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虚线表示拟建的公路线),回答问题。
图中主要河流的流向为( )
| A.从西南流向东北 | B.从东北流向西南 |
| C.从北流向南 | D.从南流向北 |
若在甲.乙两城镇之间修建一条公路,有A线和B线两个方案,B线方案与A线方案相比,主要的有利条件是 ( )
| A.线路较短,工程量小 | B.坡度较平缓 |
| C.不用修大型桥梁,少占耕地 | D.连接多个居民点,社会效益大 |
下图为“铜矿炼制的原料投入与产出的过程图”。影响乙、丙、丁三工厂的主导区位因素分别是 ( )

| A.原料、动力、劳力 | B.原料、动力、市场 |
| C.动力、劳力、市场 | D.市场、交通、政策 |
读“某地区主要农作物分布图”,回答以下两题。
该地区南部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有 ( )
| A.生产规模小 | B.商品率高 |
| C.精耕细作 | D.科技水平高 |
该地区北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 )
| A.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
| B.水土流失、石漠化 |
| C.大量使用化肥、土地退化 |
| D.酸雨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
下图是“英国农业地域图”(图中数字为经纬度)。读图回答下列两题。
欧洲西部适宜甲农业类型分布的气候特点是 ( )
| A.高温多雨,利于水稻生长 |
| B.温凉潮湿,利于多汁牧草生长 |
| C.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
| D.热带半干旱气候,草场广阔 |
甲农业地域形成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 )
| A.市场 | B.劳动力 | C.气候 | D.科技 |
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回答下列两题。
该区域的特色农业生产模式属于 ( )
| A.基塘农业 | B.绿洲农业 | C.坝子农业 | D.河谷农业 |
该特色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
| A.国家政策扶持 | B.游牧地点迁徙 |
| C.水、热条件适中 | D.光照条件充足 |
下图为我国两省区人口密度和老年人口(>60岁)比重(柱状表示)示意图。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导致两省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为( )
| A.地理位置 | B.气候 | C.水资源 | D.地形 |
导致两省区人口老龄化差异的因素为( )
| A.计划生育政策 | B.经济发展水平 |
| C.人口流动 | D.自然资源 |
有关两省区人口流动趋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甲省区人口稀疏,为净流入区
②甲省区劳动力富裕,为净流出区
③乙省区人口稠密,为净流出区
④乙省区劳动力短缺,为净流入区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