好好做学问,要终生学习。”在王绛的印象里,父亲在新华社上班的时候,为了多做一点文学的翻译工作,每天三四点钟就起来。
翻译家赵德明表示,王永年在外语、中文、历史、文化上具有全方位的才学,并能把原文吃透,译作传神、忠实、精彩,文字也好。尽管因为翻译那些严肃高雅、在文学史上已有定论的作品,王永年得到业界内外的推崇,但他却因为翻译《在路上》,收获了更广泛的关注。英美文学专家陆建德说:“听说他翻译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我很吃惊,这本书年轻人很喜欢,他这样一个资深译者翻译的多是经典作品,要翻译嬉皮士文化的代表作,是一种挑战,他的勇气和精神令人钦佩。”
④出版人赵武平回忆说:“以我看,译文的风格再明显,如果没有以准确为基础,就离原作比较远。王先生的翻译没有匠气。他的汉语修养很高,翻译最明显的特点是准确、通俗,不会转文。”事实上,生前接受采访时,王永年多次表示自己并不喜欢《在路上》,但他还是花了十个月时间一点一点把它翻译完。有些人不能理解,为什么不喜欢还要翻译?他表示:“青菜萝卜各有所好,我不喜欢这样消极的小说,但可以介绍它是怎么回事。”
⑤有人问他为何翻译了如此多的文学作品,他想了半日,也只是诚实地说:“为了谋生。”赵武平说:“王先生经历过‘反右’,晚年坦承当时也有‘不由自主’的时候。他翻译作品,在特殊年代里也有一些是‘完成任务’,有些他自己并不满意,但是他能实话实说。”
⑥或许,王永年留给后世的,除了沉甸甸的文学翻译遗产,就是这种堪为典范的职业精神。他回忆自己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做编辑时,别人投来的稿,他都要对照原文再看一遍,很多都是长篇,比如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天才》,一看就是几个月。
⑦而对于翻译,王永年从来不认为有什么特别的难处。在他看来,世上没什么不好翻的东西。“反正你看懂原文,你有一定的中文基础,你就能够表达出来。”最重要的是有良好的职业习惯。“我就是每天翻译一点,定时定量,并不累的。一点一点啃的话是不累的,一下子啃的东西太大是不行的。你把它拆散了。处理什么问题也是这样的,烦得不得了的话,就先把它剖开来,分成几个部分,一部分一部分把它吃掉就不累了。”(摘自《文学报》,有删改)
简析文中第③段划线句子的作用。
文中赞扬王永年具备“典范的职业精神”,请结合全文谈谈,在王永年的身上有哪些表现?
本文作为一篇传记,在选材上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简要分析。(答出两点即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